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市政道路重度車轍轍槽的修復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理浙青路面嚴重車轍市政道路渠化交通路段浙青路面重度的養護技術,其主要是采用專業設備針對浙青路面重度嚴重車轍特別是深度大于30mm的車轍進行治理。
背景技術:
近年來我國浙青路面建設高速發展,隨著我國道路材料、建設水平、養護水平的提高,浙青路面早期水損害正在逐年減少,而車轍已經成為我國浙青路面最常見的病害之一,包括公路路面車轍和市政道路車轍(通常產生于公交車道或交叉口渠化交通處),據統計,目前我國浙青路面養護治理中70%-80%的資金用于車轍治理。其中市政道路由于車輛行駛速度慢,對道路的抗滑要求相對較小,且市政道路使用對噪音的控制要求嚴格,因此目前我國市政浙青路面常采用細粒徑混合料進行施工,且在后期養護過程中,為減少對交通的影響,經常采用加鋪浙青層的方式進行養護,這就造成我國很多城市市政道路浙青層厚且以細料徑為主的特點,再加上很多市政道路采取渠化交通的方式,使得很多市政道路出現重度車轍。目前治理浙青路面嚴重車轍(大于30mm)最常用的方法是將路面各層銑刨攤鋪或加熱耙松攤鋪,形成全路面密實度一致的新的路面。根據大量的工程經驗,按照這樣的方法修復的路面,由于車轍處沒有特殊處理,只是暫時做了修復,但車轍易復發。
發明內容
針對目前浙青路面車轍病害特別是嚴重市政道路浙青路面車轍病害特別是重度車轍難治理、易復發的特點,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市政道路重度車轍轍槽的修復方法,在充分利用原有路面材料、加快施工速率、減少交通影響的前提下,采用車轍處補強的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延緩車轍復發的速率。根據統計結果,交通車輛沿浙青路面車道單向行駛時,車輪一般都是沿基本相同的輪跡條帶碾壓路面,車道上輪跡帶轍槽橫分布頻率最高,達到此車道總軸數的30%,即道路通車后輪跡帶處受到比其它位置更大的累計荷載作用,輪跡帶轍槽是產生車轍的路面部分,即為路面輪跡帶處。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最適合的抵抗車轍的浙青路面應該是輪跡帶轍槽處比其它位置更密實、抗車轍能力更高。在對浙青路面車轍治理過程中,如果能夠充分利用交通車輛荷載對路面特別是輪跡帶轍槽處的壓實功也是治理車轍的關鍵。本發明市政道路重度車轍轍槽(深度大于30mm)的修復方法,其步驟如下
I、對重度車轍病害路面加熱、IE松。米用就地熱再生設備(現有商購設備)對車轍病害路段進行加熱,然后耙松,車轍波谷處(車轍的最深處)耙松深度控制在l-2cm。2、在輪跡帶轍槽(車轍轍槽)處填充粗粒徑混合料。為提高輪跡帶轍槽處抗車轍能力,要求粗粒徑混合料采用改性浙青、添加抗車轍劑。同時填充時要求填充高度高出同一橫斷面其它位置路面l_3cm。這樣在后期進行碾壓時,可以保證轍槽處新填充粗粒徑混合料直接承受壓路機的碾壓,從而保證轍槽處路面的密實度和抗車轍能力。所述粗粒徑混合料,采用AC-20型或AC-25型浙青混合料。3、對路面進行碾壓。由于填充后輪跡帶轍槽處混合料高于同一橫斷面其它位置,因此在碾壓時,實際輪跡帶轍槽處承受了大部分壓路機壓實功,保證施工后輪跡帶轍槽處路面壓實效果(密實度)要高于其它位置路面。4、攤鋪新浙青混合料,碾壓。在進行完以上步驟后,處理后路面一般要低于正常路面,且路面平整度不能滿足要求,攤鋪少量新浙青混合料,新料攤鋪厚度為可采用2cm,并進行碾壓。保證路面平整度、美觀性。本發明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了交通車輛荷載對輪跡帶轍槽處的壓實功,另一方面施工時通過在車轍轍槽處填充粗粒徑混合料提高了輪跡帶轍槽處的抗車轍能力,從而延緩車轍復發速率。針對嚴重車轍,不再是對所有變形面層進行銑刨處理,而是充分利用車輛荷載對原有路面的壓實功,使得施工后路面的抗車轍能力更好。施工過程中通過在輪跡帶轍槽處填充抗車轍能力高的粗粒徑浙青混合料,提出施工后輪跡帶轍槽處的抗車轍能力,更符合實際使用過程中輪跡帶轍槽處承受更大荷載作用的情況
施工后路面輪跡帶轍槽處抗車轍能力高于其他位置路面,更能滿足后期道路的使用要求。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詳細說明。本發明主要是一種結合就地熱再生技術對市政公路浙青路面車轍特別是嚴重車 轍(大于30mm)進行治理的養護施工方法,其實施具體方式如下
對病害路面加熱、耙松。采用就地熱再生設備對病害路面(車轍路段)進行加熱、耙松,為充分利用輪跡帶轍槽處交通車輛荷載的壓實功,車轍波谷處耙松深度控制在lcm-2cm。耙松后的路面,在輪跡帶轍槽處填充粗粒徑浙青混合料。為提高輪跡帶轍槽處抗車轍能力,要求粗粒徑混合料采用改性浙青、添加抗車轍劑,施工時采用AC-25型浙青混合料,同時填充時要求填充高度高出同一橫斷面其它位置2cm。對路面進行碾壓。由于填充后輪跡帶轍槽處混合料高于同一橫斷面其它位置,因此在碾壓時,實際輪跡帶轍槽處承受了大部分壓路機壓實功,保證施工后輪跡帶轍槽處路面壓實效果要高于其它位置路面。在進行完以上步驟后,處理后路面一般要低于正常路面,且路面平整度不能滿足要求,因此,采用就地熱再生進行一次施工,在路面再攤鋪一層新浙青混合料,攤鋪厚度為lcm_2cm。以便保證路面平整度、美觀性。
權利要求
1.ー種嚴重車轍病害浙青路面的修復方法,其施工方法如下 A、對重度車轍病害路面加熱、耙松,車轍波谷處耙松深度控制在l-2cm; B、在輪跡帶轍槽處填充粗粒徑混合料;所述粗粒徑混合料采用AC-20型或AC-25型浙青混合料;填充時要求填充高度高出同一橫斷面其它位置路面2-3cm ; C、對路面進行碾壓,碾壓后,輪跡帶轍槽處路面密實度高于其它位置路面; D、攤鋪新浙青混合料,碾壓; 攤鋪新浙青混合料,并進行碾壓。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市政道路重度車轍轍槽的修復方法,其施工方法如下對嚴重車轍病害路面加熱、耙松。車轍波谷處耙松深度控制在1-2cm。在輪跡帶處填充粗粒徑混合料,填充高度高出同一橫斷面其它位置路面1-3cm;所述粗粒徑混合料采用AC-20型或AC-25型瀝青混合料。對路面進行碾壓。攤鋪新瀝青混合料,碾壓路面。本發明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了交通車輛荷載對輪跡帶處的壓實功,另一方面施工時通過在車轍處填充粗粒徑混合料提高了輪跡帶處的抗車轍能力,從而延緩車轍復發速率。
文檔編號E01C7/18GK102864715SQ201210386940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5日
發明者施偉斌, 張義甫, 戴合理, 李嚴, 徐鵬, 韓延峰, 朱建華 申請人:英達熱再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