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管子夾持裝置以及裝配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配件裝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管子夾持裝置以及設置 該管子夾持裝置的裝配機。
背景技術:
裝配機是一種用于將多個組件裝配為一個零部件組合體(總成)的設備。燃油管總成裝配機(例如石家莊泰格機電研究所設計的CP25裝配機)便是一種用于將燃油管與管接頭組裝為燃油管總成的裝配機。現有的燃油管總成裝配機內設置有管子夾緊裝置以及管接頭裝夾裝置,其中管子夾緊裝置包括動夾頭、靜夾頭以及夾緊氣缸,動夾頭與靜夾頭相鉸接,夾緊氣缸的氣缸桿與動夾頭相絞接。氣源從夾緊氣缸的氣管接頭輸入的氣體能帶動氣缸桿伸出或回縮,并通過氣缸桿帶動動夾頭相對于靜夾頭轉動至與靜夾頭彼此夾緊或彼此張開的位置。動夾頭與靜夾頭上還設置有用以容納、放置管子的限位槽。使用現有的燃油管總成裝配機裝配管子與管接頭時,需要先使用右手將管子放置并嵌于限位槽內,然后由左手按動用于控制夾緊氣缸的啟動按鈕,待夾緊氣缸的氣缸桿帶動動夾頭以及靜夾頭將管子夾緊之后,再將管接頭裝夾裝置所裝夾的管接頭插入管子的端口內,從而完成對管接頭的裝配。由于燃油管總成內管子的兩個端口的尺寸通常不同,兩個端口裝配的管接頭的尺寸通常也不同,故而不同的動夾頭、靜夾頭上的限位槽的尺寸也不同,所以裝配好第一個管接頭后,裝配第二個管接頭時,需要將之前的管子夾緊裝置以及管接頭裝夾裝置全部更換掉然后再進行裝配,最終才能將兩個管接頭與一個管子組裝為一個燃油管總成。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由于管子與管接頭裝配過程中沒有安全防護,操作人員右手將管子放置并嵌于限位槽內后,操作人員的左手極易在右手還沒有完全移動至安全區域時就已經按動并觸發了啟動按鈕,此時,動夾頭在夾緊氣缸的氣缸桿的帶動下極易與靜夾頭夾緊而夾傷操作人員的右手,引發安全事故,導致現有的燃油管總成裝配機存在安全性較差的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管子夾持裝置以及設置該管子夾持裝置的裝配機,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安全性較差的技術問題。另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優選技術方案還具有便于裝卸,并且裝配而成的產品的一致性好且裝配效率高的優點。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管子夾持裝置,包括第一夾頭、第二夾頭、連接件、彈簧、夾緊驅動機構以及夾緊度檢測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夾頭上位置相對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連接件以及所述第二夾頭活動連接;所述夾緊驅動機構包括氣缸、前進電磁閥以及后退電磁閥,所述氣缸包括氣缸桿、前進氣管接頭以及后退氣管接頭;所述氣缸桿與所述連接件兩者固定連接或為一體式結構;所述前進氣管接頭與氣源之間的輸氣管道上設置有所述前進電磁閥,所述后退氣管接頭與所述氣源之間的輸氣管道上設置有所述后退電磁閥;所述前進電磁閥導通時,所述氣源輸出的氣體帶動所述氣缸桿以及所述連接件前進并帶動所述第一夾頭轉動至與所述第二夾頭夾緊的位置;所述后退電磁閥導通時,所述氣源輸出的氣體帶動所述氣缸桿以及所述連接件后退并帶動所述第一夾頭轉動至與所述第二夾頭張開的位置;所述彈簧軸向方向上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氣缸以及所述連接件相抵接,所述夾緊度檢測元件設置于所述氣缸的缸壁上,(優選為在此氣缸的缸壁上有相應安裝此夾緊度檢測元件的安裝槽,此夾緊度檢測元件可以在這個安裝槽上前后移動,移動到需要的位置上后,再用鎖緊螺絲將夾緊度檢測元件固定)所述夾緊度檢測元件用于通過檢測所述氣缸桿前進或后退的距離的方式獲知所述第一夾頭與所述第二夾頭之間的間距,并在所述第一夾頭與所述第二夾頭之間的間距小于預定的安全距離時輸出夾緊信號。優選地,所述管子夾持裝置還包括與所述夾緊度檢測元件電連接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其中所述控制器還與啟動按鈕電連接,所述啟動按鈕用于在閉合時對所述控制器輸出啟動指令;所述前進電磁閥以及所述后退電磁閥均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的所述啟動指令后,控制所述后退電磁閥關閉(或稱關閥),并在接收到所述夾緊信號時控制所述前進電磁閥導通(或稱開閥)。優選地,所述第一夾頭包括第一安裝塊以及與所述第一安裝塊可拆卸連接的第一夾塊;所述第二夾頭包括第二安裝塊以及與所述第二安裝塊可拆卸連接的第二夾塊;所述第一夾塊與所述第二夾塊夾緊時兩者相抵接的部分上均設置有能容納并夾持一個或兩個以上個管子的仿形槽,所述第一夾頭轉動至與所述第二夾頭夾緊的位置時,所述第一夾塊上的所述仿形槽與所述第二夾塊上的仿形槽位置相對。優選地,所述仿形槽內設置有第一位置傳感器,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傳感器,用于在放置于所述仿形槽內的所述管子抵達預定位置時,將抵達信號輸出至所述控制器和/或輸出至顯示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在依次收到所述抵達信號以及所述啟動指令后再控制所述后退電磁閥關閉,并在接收到所述夾緊信號后再控制所述前進電磁閥導通;所述顯示器,用于在收到所述抵達信號后以顯示字幕或圖案的形式發出所述管子的位置提示信息。優選地,所述夾緊度檢測元件為磁性開關。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裝配機,包括本實用新型任一技術方案提供的的管子夾持裝置,還包括夾具底座、擴口芯驅動機構、換位驅動機構、裝配驅動機構、擴口芯以及一個或兩CN 202716182 U
書
明
說
3/13 頁
個以上個接頭夾具,其中所述管子夾持裝置內的所述第一夾頭以及所述第二夾頭用于夾持管子;所述接頭夾具與所述夾具底座固定連接,所述接頭夾具用于放置或裝夾管接頭;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設置于所述夾具底座上,且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用于帶動所述擴口芯沿所述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所述管子的軸向方向朝接近或背離所述管子的位置前進或后退;所述換位驅動機構,用于帶動所述夾具底座沿所述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所述管子的徑向方向前進或后退;所述裝配驅動機構,用于帶動所述夾具底座沿所述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所述管子的軸向方向朝接近或背離所述管子的位置前進或后退。優選地,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所述換位驅動機構以及所述裝配驅動機構三者中至少其中之一包括氣缸、第一電磁閥以及第二電磁閥,或者,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所述換位驅動機構以及所述裝配驅動機構三者中至少其中之一包括伺服驅動電機、傳動機構以及螺桿;其中:每個所述氣缸均包括氣缸桿、前進氣管接頭以及后退氣管接頭,且所述前進氣管接頭與氣源之間的輸氣管道上設置有所述第一電磁閥,所述后退氣管接頭與所述氣源之間的輸氣管道上設置有所述第二電磁閥;所述氣缸桿與所述擴口芯或所述夾具底座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電磁閥導通時,所述氣源輸出的氣體帶動所述氣缸桿前進,所述第二電磁閥導通時,所述氣源輸出的氣體帶動所述氣缸桿后退;所述螺桿與所述擴口芯或所述夾具底座固定連接,所述伺服驅動電機能通過所述傳動機構驅動所述螺桿沿所述螺桿的軸向方向前進或后退。優選地,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所述換位驅動機構以及所述裝配驅動機構三者各自均包括所述氣缸、所述第一電磁閥以及所述第二電磁閥。優選地,所述裝配機還包括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的擴口芯位置檢測元件、換位位置檢測元件以及裝配位置檢測元件,其中所述擴口芯位置檢測元件、所述換位位置檢測元件以及所述裝配位置檢測元件均為磁性開關;所述擴口芯位置檢測元件,用于在所述擴口芯沿所述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所述管子的軸向方向前進至預定位置時輸出擴口芯到位信號、后退至預定位置時輸出擴口芯復位信號;所述換位位置檢測元件,用于在所述夾具底座沿所述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所述管子的徑向方向前進至預定位置時發出換位到位信號、后退至預定位置時發出換位復位信號;所述裝配位置檢測元件,用于在所述夾具底座沿所述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所述管子的軸向方向前進至預定位置時發出裝配到位信號、后退至預定位置時發出裝配復位信號;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擴口芯到位信號后控制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停止帶動所述擴口芯前進、接收到所述擴口芯復位信號后控制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停止帶動所
7述擴口芯后退、接收到所述換位到位信號后控制所述換位驅動機構停止帶動所述夾具底座前進、接收到所述換位復位信號后控制所述換位驅動機構停止帶動所述夾具底座后退、接收到所述裝配到位信號后控制所述裝配驅動機構停止帶動所述夾具底座前進、接收到所述裝配復位信號后控制所述裝配驅動機構停止帶動所述夾具底座后退。優選地,所述裝配機還包括機架主體、升降機構、工作臺以及腳輪,其中所述夾緊驅動機構、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所述換位驅動機構以及所述裝配驅動機構均位于所述工作臺上;所述夾具底座與所述工作臺之間設置有滑軌機構,所述夾具底座能通過所述滑軌機構相對于所述工作臺沿所述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所述管子的徑向方向或軸向方向滑動;所述升降機構設置于所述工作臺與所述機架主體之間,所述升降機構用于帶動所述工作臺上升或下降;所述腳輪與所述機架主體的底部鉸接或樞接,且所述腳輪背離所述機架主體的部分與地面相抵接。優選地,所述接頭夾具上設置有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第二位置傳感器,其中所述第二位置傳感器用于在放置于所述接頭夾具上的所述管接頭到達預定位置時,將接頭到位信號輸出至所述控制器和/或輸出至顯示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收到接頭到位信號后再控制所述換位驅動機構以及所述裝配驅動機構前進或后退;所述顯示器,用于在收到所述接頭到位信號后以顯示字幕或圖案的形式發出所述管接頭的位置提示信息。優選地,所述升降機構為由升降驅動電機驅動的電動升降柱,所述升降驅動電機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所述裝配機還包括按鈕控制盒,所述按鈕控制盒上設置有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的初始位置按鈕、急停按鈕、啟動按鈕、第一三位按鈕、第二三位按鈕以及急停按鈕,其中所述啟動按鈕為觸摸按鈕,所述初始位置按鈕為對稱設置在所述按鈕控制盒兩側面上的兩個平頭按鈕;所述初始位置按鈕用于閉合時對所述控制器輸出初始指令;所述啟動按鈕用于閉合時對所述控制器輸出啟動指令;所述第一三位按鈕用于閉合時對所述控制器輸出上升指令;所述第二三位按鈕用于閉合時對所述控制器輸出下降指令;所述急停按鈕用于閉合時對所述控制器輸出停止指令;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初始指令后控制所述后退電磁閥導通、控制或維持所述前進電磁閥關閉,在接收到的所述啟動指令后,控制所述后退電磁閥關閉,并在接收到所述夾緊信號后控制所述前進電磁閥導通;所述控制器,還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上升指令后控制所述升降驅動電機驅動所述升降柱帶動所述工作臺上升,在接收到所述下降指令后控制所述升降驅動電機驅動所述升降柱帶動所述工作臺下降,在接收到所述停止指令時控制所述夾緊驅動機構、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所述換位驅動機構以及所述升降驅動電機停止運行。基于上述技術方案中的任一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至少可以產生如下技術CN 202716182 U
書
明
說
5/13 頁
效果:當使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管子夾持裝置用于夾持、定位管子(通常是軟管,優選為燃油管)時,先由控制器控制夾緊驅動機構帶動連接件后退,使第一夾頭轉動至與第二夾頭張開的位置,然后將管子放置于第一夾頭與第二夾頭之間,使管子的端口處于管接頭或擴口芯相對的位置,(管子的端口處于與擴口芯相對的位置時,管子的端口靠在擴口芯伸出狀·態時的擴口芯端部,當夾緊管子后,擴口芯由擴口氣缸縮回,才具有擴口功能,也就是說此擴口芯同時有定位管子端部的作用)接著釋放夾緊驅動機構對連接件施加的后退力,從而解除夾緊驅動機構維持第一夾頭與第二夾頭張開的力,此時,在彈性裝置的彈力作用下第一夾頭轉動至與第二夾頭相靠攏但并沒有達到夾緊的程度,由于彈性裝置對第一夾頭提供的彈力相當有限,彈力的力度不足以將人手夾傷,當人手(或人手抓拿的工具)位于第一夾頭與第二夾頭之間時,人手(或人手抓拿的工具)會將第一夾頭與第二夾頭撐開,導致第一夾頭與第二夾頭之間的間距大于預定的安全距離,所以夾緊檢測元件不會對控制器輸出夾緊信號,故而控制器也不會控制夾緊驅動機構帶動連接件前進并為第一夾頭提供足以使第一夾頭與第二夾頭夾緊的力,所以避免了人手(或人手抓拿的工具)位于第一夾頭與第二夾頭之間時,夾緊驅動機構為第一夾頭與第二夾頭提供較大的夾持力而把人手(或人手抓拿的工具)夾傷的現象發生,進而也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安全性較差的技術問題。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裝配機的立體結構的示意圖;圖2為圖I沿A向的局部示意圖;圖3為圖I中夾緊驅動機構的主要組成部分的連接關系的立體結構的示意圖;圖4為圖I中擴口芯驅動機構與其他部件之間的連接關系的示意圖;圖5為圖4沿B向的示意圖;圖6為圖I中換位驅動機構以及裝配驅動機構與其他部件之間的位置關系的一張立體結構的示意圖;圖7為圖I中換位驅動機構以及裝配驅動機構與其他部件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又一張立體結構的示意圖;圖8為圖I所示按鈕控制盒的立體結構的示意圖;圖9為圖8所示按鈕控制盒的仰視示意圖;圖10為圖I所示裝配機內各主要電子元件之間電路連接關系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附圖圖I 圖10中的每張附圖以及列舉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可選實施例的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任何技術特征、任何技術方案均僅僅是多種可選的技術特征或可選的技術方案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描述簡潔的需要本文件中無法窮舉本實用新型的所有可
9替代的技術特征以及可替代的技術方案,也不便于在文中每一段均強調每個技術特征的實施方式均為可選的多種實施方式之一,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知曉本實施例內的任何技術特征以及任何技術方案均不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包括本領域技術人員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所能想到的任何替代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安全性更為理想、裝配而成的產品的一致性好且生 產效率比較高的管子夾持裝置以及設置該管子夾持裝置的裝配機。如圖I 圖10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管子夾持裝置,包括如圖I所示的第一夾頭I、第二夾頭2、如圖2和圖3所示的連接件(也可稱為氣缸連接塊)3、彈性裝置(優選為彈簧)4、夾緊驅動機構5、控制器10 (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以及夾緊度檢測元件(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B1、B2、B3),其中第一夾頭I上位置相對的兩端分別與第二夾頭2以及連接件3活動連接(圖3中采用鉸鏈銷513、515鉸接)。夾緊驅動機構5用于帶動連接件3前進或后退。連接件3前進時能帶動第一夾頭I轉動至與第二夾頭2夾緊的位置,連接件3后退時,能帶動第一夾頭I轉動至與第二夾頭2張開的位置。彈性裝置4用于為第一夾頭I提供前進的彈力。本例中彈性裝置4為彈簧,彈簧對連接件3 —直施加彈力作用。在夾緊驅動機構5解除帶動連接件3后退的力時,彈性裝置4對連接件3施加的彈力會帶動連接件3前進。夾緊度檢測元件用于在第一夾頭I、第二夾頭2之間的間距小于預定的安全距離時輸出夾緊信號。控制器10 (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用于根據指令控制夾緊驅動機構5帶動連接件3后退或者解除對所述連接件3施加作用力,控制器10還用于在接收到夾緊信號后控制夾緊驅動機構5帶動連接件3前進。當使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管子夾持裝置用于夾持、定位管子(特別是軟管,優選為燃油管)時,先由控制器10控制如圖3所示夾緊驅動機構5帶動連接件3后退,使第一夾頭I轉動至與第二夾頭2張開的位置,然后將管子放置于第一夾頭I與第二夾頭2之間,使管子的端口處于與管接頭(優選為快插接頭)或擴口芯相對位置(管子的端口處于與擴口芯相對的位置時,管子的端口靠在擴口芯伸出狀態時的擴口芯端部,當夾緊管子后,擴口芯由擴口氣缸縮回,才具有擴口功能,也就是說此擴口芯同時有定位管子端部的作用),接著釋放夾緊驅動機構5對連接件3施加的后退力,從而解除夾緊驅動機構5維持第一夾頭I與第二夾頭2張開的力,此時,在彈性裝置4的彈力作用下第一夾頭I轉動至與第二夾頭2相靠攏但并沒有達到夾緊的程度。由于彈性裝置4對第一夾頭I提供的彈力相當有限,彈力的力度不足以將人手夾傷,當人手位于第一夾頭I與第二夾頭2之間時,人手會將第一夾頭I與第二夾頭2撐開,導致第一夾頭I與第二夾頭2之間的間距大于預定的安全距離,此時,夾緊檢測元件不會對控制器10輸出夾緊信號,故而控制器10也不會控制夾緊驅動機構5帶動連接件3前進并為第一夾頭I提供足以使第一夾頭I轉動至與第二夾頭2夾緊的力,所以避免了人手位于第一夾頭I與第二夾頭2之間時,夾緊驅動機構5為第一夾頭I以及第二夾頭2提供較大的夾持力而把人手夾傷的現象發生,從而大大提高了夾緊裝置的安全性。
107/13 頁圖I中還示意出了 腳輪94、機架主體91、升降機構92 (圖I中所示為電動升降柱,下文詳述其功能)、配電箱911、電纜保護鏈912、按鈕控制盒安裝板913、按鈕控制盒(組件)95、護手板914、裝配部組件構成的裝配驅動機構73、擴口芯驅動機構71、工作臺93、加強梁915、掛板組件916,掛板組件916的觸摸屏917下方設置有兩個零件盒918,零件盒918
用來盛裝管接頭。本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夾緊驅動機構5優選為包括氣缸51、前進電磁閥(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Q3)以及后退電磁閥(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Q4)。氣缸51包括氣缸桿52 (圖3中被彈性裝置4即彈簧包裹住了)、前進氣管接頭(彎頭)53以及后退氣管接頭(彎頭)54,其中氣缸桿52與連接件3優選為固定連接(氣缸桿52與連接件3 —體式結構也在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之內)。前進氣管接頭53與氣源之間的輸氣管道設置有前進電磁閥(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Q3)并由前進電磁閥控制輸氣管道(本文中提及的輸氣管道優選為采用航空插頭來實現)是否連通。后退氣管接頭54與氣源之間的輸氣管道設置有后退電磁閥(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Q4)并由后退電磁閥控制輸氣管道是否連通。夾緊度檢測元件、前進電磁閥以及后退電磁閥均與控制器10電連接,控制器10還與圖8和圖10所示啟動按鈕SB2電連接,啟動按鈕SB2用于在閉合時對控制器輸出啟動指令;控制器10用于在接收到的所述啟動指令后,控制所述后退電磁閥關閉,并在接收到所述夾緊信號后控制所述前進電磁閥導通。本文中所提及的電連接可為通過導線或插頭(優選通過集成的航空插頭實現電連接)的方式實現電路連接也就是說通過導線或插頭傳輸電能或數據信號。當然,使用無線數據收發裝置取代用于傳輸數據信號的導線或插頭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前進電磁閥導通時,前進氣管接頭53與氣源之間的輸氣管道連通,氣源輸出的氣體帶動氣缸桿52以及連接件3前進,從而使第一夾頭I轉動至與第二夾頭2夾緊的位置,后退電磁閥導通時,后退氣管接頭54與氣源之間的輸氣管道連通,氣源輸出的氣體帶動氣缸桿52以及連接件3后退,從而使第一夾頭I轉動至與第二夾頭2張開的位置。圖2中還示意出了 對絲922、電磁閥組件Q、電磁閥安裝板923、氣動開關與調壓閥919、緩沖器安裝座920、緩沖器921,其中對絲922用于保護連接于氣源與氣缸之間的輸氣管道、控制器10與電磁閥之間的電路。緩沖器921用以調節裝配行程。本實施例中夾緊度檢測元件優選為磁性開關。磁性開關是靠磁性感應來控制其是否開關的。本例中使用其他接近開關或感應開關(例如光電式感應開關)來替代磁性開關的實現方式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由于如圖3所示氣缸桿52前進或后退的距離直接關系到第一夾頭I與第二夾頭2之間的間距即第一夾頭I與第二夾頭2的夾緊程度,所以本實施例中夾緊度檢測元件優選為通過檢測氣缸桿52前進或后退的距離的方式獲知第一夾頭I與第二夾頭2之間的間距,并在第一夾頭I與第二夾頭2之間的間距小于預定的安全距離時輸出夾緊信號。夾緊度檢測元件即磁性開關是和氣缸51捆綁在一起的兩個小開關,在氣缸51缸壁的前端有兩個如
11CN 202716182 U
書
明
說
8/13 頁
圖10所示的磁性開關組件B3、BI,氣缸51缸壁的后端有一個磁性開關組件B2。磁性開關靠氣缸桿52的進出來觸發其開閥,開閥后便可以產生夾緊信號。磁性開關的具體位置不受上述實施方式的限定,磁性開關的具體位置也可以設置在第一夾頭I或第二夾頭2上。本實施例中控制器10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PLC芯片具有系統構成靈活、擴展容易、使用方便、編程簡單、能適應各種惡劣的運行環境、抗干擾能·力強且可靠性強等優點。當然,使用其他芯片作為控制器10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本實施例中如圖I和圖2所示的第一夾頭I包括如圖3所示的第一安裝塊11以及與第一安裝塊11可拆卸連接(本文中可拆卸連接可以通過螺釘或螺栓實現)的如圖4所示的第一夾塊(本例中也可稱為動夾塊)12。第二夾頭2包括如圖3所示的第二安裝塊21以及與第二安裝塊21可拆卸連接的如圖4所示的第二夾塊(本例中也可稱為靜夾塊)22。第一夾塊12與第二夾塊22夾緊時兩者相抵接的部分上均設置有能容納并夾持一個或兩個以上個(優選為兩個)管子的如圖4所示的仿形槽120,第一夾塊12上的仿形槽120與第二夾塊22上的仿形槽120位置相對。可以根據需要裝夾的管接頭的管子的尺寸選擇設置有不同規格仿形槽120的第一夾塊12以及第二夾塊22。由于通常的燃油管總成一根管子的兩個端口均要裝夾管接頭,所以第一夾塊12以及第二夾塊22上優選為均設置能容納并夾持兩個管子的仿形槽120用以實現對同一根管子的兩個端口的同時夾持、定位,無論是第一夾塊12、第二夾塊22的裝卸,還是管子的裝卸均更為節省時間,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本實施例中仿形槽120內(優選為仿形槽120的末端)設置有第一位置傳感器(具體可連接于圖10中El E4中的某個位置),其中第一位置傳感器用于在放置于仿形槽120內的管子抵達預定位置(與管接頭的軸向方向相對應的位置)時,將抵達信號輸出至控制器10和/或輸出至顯示器(優選為如圖I所示的觸摸屏917)。控制器10用于在依次收到抵達信號以及啟動指令后再控制后退電磁閥關閉,然后在接收到夾緊信號后再控制前進電磁閥導通。顯示器用于在收到抵達信號后以顯示字幕或圖案的形式發出管子的位置提示信息(根據提示信息操作人員可實時調整管子的位置)。由于第一位置傳感器可以檢測每個需要裝夾管接頭的管子是否已經放置于仿形槽120內的預定位置,與靠機械的擋板或用肉眼觀測的方法相比,人為的因素比較少,所以裝配過程中精準度更高,進而可以提高裝配機不同批次所裝配的產品的一致性。圖3還示意出了 氣缸后耳環511、氣缸支座512以及軸套51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裝配機,包括本實用新型任一技術方案所提供的管子夾持裝置,該裝配機還包括如圖4所示的夾具底座6、擴口芯驅動機構71、如圖6所示的換位驅動機構72、裝配驅動機構73、如圖4所示的擴口芯81以及一個或兩個以上個(優選為兩個)接頭夾具82,其中管子夾持裝置用于夾持管子。接頭夾具82與夾具底座6固定連接,接頭夾具82
12用于放置或裝夾管接頭。接頭夾具82包括接頭頂桿821以及與接頭頂桿821背離夾具底座6的一端固定連接的導向芯822。本例中接頭夾具82不需要夾緊管接頭,管接頭是以軸向方向手動塞于接頭夾具82上的。擴口芯驅動機構71設置于夾具底座6上,且擴口芯驅動機構71用于帶動擴口芯81沿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管子的軸向方向朝接近或背離管子的位置前進或后退。換位驅動機構72,用于帶動夾具底座6沿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管子的徑向方向前進或后退。裝配驅動機構73,用于帶動夾具底座6沿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管子的軸向方向朝接近或背離管子的位置前進或后退。由于需要裝夾管接頭的管子被管子夾持裝置的第一夾頭I與第二夾頭2夾持并處于靜止狀態,擴口芯81沿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管子的軸向方向的位置前進或后退的過程中,可以將擴口芯81插入管子的端口然后再從管子的端口脫出,使管子的端口形成喇叭狀,由此達到擴口的功能。擴口的過程中,首先擴口芯驅動機構71帶動擴口芯81后退(例如后退34mm),裝配驅動機構73帶動夾具底座6以及擴口芯81前進(例如前進40mm),這樣擴口芯81最終還是前進了一段距離(例如6mm),從而便可以插入管子端口內。擴口操作完成后,換位驅動機構72將接頭夾具82移動至與管子的軸向方向相對應的位置(同時也是擴口芯81擴口前所在的位置),然后裝配驅動機構73帶動夾具底座6以及接頭夾具82,并通過接頭夾具82將管接頭插接于喇叭狀的管子端口內,然后裝配驅動機構73帶動接頭夾具82沿管子的軸向方向退回,最終完成裝配操作。接頭夾具82的結構使裝配驅動機構73帶動接頭夾具82退回的過程中不會把管接頭帶出管子端口。圖4還示意出了 軟塊80、固定塊714、擴口芯驅動機構71內的氣缸712、氣缸座711。圖5中還示意出了 墊圈715。本實施例裝配機還包括與控制器10電連接的擴口芯位置檢測元件(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Dl、D2)、換位位置檢測元件(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Cl、C2)以及裝配位置檢測元件(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Al、A2),其中擴口芯位置檢測元件用于在擴口芯81沿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管子的軸向方向前進至預定位置時輸出擴口芯到位信號、后退至預定位置時輸出擴口芯復位信號。換位位置檢測元件用于在夾具底座6沿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管子的徑向方向前進至預定位置時發出換位到位信號、后退至預定位置時發出換位復位信號。裝配位置檢測元件用于在夾具底座6沿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管子的軸向方向前進至預定位置時發出裝配到位信號、后退至預定位置時發出裝配復位信號。控制器10用于在接收到擴口芯到位信號后控制擴口芯驅動機構71停止帶動擴口芯81前進、接收到擴口芯復位信號后控制擴口芯驅動機構71停止帶動擴口芯81后退、接收到換位到位信號后控制換位驅動機構72停止帶動夾具底座6前進、接收到換位復位信號后控制換位驅動機構72停止帶動夾具底座6后退、接收到裝配到位信號后控制裝配驅動機構73停止帶動夾具底座6前進、接收到裝配復位信號后控制裝配驅動機構73停止帶動夾具底座6后退。CN 202716182 U
書
明
說
10/13 頁與夾緊度檢測元件同理,擴口芯位置檢測元件(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Dl、D2)、換位位置檢測元件(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Cl、C2)以及裝配位置檢測元件(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Al、A2)均優選為磁性開關,其能保證擴口芯驅動機構71、換位驅動機構72以及裝配驅動機構73移動位置的準確性,進而提高了本實用新型裝配機裝配而成的產品的一致性。當然,設置夾緊度檢測元件、擴口芯位置檢測元件、換位位置檢測元件以及裝配位 置檢測元件其中之一、之二或之三的技術方案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本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擴口芯驅動機構71、如圖6和圖7所示換位驅動機構72以及裝配驅動機構73優選為各自均包括氣缸(各氣缸下文中詳述)、第一電磁閥以及第二電磁閥,其中第一電磁閥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Ql、Q3以及Q5中管、Q6中的管(實踐中用作第一電磁閥的Q1、Q3以及Q5中的管與Q6中的管可采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例如白色與藍色)。第二電磁閥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Q2、Q4以及Q5中的管、Q6中的管(實踐中用作第二電磁閥的Q2、Q4以及Q5中的管與Q6中的管可均采用紅色管)。每個氣缸均包括氣缸桿、前進氣管接頭以及后退氣管接頭,且前進氣管接頭與氣源之間的輸氣管道上設置有第一電磁閥,后退氣管接頭與氣源之間的輸氣管道上設置有第二電磁閥。氣缸桿與擴口芯或夾具底座固定連接,第一電磁閥導通時,氣源輸出的氣體帶動氣缸桿前進,第二電磁閥導通時,氣源輸出的氣體帶動氣缸桿后退。當然,上述結構中的擴口芯驅動機構、換位驅動機構以及裝配驅動機構三者中至少其中之一內的氣缸可以通過伺服驅動電機、傳動機構以及螺桿來取代。此時,螺桿與擴口芯或夾具底座固定連接,伺服驅動電機能通過傳動機構驅動螺桿沿螺桿的軸向方向前進或后退。圖6中示意出了 裝配驅動機構73內氣缸732的氣缸尾座731、裝配驅動機構73內的氣缸732、滑塊733、護手板734、線性滑軌735、滑塊736、滑塊737(滑塊737與滑塊733的運動方向相垂直)、螺桿738以及換位驅動機構72內的氣缸729。圖7中示意出了 換位驅動機構72內的氣缸729的前進氣管接頭(彎頭)721、后退氣管接頭(直頭)722、換位氣缸固定塊723、行程調整塊724、線性滑軌725、裝配驅動機構73內氣缸732的后退氣管接頭(彎頭)726、T型螺栓727、螺母728。擴口芯驅動機構71、換位驅動機構72以及裝配驅動機構73的工作原理與夾緊驅動機構5類似。上述機構內的氣缸可以使用同一氣源帶動,此時可以充分利用一個氣源。本實施例中裝配機還包括如圖I所示的機架主體91、升降機構92以及工作臺93,其中夾緊驅動機構5、擴口芯驅動機構71、換位驅動機構72以及裝配驅動機構73均設置于工作臺93上。夾緊驅動機構5的氣缸51與工作臺93之間、第二夾頭2與工作臺93之間優選為采用螺釘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氣缸51與工作臺93之間、第二夾塊22與工作臺93之間以及接頭夾具82與夾具底座6之間僅采用四個螺釘便可以固定安裝在工作臺93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大大節省了管子夾具與管接頭夾具裝卸耗費的時間。夾具底座6與工作臺93之間設置有滑軌機構,夾具底座6能通過滑軌機構相對于
14工作臺93沿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管子的徑向方向或軸向方向滑動。本例中管子的徑向方向或軸向方向優選為均為水平方向。升降機構92設置于工作臺93與機架主體91之間,升降機構92用于帶動工作臺93上升或下降,升降機構92優選為由升降驅動電機驅動的電動升降柱,升降驅動電機與控制器10電連接。升降機構92的設置使操作人員能根據自身習慣調整適合自己的操作高度,符合人機工程學,設計更為人性化。裝配機還包括腳輪(優選為彈性材料制成)94,腳輪94與機架主體91的底部鉸接或樞接,且腳輪94背離機架主體91的部分與地面相抵接。裝配機借助腳輪94便于操作人員移動,并且腳輪94也減弱了裝配機受到的硬沖擊,使裝配機在工作過程中不會產生噪音。本實施例中接頭夾具82上設置有第二位置傳感器(具體可連接于圖10中El E4中的某個位置),其中第二位置傳感器用于在放置于接頭夾具82上的管接頭到達預定位置時,將接頭到位信號輸出至控制器10和/或輸出至顯示器(可以采用觸摸屏917)。所述控制器10用于在收到接頭到位信號后再控制換位驅動機構72以及裝配驅動機構73前進或后退。所述顯示器用于在收到接頭到位信號后以顯示字幕或圖案的形式發出管接頭的位置提示信息。與第一位置傳感器同理,第二位置傳感器可以檢測每個需要裝夾的管接頭是否已經放置于接頭夾具82上的預定位置,能進一步改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裝配機不同批次所裝配的產品的一致性。如圖8、圖9和圖10中所示,本實施例中裝配機還包括如圖8所示的按鈕控制盒95,其中按鈕控制盒95上設置有與控制器10 (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PLC芯片)電連接的初始位置按鈕SB1、啟動按鈕SB2、第一三位按鈕(優選為圖8和圖10中所示的兩個Kl其中之一)、第二三位按鈕(優選為圖8和圖10中所示的兩個Kl其中另一)以及急停按鈕P。初始位置按鈕SBl用于閉合時對控制器10輸出初始指令。啟動按鈕SB2用于閉合時對控制器10輸出啟動指令。第一三位按鈕用于閉合時對控制器10輸出上升指令。第二三位按鈕用于閉合時對控制器10輸出下降指令。急停按鈕P用于閉合時對控制器10輸出停止指令。控制器10用于在接收到初始指令后控制后退電磁閥(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Q4)導通并控制或維持前進電磁閥(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Q3)關閉,并在依次收到抵達信號以及啟動指令后再控制后退電磁閥關閉,然后在接收到夾緊信號后再控制前進電磁閥導通。操作人員在不觸發任何按鈕的時候,第一夾頭I與第二夾頭2在彈性裝置4的推力作用下相靠攏,在管子上裝夾管接頭的過程中,首先左手與右手同時觸發兩個初始位置按鈕SB1,此時,控制器10使后退電磁閥(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Q4)導通,同時控制或維持前進電磁閥(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Q3)關閉,氣源輸出的氣體推動如圖2和圖3所示連接件3 (即氣缸桿52)使氣缸桿52帶動第一夾頭I轉動至與第二夾頭2張開的位置,將管子放置于張開的第一夾頭I與第二夾頭2之間,接著左手觸發如圖8所示的啟動按鈕SB2并且保持啟動按鈕SB2 —直被觸發,右手握著管子并使管子一直按在第一位置傳感器(可連接于圖10中El E4中的某個位置)上(這樣左手與右手都沒有觸碰到裝配機移動的零部件的危險),此時,控制器10關閉后退電磁閥(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Q4),氣缸桿52不再對第一夾頭I施加后退的力,彈性裝置4施加的彈力使第一夾頭I轉動至與第二夾頭2相靠攏,控制器10判斷是否已經接收到了夾緊信號(當然,優選方案中控制器10還可一并判斷是否也接收到了抵達信號,抵達信號被接收的時間早于啟動指令,啟動指令早于夾緊信號),通過判斷是否接收到了夾緊信號可以判斷出第一夾頭I、第二夾頭2之間的間距是否已經小于預定的安全距離,從而確認人手(或人手使用的夾持工具)有沒有被夾住,若控制器10已經收到了夾緊信號,則控制器10使前進電磁閥(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Q3)導通,氣源輸出的氣體推動連接件3 (即氣缸桿52)使氣缸桿52帶動第一夾頭I與第二夾頭2夾緊管子。圖9示意出了 出線孔950,出線孔950是為了安裝按鈕和方便走線而開的孔。本實施例中控制器10還用于在接收到上升指令后控制升降驅動電機驅動升降柱帶動如圖I所示工作臺93上升、在接收到下降指令后控制升降驅動電機驅動升降柱帶動工作臺93下降、在接收到停止指令時控制如圖4所示的夾緊驅動機構5、如圖6所示擴口芯驅動機構71、換位驅動機構72以及升降驅動電機至少其中之一停止運行(優選為在接收到停止指令時控制以上夾緊驅動機構5、擴口芯驅動機構71、換位驅動機構72以及升降驅動電機全部停止運行)。上述第一三位按鈕與第二三位按鈕也可以合并設置在一個升降按鈕上,例如將第一三位按鈕與升降按鈕的左側集成在一起,將第二三位按鈕與升降按鈕的右側集成在一起。圖10中還示意出了 空氣開關F、斷路器F1、電源指示燈L,24V直流電源101,其中空氣開關F可以在電路中電流過大時自動斷開電路。本實施例中如圖8和圖10所示的啟動按鈕SB2優選為觸摸按鈕。觸摸按鈕僅需要操作人員觸摸便可以觸發,由于在管子上裝配管接頭的過程中,操作人員的左手需要一直觸發啟動按鈕SB2上,所以以觸摸按鈕作為啟動按鈕SB2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如圖8和圖10所示的初始位置按鈕SBl優選為對稱設置在按鈕控制盒兩側面上的兩個平頭按鈕。左手與右手同時按動平頭按鈕時,平頭按鈕閉合并對控制器10輸出初始指令。此時,控制器10在接收到平頭按鈕發出的初始指令后控制后退電磁閥(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Q4)導通、前進電磁閥(優選為圖10中所示的Q3)關閉,此時,第一夾頭I轉動至與第二夾頭2張開的位置。上述本實用新型所公開或涉及的互相固定連接的零部件或結構件,除另有聲明外,固定連接均可以理解為能夠拆卸地固定連接(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釘連接),也可以理解為不可拆卸的固定連接(例如焊接),當然,互相固定連接也可以為一體式結構(例如使用鑄造工藝一體成形制造出來)所取代(明顯無法采用一體成形工藝除外)。另外,上述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任一技術方案中所應用的用于表示幾何位置關系的
16術語除另有聲明外其含義包括與其近似、類似或接近的狀態。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修改或者對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1.一種管子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夾頭、第二夾頭、連接件、彈簧、夾緊驅動機構以及夾緊度檢測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夾頭上位置相對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連接件以及所述第二夾頭活動連接;所述夾緊驅動機構包括氣缸、前進電磁閥以及后退電磁閥,所述氣缸包括氣缸桿、前進氣管接頭以及后退氣管接頭; 所述氣缸桿與所述連接件兩者固定連接或為一體式結構; 所述前進氣管接頭與氣源之間的輸氣管道上設置有所述前進電磁閥,所述后退氣管接頭與所述氣源之間的輸氣管道上設置有所述后退電磁閥; 所述前進電磁閥導通時,所述氣源輸出的氣體帶動所述氣缸桿以及所述連接件前進并帶動所述第一夾頭轉動至與所述第二夾頭夾緊的位置;所述后退電磁閥導通時,所述氣源輸出的氣體帶動所述氣缸桿以及所述連接件后退并帶動所述第一夾頭轉動至與所述第二夾頭張開的位置; 所述彈簧軸向方向上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氣缸以及所述連接件相抵接; 所述夾緊度檢測元件設置于所述氣缸的缸壁上,所述夾緊度檢測元件用于通過檢測所述氣缸桿前進或后退的距離的方式獲知所述第一夾頭與所述第二夾頭之間的間距,并在所述第一夾頭與所述第二夾頭之間的間距小于預定的安全距離時輸出夾緊信號。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管子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子夾持裝置還包括與所述夾緊度檢測元件電連接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其中 所述控制器還與啟動按鈕電連接,所述啟動按鈕用于在閉合時對所述控制器輸出啟動指令; 所述前進電磁閥以及所述后退電磁閥均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的所述啟動指令后,控制所述后退電磁閥關閉,并在接收到所述夾緊信號后控制所述前進電磁閥導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管子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夾頭包括第一安裝塊以及與所述第一安裝塊可拆卸連接的第一夾塊; 所述第二夾頭包括第二安裝塊以及與所述第二安裝塊可拆卸連接的第二夾塊; 所述第一夾塊與所述第二夾塊夾緊時兩者相抵接的部分上均設置有能容納并夾持一個或兩個以上個管子的仿形槽,所述第一夾頭轉動至與所述第二夾頭夾緊的位置時,所述第一夾塊上的所述仿形槽與所述第二夾塊上的仿形槽位置相對。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管子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形槽內設置有第一位置傳感器,其中 所述第一位置傳感器,用于在放置于所述仿形槽內的所述管子抵達預定位置時,將抵達信號輸出至所述控制器和/或輸出至顯示器;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依次收到所述抵達信號以及所述啟動指令后再控制所述后退電磁閥關閉,然后在接收到所述夾緊信號后再控制所述前進電磁閥導通; 所述顯示器,用于在收到所述抵達信號后以顯示字幕或圖案的形式發出所述管子的位置提示信息。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管子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度檢測元件為磁性開關。
6.一種裝配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I 一 5任意一項所述的管子夾持裝置,還包括夾具底座、擴口芯驅動機構、換位驅動機構、裝配驅動機構、擴口芯以及一個或兩個以上個接頭夾具,其中所述管子夾持裝置內的所述第一夾頭以及所述第二夾頭用于夾持管子;所述接頭夾具與所述夾具底座固定連接,所述接頭夾具用于放置或裝夾管接頭;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設置于所述夾具底座上,且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用于帶動所述擴口芯沿所述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所述管子的軸向方向朝接近或背離所述管子的位置前進或后退;所述換位驅動機構,用于帶動所述夾具底座沿所述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所述管子的徑向方向前進或后退;所述裝配驅動機構,用于帶動所述夾具底座沿所述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所述管子的軸向方向朝接近或背離所述管子的位置前進或后退;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所述換位驅動機構以及所述裝配驅動機構三者中至少其中之一包括氣缸、第一電磁閥以及第二電磁閥,或者,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所述換位驅動機構以及所述裝配驅動機構三者中至少其中之一包括伺服驅動電機、傳動機構以及螺桿;其中每個所述氣缸均包括氣缸桿、前進氣管接頭以及后退氣管接頭,且所述前進氣管接頭與氣源之間的輸氣管道上設置有所述第一電磁閥,所述后退氣管接頭與所述氣源之間的輸氣管道上設置有所述第二電磁閥;所述氣缸桿與所述擴口芯或所述夾具底座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電磁閥導通時,所述氣源輸出的氣體帶動所述氣缸桿前進,所述第二電磁閥導通時,所述氣源輸出的氣體帶動所述氣缸桿后退;所述螺桿與所述擴口芯或所述夾具底座固定連接,所述伺服驅動電機能通過所述傳動機構驅動所述螺桿沿所述螺桿的軸向方向前進或后退。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裝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裝配機還包括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的擴口芯位置檢測元件、換位位置檢測元件以及裝配位置檢測元件,其中所述擴口芯位置檢測元件、所述換位位置檢測元件以及所述裝配位置檢測元件均為磁性開關;所述擴口芯位置檢測元件,用于在所述擴口芯沿所述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所述管子的軸向方向前進至預定位置時輸出擴口芯到位信號、后退至預定位置時輸出擴口芯復位信號;所述換位位置檢測元件,用于在所述夾具底座沿所述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所述管子的徑向方向前進至預定位置時發出換位到位信號、后退至預定位置時發出換位復位信號;所述裝配位置檢測元件,用于在所述夾具底座沿所述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所述管子的軸向方向前進至預定位置時發出裝配到位信號、后退至預定位置時發出裝配復位信號;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擴口芯到位信號后控制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停止帶動所述擴口芯前進、接收到所述擴口芯復位信號后控制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停止帶動所述擴口芯后退、接收到所述換位到位信號后控制所述換位驅動機構停止帶動所述夾具底座前進、接收到所述換位復位信號后控制所述換位驅動機構停止帶動所述夾具底座后退、接收到所述裝配到位信號后控制所述裝配驅動機構停止帶動所述夾具底座前進、接收到所述裝配復位信號后控制所述裝配驅動機構停止帶動所述夾具底座后退。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裝配機還包括機架主體、升降機 構、工作臺以及腳輪,其中所述夾緊驅動機構、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所述換位驅動機構以及所述裝配驅動機構均位于所述工作臺上;所述夾具底座與所述工作臺之間設置有滑軌機構,所述夾具底座能通過所述滑軌機構相對于所述工作臺沿所述管子夾持裝置夾持的所述管子的徑向方向或軸向方向滑動;所述升降機構設置于所述工作臺與所述機架主體之間,所述升降機構用于帶動所述工作臺上升或下降;所述腳輪與所述機架主體的底部鉸接或樞接,且所述腳輪背離所述機架主體的部分與地面相抵接。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裝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頭夾具上設置有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第二位置傳感器,其中所述第二位置傳感器用于在放置于所述接頭夾具上的所述管接頭到達預定位置時,將接頭到位信號輸出至所述控制器和/或輸出至顯示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收到接頭到位信號后再控制所述換位驅動機構以及所述裝配驅動機構前進或后退;所述顯示器,用于在收到所述接頭到位信號后以顯示字幕或圖案的形式發出所述管接頭的位置提示信息。
10.根據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裝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構為由升降驅動電機驅動的電動升降柱,所述升降驅動電機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所述裝配機還包括按鈕控制盒,所述按鈕控制盒上設置有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的初始位置按鈕、啟動按鈕、第一三位按鈕、第二三位按鈕以及急停按鈕,其中所述啟動按鈕為觸摸按鈕,所述初始位置按鈕為對稱設置在所述按鈕控制盒兩側面上的兩個平頭按鈕;所述初始位置按鈕用于閉合時對所述控制器輸出初始指令;所述啟動按鈕用于閉合時對所述控制器輸出啟動指令;所述第一三位按鈕用于閉合時對所述控制器輸出上升指令;所述第二三位按鈕用于閉合時對所述控制器輸出下降指令;所述急停按鈕用于閉合時對所述控制器輸出停止指令;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初始指令后控制所述后退電磁閥導通、控制或維持所述前進電磁閥關閉,在接收到的所述啟動指令后,控制所述后退電磁閥關閉,并在接收到所述夾緊信號后控制所述前進電磁閥導通;所述控制器,還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上升指令后控制所述升降驅動電機驅動所述升降柱帶動所述工作臺上升,在接收到所述下降指令后控制所述升降驅動電機驅動所述升降柱帶動所述工作臺下降,在接收到所述停止指令時控制所述夾緊驅動機構、所述擴口芯驅動機構、所述換位驅動機構以及所述升降驅動電機停止運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管子夾持裝置以及裝配機,涉及汽車零配件裝配技術領域。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安全性較差等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管子夾持裝置包括第一夾頭、第二夾頭、連接件、彈簧、夾緊驅動機構以及夾緊度檢測元件,第一夾頭上位置相對的兩端分別與連接件以及第二夾頭活動連接;夾緊驅動機構包括氣缸、前進電磁閥以及后退電磁閥,氣缸包括氣缸桿、前進氣管接頭以及后退氣管接頭;夾緊度檢測元件設置于氣缸的缸壁上,夾緊度檢測元件在第一夾頭與第二夾頭之間的間距小于預定的安全距離時輸出夾緊信號。該裝配機包括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管子夾持裝置。本實用新型提高了裝配機的安全性以及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B25B11/02GK202716182SQ20122023498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4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4日
發明者于水豐, 楊志會 申請人:河北亞大汽車塑料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