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馬桶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可自動清潔的馬桶。
背景技術:
馬桶正式名稱為座便器,是大小便用的有蓋的桶。馬桶的發明被稱為一項偉大的發明,它解決了人自身吃喝拉撒的進出問題。后來又演變為利用虹吸、螺旋虹吸,現在最新的噴射虹吸式和超旋虹吸式等原理的抽水馬桶。也有人認為抽水馬桶是萬惡之源,因為它消耗了大量的生活用水。馬桶的分類很多,有分體的,連體的。隨著科技的發展,還出現了許多新奇的品種,根據馬桶蓋的配套方式,還可分為普通馬桶和智能馬桶。智能馬桶還可進一步分為自動換套智能馬桶和非自動換套馬桶,前者包含自動換套加沖洗、自動換套帶沖洗和烘干等不同種類。
馬桶容易沾染尿漬、糞便等污物,如果不能及時用馬桶刷清除干凈,容易形成黃斑污漬,也會滋生霉菌和細菌,而人工清洗較為不方便,另外現有的馬桶不是適合兒童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自動清潔的馬桶,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馬桶容易沾染尿漬、糞便等污物,如果不能及時用馬桶刷清除干凈,容易形成黃斑污漬,也會滋生霉菌和細菌,而人工清洗較為不方便,另外現有的馬桶不是適合兒童使用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可自動清潔的馬桶,包括水箱、扳手、水箱蓋、底座、馬桶圈、馬桶蓋、活動軸、沖水孔、內環、清潔刷、感應器、吸水管、沖水按鈕、活動馬桶圈、通孔、滑軌、刷板、毛刷、桶身和控制器,所述水箱的外表面上設置有扳手,且其上端連接有水箱蓋,所述底座的內部安置有桶身,所述桶身的上端設置有馬桶圈,且其內部安裝有內環,所述馬桶圈的上端安置有馬桶蓋,且其與馬桶蓋之間連接有活動軸,所述沖水孔設置在桶身的內壁上端,所述內環上活動安裝有清潔刷,所述桶身的內部設置有感應器,且其下端連接有吸水管,所述水箱蓋的外表面上端設置有沖水按鈕,所述活動馬桶圈上安置有通孔,所述內環上設置有滑軌,所述清潔刷由刷板和毛刷組成,且其與內環之間連接有控制器。
優選的,所述活動馬桶圈上通孔的半徑為馬桶圈上通孔的半徑的三分之一。
優選的,所述清潔刷為環形活動裝置,且其為360°旋轉。
優選的,所述內環與活動軸之間連接有數據線。
優選的,所述清潔刷以控制器為固定點,為上下活動裝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可自動清潔的馬桶在桶身內部增加了內環和清潔刷,且其與活動軸之間連接有數據線,可實現自動對桶身內部的清潔,減少人工操作,且清理較為方便,同時在馬桶圈上增加了活動馬桶圈,且其通孔為馬桶圈的通孔的三分之一,符合兒童使用,增加其功能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活動馬桶圈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內環結構示意圖。
圖中:1、水箱,2、扳手,3、水箱蓋,4、底座,5、馬桶圈,6、馬桶蓋,7、活動軸,8、沖水孔,9、內環,10、清潔刷,11、感應器,12、吸水管,13、沖水按鈕,14、活動馬桶圈,15、通孔,16、滑軌,17、刷板,18、毛刷,19、桶身,20、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可自動清潔的馬桶,包括水箱1、扳手2、水箱蓋3、底座4、馬桶圈5、馬桶蓋6、活動軸7、沖水孔8、內環9、清潔刷10、感應器11、吸水管12、沖水按鈕13、活動馬桶圈14、通孔15、滑軌16、刷板17、毛刷18、桶身19和控制器20,水箱1的外表面上設置有扳手2,且其上端連接有水箱蓋3,底座4的內部安置有桶身19,桶身19的上端設置有馬桶圈5,且其內部安裝有內環9,內環9與活動軸7之間連接有數據線,馬桶圈5的上端安置有馬桶蓋6,且其與馬桶蓋6之間連接有活動軸7,沖水孔8設置在桶身19的內壁上端,內環9上活動安裝有清潔刷10,清潔刷10為環形活動裝置,且其為360°旋轉,清潔刷10以控制器20為固定點,為上下活動裝置,桶身19的內部設置有感應器11,且其下端連接有吸水管12,水箱蓋3的外表面上端設置有沖水按鈕13,活動馬桶圈14上安置有通孔15,活動馬桶圈14上通孔15的半徑為馬桶圈5上通孔15的半徑的三分之一,內環9上設置有滑軌16,清潔刷10由刷板17和毛刷18組成,且其與內環9之間連接有控制器20。
工作原理:在使用該可自動清潔的馬桶之前,需要對整個裝置的結構進行簡單的了解,當馬桶蓋6蓋上后,活動軸7上的數據線控制內環9上的清潔刷10對桶身19的內壁進行刷洗,清潔刷10在內環9上的滑軌16上進行旋轉運動,當馬桶蓋6打開后,內環9上的清潔刷10停止運動,控制器20控制清潔刷10向內環9方向運動,并置于內環9上,當兒童使用時,將活動馬桶圈14放置在馬桶圈5上方即可。
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