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煤礦矸石地面排放過程中的一種造景工藝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259944閱讀:41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煤礦矸石地面排放過程中的一種造景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造景工藝,尤其是煤礦矸石地面排放過程中的一種造景工藝。
背景技術
我國煤矸石排放長期以堆積的方式排放,既占用土地、又污染視覺環境,同時還存在粉塵污染、滑坡危險;近年來,矸石排放與處理主要進展包括1)將矸石直接排放至采煤塌陷區,既復墾了塌陷區,又減少了矸石占地;2)將矸石排放至井下用作充填采空區,既處理了矸石,又減小了地面下沉;3)對已經堆積的矸石山采取整形措施,再進行綠化。
上述幾種方法雖然使用效果較好,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第一種方法要求排矸前塌陷區已經形成,建礦初期就沒法使用此方法。即使塌陷區已經形成,能否往塌陷區排放矸石,還需要征得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同意;第二種方法需要對現有礦井提升運輸系統作一定的改變,因而對礦井生產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此法往往適用于礦井生產能力進入衰退期的礦井;第三種方法是一種事后再處理行為,顯然如果能夠在事前就按照綠化要求堆放矸石,將大大降低矸石排放及綠化的成本和施工的難度。煤矸石地面排放過程中造景設計與施工需要解決以下問題1)施工平面圖的表示;2)受限空間矸石堆放量、堆放高度及與環境的協調性設計;3)邊坡處理不僅符合綠化與美學要求,還要防止滑坡等危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工藝簡單,易于排放,便于施工,綠化成本低的煤礦矸石地面排放過程中的一種造景工藝。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煤礦矸石地面排放過程中的一種造景工藝a.將矸石運送至選定堆放矸石場地;b.按設計形狀和高度分層堆積矸石;c.按壓實施工工序對每層矸石進行夯實,并鋪設行車路線或人行道,行車路線或人行道兩邊設有匯水溝,匯水溝至下而上由寬變窄;
d.每壓實兩層矸石后,運土至矸石四周的邊坡面覆土并進行綠化,邊坡覆土厚度以不大于20cm為宜,或采用矸石與湖泥按一定比例混合后覆蓋在矸石山邊坡表面,覆蓋的厚度為40~60cm;e.矸石每堆積高度為4~6m時,環繞已堆積矸石山體周邊留出1~2m寬度的平臺,該平臺面與水平面傾斜夾角為2°,平臺面傾斜方向與矸石山坡面反向;f.在所留的每個平臺上覆土,并挖植樹坑,留足植樹用土,在每個平臺周圈內側均設有排水溝,所有排水溝與行車路線或人行道匯水溝相通;g.邊堆積矸石邊綠化,直至完成設計景觀。
所述矸石分層壓實設計高度為60~80cm;每層壓實的施工工序是先將排放高度為60~80cm的矸石推平,然后灑水,用推土機進行靜壓,最后用振動壓路機壓實;運送矸石的行車路線呈螺旋形,其坡度小于5°;采用的矸石與湖泥混合覆蓋在矸石山邊坡表面的質量百分比為7∶3~5∶5;所述矸石山邊坡至下往上的坡面與山體之比為1∶3~1∶2。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1)邊排放邊治理,減少了矸石排放后再整形綠化的成本;(2)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矸石排放場地,節約了土地;(3)在綠化矸石邊坡的同時,防止了矸石滑坡。
(4)減少了矸石排放過程中的視覺污染和粉塵污染。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采用仿自然景觀設計矸石山的造型,要求矸石山造出的景觀與周圍工業建筑、自然景觀等相互協調;設計時考慮邊坡穩定與綠化要求,對主要景觀的幾何參數考慮人文與美學價值,滿足工業廣場范圍內的功能分區,做到邊排放邊治理。首先先圈定矸石堆放范圍;對邊坡作穩定性生分析確定邊坡最大值及覆土厚度,確定矸石最大堆放高度及堆放形狀;進行相關圖紙、附屬設施及施工工藝設計;將矸石運送至選定堆放矸石場地;按設計高度60~80cm分層堆積矸石,每堆積一層矸石壓實一次,壓實的施工工序為將60~80cm高度的矸石用推土機推平后灑水,使矸石含水率達到15%后,進行靜壓,再用振動壓路壓實,使壓實的厚度達50~70cm。在矸石分層堆放的同時按小于5°的坡度鋪設螺旋形行車路線,行車路線兩側設有匯水溝,匯水溝至下而上由寬變窄,根據需要可同時鋪設人行道,人行道的兩側設有匯水溝。每壓實兩層矸石后,運土將矸石四周邊坡覆土并綠化,覆土厚度以不大于20cm為宜,或采用矸石與湖泥按7∶3~5∶5比例混合后覆蓋在矸石山邊坡表面,覆蓋的厚度為40~60cm,可起到較好的粘合、防沖塌與一定的隔水作用。當矸石堆積高度為4~6m時,環繞已堆積矸石周邊留出2m寬度的平臺,在所留平臺上覆土,每個臺階施工完后,對2米寬的平臺進行覆土,并挖植樹坑,留足植樹用土,平臺向內傾斜(平臺面與山體坡面坡向相反),與水平面傾斜夾角為2°,每個平臺內側均設有排水溝,平臺排水溝與行車道或人行道的匯水溝相通。每壓實兩層,運土至四周開始對坡面覆土,若土源充足,每兩個臺階之間覆土20厘米并壓實,矸石山邊坡至下往上的坡面與山體之比為1∶3~1∶2,形成先緩后急的山體。如此邊排放邊綠化,直至完成設計景觀。
權利要求
1.煤礦矸石地面排放過程中的一種造景工藝,其特征是a.將矸石運送至選定堆放矸石場地;b.按設計形狀和高度分層堆積矸石;c.按壓實施工工序對每層矸石進行夯實,并鋪設行車路線或人行道,行車路線或人行道兩邊設有匯水溝,匯水溝至下而上由寬變窄;d.每壓實兩層矸石后,運土至矸石四周的邊坡面覆土并進行綠化,邊坡覆土厚度以不大于20cm為宜,或采用矸石與湖泥按一定比例混合后覆蓋在矸石山邊坡表面,覆蓋的厚度為40~60cm;e.矸石每堆積高度為4~6m時,環繞已堆積矸石山體周邊留出1~2m寬度的平臺,該平臺面與水平面傾斜夾角為2°,平臺面傾斜方向與矸石山坡面反向;f.在所留的每個平臺上覆土,并挖植樹坑,留足植樹用土,在每個平臺周圈內側均設有排水溝,所有排水溝與行車路線或人行道匯水溝相通;g.邊堆積矸石邊綠化,直至完成設計景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煤礦矸石地面排放過程中的一種造景工藝,其特征是所述的矸石分層壓實設計高度為60~80cm。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煤礦矸石地面排放過程中的一種造景工藝,其特征是所述每層壓實的施工工序是先將排放高度為60~80cm的矸石推平,然后灑水,保持矸石含水率為15%,用推土機進行靜壓,最后用振動壓路機壓實。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煤礦矸石地面排放過程中的一種造景工藝,其特征是所述鋪設的行車路線呈螺旋形,行車路線的坡度小于5°。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煤礦矸石地面排放過程中的一種造景工藝,其特征是所述采用的矸石與湖泥混合覆蓋在矸石山邊坡表面的質量百分比為7∶3~5∶5。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煤礦矸石地面排放過程中的一種造景工藝,其特征是所述矸石山邊坡至下往上的坡面與山體之比為1∶3~1∶2。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的煤礦矸石地面排放過程中的一種造景工藝,將矸石運送至選定堆放矸石場地;按設計形狀和高度分層堆積矸石;按壓實施工工序對每層矸石進行夯實,并鋪設行車路線或人行道,行車路線或人行道兩邊設有匯水溝;每壓實兩層矸石后,運土至矸石四周的邊坡面覆土,或采用矸石與湖泥按一定比例混合后覆蓋在矸石山邊坡表面;矸石每堆積高度為4~6m時,環繞已堆積矸石山體周邊留出1~2m寬度的平臺;在所留的每個平臺上覆土,并挖植樹坑,留足植樹用土,在每個平臺周圈內側均設有排水溝,排水溝與行車路線的匯水溝相通;邊堆積矸石邊綠化,直至完成設計景觀。該工藝成本低,節約土地,減少污染,減少綠化成本,效果好,具有廣泛的實用性。
文檔編號E01C7/04GK1951707SQ200610097018
公開日2007年4月25日 申請日期2006年10月24日 優先權日2006年10月24日
發明者卞正富, 李鋼, 張連貴, 張國良 申請人:中國礦業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