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園林建筑制造領域,具體地是涉及一種塑石旱溪結構及其工藝。
背景技術:
在園林建筑中,假山是一種觀賞性強且不同的形狀具有不同的中國藝術形態,用自然山石做成的假山及成品,比較真實和靈動,但是自然石山在開采方面已經受到了國家政策的保護,其次自然山石制作的假山在造價方面也價格不菲,所以設計一種塑石假山來代替自然山石不僅可以節省很多人力物力,還能達到“低碳”“環保”的功效。
塑石假山還擁有一些自然山石不具備的特點,比如可以塑造理想的園林建筑,特別是難以采運和堆疊的巨型奇石,這種藝術造型比較能與現代建筑相協調,此外還可通過仿造,表現黃臘石、英石、太湖石、鐘乳石、千層石等不同石材所具有的風格;另外還可以在非產石地區布置異地山石景,利用價格較低的材料,如磚、砂、水泥等,在不產石材地區,近代有用灰漿或鋼筋混凝土等材料制作的塑石,此法可不受天然石材形狀的限制,隨意造型,隨著科研的不斷進步,塑石假山的專用水泥材料逐漸上市,給塑石假山創造更好的利用空間。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以上內容,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塑石旱溪結構及其工藝,塑石旱溪就是不放水的溪床,人工仿造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配合植物的營造在意境上表達出溪水的景觀,塑石旱溪有節水、低維護、及方便介入的優點,旱溪也可以做河底,甚至做防水,在雨季旱溪也可以盛水,起到水旱兩用的功效。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塑石旱溪結構,包括基礎結構和設在基礎結構上的主體骨架;所述的基礎結構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基礎層、碎石層、混凝土層和大卵石層;所述的基礎層、碎石層、混凝土層為矩形,大卵石層為不規則形;所述的混凝土層中還設有雙向雙層鋼筋;所述的大卵石層內部大卵石之間由水泥砂漿砌筑;所述的混凝土層與大卵石層之間由細石混凝土固定。
其進一步地的特征如下:
所述的主體骨架其長度大于基礎結構長度,所述的主體骨架下還設有一層回填黏土層,回填黏土層包圍在基礎結構的周圍;所述的回填黏土層的厚度不小于30cm。
所述的回填黏土層中還設有鋼筋砼擋墻,鋼筋砼擋墻垂直連接在主體骨架和回填黏土層之間。
本發明提供了制作上述的一種塑石旱溪結構的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定點放樣:首先根據設計要求對塑石旱溪進行定點放樣,采用網格法現場確定山體的外輪廊線及水平點,沿輪廓線放出基礎的挖土線;
(2)建設基礎工程:完成步驟(1)后再嚴格按照山體的外輪、廓線支模及配筋澆筑山體基礎,首先進行混凝土的攪拌和攤鋪,在人工攤鋪4~5m長的工作面后即可進行連續拖振振搗,并在澆筑的同時埋好鋼材主骨架的預埋鐵件和鋼硅骨架柱的預留鋼;
(3)主體骨架的砌筑:按照制作要求現場制作鋼筋架、角鋼骨架、焊接鋼骨架、捆扎造型鋼筋、蓋鋼板網等,制作完成后按照山體造型的大小和高低要求對骨架進行焊接,焊接完成后還需對主體骨架做防銹和防腐處理;
(4)塑石旱溪的面層批塑:在完成步驟(3)后對塑石旱溪進行面層處理,即在鋼筋網上涂抹水泥砂漿兩遍;
(5)塑石旱溪的表面修飾:在完成步驟(4)塑石旱溪面層處理后即可對塑石旱溪的表面進行修飾,首先對塑石假山表面的紋理和質感進行修飾,然后選用不同顏色的礦物顏料加白水泥再加適量的107膠配制成染料對其進行著色,最后塑石的表面涂過氧樹脂或有機硅,重點部分還可打蠟使其呈現出光澤;
(6)在完成以上步驟后,塑石旱溪制作完成,進入清洗養護工作。
進一步地,所述的水泥砂漿的材料為水泥、河沙、黃泥和麻刀,其中水泥與河沙的比例為1:2,黃泥為總重量的10%左右,麻刀適量即可。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降低新建道路面源污染問題,保護水體環境
在城市中建造與生態景觀相結合的雨水處理系統,短期內即可實現雨水的處理及局部水質提升。利用旱溪生態景觀,在雨期對雨水進行蓄滯處理,旱期持續凈化河水水質,逐步修復附近水生態環境,打造可持續自然積存、滲透、凈化的健康生態系統;
2、緩解排澇壓力,降低水安全隱患
建立生態性雨水蓄滯系統,采用不同尺度的調蓄手段,從源頭、過程、末端系統降低城市徑流水量,削減洪峰流量;
3、豐富城市景觀形態及生態多樣性
建立生態廊道,對重要節點進行生態修復,結合綠色海綿設施的應用,將綠色景觀功能化,不僅不會影響景觀效果,還能以較低成本豐富景觀的功能多樣性;
4、促進資源再利用及減少能耗
將項目本身視為供水集水區(雨水資源產生場所)和耗水區,將公共的空間改造成雨水凈化收集場所,充分回收利用雨水資源,減少自來水的消耗。生態功能型景觀能夠形成健康穩定的生態鏈,可自我調節更新,維護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塑石旱溪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基礎層2、碎石層3、混凝土層4、大卵石層5、回填黏土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內容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的一種塑石旱溪結構,包括基礎結構和設在基礎結構上的主體骨架;所述的基礎結構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基礎層1、碎石層2、混凝土層3和大卵石層4;所述的基礎層1、碎石層2、混凝土層3為矩形,大卵石層4為不規則形;所述的混凝土層3中還設有雙向雙層鋼筋;所述的大卵石層4內部大卵石之間由水泥砂漿砌筑;所述的混凝土層3與大卵石層4之間由細石混凝土固定。
其進一步地的特征如下:
所述的主體骨架其長度大于基礎結構長度,所述的主體骨架下還設有一層回填黏土層5,回填黏土層5包圍在基礎結構的周圍;所述的回填黏土層5的厚度不小于30cm。
所述的回填黏土層5中還設有鋼筋砼擋墻,鋼筋砼擋墻垂直連接在主體骨架和回填黏土層5之間。
本發明提供了制作上述的一種塑石旱溪結構的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定點放樣:首先根據設計要求對塑石旱溪進行定點放樣,采用網格法現場確定山體的外輪廊線及水平點,沿輪廓線放出基礎的挖土線;
(2)建設基礎工程:完成步驟(1)后再嚴格按照山體的外輪、廓線支模及配筋澆筑山體基礎,首先進行混凝土的攪拌和攤鋪,在人工攤鋪4~5m長的工作面后即可進行連續拖振振搗,并在澆筑的同時埋好鋼材主骨架的預埋鐵件和鋼硅骨架柱的預留鋼;
(3)主體骨架的砌筑:按照制作要求現場制作鋼筋架、角鋼骨架、焊接鋼骨架、捆扎造型鋼筋、蓋鋼板網等,制作完成后按照山體造型的大小和高低要求對骨架進行焊接,焊接完成后還需對主體骨架做防銹和防腐處理;
(4)塑石旱溪的面層批塑:在完成步驟(3)后對塑石旱溪進行面層處理,即在鋼筋網上涂抹水泥砂漿兩遍;
(5)塑石旱溪的表面修飾:在完成步驟(4)塑石旱溪面層處理后即可對塑石旱溪的表面進行修飾,首先對塑石假山表面的紋理和質感進行修飾,然后選用不同顏色的礦物顏料加白水泥再加適量的107膠配制成染料對其進行著色,最后塑石的表面涂過氧樹脂或有機硅,重點部分還可打蠟使其呈現出光澤;
(6)在完成以上步驟后,塑石旱溪制作完成,進入清洗養護工作。
進一步地,所述的水泥砂漿的材料為水泥、河沙、黃泥和麻刀,其中水泥與河沙的比例為1:2,黃泥為總重量的10%左右,麻刀適量即可。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