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適用于人工挖孔樁樁身混凝土澆筑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適用于人工挖孔樁樁身混凝土澆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混凝土的拌制;(2)開球;(3)澆筑埋深控制;(4)無振搗與振搗的轉換;(5)樁頭澆筑處理。本澆筑方法相比傳統的清水樁澆筑法和干樁澆筑法優點為:1.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較傳統的干樁澆注法,無需分層澆注與振搗,減少了人工孔下作業的風險,提高了澆筑效率。2.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無需向孔內進行注水,對滲透性較大高寒冰磧層減小了對周邊孔的影響,安全性提高。3.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其可視性較好,質量容易保證。4.澆筑過程中出現堵管和導管提空等現象不會導致斷樁等質量事故。
【專利說明】
一種適用于人工挖孔樁樁身混凝土澆筑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人工挖孔粧的粧身混凝土澆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實現人工挖孔粧粧身混凝土安全、高效、質量可控的澆筑方法。【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國內人工挖孔粧多采用干粧澆筑法和清水粧澆筑法進行澆筑,其中干粧澆筑適用保水性較差的地層,該法具有施工可視性好的特點,但其施工效率低,工序轉換頻繁,施工人員孔下作業時間長安全風險大,粧身混凝土澆筑質量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清水粧澆筑法適用保水性較好的地層,相對于干粧澆筑法,其效率較高,工序轉換較少,無須施工人員長時間的孔下作業,但該法可視性較差,容易出現堵管、導管提空反水等一系列施工問題,從而影響粧身質量。而對于人工挖孔粧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則結合以上兩種傳統施工工藝的優點,其具有可視性好、效率高、安全性好、質量可控、施工問題易處理等優點, 大大節約了施工成本。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在此提供一種適用于人工挖孔粧粧身混凝土澆筑的方法,及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它不僅適用于高寒冰磧層地帶,而且對于其他適合人工挖孔的場地同樣適用該法。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澆筑過程安全高效且質量可控,節約了施工成本。
[0004]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提供一種適用于人工挖孔粧粧身混凝土澆筑的方法,利用混凝土自身重量和下沖力達到粧身混凝土密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混凝土的拌制: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所采用的混凝土有特定的要求,混凝土配合比應采用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C30混凝土配合比為:水(164kg):水泥(320kg):碎石 (1047kg):砂(790kg):減水劑(3 ? 6kg):粉煤灰(80kg)。混凝土設計坍落度180?220mm;步驟二:開球:首盤混凝土澆筑時,導管口距孔底40?50cm,開球無需考慮導管埋深,僅要求混凝土供應連續,確保表層混凝土處于未初凝狀態;步驟三:澆筑埋深控制: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粧身混凝土主要通過混凝土的自重和下沖力達到密實,澆筑過程導管埋深過大會導致管外混凝土自重過大翻漿困難而堵管,埋深過小表層混凝土容易因導管內澆筑混凝土的沖擊力過大而離析,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的導管埋深易控制在2?5m;步驟四:無振搗與振搗的轉換:整個澆筑過程存在無振搗澆筑和振搗澆筑工藝的轉換, 其主要因混凝土澆筑至孔口附近由于管內澆筑混凝土下沖高差減小,下沖力相應變小,而且管外混凝土埋深較淺,上層混凝土自重產生的壓實力變小,導致孔口附近混凝土不能密實,故需采用干粧澆筑的方式進行人工振搗。
[0005]步驟五:粧頭澆筑處理:粧基頂部混凝土澆筑屬于粧頭澆筑區,其是與上部結構直接聯系的部位,澆筑時需精確把控,才能確保粧頭混凝土的質量并和后期下部結構有效連接。當澆筑至粧頂時確保將浮漿清理干凈,并超澆10?20cm。
[0006]根據本發明所述的采用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進行人工挖孔粧粧身混凝土澆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一中,采用的混凝土具有特定的要求,配合比應采用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C30混凝土配合比為:水(164kg):水泥(320kg):碎石(1047kg):砂(790kg):減水劑(3.6kg):粉煤灰(80kg)。混凝土設計i丹落度180?220mm;步驟四中,整個饒筑過程存在無振搗澆筑和振搗澆筑工藝的轉換,其主要考慮到管內混凝土下沖力和管外上層混凝土自重是否滿足使下層混凝土密實的要求。
[0007]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本發明相比傳統的澆筑工藝優點為:1、相對于干粧澆筑法,其施工效率高,工序轉換少,無需作業人員長時間的孔下作業, 安全風險低。
[0008]2、相對于清水粧澆筑法,其澆筑過程可視性好,出現問題容易處理,不會出現不可逆的施工問題。澆筑過程對臨近孔的施工干擾小,避免因滲水導致臨近孔出現安全事故。【附圖說明】
[0009]圖1是本發明施工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將結合圖1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11]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用于人工挖孔粧粧身混凝土饒筑的方法,屬于一種高效、快捷、安全、質量可控、成本低的人工挖孔粧粧身混凝土澆筑方法。
[0012]下面進一步闡述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步驟一:混凝土的拌制: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所采用的混凝土有特定的要求,混凝土配合比應采用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C30混凝土配合比為:水(164kg):水泥(320kg):碎石 (1047kg):砂(790kg):減水劑(3 ? 6kg):粉煤灰(80kg)。混凝土設計坍落度180?220mm。[〇〇13] 步驟二:開球:首盤混凝土澆筑時,導管口距孔底40?50cm,開球無需考慮導管埋深,僅要求混凝土供應連續,確保表層混凝土處于未初凝狀態,如圖1所示。
[0014]步驟三:澆筑埋深控制: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粧身混凝土主要通過混凝土的自重和下沖力達到密實,澆筑過程導管埋深過大會導致管外混凝土自重過大翻漿困難而堵管,埋深過小表層混凝土容易因導管內澆筑混凝土的沖擊力過大而離析,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的導管埋深易控制在2?5m。
[0015]步驟四:無振搗與振搗的轉換:整個澆筑過程存在無振搗澆筑和振搗澆筑工藝的轉換,其主要因混凝土澆筑至孔口附近由于管內澆筑混凝土下沖高差減小,下沖力相應變小,而且管外混凝土埋深較淺,上層混凝土自重產生的壓實力變小,導致孔口附近混凝土不能密實,故需采用干粧澆筑的方式進行人工振搗。根據本工程施工效果得出結論不振搗和振搗轉換易控制在據粧頂6?7m處。[〇〇16]步驟五:粧頭澆筑處理:粧基頂部混凝土澆筑屬于粧頭澆筑區,其是與上部結構直接聯系的部位,澆筑時需精確把控,才能確保粧頭混凝土的質量并和后期下部結構有效連接。當澆筑至粧頂時確保將浮漿清理干凈,并超澆10?20cm。[〇〇17]本澆筑方法相比傳統的清水粧澆筑法和干粧澆筑法優點為:1.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較傳統的干粧澆注法,無需分層澆注與振搗,減少了人工孔下作業的風險,提高了澆筑效率。2.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無需向孔內進行注水,對滲透性較大高寒冰磧層減小了對周邊孔的影響,安全性提高。3.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其可視性較好,質量容易保證。4.澆筑過程中出現堵管和導管提空等現象不會導致斷粧等質量事故。
[0018]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 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適用于人工挖孔粧粧身混凝土澆筑的方法,即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其特征 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混凝土的拌制: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所采用的混凝土有特定的要求,混凝土配合比應采用水下混凝 土的配合比;步驟二:開球:首盤混凝土澆筑時,導管口距孔底40?50cm,開球無需考慮導管埋深,僅要求混凝土供 應連續;確保表層混凝土處于未初凝狀態;步驟三:澆筑埋深控制:無水水下混凝土澆筑法主要通過混凝土的自重和下沖力而達到密實,埋深過大會導致 管外混凝土自重過大翻漿困難而堵管,埋深過小表層混凝土容易因導管內的沖擊力過大而 離析,無水灌注法的導管埋深易控制在2?5m;步驟四:無振搗與振搗的轉換:整個澆筑過程存在無振搗澆筑和振搗澆筑工藝的轉換,其主要考慮到管內混凝土下沖 力和管外上層混凝土自重是否滿足使下層混凝土密實的要求;整個澆筑過程存在無振搗澆 筑和振搗澆筑工藝的轉換,其主要因混凝土澆筑至孔口附近由于管內澆筑混凝土下沖高差 減小,下沖力相應變小,而且管外混凝土埋深較淺,上層混凝土自重產生的壓實力變小,導 致孔口附近混凝土不能密實,故需采用干粧澆筑的方式進行人工振搗;步驟五:粧頭澆筑處理:粧基頂部混凝土澆筑屬于粧頭澆筑區,其是與上部結構直接聯系的部位,澆筑時需精 確把控,才能確保粧頭混凝土的質量并和后期下部結構有效連接;當澆筑至粧頂時確保將 浮漿清理干凈,并超澆10?20cm。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適用于人工挖孔粧粧身混凝土澆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一中,采用的混凝土具有特定的要求,配合比應采用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C30混 凝土配合比為:水164kg:水泥320kg:碎石1047kg:砂790kg:減水劑3.6kg:粉煤灰80kg;混凝 土設計i丹落度180~220mm;步驟四中,整個澆筑過程存在無振搗澆筑和振搗澆筑工藝的轉換,其主要考慮到管內 混凝土下沖力和管外上層混凝土自重是否滿足使下層混凝土密實的要求。
【文檔編號】E02D5/38GK106013094SQ201610431091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7日
【發明人】徐國挺, 唐中波, 陳勉, 柏國勝, 伏冠西, 蔣錦果, 付筠杰, 鄧亮
【申請人】四川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