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涂膠貼合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涂膠貼合機,尤其涉及一種將第二貼合件相對于第一貼合件
緩步頂升,讓涂覆于第一貼合件表面的貼合樹脂逐漸均勻分布,且精準掌控貼合樹脂層厚 度的涂膠貼合機。
背景技術:
如圖1所示的現有液晶顯示裝置,是將窗口面板11或觸控面板設置于液晶顯示模 組12上方,且在窗口面板11與液晶顯示模組12之間,借由設置緩沖結構13而形成有空氣 間隙14,以保護液晶顯示模組12在外界沖擊的作用下不被損壞;但由于液晶顯示模組12、 空氣間隙14與窗口面板11的材料折射率不同,因此陽光或背光會出現部分反射,引起光散 射,使圖像亮度和對比度下降;而且,為了緩和外部沖擊,空氣間隙需要達到lmm左右。 其次,如圖2所示,索尼化工和信息產品公司(Sony Chemical&Information Device Corporation)開發出了可填充于窗口面板11與液晶顯示模組12之間的光學彈性 樹脂(SVR, Super View Resin, 15),而在提高可視性的基礎上,減小機身厚度,減輕液晶顯 示模組12所受的沖擊;然而,根據該公司的調查結果顯示,空氣間隙14接口的反射,陽光 和背光會有12%的損失,而使用光學彈性樹脂15的損失僅為4%,且填充厚度僅需0. lmm, 并可以作為緩沖材料,緩和外部的沖擊作用;不過,由于該光學彈性樹脂15從涂膠到固化 貼合的成型過程中,不能讓空氣進入其內部(會產生氣泡),且其填充厚度也必須精準地掌 握。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 供一種涂膠貼合機,具有讓貼合樹脂層不會產生氣泡的功效,且具有精準掌控貼合樹脂層 厚度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種涂膠貼合機,其特征在于,是于一機臺設置有一翻轉載臺,臺面設置有數個 第一吸著孔,而將待貼合的第一貼合件吸著定位,且借由一翻轉動力源于臺面朝上與臺面 朝下兩位置翻轉;一貼合載臺,臺面設置有數個第二吸著孔,而對應設置于該翻轉載臺臺面 朝下的位置,用以將待貼合的第二貼合件吸著定位,并以一垂直向的寸動動力源讓該貼合 載臺緩步頂升;一涂膠裝置,設置于該翻轉載臺與貼合載臺的上方,并以一包括橫向、縱向 及垂直向的移載機構,搭載著至少一涂膠器,借該涂膠器于第一貼合件的表面涂貼合樹脂。 前述的涂膠貼合機,其中貼合載臺借一包括橫向、縱向及轉向等三向的對位機構 接受對位基準影像,而令第二貼合件相對于第一貼合件對位;另進一步于該移載機構增設 至少一攝影機,向該對位機構提供所需的對位基準影像。 前述的涂膠貼合機,其中進一步于該移載機構增設一量測器,而該量測器為激光 量測器或探針量測器。[0009] 前述的涂膠貼合機,其中進一步于所述移載機構增設有紫外線照射器。 前述的涂膠貼合機,其中寸動動力源為步進馬達,該攝影機為電荷耦合組件(CCD,
Charge-coupled Device)。 前述的涂膠貼合機,其中貼合樹脂為光學彈性樹脂(SVR, Super ViewResin)。[0012]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讓貼合樹脂層不會產生氣泡的功效,且具有精準掌控貼合樹脂層厚度的優點。
[0013]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圖1是現有液晶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新型態液晶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翻轉載臺與貼合載臺的結構立體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翻轉載臺與貼合載臺的結構主視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涂膠裝置的結構立體示意圖。圖中標號說明11窗口面板12顯示模組13緩沖結構14空氣間隙15光學彈性樹脂20機臺30翻轉載臺31第一吸著孔32翻轉動力源40貼合載臺41第二吸著孔42對位機構43寸動動力源50涂膠裝置51移載機構52涂膠器53攝影機54紫外線照射器
具體實施方式首先,請參閱圖3 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是于一機臺20設置有 —翻轉載臺30,臺面設置有數個第一吸著孔31,而將待貼合的第一貼合件(如窗
口面板)吸著定位,且借由一翻轉動力源32于臺面朝上與臺面朝下兩位置翻轉;
4[0041] —貼合載臺40,臺面設置有數個第二吸著孔41,而對應設置于該翻轉載臺30臺面
朝下的位置,用以將待貼合的第二貼合件(如顯示模組)吸著定位,且借一包括橫向、縱向
及轉向等三向的對位機構42接受對位基準影像,而令第二貼合件相對于第一貼合件對位,
并以一垂直向的寸動動力源(如步進馬達,43)讓該貼合載臺40緩步頂升; —涂膠裝置50,設置于該翻轉載臺30與貼合載臺40的上方,并以一包括橫向、縱
向及垂直向的移載機構51,搭載著至少一涂膠器52,而借該涂膠器52于第一貼合件的表面
涂貼合樹脂。 此外,進一步于該移載機構51增設至少一攝影機(如電荷耦合元件(CCD, Charge-coupled Device, 53)與一量測器(圖中未示),分別用以提供該對位機構42所需 的對位基準影像與量測待貼合件的厚度,而該量測器為激光量測器或探針量測器;另,進一 步于該移載機構51增設有紫外線照射器54,用以讓貼合樹脂層固化定型。 基于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的操作過程,是以翻轉載臺30與貼合載臺40,分別將 待貼合的第一貼合件與第二貼合件吸著定位,而借該涂膠器52于第一貼合件的表面涂貼 合樹脂,且將該攝影機53所攝取的對位基準影像提供給該對位機構42,于涂膠的過程同步 令第二貼合件相對于第一貼合件對位,該量測器則進行第一貼合件厚度的量測,補償第一 貼合件的厚度公差。 接著,當第一貼合件的表面完成涂膠后,第二貼合件亦相對于第一貼合件完成對
位的工作,該翻轉載臺30遂將第一貼合件翻轉至第二貼合件的正上方;承載著第二貼合件
的貼合載臺40,則借由垂直向的寸動動力源43讓第二貼合件緩步頂升,于第二貼合件緩步
頂升的過程中,將涂覆于第一貼合件表面的貼合樹脂,逐漸均勻分布于第一貼合件與第二
貼合件之間;而第二貼合件的頂升高度,則可根據該量測器的量測數據進行調整,以形成預
定厚度的貼合樹脂層;最后,由該紫外線照射器54讓貼合樹脂層固化定型。 故,本實用新型以寸動動力源43將第二貼合件緩步頂升,讓涂覆于第一貼合件表
面的貼合樹脂逐漸均勻分布,亦即把涂膠圖樣內部的空氣逐漸向外趕,而具有讓貼合樹脂
層不會產生氣泡的功效;另,該量測器進行貼合件厚度的量測,可讓第二貼合件的頂升高度
有所依據,則具有精準掌握貼合樹脂層厚度的功效。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 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在結構設計、使用實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產業發展 所需,且所揭示的結構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創新構造,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符合有 關新型專利要件的規定,故依法提起申請。
權利要求一種涂膠貼合機,其特征在于,是于一機臺設置有一翻轉載臺,臺面設置有數個第一吸著孔,而將待貼合的第一貼合件吸著定位,且借由一翻轉動力源于臺面朝上與臺面朝下兩位置翻轉;一貼合載臺,臺面設置有數個第二吸著孔,而對應設置于該翻轉載臺臺面朝下的位置,用以將待貼合的第二貼合件吸著定位,并以一垂直向的寸動動力源讓該貼合載臺緩步頂升;一涂膠裝置,設置于該翻轉載臺與貼合載臺的上方,并以一包括橫向、縱向及垂直向的移載機構,搭載著至少一涂膠器,借該涂膠器于第一貼合件的表面涂貼合樹脂。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涂膠貼合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貼合載臺借一包括橫向、縱向 及轉向等三向的對位機構接受對位基準影像,而令第二貼合件相對于第一貼合件對位;另 進一步于該移載機構增設至少一攝影機,向該對位機構提供所需的對位基準影像。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涂膠貼合機,其特征在于進一步于該移載機構增設一量測 器,而該量測器為激光量測器或探針量測器。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涂膠貼合機,其特征在于進一步于所述移載機構增設有紫外線照射器。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涂膠貼合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寸動動力源為步進馬達,該攝影機為電荷耦合組件。
6. 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涂膠貼合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貼合樹脂為光學彈性樹脂。
專利摘要一種涂膠貼合機,是于一機臺設置有一翻轉載臺,臺面設置有數個第一吸著孔,而將待貼合的第一貼合件吸著定位,且借由一翻轉動力源于臺面朝上與臺面朝下兩位置翻轉;一貼合載臺,臺面設置有數個第二吸著孔,而對應設置于該翻轉載臺臺面朝下的位置,用以將待貼合的第二貼合件吸著定位,并以一垂直向的寸動動力源讓該貼合載臺緩步頂升;一涂膠裝置,設置于該翻轉載臺與貼合載臺的上方,并以一包括橫向、縱向及垂直向的移載機構,搭載著至少一涂膠器,借該涂膠器于第一貼合件的表面涂貼合樹脂。本實用新型具有讓貼合樹脂層不會產生氣泡的功效,且具有精準掌控貼合樹脂層厚度的優點。
文檔編號B32B37/12GK201501143SQ200920160168
公開日2010年6月9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19日 優先權日2009年6月19日
發明者廖秉豐, 廖運裕, 蔡聲鴻, 黃德松 申請人:易發精機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