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輕型井點和防震板的減震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輕型井點和防震板的減震溝,它包括一圈支護樁(1)和一圈壓頂梁(2);該圈支護樁(1)外側設有一圈輕型井點(3);壓頂梁(2)標高處設頂部內支撐(4);每排沿長度方向延伸的支護樁(1)的內側連接有邊緣防震板(6);減震溝從溝底往上逐層間隔鋪設粗砂層(5)和粉煤灰層(7),間隔鋪設的粗砂層(5)和粉煤灰層(7)共同構成減震顆粒層;減震顆粒層中埋設有多排不同層高的中間防震板(8),每排的多個中間防震板(8)沿減震溝的長度方向延伸。該減震溝能避免溝內積水、能大幅度提高深度、使得減震及隔震效果理想。
【專利說明】
帶輕型井點和防震板的減震溝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巖土施工防震領域,具體講是一種進行粧基施工時將施工現場與周邊環境隔開以實現減震或防震功能的帶輕型井點和防震板的減震溝。
【背景技術】
[0002]在進行粧基施工時,夯實土體、用沖擊錘雜碎巖層、吊車及混凝土罐裝車在施工地面行駛等過程中,均不可避免的產生振動。這種振動會從施工現場向周邊環境傳播擴散,震松周邊土體,使得周邊土體發生不均勻沉降。這種不均勻沉降會導致周邊建筑物發生傾斜,或者導致埋在周邊土體中的地下管線發生剛性的斷裂破壞,影響周邊管線和周邊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而且,一些重大項目的地下管道如煤氣管道的連接部位是采用膠粘連接在一起的,振動會使得上述管道的粘結處發生松動,導致管道泄漏,使得管道無法正常使用,而且污染環境,造成安全隱患。
[0003]為了減小粧基施工產生的振動對周邊建筑物及管線造成的影響,一般會在施工工地與周邊被保護的目標之間設置一定深度和一定寬度的減震溝。其常規做法就是打兩排鋼板粧,再在中間挖空一定深度;或者僅打一排鋼板粧、挖溝填砂;甚至不打鋼板粧,只挖溝填砂,更有甚者,只挖溝連砂都不填。
[0004]上述現有技術的減震溝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溝內容易積水,而振動產生的縱波是能通過液體傳播的,溝積水后自然起不到減震或隔震的效果;二是上述的減震溝無內部支撐體系,挖的太深就可能造成坍塌,而如果要起到減震或隔震效果往往要求溝的深度達到被保護目標物深度的2倍以上,現有技術的溝深度有限,客觀上達不到減震、隔震的要求;三是上述減震溝內部結構過于簡單,僅僅挖空一道槽,靠槽內的空氣或填砂減震,而振動的縱波能通過氣體、液體和固體傳播,故現有技術的減震溝作用不明顯,減震效果很不理想。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避免溝內積水、能大幅度提高深度、能使得減震及隔震效果理想的帶輕型井點和防震板的減震溝。
[0006]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提供一種帶輕型井點和防震板的減震溝,它包括一圈支護粧和將各支護粧連接成整體的一圈壓頂梁,該圈支護粧包括兩排沿減震溝長度方向延伸的支護粧和兩排沿著減震溝寬度方向延伸的支護粧;
[0007]該圈支護粧外側設有一圈輕型井點,輕型井點的底標高比減震溝的溝底標高低I米以上,該圈的每兩個相鄰的輕型井點之間的間距為2?3米,
[0008]壓頂梁標高處每間隔4?6米設一道沿減震溝寬度方向延伸的頂部內支撐;
[0009]每排沿長度方向延伸的支護粧的內側經膨脹螺絲連接有至少一層邊緣防震板;
[0010]減震溝從溝底往上逐層間隔鋪設粗砂層和粉煤灰層,間隔鋪設的粗砂層和粉煤灰層共同構成減震顆粒層,減震顆粒層的頂標高不超過減震溝深度的一半;
[0011]減震顆粒層中埋設有多排不同層高的中間防震板,每排的多個中間防震板沿減震溝的長度方向延伸,每個中間防震板設有水平底板,水平底板與中間邊緣防震板的兩個表面的之間設有加固斜撐。
[0012]施工本實用新型減震溝的方法為:先沿著減震溝的輪廓以鉆孔灌注粧的形式施工一圈支護粧,支護粧的深度要超過后期打的輕型井點的深度,再在支護粧的粧頂施工一圈壓頂梁以將一圈各個支護粧連接成整體,再在壓頂梁標高處澆筑頂部內支撐,然后在減震溝輪廓的外側也就是一圈支護粧的外側施工一圈輕型井點,輕型井點的底標高比減震溝的溝底標高低I米以上,輕型井點水平間距2-3米,每個輕型井點內放置潛水栗,以便把輕型井點內的水抽到施工場地外面;再繼續下挖到溝底標高,隨后在每排沿減震溝長度方向延伸的支護粧內側用膨脹螺絲固定邊緣防震板,并將最底層的一排中間防震板擱置在溝底,然后從溝底往上填埋減震顆粒層,待減震顆粒層的填埋高度超過中間防震板頂部后,再放置上一層高的中間防震板,再繼續填埋減震顆粒層,直到減震顆粒層達到減震溝的一半深度的標高,該步驟中,填埋減震顆粒層是先從減震溝底部開始向上鋪設一層粗砂層、再鋪設一層粉煤灰層、又鋪設一層粗砂層,以此反復,一直向上鋪到減震溝的一半深度的標高處,當然,也可以最先鋪設粉煤灰層。
[0013]采用以上結構的帶輕型井點和防震板的減震溝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0014]—、該減震溝外側鋪設了一圈輕型井點,輕型井點具有止水作用,這樣從減震溝外側流向減震溝的水被隔斷,且在隔絕了外部進水的前提下,減震溝內部的水會很快從溝底滲走,這就避免了減震溝積水,阻斷了振動的縱波經減震溝內的積水向外傳播,從而提高減震及隔震效果;二、該減震溝的各個支護粧、壓頂梁和頂部內支撐共同構成了整體式的支撐體系,該整體式支撐體系能有效支撐土體的側壓力,避免坍塌,故其深度可以大幅度增大,確保減震溝的深度達到被保護目標如建筑物地下基礎及地下管線深度的兩倍以上,進一步確保了被保護物的減震和隔震效果;三、每一排的沿長度方向布設的支護粧的內側均固定有一層到兩層的邊緣防震板,邊緣防震板對振動的縱波有反射作用,減少了向被保護目標傳播的縱波,進一步加強了減震和隔震效果;四、減震溝中交替鋪設的粗砂層和粉煤灰層,對從施工現場向外傳播的振動有吸收、消弭、減弱和阻隔的作用,進一步減少了向被保護目標傳播的振動,更進一步提高了減震和隔震效果;而且,上述的粗砂層和粉煤灰層也能對兩側的支護粧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能抵御兩側的土體側壓力,故鋪設粉煤灰和粗砂層后,能省略澆筑支護粧中部標高處的內支撐的過程,使得開挖過程可以一次性挖到底,便捷了施工過程;況且,上述間隔布設的粉煤灰層和粗砂層的高度不超過減震溝深度的一半,這樣的設計是為了防止粉煤灰層和粗砂層過厚、上部自重過大將其壓實,保障了減震和隔震的效果;且粉煤灰層和粗砂本身材料便宜,成本也低;五、粧基施工完成后,可以將粉煤灰層和粗砂層高度以上的邊緣防震板回收已備后續循環使用,降低成本,經濟性好;六、減震溝的寬度中央還鋪設有中間防震板,也對振動的縱波有反射作用,同樣減少了向被保護目標傳播的縱波,更進一步加強了減震和隔震效果,而且,中間的一道中間防震板和兩側的兩道邊緣防震板共同構成了整體式的三重反射,減震和隔震效果顯著;七、中間防震板是多個組成一排,多排不同層高組成一個面,這樣,通用性強,可以根據減震溝的深度和長度自由拼裝組合排布,以滿足不同尺寸規模的減震溝的需要,而且只要將中間防震板水平擱置,然后在后續填埋粉煤灰層和粗砂層的過程中,上述的減震顆粒在填埋過程中自然就壓住了中間防震板的底板,避免中間防震板失穩傾斜,也就是說,該中間防震板的底板結構設計合理,使得該中間防震板的固定與減震顆粒層的填埋過程整合起來,使得安裝過程方便快捷。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帶輕型井點和防震板的減震溝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帶輕型井點和防震板的減震溝的側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所示1、支護粧,2、壓頂梁,3、輕型井點,4、頂部內支撐,5、粗砂層,6、邊緣防震板,7、粉煤灰層,8、中間防震板,9、水平底板,1、加固斜撐。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9]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帶輕型井點和防震板的減震溝,它包括一圈支護粧I和澆筑在各支護粧I頂部的將各支護粧I連接成整體的一圈壓頂梁2。支護粧I 一般采用鉆孔灌注粧。該圈支護粧I包括兩排沿減震溝長度方向延伸的支護粧I和兩排沿著減震溝寬度方向延伸的支護粧I;上述四排支護粧I首尾連接一圈,構成了該減震溝的輪廓。
[0020]該圈支護粧I外側設有一圈輕型井點3,輕型井點3的底標高比減震溝的溝底標高低I米以上,該圈的每兩個相鄰的輕型井點3之間的間距為2?3米。所述的輕型井點3是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一種設備,它是沿減震溝四周將直徑較細的井管沉入深于減震溝底部下方的含水層內,井管上部與水栗連接,通過水栗將地下水從井管內不斷抽出,使原有地下水位降低到減震溝的底部以下。支護粧I的深度要超過輕型井點3的深度。
[0021]壓頂梁2標高處每間隔4?6米設一道沿減震溝寬度方向延伸的頂部內支撐4,頂部內支撐4的兩端分別與沿著減震溝長度方向延伸的兩壓頂梁2連接。
[0022]每排沿長度方向延伸的支護粧I的內側經膨脹螺絲連接有至少一層邊緣防震板6;也就是說,左邊一排沿減震溝長度方向延伸的支護粧I的右側螺接有一到兩層邊緣防震板6,右邊一排沿減震溝長度方向延伸的支護粧I的左側螺接有一到兩層邊緣防震板6,每層邊緣防震板6的厚度為5?1cm0
[0023]減震溝從溝底往上逐層間隔鋪設粗砂層5和粉煤灰層7,間隔鋪設的粗砂層5和粉煤灰層7共同構成減震顆粒層,減震顆粒層的頂標高不超過減震溝深度的一半。也就是說,如果減震溝的深度是6米,減震顆粒層的頂標高與減震溝底部的高度差不超過3m。
[0024]減震顆粒層中埋設有多排不同層高的中間防震板8,每排為多塊中間防震板8首尾靠攏連接而成,每排的多個中間防震板8沿減震溝的長度方向延伸。上述的中間防震板8均位于減震溝的寬度中間。每個中間防震板8設有水平底板9,水平底板9與中間防震板8的兩個表面的之間設有加固斜撐10。
【主權項】
1.一種帶輕型井點和防震板的減震溝,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圈支護粧(I)和將各支護粧(I)連接成整體的一圈壓頂梁(2),該圈支護粧(I)包括兩排沿減震溝長度方向延伸的支護粧(I)和兩排沿著減震溝寬度方向延伸的支護粧(I); 該圈支護粧(I)外側設有一圈輕型井點(3),輕型井點(3)的底標高比減震溝的溝底標高低I米以上,該圈的每兩個相鄰的輕型井點(3)之間的間距為2?3米; 壓頂梁(2)標高處每間隔4?6米設一道沿減震溝寬度方向延伸的頂部內支撐(4); 每排沿長度方向延伸的支護粧(I)的內側經膨脹螺絲連接有至少一層邊緣防震板(6);減震溝從溝底往上逐層間隔鋪設粗砂層(5)和粉煤灰層(7),間隔鋪設的粗砂層(5)和粉煤灰層(7)共同構成減震顆粒層,減震顆粒層的頂標高不超過減震溝深度的一半; 減震顆粒層中埋設有多排不同層高的中間防震板(8),每排的多個中間防震板(8)沿減震溝的長度方向延伸,每個中間防震板(8)設有水平底板(9),水平底板(9)與中間防震板(8)的兩個表面的之間設有加固斜撐(10)。
【文檔編號】E02D27/12GK205636830SQ201620081725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7日
【發明人】付連紅, 陳保才, 何文強, 連少武, 夏克玲, 葉興友, 王喜, 楊釗
【申請人】寧波易通建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