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美工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美工刀設計。
背景技術:
現有的美工刀種類繁多,廣泛應用于許多行業中,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缺陷,就是 在結構上都是單刀美工刀,即不能同時使用兩支刀片來進行切割紙樣,而紙樣中有大量的 線槽需要切割.每道線槽須用美工刀切割兩次才能完成,如果使用裝有雙刀的美工刀來工 作,線槽就須一次切割就能完成,而且出來的線槽更標準、更美觀,這樣工作者即節省許 多時間和精力,又能提高工作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的一種雙刀美工刀,以解決上述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包括刀殼、刀片、推鈕,刀片,刀片在刀殼內,推鈕的凸柱連在刀片尾孔 上,在刀殼內腔居中還設置有一個夾板,夾板端面呈“工”字形,形成兩個滑槽,兩個刀片對 稱放置在夾板的滑槽內。刀殼與夾板鉚接固定,夾板的立板中段開有長槽形成中空,在刀殼的尾端設置有 刀尾。本實用新型可以滿足現實工作的要求,其結構原理與傳統單刀美工刀相同,是兩 把單刀美工刀的巧妙結合,在一般情況下,可任意推出一支刀片來使用,當須切割線槽時 又可同時推出兩支刀片來作雙刀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圖14為夾板的主視圖;圖15為圖14的F向視圖(放大);圖16為圖14的G向視圖(放大);圖17為圖14的俯視圖;圖18為圖14的仰視圖;圖19為刀座及推鈕的俯視圖(放大);圖20為刀殼與夾板的鉚合示意圖(放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如圖1-20所示的雙刀美工刀,其包括有刀殼1,刀殼1內居中設置有一工字型夾 板5,兩支刀片2分別置于夾板5的工字槽51內,刀殼1的內腔由夾板5分開形成左右對 稱的兩個滑槽9,兩滑槽9的一側形成有相對應的連續棘齒8,兩滑槽9內各裝有一刀座3 及推鈕4,刀殼1與夾板5由六顆鉚釘7鉚合,刀殼1的尾部設置有刀尾6。本實用新型的雙刀美工刀,結構上基本上左右對稱,不對稱之處在圖9中刀殼1 的前端有一開口 10,而圖2中與其對應的部位為密封的。刀殼1內腔設置中間夾板5為本實用新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夾板5的尺寸大小與 刀殼1的內腔空間相吻合,夾板5與刀殼1用鉚釘7鉚合,使其緊密連接,以增加刀身的 牢固度,鉚釘7的底部應與夾板層52及53的底面平行,否則會阻礙刀座3的滑行,需特 別說明的是關于夾板5的厚度問題,因本實用新型的雙刀功能主要用來切割線槽,在紙質 樣板上線槽的寬度以1.0mm為最合適,一般刀片的厚度為0.37mm,刀刃處在刀片的中間厚 度位置上,由此推出夾板5的厚度為0. 6mm,另外,夾板5的工字槽51的深度應等于或略 微大于刀片2的厚度,以確保刀片能自由滑動,又沒有左右擺動的空間。在圖5中可以看出,兩刀座3的位置左右相對,距離很近,所以其結構設計與普 通刀座有較大不同,其凸柱11處在刀座3的前端里面,而普通美工刀座凸柱是位于刀座 前端的外面,由于垂直距離很近,凸柱11的高度明顯低于一般的刀座凸柱,為增加凸柱 11的高度,確保其有效鉤掛住刀片尾端的套孔,特將夾板5設計為空腔13型的,空腔13 的位置范圍就是凸柱11的活動區域。本實用新型美工刀的厚度即刀殼1的厚度不宜超過7mm,以6. 8mm為宜,原因是 7mm左右厚度的刀身抓握手感較好,這樣就要求刀座3的厚度設計要比普通刀座的厚度略 微薄一些,刀座3應為自鎖型,可采用現有的公開技術。本實用新型的雙刀美工刀的制作材料,除刀座3及推鈕4使用塑料外,其余部件 均為金屬材料。
權利要求一種美工刀,包括刀殼(1)、刀片(2)、推鈕(4),刀片(2),刀片(2)在刀殼(1)內,推鈕(4)的凸柱(11)連在刀片(2)尾孔上,其特征是在刀殼(1)內腔居中還設置有一個夾板(5),夾板(5)端面呈“工”字形,形成兩個滑槽(51),兩個刀片(2)對稱放置在夾板的滑槽(51)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美工刀,其特征是刀殼(1)與夾板(5)鉚接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美工刀,其特征是夾板(5)的立板中段開有長槽(13)形 成中空。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美工刀,其特征是在刀殼(1)的尾端設置有刀尾(6)。
專利摘要一種美工刀,包括刀殼(1)、刀片(2)、推鈕(4),刀片,刀片在刀殼內,推鈕(4)的凸柱(11)連在刀片尾孔上,在刀殼內腔居中還設置有一個夾板(5),夾板端面呈“工”字形,形成兩個滑槽(51),兩個刀片對稱放置在夾板的滑槽內,刀殼與夾板鉚接固定。本實用新型可以滿足現實工作的要求,其結構原理與傳統單刀美工刀相同,是兩把單刀美工刀的巧妙結合,在一般情況下,可任意推出一支刀片來使用,當須切割線槽時又可同時推出兩支刀片來作雙刀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文檔編號B26B1/08GK201633030SQ20102014240
公開日2010年11月17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28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28日
發明者丁秋平 申請人:丁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