本發明涉及盾構型綜合管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盾構型綜合管廊節點井。
背景技術: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容納兩種及以上市政管線的地下構筑物,它的出現明顯改善了反復開挖地面的“馬路拉鏈”問題;提升了管線的安全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消除了主要街道蜘蛛網式的架空電纜線,并打造出一種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的要求》,我國各地掀起了一輪綜合管廊建設的熱潮。
現有技術一般采用明挖的施工方式,其斷面通常為矩形斷面。通過明挖的方式對道路全面開挖,開挖后進行結構體施工,并最終填埋。
但是,在現有技術的廣泛應用中,不斷凸顯出一些缺陷:
1、現有的老城區道路所排布的管線復雜,道路斷面寬度不足,采用明挖法施工時存在交通倒改、管線搬遷難度大等問題。
2、由于現有技術采用明挖方式,因此其路面占地面積較大,所需要的建設成本較高。
3、雙盾構型綜合管廊及其節點井目前國內無建成的案例。
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于解決上述技術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發明所要解決的第一個技術目的在于:提升施工速度,保障工作安全以及減輕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另一個技術目的在于:在節點井內實現管線分支、管線進料、通風、排水、供配電、綜合監控、火災報警、人員逃生功能。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雙盾構型綜合管廊節點井,至少包括地面層、地下一層、地下二層、地下三層、地下四層;所述地面層為口部,所述地下一層為設備一層,所述地下二層為設備二層,所述地下三層為管線一層,所述地下四層為管線二層。
進一步地,所述地面層包括綜合風亭、變電所風亭、逃生檢修樓梯、給水、中水分支出線間、通信分支出線間、10kv電力分支出線間、天然氣風亭、管線進料口、天然氣分支出線間、熱力分支出線間。
進一步地,所述地下一層包括所述綜合風亭、所述檢修逃生樓梯、所述給水、中水分支出線間、所述通信分支出線間、所述10kv電力分支出線間、所述管線進料口、所述天然氣分支出線間、所述熱力分支出線間、加壓送風機房、天然氣通氣機房、天然氣檢修樓梯、主變電所。
進一步地,所述地下二層包括所述逃生檢修樓梯、所述給水、中水分支出線間、所述通信分支出線間、所述10kv電力分支出線間、所述管線進料口、所述天然氣分支出線間、所述熱力分支出線間、所述天然氣檢修樓梯、10kv電力投料口、綜合檢修樓梯、弱電監控機房、綜合通風機房。
進一步地,所述地下三層包括所述給水、中水分支出線間、所述通信分支出線間、所述10kv電力分支出線間、所述熱力分支出線間、所述天然氣檢修樓梯、所述綜合檢修樓梯、通風機房、熱力、緊急逃生艙通風口部、熱力艙通風口部、可拆卸墻體、排水溝、天然氣艙室集水坑、天然氣緊急逃生艙、天然氣艙室、10kv電力緊急逃生艙、10kv電力艙。
進一步地,所述地下四層包括所述綜合檢修樓梯、所述熱力艙通風口部、所述可拆卸墻體、所述排水溝、熱力艙室、水信艙室、水信艙通風口、綜合艙室集水坑。
進一步地,所述綜合通風機房集中設置在所述地下二層的左跨,所述管線進料口設置在所述地下二層的中跨,所述逃生檢修樓梯設置在所述地下二層的右跨。
進一步地,還包括10kv電力管線,所述10kv電力管線采用側分支結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由于采用了上述結構設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結構緊湊,可實現綜合管廊的管線分支、管線進料、通風、排水、供配電、綜合監控、火災報警、人員逃生等功能。
2、本發明由于采用了上述結構,其施工速度加快,且在施工過程中保障人員安全,并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較小,能夠廣泛應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雙盾構型綜合管廊節點井地面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雙盾構型綜合管廊節點井地下一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雙盾構型綜合管廊節點井地下二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雙盾構型綜合管廊節點井地下三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雙盾構型綜合管廊節點井地下四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雙盾構型綜合管廊節點井橫剖面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發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實施例:
如圖1所示為本發明的雙盾構型綜合管廊節點井地面層0(口部)的結構示意圖,至少包括綜合風亭01、變電所風亭02、逃生檢修樓梯03、給水、中水分支出線間04、通信分支出線間05、10kv電力分支出線孔06、天然氣風亭07、管線進料口08、天然氣分支出線間09、熱力分支出線間010。
如圖2所示為本發明的雙盾構型綜合管廊節點井地下一層1(設備一層)的結構示意圖。至少包括綜合風亭01、檢修逃生樓梯03、給水、中水分支出線間04、通信分支出線間05、10kv電力分支出線孔06、管線進料口08、天然氣分支出線間09、熱力分支出線間010、加壓送風機房11、天然氣通氣機房12、天然氣檢修樓梯13、主變電所14。
圖3為本發明的雙盾構型綜合管廊節點井地下二層2(設備二層)的結構示意圖。至少包括逃生檢修樓梯03、給水、中水分支出線間04、通信分支出線間05、10kv電力分支出線孔06、管線進料口08、天然氣分支出線間09、熱力分支出線間010、天然氣檢修樓梯13、10kv電力投料口21、綜合檢修樓梯22、弱電監控機房23、綜合通風機房24。其中,綜合通風機房24集中設置在地下二層2的左跨,管線進料口08設置在地下二層2的中跨,管線分支井道設置在地下二層2的中跨,逃生檢修樓梯03設置在地下二層2的右跨。上述結構緊湊,互不干擾,能夠滿足本實施例的通風、投料安裝、管線分支及日常檢修的功能。
圖4為本發明的雙盾構型綜合管廊節點井地下三層3(管線一層)的結構示意圖。至少包括給水、中水分支出線間04、通信分支出線間05、10kv電力分支出線孔06、熱力分支出線間010,天然氣檢修樓梯13、綜合檢修樓梯22、通風機房31、熱力、緊急逃生艙通風口部32、熱力艙通風口部33、可拆卸墻體34、排水溝35、天然氣艙室集水坑36、天然氣緊急逃生艙37、天然氣艙室38、10kv電力緊急逃生艙39、10kv電力艙310。
圖5為本發明的雙盾構型綜合管廊節點井地下四層4(管線二層)的結構示意圖。至少包括綜合檢修樓梯22、熱力艙通風口部33、可拆卸墻體34、排水溝35、熱力艙室41、水信艙室42,水信艙通風口43、綜合艙室集水坑44。
圖6為本發明的雙盾構型綜合管廊節點井橫剖面結構示意圖。從圖6中,能夠準確表現出本實施例從地面層到地下四層的具體排列結構,并明確標明了操作人員進入節點井中的具體方式。
較佳的,本實施例的雙盾構型隧道中心線間距為12m,盾構直徑為5.4m,本實施例節點井內徑尺寸為21.3m*21m。
較佳的,熱力、中水以及給水管線分支利用節點井落低和加寬的空間,采用下分支或側分支的結構,引出分支管線,天然氣管線采用上分支結構,10kv電力管線采用側分支結構。上述管線通過各自的管線分支井道延伸至節點井頂部,并與市政管線連接。
較佳的,節點井可滿足管線分支的種類和數量包括熱力dn600*2、10kv電力12根、天然氣dn600*1、給水dn600*1、中水dn600*1以及通信12孔。
較佳的,地面層0(口部)的綜合風亭01、變電所風亭02、逃生檢修樓梯03、天然氣風亭07、管線進料口08均獨立設置,且天然氣風亭07的高度設置為>3m,天然氣風亭07與綜合風亭01、變電所風亭02、逃生檢修樓梯03口部的間距均≥10m。
較佳的,在本實施例中,天然氣通風機房12獨立設置,且位于本實施例的最高處。由于采用上述結構,因此可以滿足天然氣艙室38的通風需求。
較佳的,在地下一層1(設備一層)的主變電所14的高度設置為≥3.6m。采用上述結構設計,既能滿足變電所設備安裝的高度要求,又能實現本實施例供配電的功能。
較佳的,由于采用在地下二層2(設備二層)設置弱電控制室23的結構,可以實現本實施例的監控報警功能。
由于在地下三層(管線一層)3與地下四層4(管線二層)均在管線進料口08的兩側設置有可拆卸墻體34。在管線進料時,打開可拆卸墻體34;進料完成后,封閉可拆卸墻體34,實現各個艙室管線進料安裝的同時,又能保證各個艙室的密閉性。
較佳的,由于采用在地下三層3(管線一層)最低處設置天然氣艙室集水坑36的結構,地下四層4(管線二層)的最低處設置綜合艙室集水坑44的結構,從而可以滿足綜合管廊排水的需求。
當然,本實施例僅是本發明的一個較佳的實施例,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通過變更相關構件的位置,變更連接方式等方案,依然能夠達到本發明的實際效果。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發明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發明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