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包括兩個分別布設在所張拉梁體兩端的張拉支架;張拉支架上安裝有預應力張拉儀、油箱、液壓管路和油泵,張拉支架底部安裝有行走輪一;張拉支架內裝有千斤頂移動架,張拉支架底部平鋪有供千斤頂移動架進行平移的水平底板,千斤頂移動架包括對張拉千斤頂進行吊裝的吊架,吊架底部安裝有多個行走輪二,張拉千斤頂通過所述液壓管路與油泵相接;兩個張拉支架上所裝的預應力張拉儀均以無線通信方式與上位機進行雙向通信。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決現有張拉設備存在的費力勞神、費時、受施工場地外界因素影響大、占用空間多等問題。
【專利說明】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張拉設備,尤其是涉及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
【背景技術】
[0002]武漢土星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ros-ZL預應力無線張拉儀是在老式張拉設備的基礎上增加了張拉儀、電腦(含軟件)、無線模塊、壓力傳感器與位移傳感器,較老式設施先進了一步。此套設施用于實驗室做實驗可以,但不適用于工地施工,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費力、勞神:所采用設備及配件的數量多且種類雜,對T型梁進行I次I孔張拉時,需要配備2臺ros-ZL預應力無線張拉儀、I套無線模塊、I個筆記本電腦、2臺油泵、2臺千斤頂、2個張拉架和2個安全擋板等12個設備;而對箱梁進行I次2孔對稱張拉時,需要配備4臺ros-ZL預應力無線張拉儀、2套無線模塊、I個筆記本電腦、4臺油泵、4臺千斤頂、2個張拉架和2個安全擋板等19個設備;另外,再加上各設備之間的連接件,因而所采用設備及配件的數量多且種類龐雜,實際進行張拉、安裝及張拉完后的工作量均非常大;第二、費時:張拉一孔需要5?7分鐘;T型梁3孔自設備進場到退場約半小時,20米箱梁正彎矩6孔張拉以及25米或30米箱梁正彎矩8孔張拉均需約40?60分鐘,25米或30米箱梁負彎矩5孔張拉均需約37?38分鐘,而擺放、安裝、調試及張拉完成后對各設備進行收拾就需要20?30分鐘左右,占用的時間為張拉時間的一半,費時;第三、場地不適合:筆記本電腦屬辦公設備,張拉儀屬高精度測試儀器,對防震、防塵、防磁、防水等要求較高,再連同6根無線、傳感器線、無線模塊等擺放于地,不但難以操作且易被其它異物碰壞、砸壞、磁化;另夕卜,由于施工現場存有鋼筋、砼、配電箱、門吊、罐車、手推車、料斗、注漿設備等,因而也極易落塵、滴水,并且由于施工場地是車來車往的場所,塵土飛揚是必然的,張拉是在露天進行的,在野外尤其是高原,天氣因時而變;即使不下雨,其他的梁體還需要養生,因而將上述張拉設備擺放于施工場地,不適合;第四、占用場地多:占用3個工作場地,分別為梁體兩端各I個操作區和I個控制器布設區;第五、人力、物力投入較大:一般張拉、注漿為一個工班,只用幾個人;而使用I3DS-ZL張拉儀,不但人數未減反而增加3?5人(其中,T型梁張拉增加3人,箱梁張拉增加5人);同時,張拉時間不但未縮短反而較用老式設備張拉一片梁的時間延長半小時,并且人工工資是根據定額計量來的,如此一來,張拉工班人員的工資拿不到過去工資的一半。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決現有張拉設備存在的費力勞神、費時、受施工場地外界因素影響大、占用空間多等問題。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分別布設在所張拉梁體兩端的張拉支架,兩個所述張拉支架的結構相同;所述張拉支架上安裝有預應力張拉儀、油箱、與油箱相接的液壓管路和與所述液壓管路相接的油泵,所述張拉支架的底部安裝有多個行走輪一;所述張拉支架內裝有千斤頂移動架,所述張拉支架底部平鋪有供千斤頂移動架進行平移的水平底板,所述千斤頂移動架平放于所述水平底板上,所述千斤頂移動架包括對張拉千斤頂進行吊裝的吊架,所述吊架底部安裝有多個行走輪二,所述張拉千斤頂通過所述液壓管路與油泵相接;兩個所述張拉支架上所裝的預應力張拉儀均以無線通信方式與上位機進行雙向通信。
[0005]上述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是:所述預應力張拉儀與所述上位機之間通過無線收發器一和與無線收發器一相配合使用的無線收發器二進行雙向通信,所述預應力張拉儀與無線收發器一相接,所述無線收發器二與所述上位機相接。
[0006]上述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是:所述張拉支架內所裝千斤頂移動架的數量為一個或兩個,兩個所述千斤頂移動架呈平行布設。
[0007]上述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是:所述吊架上所吊裝的張拉千斤頂位于張拉支架前側,所述張拉支架后側安裝有安全擋板。
[0008]上述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是:所述張拉支架上還安裝有對油泵所泵送油液壓力進行檢測的壓力檢測單元和對張拉千斤頂的張拉位移進行檢測的位移傳感器;所述張拉支架的左側或右側為控制區;所述油箱、油泵、預應力張拉儀、所述壓力檢測單元和位移傳感器均位于所述控制區內。
[0009]上述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是:所述張拉支架上所裝預應力張拉儀的數量為一個或兩個,每個所述千斤頂移動架上所吊裝張拉千斤頂的數量均為一個,每個所述張拉千斤頂均由其所處張拉支架上所裝的預應力張拉儀進行控制;兩個所述張拉支架內所裝的千斤頂移動架呈左右對稱布設。
[0010]上述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是:兩個所述張拉支架分別為主張拉支架和副張拉支架,所述上位機安裝在所述主張拉支架上。
[0011]上述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是:所述張拉支架內所裝千斤頂移動架的數量為兩個,所述張拉支架內所裝油泵和預應力張拉儀的數量均為一個,每個所述千斤頂移動架上所裝的兩個所述張拉千斤頂共用一個油泵。
[0012]上述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是:所述油泵為ZB4-500油泵或ZB4-500S油泵;當所述油泵為ZB4-500油泵時,將所述ZB4-500油泵的控制閥替換為手動控制閥或ZB4-500S油泵的控制閥;所述手動控制閥包括閥體,所述閥體上開有一個進油口一和兩個相互獨立的出油口一,兩個所述出油口一的通斷分別由兩個操作手柄進行控制。
[0013]上述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是:所述吊架還包括對所吊裝張拉千斤頂進行上下提升的提升機構,所述提升機構安裝在吊架上;所述張拉支架的左側、右側和后側均安裝有斜撐結構,所述張拉支架頂部安裝有吊鉤或開有吊裝孔。
[0014]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0015]1、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投入成本較低且加工制作及安裝布設方便。
[0016]2、使用操作簡便,操作人員在張拉支架的控制區外側即可完成張體張拉控制過程,無需蹲在地上操作預應力張拉控制儀、蜷在電腦跟前操作電腦、彎腰操作油泵等;并且,張拉千斤頂移動及對位方便,人為通過千斤頂移動架便可簡便、快速完成千斤頂移動及對位過程。[0017]3、結構緊湊且占地空間小,受施工場地等外界因素干擾小,張拉時間不受氣候影響。
[0018]4、檢修方便,只需打開控制區門板進行檢修即可。
[0019]5、視野不受影響,張拉時,一般要觀察千斤頂的行程,采用本實用新型進行張拉時,在控制區邊側留有供操作人員觀察千斤頂移動位置的觀測空間。
[0020]6、張拉支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張拉過程中張拉支架固定簡便,張拉前和張拉后張拉支架移動簡便且移動方式靈活,既可采用吊裝設備進行吊移,也可以人為進行推移。
[0021]7、整潔,工作區干凈利落,不受施工現場線、管、雜物等干擾。
[0022]8、安全,控制區內所安裝的各設備均被有效保護。
[0023]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決現有張拉設備存在的費力勞神、費時、受施工場地外界因素影響大、占用空間多等問題。
[0024]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2為圖1的左視圖。
[0027]圖3為圖1的俯視圖。
`[0028]圖4為本實用新型千斤頂移動架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5為圖4的左視圖。
[0030]圖6為圖4的俯視圖。
[0031]圖7為本實用新型ZB4-500電動油泵采用ZB4-500S電動油泵的控制閥與兩個張拉千斤頂之間的連接關系示意圖。
[0032]圖8為本實用新型ZB4-500電動油泵采用手動控制閥與兩個張拉千斤頂之間的連接關系不意圖。
[0033]圖9為本實用新型手動控制閥的結構示意圖。
[0034]附圖標記說明:
[0035]I一張拉支架;2—油箱;3—油泵;
[0036]4一行走輪一;5—千斤頂移動架; 5_1—吊架;
[0037]5-2—行走輪二;5-3—架體底板;5-4—豎向支撐架;
[0038]5-5—傾斜向支架;5-6—滑輪;5-7—卷揚機;
[0039]5-8—鋼絲繩;5-9—推手;5-10—安裝槽;
[0040]6—張拉千斤頂;7—預應力張拉儀; 8-1—無線收發器一;
[0041]8-2—無線收發器二; 10—安全擋板;11 一位移傳感器;
[0042]12—壓力表;13—油泵電機;14 一控制區門板;
[0043]15-1—三通管一;15-2—三通管二; 16—手動控制閥;
[0044]16-1—閥體;16-2—進油口一; 16-3—出油口一;
[0045]16-4—操作手柄;17—壓力傳感器; 18—上位機。【具體實施方式】
[0046]實施例1
[0047]如圖1、圖2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兩個分別布設在所張拉梁體兩端的張拉支架1,兩個所述張拉支架I的結構相同。所述張拉支架I上安裝有預應力張拉儀7、油箱
2、與油箱2相接的液壓管路和與所述液壓管路相接的油泵3,所述張拉支架I的底部安裝有多個行走輪一 4。所述張拉支架I內裝有千斤頂移動架5,所述張拉支架I底部平鋪有供千斤頂移動架5進行平移的水平底板,所述千斤頂移動架5平放于所述水平底板上,所述千斤頂移動架5包括對張拉千斤頂6進行吊裝的吊架5-1,所述吊架5-1底部安裝有多個行走輪二 5-2,所述張拉千斤頂6通過所述液壓管路與油箱2的出油口相接。兩個所述張拉支架I上所裝的預應力張拉儀7均以無線通信方式與上位機18進行雙向通信。
[0048]本實施例中,所述預應力張拉儀7與所述上位機18之間通過無線收發器一 8-1和與無線收發器一 8-1相配合使用的無線收發器二 8-2進行雙向通信,所述預應力張拉儀7與無線收發器一 8-1相接,所述無線收發器二 8-2與所述上位機18相接。
[0049]實際使用過程中,采用無線收發器一 8-1與無線收發器二 8-2進行信號收發能有效解決采用天線接收器存在的使用操作不便、信號傳輸效果較差等缺陷和不足。
[0050]本實施例中,所述上位機18為筆記本電腦。
[0051]本實施例中,兩個所述張拉支架I分別為主張拉支架和副張拉支架,所述上位機18安裝在所述主張拉支架上。
[0052]實際使用時,所述張拉支架I內所裝千斤頂移動架5的數量為一個或兩個,兩個所述千斤頂移動架5呈平行布設。所述張拉支架I上所裝預應力張拉儀7的數量與該張拉支架I內所裝千斤頂移動架5的數量相同,每個所述千斤頂移動架5上所吊裝張拉千斤頂6的數量均為一個,每個所述張拉千斤頂6均由其所處張拉支架I上所裝的一個預應力張拉儀7進行控制;兩個所述張拉支架I內所裝的千斤頂移動架5呈左右對稱布設。
[0053]實際使用時,所述張拉支架I上所裝預應力張拉儀7的數量為一個或兩個,每個所述千斤頂移動架5上所吊裝張拉千斤頂6的數量均為一個,每個所述張拉千斤頂6均由其所處張拉支架I上所裝的預應力張拉儀7進行控制。本實施例中,兩個所述張拉支架I內所裝的千斤頂移動架5呈左右對稱布設。
[0054]本實施例中,所述張拉支架I內所裝千斤頂移動架5和油泵3的數量均為兩個。并且,兩個所述張拉支架I上所安裝預應力張拉儀7的數量均為兩個。所述主張拉支架上所安裝的兩個預應力張拉儀7分別為1#預應力張拉儀和3#預應力張拉儀,所述副張拉支架上所安裝的兩個預應力張拉儀7分別為2#預應力張拉儀和4#預應力張拉儀。
[0055]所述主張拉支架內所裝的兩個所述千斤頂移動架5上吊裝的張拉千斤頂6分別為1#千斤頂和3#千斤頂,其中1#千斤頂所用油泵為1#油泵,3#千斤頂所用油泵為3#油泵;所述副張拉支架內所裝的兩個所述千斤頂移動架5上吊裝的張拉千斤頂6分別為2#千斤頂和4#千斤頂,2#千斤頂所用油泵為2#油泵,4#千斤頂所用油泵為4#油泵。
[0056]實際進行張拉時,1#千斤頂和2#千斤頂對同一個孔道進行對稱張拉,3#千斤頂和4#千斤頂對同一個孔道進行對稱張拉。1#預應力張拉儀、3#預應力張拉儀、2#預應力張拉儀和4#預應力張拉儀分別對1#千斤頂、3#千斤頂、2#千斤頂和4#千斤頂進行張拉控制。1#油泵與1#預應力張拉儀相接,3#油泵與3#預應力張拉儀相接,2#油泵與2#預應力張拉儀相接,4#油泵與4#預應力張拉儀相接。
[0057]兩個所述張拉支架I上所裝無線收發器一 8-1的總數量為四個,四個所述無線收發器一 8-1分別與1#預應力張拉儀、3#預應力張拉儀、2#預應力張拉儀和4#預應力張拉儀相接。所述無線收發器二 8-2的數量為兩個,1#預應力張拉儀和3#預應力張拉儀的無線收發器一 8-1共用一個無線收發器二 8-2,2#預應力張拉儀和4#預應力張拉儀的無線收發器一 8-1共用一個無線收發器二 8-2。這樣,實際進行張拉時,能簡便實現同步對稱張拉。
[0058]本實施例中,所述張拉支架I上還安裝有對油泵3所泵送油液壓力進行檢測的壓力檢測單元和對張拉千斤頂6的張拉位移進行檢測的位移傳感器11。
[0059]所述張拉支架I的左側或右側為控制區。所述油箱2、油泵3、預應力張拉儀7、所述壓力檢測單元和位移傳感器11均位于所述控制區內。
[0060]本實施例中,兩個所述張拉支架I上所安裝壓力檢測單元的數量均為兩個,并且所述壓力檢測單元為壓力傳感器17和壓力表12。兩個所述張拉支架I上所安裝位移傳感器11的數量均為兩個。所述主張拉支架上所安裝的兩個壓力傳感器17和兩個壓力表12分別對1#油泵和3#油泵所泵送油液壓力進行檢測并顯示,且所述主張拉支架上所安裝的兩個壓力傳感器17分別與1#預應力張拉儀和3#預應力張拉儀相接;所述主張拉支架上所安裝的兩個位移傳感器11分別對1#千斤頂和3#千斤頂的張拉位移進行檢測,且所述主張拉支架上所安裝的兩個位移傳感器11分別與1#預應力張拉儀和3#預應力張拉儀相接。所述副張拉支架上所安裝的兩個壓力傳感器17和兩個壓力表12分別對2#油泵和4#油泵所泵送油液壓力進行檢測并顯示,且所述主張拉支架上所安裝的兩個壓力傳感器17分別與2#預應力張拉儀和4#預應力張拉儀相接;所述副張拉支架上所安裝的兩個位移傳感器11分別對2#千斤頂和4#千斤頂的張拉位移進行檢測,且所述主張拉支架上所安裝的兩個位移傳感器11分別與2#預應力張拉儀和4#預應力張拉儀相接。
[0061]由上述內容可知,與現有采用ros-ZL預應力無線張拉儀對箱梁進行I次2孔對稱張拉的施工設備相比,將張拉所用的所有設備及連接件分別集中裝于兩個張拉支架I內,能有效解決現有張拉設備存在的費力勞神、費時、場地不適合、占用空間多等問題,具有使用操作簡便、省力省時、適宜施工現場使用、占用空間小、各設備易于整理等優點。同時,各設備的操作方法同采用ros-ZL預應力無線張拉儀對箱梁進行I次2孔對稱張拉時的操作方法相同,僅將ros-ZL預應力無線張拉儀上和筆記本電腦上所配備的天線分別替換為無線收發器一 8-1和無線收發器二 8-2,有效克服了使用天線進行信號傳送時存在的占用空間、礙事、信號接收受方向限制、信號接收效果較差等缺陷和不足。實際進行布設時,根據各設備的布設位置,相應對所采用的線纜、液壓油管的長度進行縮短或加長。
[0062]本實施例中,所述吊架5-1上所吊裝的張拉千斤頂6位于張拉支架I前側,所述張拉支架I后側安裝有安全擋板10。
[0063]本實施例中,所述張拉支架I為立方體支架,所述立方體支架的左右兩側均安裝有側擋板,并且所述立方體支架的上部還安裝有上蓋板。
[0064]實際使用時,所述張拉支架I也可以采用其它類型的架體。
[0065]本實施例中,所述立方體支架的左右向長度為3m左右、前后向寬度為2.3m左右且其豎向高度為2.8m左右。[0066]實際加工時,也可以根據具體需要,對所述立方體支架的尺寸進行相應調整。
[0067]本實施例中,所述張拉支架I的左側為控制區。實際使用時,也可以將所述張拉支架I右側作為控制區。
[0068]實際進行安裝時,每個張拉支架I內所裝油箱2的數量均為一個,且油箱2安裝在張拉支架I的左側下方,所述預應力張拉儀7、油泵3、壓力傳感器17、壓力表12、位移傳感器11和對油泵3進行驅動的油泵電機13均位于油箱2上方且其均位于張拉支架I的左側中部,所述張拉支架I的左側中部裝有控制區門板14,且張拉支架I左側所裝的側擋板中部留有供所述控制區門板14安裝的門洞。
[0069]所述主張拉支架與所述副張拉支架的區別僅在于,所述主張拉支架的控制區內安裝有所述上位機18。
[0070]另外,所述無線收發器一 8-1安裝在預應力張拉儀7的控制面板上,所述無線收發器二 8-2安裝于所述上位機18周側且其位于所述主張拉支架的控制區內。
[0071]本實施例中,所述張拉支架I的左側、右側和后側均安裝有斜撐結構。
[0072]為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簡便,本實施例中,所述斜撐結構選用斜撐桿,并且所述斜撐桿頂部以鉸接方式安裝在張拉支架I頂部。
[0073]實際使用過程中,當需進行張拉時,通過位于左側、右側和后側的所述斜撐桿對張拉支架I進行固定;當需移動張拉支架I時,收起斜撐桿即可,因而使用操作非常簡便。
[0074]本實施例中,所述張拉支架I頂部安裝有吊鉤或開有吊裝孔頂部設置有吊鉤或吊裝孔。實際使用過程中,可以通過吊裝設備對張拉支架I進行吊裝。
[0075]結合圖4、圖5和圖6,所述吊架5-1還包括對所吊裝張拉千斤頂6進行上下提升的提升機構,所述提升機構安裝在吊架5-1上。
[0076]本實施例中,所述吊架5-1包括架體底板5-3、安裝在架體底板5-3前部上方的豎向支撐架5-4和位于架體底板5-3上方的傾斜向支架5-5,所述傾斜向支架5-5底部安裝在架體底板5-3后部且中部支撐在豎向支撐架5-4上。
[0077]本實施例中,所述架體底板5-3呈水平向布設,所述豎向支撐架5-4的高度為
1.3m,所述傾斜向支架5-5的長度為2.5m,所述傾斜向支架5_5與架體底板5_3之間的夾角為60°左右。多個所述行走輪二 5-2均安裝在架體底板5-3上。
[0078]實際加工時,可以根據具體需要,對吊架5-1的結構和尺寸進行相應調整。
[0079]本實施例中,所述提升機構包括安裝在架體底板5-3后部且對張拉千斤頂6進行上下提升的卷揚機5-7和安裝在傾斜向支架5-5頂部的滑輪5-6,所述卷揚機5-7與張拉千斤頂6之間通過繞過滑輪5-6的鋼絲繩5-8進行連接。
[0080]本實施例中,所述架體底板5-3后側還安裝有推手5-9。
[0081]實際使用過程中,所述張拉千斤頂6通過千斤頂移動架5進行前后或左右移動,并通過所述提升機構對張拉千斤頂6進行升降,使用操作非常簡便。實際安裝時,與張拉千斤頂6相接的液壓油管和與布設在張拉千斤頂6上的位移傳感器6相接的連接電纜均從傾斜向支架5-5頂部所設置的安裝槽5-10引出并經張拉支架I頂部引至油泵3和預應力張拉儀7。
[0082]實施例2
[0083]本實施例中,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兩個所述張拉支架I內所裝油泵3、預應力張拉儀7、所述壓力檢測單元和位移傳感器11的數量均為一個,每個所述千斤頂移動架5上所裝的兩個所述張拉千斤頂6共用一個油泵3。所述油泵3為ZB4-500S油泵。
[0084]本實施例中,1#千斤頂和3#千斤頂共用一個油泵2且二者共用的油泵2為第一油泵;所述副張拉支架內所裝的兩個所述千斤頂移動架5上吊裝的張拉千斤頂6分別為2#千斤頂和4#千斤頂,2#千斤頂和4#千斤頂共用一個油泵2且二者共用的油泵2為第二油泵。所述主張拉支架上所裝的預應力張拉儀7為第一預應力張拉儀,所述第一油泵與第一預應力張拉儀相接;所述副張拉支架上所裝的預應力張拉儀7為第二預應力張拉儀,所述第二油泵與第二預應力張拉儀相接。
[0085]本實施例中,1#千斤頂和3#千斤頂共用一個位移傳感器11且二者所共用的位移傳感器11與第一預應力張拉儀相接;2#千斤頂和4#千斤頂共用共用一個位移傳感器11且二者所共用的位移傳感器11與第二預應力張拉儀相接。所述主張拉支架上所裝壓力檢測單元中的壓力傳感器17與第一預應力張拉儀相接,所述副張拉支架上所裝壓力檢測單元中的壓力傳感器17與第二預應力張拉儀相接。
[0086]兩個所述張拉支架I上所安裝無線收發器一 8-1的數量均為一個,所述主張拉支架上所裝的無線收發器一 8-1與第一預應力張拉儀相接,所述副張拉支架上所裝的無線收發器一 8-1與第二預應力張拉儀相接。實際進行張拉時,4個張拉千斤頂6能同時工作,不僅能實現每孔同時張拉又能實現2孔對稱張拉,因此能簡便實現兩個孔道的同步對稱張拉。
[0087]由于上述內容可知,與現有采用ros-ZL預應力無線張拉儀對箱梁進行I次2孔對稱張拉時,需要配備的19個設備相比,本實施例中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減少了一套個無線模塊、2臺ros-ZL預應力無線張拉儀、2個壓力檢測單元、2個位移傳感器11和4根電源線。
[0088]本實施例中,與現有采用ros-ZL預應力無線張拉儀對箱梁進行I次2孔對稱張拉的張拉設備相比,將兩臺ZB4-500油泵用一臺ZB4-500S電動油泵進行替換,由于ZB4-500S電動油泵的控制閥多了 I個出油口,并且增加了一個三位四通手動閥,兩個張拉千斤頂6通過液壓油管與所述三位四通手動閥相接,因而將兩臺ZB4-500油泵用一臺ZB4-500S電動油泵進行替換后,不僅能實現同步對稱張拉,而且節資6800元左右,每孔張拉時間延長5?7分鐘。
[0089]本實施例中,其余部分結構、連接關系和工作原理均與實施例1相同。
[0090]實施例3
[0091]本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與實施例2不同的是:所采用的油泵3為ZB4-500油泵;并且將ZB4-500油泵所采用的控制閥替換為ZB4-500S油泵上所使用的控制閥。
[0092]實際連接時,只需將ZB4-500S電動油泵的控制閥的2個出油口分別接兩個張拉千斤頂6的進油口,并通過三通管一 15-1將兩個張拉千斤頂6的回液管分別與ZB4-500S電動油泵的控制閥的回液口相接。
[0093]本實施例中,與現有采用ros-ZL預應力無線張拉儀對箱梁進行I次2孔對稱張拉的張拉設備相比,由于將4臺ZB4-500油泵減少為2臺ZB4-500油泵,因而資金節省近一半,并且剩余2臺ZB4-500油泵可以留作備用。但是,與采用I3DS-ZL預應力無線張拉儀對箱梁進行I次2孔對稱張拉的張拉設備和實施例2中所采用的ZB4-500S油泵相比,張拉時間延長,主要由于將ZB4-500油泵的出油口由I個變為2個,油泵供油時間延長了 I倍。
[0094]本實施例中,其余部分結構、連接關系和工作原理均與實施例2相同。[0095]實施例4
[0096]本實施例中,如圖8和圖9所示,與實施例3不同的是:所述ZB4-500油泵所采用的控制閥為手動控制閥16,所述手動控制閥16包括閥體16-1,所述閥體16-1上開有一個進油口一 16-2和兩個相互獨立的出油口一 16-3,兩個所述出油口一 16-3的通斷分別由兩個操作手柄16-4進行控制;同時,兩個所述張拉支架I上所安裝壓力檢測單元的數量均為兩個,每個張拉支架I上所安裝的兩個所述壓力檢測單元分別對兩個所述出油口一 16-3的油液壓力進行實時檢測并顯示。
[0097]實際安裝時,將兩個張拉千斤頂6的進液管分別與兩個所述出油口一 16-3相接,并將兩個張拉千斤頂6的回液管分別與三通管二 15-2的兩個連接口相接,所述三通管二15-2的第三個連接口與手動控制閥16的回液口相接。同時,
[0098]本實施例中,所述壓力檢測單元為壓力傳感器17。
[0099]本實施例中,其余部分結構、連接關系和工作原理均與實施例3相同。
[0100]實施例5
[0101]本實施例中,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張拉支架I內安裝有控制箱,并將所述上位機18、預應力張拉儀7、無線收發器一 8-1和無線收發器二 8-2的外殼均去除,僅保留內部的電子線路板和電子元器件后安裝在所述控制箱內。
[0102]本實施例中,其余部分結構、連接關系和工作原理均與實施例1相同。
[0103]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分別布設在所張拉梁體兩端的張拉支架(1),兩個所述張拉支架(1)的結構相同;所述張拉支架(1)上安裝有預應力張拉儀(7)、油箱(2)、與油箱(2)相接的液壓管路和與所述液壓管路相接的油泵(3),所述張拉支架(1)的底部安裝有多個行走輪一(4 );所述張拉支架(1)內裝有千斤頂移動架(5 ),所述張拉支架(1)底部平鋪有供千斤頂移動架(5)進行平移的水平底板,所述千斤頂移動架(5 )平放于所述水平底板上,所述千斤頂移動架(5 )包括對張拉千斤頂(6 )進行吊裝的吊架(5-1),所述吊架(5-1)底部安裝有多個行走輪二( 5-2 ),所述張拉千斤頂(6 )通過所述液壓管路與油泵(3)相接;兩個所述張拉支架(1)上所裝的預應力張拉儀(7)均以無線通信方式與上位機(18)進行雙向通信。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預應力張拉儀(7)與所述上位機(18)之間通過無線收發器一(8-1)和與無線收發器一(8-1)相配合使用的無線收發器二(8-2)進行雙向通信,所述預應力張拉儀(7)與無線收發器一(8-1)相接,所述無線收發器二(8-2)與所述上位機(18)相接。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張拉支架(1)內所裝千斤頂移動架(5 )的數量為一個或兩個,兩個所述千斤頂移動架(5 )呈平行布設。
4.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架(5-1)上所吊裝的張拉千斤頂(6)位于張拉支架(1)前側,所述張拉支架(1)后側安裝有安全擋板(10)。
5.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張拉支架(1)上還安裝有對油泵(3)所泵送油液壓力進行檢測的壓力檢測單元和對張拉千斤頂(6)的張拉位移進行檢測的位移傳感器(11);所述張拉支架(1)的左側或右側為控制區;所述油箱(2)、油泵(3)、預應力 張拉儀(7)、所述壓力檢測單元和位移傳感器(11)均位于所述控制區內。
6.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張拉支架(I)上所裝預應力張拉儀(7 )的數量為一個或兩個,每個所述千斤頂移動架(5 )上所吊裝張拉千斤頂(6)的數量均為一個,每個所述張拉千斤頂(6)均由其所處張拉支架(1)上所裝的預應力張拉儀(7 )進行控制;兩個所述張拉支架(1)內所裝的千斤頂移動架(5 )呈左右對稱布設。
7.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張拉支架(1)分別為主張拉支架和副張拉支架,所述上位機(18)安裝在所述主張拉支架上。
8.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張拉支架(O內所裝千斤頂移動架(5)的數量為兩個,所述張拉支架(1)內所裝油泵(3)和預應力張拉儀(7 )的數量均為一個,每個所述千斤頂移動架(5 )上所裝的兩個所述張拉千斤頂(6 )共用一個油泵(3)。
9.按照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3)為ZB4-500油泵或ZB4-500S油泵;當所述油泵(3)為ZB4-500油泵時,將所述ZB4-500油泵的控制閥替換為手動控制閥(16)或ZB4-500S油泵的控制閥;所述手動控制閥(16)包括閥體(16-1),所述閥體(16-1)上開有一個進油口一( 16-2)和兩個相互獨立的出油口一(16-3),兩個所述出油口一( 16-3)的通斷分別由兩個操作手柄(16-4)進行控制。
10.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智能型無線集成張拉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架(5-1)還包括對所吊裝張拉 千斤頂(6)進行上下提升的提升機構,所述提升機構安裝在吊架(5-1)上;所述張拉支架(1)的左側、右側和后側均安裝有斜撐結構,所述張拉支架(1)頂部安裝有吊鉤或開有吊裝孔。
【文檔編號】E01D21/00GK203531411SQ201320701093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7日
【發明者】田冬利 申請人:中鐵二十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