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除塵設備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基于電場原理的高效便攜式可充電環保的吸附凈化的呼吸器。
背景技術:
空氣凈化器又稱為空氣清潔器、空氣清新機、凈化器,是指能夠吸附、分解或轉化各種空氣污染物(一般包括PM2.5、粉塵、花粉、異味、甲醛之類的裝修污、細菌、過敏原等),有效提高空氣清潔度的產品,主要分為家用、商用、工業、樓宇等。
空氣凈化器中有多種不同的技術和介質,它能夠向用戶提供清潔和安全的空氣。常用的空氣凈化技術有:吸附技術、負(正)離子技術、脆化技術、光觸媒技術、超結構光礦化技術、HEPA高效過濾技術、靜電集塵技術等;材料技術主要有:光觸媒、活性炭、合成纖維、HEPA高效材料、負離子發生器等。
目前的空氣凈化器大多是基于各種類型濾網,強制空氣通過濾網過濾從而達到空氣凈化目的,而為了達到一定的凈化程度往往需要較大功率風機及其維持在較高轉速,能耗高噪音大,而且隨著濾網的逐漸堵塞,凈化率會明顯下降,還有不時需要更換耗材。其次利用到的是利用靜電原理吸附和利用強電場吸附原理,雖然兩者基本可以改善濾網型空氣凈化器的缺點,但是由于靜電的吸附力較低凈化率有限,而強電場中為了加大吸附面積往往整體結構很復雜,電極工藝要求太高,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等等,所以目前都還不能普及。再結合目前的口罩存在呼吸不是很舒適、發悶,對霧霾無任何防護作用,多次使用,容易導致污染或細菌感染,不衛生,容易引起呼吸系統疾病。 因此,有必要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點提出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所述的至少一種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凈化率高且凈化持續有效的便攜式可充電環保高效的吸附凈化的呼吸器。
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吸附凈化的呼吸器,包括依次連接的主機、導管和口罩,所述主機包括主機外殼和設置于主機外殼內部的空氣凈化裝置、高壓包、控制板、鋰電池,所述導管為同軸管,包括外管和內管,所述空氣凈化裝置包括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所述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與外管或內管連通,所述口罩上設有單向閥,所述單向閥包括與外管連通的第一閥口和與內管連通的第二閥口,所述第一閥口與第二閥口互為倒置。
本發明中,吸附凈化的呼吸器采用中國發明公開號CN105797853A,發明創造名稱為一種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及空氣凈化器中公開的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其構成包括電暈模塊和主集塵模塊,所述電暈模塊設置在主集塵模塊上且兩者相互固定,所述電暈模塊上設有電暈極,所述電暈極為金屬絲,所述主集塵模塊上設有集塵極,所述集塵極為多塊并排且相間隔的通電極板,所述金屬絲位于通電極板之間,還包括與主集塵模塊相結合的副集塵模塊,所述副集塵模塊上設有副集塵極,所述副集塵極包括多塊非通電感應極板,所述非通電感應極板設置在通電極板之間的空間中。本發明的呼吸器通過該技術手段實現疏而不堵、疏而不漏的持續凈化功效,不需要更換耗材,在保證除塵效果的前提下顯著降低風機的能耗。導管由醫護級硅膠材料制成同軸管,美觀耐用。口罩上設有單向閥,外管和內管分別連通第一閥口、第二閥口,氣體只能在外管或內管中單向流動,有效避免氣體回流,在口罩腔內呈現氣體的環形流動,保證佩戴者呼吸通暢不憋氣。內置可充電聚合物鋰電池作為供電來源,可多次重復使用。
為了減少二次污染的風險,所述空氣凈化裝置還包括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所述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與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互為倒置,所述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與外管連通,所述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與內管連通。吸入的氣體依次經過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外管和第一閥口進入口罩腔內,呼出的氣體從口罩腔內依次經過第二閥口、內管和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排出到外界,呼出的氣體也經過空氣凈化裝置,有效減少二次污染。另外,由于導管在口罩中的位置相對靠近人的鼻子,第一閥口相對第二閥口靠近鼻子,從鼻腔中呼出的氣體具有相對較高的溫度,而熱的氣體的密度相對冷的氣體的密度小而且呼出的二氧化碳摩爾質量小于空氣的平均摩爾質量,使呼出氣體傾向于往上方跑,將第二閥口、內管、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作為排氣通道,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外管、第一閥口作為進氣通道,有利于經過凈化的空氣快速補充到口罩腔內,使佩戴者呼吸更為順暢。
為了提高吸附面積和凈化率,所述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包括依次疊放并相互固定的第一電暈模塊、第一主集塵模塊和第一副集塵模塊,所述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包括依次疊放并相互固定的第二電暈模塊、第二主集塵模塊和第二副集塵模塊。
為了避免外管與內管中的氣體相互竄通,所述主機外殼包括上殼體、下殼體和接頭蓋板,所述上殼體與下殼體固定連接,所述導管與上殼體連接,所述接頭蓋板設置于上殼體內部并與上殼體固定連接,兩者之間形成氣體容納空間,所述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和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安裝在接頭蓋板下方,所述接頭蓋板設有與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連通的第一通孔和與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連通的第二通孔。內管直接連通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而外管為環形截面通道,難以直接連通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因此利用接頭蓋板與上殼體形成的氣體容納空間作為過渡地帶,有效分離吸入與呼出氣體。
為方便導管拆卸清洗,所述上殼體設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與第二通孔同軸設置,所述主機與導管通過接頭連接,所述接頭包括第一外接管和第一內接管,所述第一外接管與第一內接管同軸設置,所述第一外接管上端與外管連接,下端與第三通孔連接并與氣體容納空間連通,所述第一內接管上端與內管連接,下端與第二通孔連通。清洗或存放時,可將導管從接頭上卸下,既方便清洗又能節省容納空間。
為了方便將接頭拆卸清洗同時避免外管中的氣體或內管中的氣體從第一內接管與第二通孔的接縫中竄入內管或氣體容納空間,所述第一外接管穿過第三通孔,所述第一外接管下端面與第一內接管下端面相互連接并插接于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外接管的側壁設有若干完全處于氣體容納空間內的第四通孔使第一外接管與氣體容納空間連通。
為了準確定位接頭,同時更好地避免外管中的氣體或內管中的氣體從第一外接管下端面與第二通孔的接縫中竄入內管或氣體容納空間,所述第一外接管的下部為空心球體,所述第一外接管的上部穿過第三通孔,所述第一外接管的下部即空心球體設置于氣體容納空間中并分別與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形成線接觸連接,所述第四通孔設置于第一外接管的下部即空心球體的側壁上。
為方便導管拆卸清洗,所述口罩上設有與外管連接的第二外接管和與內管連接的第二內接管,所述單向閥設置于第二外接管與第二內接管上端,所述第一閥口連通第二外接管,所述第二閥口連通第二內接管。清洗或存放時,可將導管的外管與內管分別從第二外接管與第二內接管上卸下,既方便清洗又能節省容納空間。
所述第一閥口包括第五通孔、設置在第五通孔中心的第一瓣狀限位機構和套設在第一瓣狀限位機構上的第一擋片,所述第一瓣狀限位機構與第五通孔連接的部位具有球面凹陷,所述第二閥口包括第六通孔、設置在第六通孔中心的第二瓣狀限位機構和套設在第二瓣狀限位機構上的第二擋片,所述第二瓣狀限位機構與第六通孔連接的部位具有球面凹陷,所述第一閥口與第二閥口的中心距大于第一閥口與第二閥口的半徑之和。氣體從第五通孔與第一擋片的夾縫中進入口罩腔內,口罩腔內的氣體對第一擋片的壓力使其緊緊貼附所述第一瓣狀限位機構與第五通孔連接的部位的球面凹陷導致口罩內的氣體無法通過第一閥口進入外管,同理,口罩中的氣體可以通過第二閥口進入內管而內管中的氣體卻無法通過第二閥口進入口罩,因此在分別第一閥口、第二閥口處形成氣壓差,推動口罩腔內氣體的環形流動,保持口罩內部空氣的質量,給佩戴者良好的使用感受。
為了有效隔離呼出與吸入氣體,所述吸附凈化的呼吸器各零配件間的配合處均設有密封圈,使通過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凈化后進入口罩內的空氣保持潔凈,徹底排除呼出氣體。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中的空氣凈化裝置采用中國發明公開號CN105797853A公開的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該發明基于電場原理,無需更換耗材,降低了風機的能耗,結構簡單,體積小。
2.導管是由醫護級硅膠材料制成同軸管,更為美觀,更有效分離呼出與吸入氣體。
3.導管通過接頭、第二外接管、第二內接管與主機、口罩連接,便于拆卸,進而方便日常清洗和維護,拆卸收納更有利于節省容納空間。
4.吸入與呼出的氣體都經由空氣凈化裝置,有效減少二次污染的風險。
5.本發明各零配件間的配合處均設有密封圈,使通過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凈化后進入口罩內的空氣保持潔凈,徹底排除呼出氣體。更有第一外接管與第三通孔形成線接觸,連接座與第二通孔形成線接觸,既有利于準確定位,與密封圈配合又使其密封效果更為良好。
附圖說明
圖1是吸附凈化的呼吸器的爆炸圖;
圖2是主機的爆炸圖;
圖3是呼吸凈化的呼吸器的剖視圖;
圖4是吸附凈化的呼吸器的氣體流動示意圖;
圖5是空氣凈化裝置的爆炸圖;
圖6是主機與導管的局部放大圖;
圖7是接頭的放大圖;
圖8是口罩與導管的局部分解放大圖。
附圖標記說明:主機100,主機外殼110,上殼體111、第三通孔1111,下殼體112,接頭蓋板113,第一通孔1131,第二通孔1132,氣體容納空間114,空氣凈化裝置120,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1,第一電暈模塊1211,第一主集塵模塊1212,第一副集塵模塊1213,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2,第二電暈模塊1221,第二主集塵模塊1222,第二副集塵模塊1223,高壓包130,控制板140,鋰電池150,接頭160,第一外接管161,第一內接管162,第四通孔163,導管200,外管210,內管220,口罩300,單向閥310,第一閥口311,第五通孔3111,第一瓣狀限位機構3112,第一擋片3113,第二閥口312,第六通孔3121,第二瓣狀限位機構3122,第二擋片3123,第二外接管320,第二內接管330,密封圈400。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為了更好說明本實施例,附圖某些部件會有省略、放大或縮小,并不代表實際產品的尺寸;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附圖中某些公知結構及其說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圖中描述位置關系的用于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3所示,一種吸附凈化的呼吸器,包括依次連接的主機100、導管200和口罩300,所述主機包括主機外殼110和設置于主機外殼110內部的空氣凈化裝置120、高壓包130、控制板140、鋰電池150,所述導管200為同軸管,包括外管210和內管220,所述空氣凈化裝置包括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1和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2,所述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1與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2互為倒置,所述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1與外管210連通,所述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2與內管220連通。所述口罩300上設有單向閥310,所述單向閥310包括與外管210連通的第一閥口311和與內管220連通的第二閥口312,所述第一閥口311與第二閥口312互為倒置。
本實施例中,吸附凈化的呼吸器采用中國發明公開號CN105797853A,發明創造名稱為一種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及空氣凈化器中公開的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其構成包括電暈模塊和主集塵模塊,所述電暈模塊設置在主集塵模塊上且兩者相互固定,所述電暈模塊上設有電暈極,所述電暈極為金屬絲,所述主集塵模塊上設有集塵極,所述集塵極為多塊并排且相間隔的通電極板,所述金屬絲位于通電極板之間,還包括與主集塵模塊相結合的副集塵模塊,所述副集塵模塊上設有副集塵極,所述副集塵極包括多塊非通電感應極板,所述非通電感應極板設置在通電極板之間的空間中。本實施例的呼吸器通過該技術手段實現疏而不堵、疏而不漏的持續凈化功效,不需要更換耗材,在保證除塵效果的前提下顯著降低風機的能耗。導管由醫護級硅膠材料制成同軸管,美觀耐用。外管210和內管220分別連通第一閥口311、第二閥口312,氣體只能在外管210或內管220中單向流動,有效避免氣體回流,在口罩腔內呈現氣體的環形流動,保證佩戴者呼吸通暢不憋氣。內置可充電聚合物鋰電池150作為供電來源,可多次重復使用。
為了減少二次污染的風險,所述空氣凈化裝置包括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1和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2。吸入的氣體依次經過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1、外管210和第一閥口311進入口罩腔內,呼出的氣體從口罩腔內依次經過第二閥口312、內管220和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2排出到外界,呼出的氣體也經過空氣凈化裝置120,有效減少二次污染。如圖4所示,由于導管在口罩中的位置相對靠近人的鼻子,第一閥口311相對第二閥口312靠近鼻子,從鼻腔中呼出的氣體具有相對較高的溫度,而熱的氣體的密度相對冷的氣體的密度小而且呼出的二氧化碳摩爾質量小于空氣的平均摩爾質量,使呼出氣體傾向于往上方跑,將第二閥口312、內管220、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2作為排氣通道,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1、外管210、第一閥口311作為進氣通道,有利于經過凈化的空氣快速補充到口罩腔內,使佩戴者呼吸更為順暢。
如圖5所示,為了提高吸附面積和凈化率,所述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1包括依次疊放并相互固定的第一電暈模塊1211、第一主集塵模塊1212和第一副集塵模塊1213,所述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2包括依次疊放并相互固定的第二電暈模塊1221、第二主集塵模塊1222和第二副集塵模塊1223。
如圖6所示,為了避免外管210與內管220中的氣體相互竄通,所述主機外殼110包括上殼體111、下殼體112和接頭蓋板113,所述上殼體111與下殼體112固定連接,所述導管200與上殼體111連接,所述接頭蓋板113設置于上殼體111內部并與上殼體111固定連接,兩者之間形成氣體容納空間114,所述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1和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2安裝在接頭蓋板113下方,所述接頭蓋板113設有與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1連通的第一通孔1131和與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2連通的第二通孔1132。內管220直接連通第二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2,而外管210為環形截面通道,難以直接連通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1,因此利用接頭蓋板113與上殼體111形成的氣體容納空間114作為過渡地帶,有效分離吸入與呼出氣體。
如圖7所示,為方便導管拆卸清洗,所述上殼體設有第三通孔1111,所述第三通孔1111與第二通孔1132同軸設置,所述主機100與導管200通過接頭160連接,所述接頭160包括第一外接管161和第一內接管162,所述第一外接管161與第一內接管162同軸設置,所述第一外接管161上端與外管210連接,下端與第三通孔1111連接并與氣體容納空間114連通,所述第一內接管162上端與內管220連接,下端與第二通孔1132連通。清洗或存放時,可將導管200從接頭160上卸下,既方便清洗又能節省容納空間。
為了方便將接頭160拆卸清洗同時避免外管210中的氣體或內管220中的氣體從第一內接管161與第二通孔1132的接縫中竄入內管或氣體容納空間,所述第一外接管161穿過第三通孔1111,所述第一外接管161下端面與第一內接管162下端面相互連接并插接于第二通孔1132,所述第一外接管161的側壁設有若干完全處于氣體容納空間114內的第四通孔163使第一外接管161與氣體容納空間114連通。
為了準確定位接頭160,同時更好地避免外管210中的氣體或內管220中的氣體從第一外接管161下端面與第二通孔1132的接縫中竄入內管或氣體容納空間,所述第一外接管161的下部為空心球體,所述第一外接管161的上部穿過第三通孔1111,所述第一外接管161的下部即空心球體設置于氣體容納空間114中并分別與第二通孔1132、第三通孔1111形成線接觸連接,所述第四通孔163設置于第一外接管161的下部即空心球體的側壁上161。
如圖8所示,為方便導管200拆卸清洗,所述口罩300上設有與外管210連接的第二外接管320和與內管連接的第二內接管330,所述單向閥310設置于第二外接管320與第二內接管330上端,所述第一閥口311連通第二外接管320,所述第二閥口312連通第二內接管330。清洗或存放時,可將導管200的外管210與內管220分別從第二外接管320與第二內接管330上卸下,既方便清洗又能節省容納空間。
所述第一閥口311包括第五通孔3111、設置在第五通孔中心的第一瓣狀限位機構3112和套設在第一瓣狀限位機構上的第一擋片3113,所述第一瓣狀限位機構3112與第五通孔3111連接的部位具有球面凹陷,所述第二閥口312包括第六通孔3121、設置在第六通孔中心的第二瓣狀限位機構3122和套設在第二瓣狀限位機構上的第二擋片3123,所述第二瓣狀限位機構3122與第六通孔3121連接的部位具有球面凹陷,所述第一閥口311與第二閥口312的中心距大于第一閥口311與第二閥口312的半徑之和。氣體從第五通孔3111與第一擋片3113的夾縫中進入口罩300腔內,口罩300腔內的氣體對第一擋片3113的壓力使其緊緊貼附所述第一瓣狀限位機構3112與第五通孔3111連接部位的球面凹陷導致口罩300內的氣體無法通過第一閥口311進入外管210,同理,口罩300中的氣體可以通過第二閥口312進入內管220而內管220中的氣體卻無法通過第二閥口312進入口罩300,因此在分別第一閥口311、第二閥口312處形成氣壓差,推動口罩腔內氣體的環形流動,保持口罩300內部空氣的質量,給佩戴者良好的使用感受。
為了有效隔離呼出與吸入氣體,所述吸附凈化的呼吸器各零配件間的配合處均設有密封圈400,使通過第一高效吸附空氣凈化裝置121凈化后進入口罩300內的空氣保持潔凈,徹底排除呼出氣體。
顯然,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