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牽伸單元,尤其用于環錠紡紗機,其包括幾對且尤其至少三對羅拉,其中每對羅拉都包含上羅拉和下羅拉。
背景技術:
WO 03/014442 A2公開了兩側帶有牽伸單元的環錠紡紗機,并涉及下羅拉的驅動器。所示牽伸單元包含輸入下羅拉、中間下羅拉和輸出下羅拉。羅拉在軸上彼此相鄰排列。軸通過傳動裝置連接至相應的電機。傳動比可通過改變傳動裝置的驅動盤來調節,從而改變牽伸單元的扭曲。軸和/或其上的下羅拉間的距離同樣可改變,以便對不同的纖維長度進行調節。為了保證可變性,由傳動裝置至軸的傳輸借助齒形帶或鉸接軸實現。
中間下羅拉須拉動下皮帶。下皮帶在轉位軌道(turning bar)及可能的另外引導組件上滑動引導,并且中間下羅拉相應地需要特別高的驅動力矩。因此它們因軸的長度較長而承受加強的扭轉,其不利地影響牽伸單元的扭曲。為此中間下羅拉的軸經常具有比輸入和輸出下羅拉的軸更大的直徑。
軸在直徑上的差別要求不同的軸承裝置。上羅拉和下羅拉在夾線上相互接觸。對于牽伸單元的正常操作,所有羅拉對的夾線必需位于同一平面內,該平面以下稱為夾線平面。這就是說,對于不同直徑的軸直徑,軸需要在垂直于夾線平面的方向上錯開。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允許牽伸單元的軸偏置的簡單的軸承裝置。
根據本發明,該目的通過下面描述的含至少三對羅拉的牽伸單元來實現,其分別包含一上羅拉和一下羅拉。上羅拉和下羅拉的夾線位于一個夾線平面上。第一對羅拉的下羅拉布置在第一軸上,且第二對羅拉的下羅拉布置在第二軸上。第一軸具有不同于第二軸的直徑,從而使得第一軸和第二軸在垂直于夾線平面的方向上彼此偏置布置。第一軸安裝在第一軸承上且第二軸安裝在第二軸承上。牽伸單元具有用于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的保持裝置,且該保持裝置在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上具有保持面,由此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平行于夾線平面。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均具有連接裝置。每個連接裝置都具有第一對連接面。第一對連接面彼此平行布置,并且偏心于各軸承的軸線。第一軸承被定位成,使得第一軸承的第一對連接面的第一連接面對應于第一平面上的保持面,且第一軸承的第一對連接面的第二連接面對應于第二平面上的保持面。
根據本發明,牽伸單元允許兩個軸的簡單軸承裝置。盡管軸的直徑不同,但針對第一和第二軸承可使用設計相同的軸承。因此避免了變型。軸的偏置通過偏心形成的軸承的連接裝置實現。相應地牽伸單元上的保持裝置,其對應軸承的連接裝置,因而能簡單地設計。第一和第二軸承均可通過保持裝置的保持面安裝,其位于相同平面。
取決于連接裝置的改進,安裝第二軸承可有不同的可能性。
根據可能的實施方式,第二軸承被定位成,使得第二軸承的第一對連接面的第二連接面對應于第一平面上的保持面,且第二軸承的第一對連接面的第一連接面對應于第二平面上的保持面。換言之,第二軸承相對于第一軸承旋轉180°。由于兩個第一對連接面相對于軸承的軸線的偏心,因此實現第一和第二軸承的軸線偏置。這就產生兩個軸所期望的偏移,其通過軸承安裝。為了軸與相應的軸承的連接,該軸具有相同直徑的連接軸頸。
此外,每個連接裝置可以具有第二對連接面,它們彼此平行布置。優選地第一和第二對連接面形成90°的角度。
通過第二對連接面產生針對第二軸承的進一步的定位可能性。第二軸承被定位成,使得第二軸承的第二對連接面的第一連接面對應于第一平面的保持面,且第二軸承的第二對連接面的第二連接面對應于第二平面的保持面。
原則上,由于該軸承的連接裝置的第二對連接面,產生幾個可能的定位變型。以這種方式,軸承和/或相關軸的軸線在只有一種類型的軸承情況下可以實現不同地偏置。
第二對連接面能夠相對于相應軸承的軸線對稱布置。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第二對連接面能夠相對于相應軸承的軸線偏心布置。
該軸承的連接裝置有利地可形成為方形元件。連接面就被設計為方形元件的側面。這種情況下,方形元件優選布置在軸承上,以便與軸承的軸線相交。
另外,連接裝置可通過幾個且尤其是四個方形元件形成。
在連接裝置具有幾個方形元件的情況下,第一對連接面可被分配至另外的第一對連接面,由此第一對連接面的第一連接面和另外的第一對連接面的第一連接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且由此第一對連接面的第二連接面和另外的第一對連接面的第二連接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相應地,第二對連接面可被分配至另外的第二對連接面,由此第二對連接面的第一連接面和另外的第二對連接面的第一連接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且由此第二對連接面的第二連接面和另外的第二對連接面的第二連接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根據一有利實施方式,保持裝置包括具有連通孔的保持板。連通孔包括第一平面上的保持面和第二平面上的保持面。優選第一和第二軸承被定位成,使得第一和第二軸承的連接面對應于連通孔的保持面。工具該有利實施方式,第一和第二軸承因此可定位在相同保持板的同一連通孔上。因此保證了軸承裝置的設計簡單。
根據另選實施方式,保持裝置包括兩個保持板,每個保持板都帶有一個連通孔。兩個連通孔包括在第一平面上的保持面和在第二平面上的保持面。牽伸單元上的第一和第二軸承則能夠定位成,使得第一軸承的連接面對應于一個連通孔的保持面,且第二軸承的連接面對應于另一連通孔的保持面。就該連通孔來說,軸承的安裝板設計簡單。另外為單個軸承創造了更多空間。此類連通孔尤其在牽伸單元的末端獲得應用。
另外,本發明涉及一種包括連接裝置的用于牽伸單元的軸的軸承,由此連接裝置具有第一對連接面,且第一對連接面彼此平行且偏心于軸承的軸線布置。
根據軸承的有利實施方式,連接裝置具有第二對連接面,第二對連接面彼此平行布置。第二對連接面能夠相對于軸承的軸線對稱布置。此外第二對連接面相對于軸承的軸線偏心布置。
根據軸承的另外的有利實施方式,根據本發明的連接裝置設計為方形元件,且連接面形成為方形元件的側面。有利地布置方形元件,使得其與軸承的軸線相交。
根據另一實施方式,該連接裝置由幾個且尤其四個方形元件形成。在具有幾個元件的設計情況下,第一對連接面可以被分配另外的第一對連接面,由此第一對連接面的第一連接面和另外的第一對連接面的第一連接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由此第一對連接面的第二連接面和另外的第一對連接面的第二連接面位于同一平面上。相應地,第二對連接面被分配另外的第二對連接面,并因此第二對連接面的第一連接面和另外的第二對連接面的第一連接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且由此第二對連接面的第二連接面和另外的第二對連接面的第二連接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附圖說明
本發明在圖例所示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基礎上,下面做詳細描述。
其中:
圖1示出了具有三對羅拉的牽伸單元;
圖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牽伸單元的軸承布置;
圖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牽伸單元的可替代軸承布置;
圖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定位的兩個軸承;
圖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定位的另外兩個軸承;
圖6示出了具有圖5中軸承的替代布置;以及
圖7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定位的另外兩個軸承。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示出了牽伸單元1的示意結構。所示牽伸單元具有三對羅拉,其中每對都包含一下羅拉和一上羅拉。纖維帶開始行進經過由輸入下羅拉2和輸入上羅拉5組成的喂入羅拉對。然后纖維帶行進經過由中間下羅拉3和中間上羅拉6組成的中間羅拉對。中間羅拉3,6均被皮帶12和13所纏繞。輸出羅拉對包含輸出下羅拉4和輸出上羅拉7。在每種情況下,上羅拉和下羅拉均在夾線中相互接觸。輸入羅拉對、中間羅拉對和輸出羅拉對的夾線位于同一平面8上。該平面8以下被稱為夾線平面。
在環錠紡紗機中,多個牽伸單元彼此相鄰定位。
在這種情況下,下羅拉2,3,4布置在軸22,22’,23,23’,24,24’上,所述軸優選在環錠紡紗機末端處被驅動。中間下羅拉3需要引導皮帶12,13,使得中間下羅拉3的軸23,23’必須傳輸較高扭矩,且因此更容易扭曲。為此,中間下羅拉3和相關軸23,23’具有比輸入下羅拉2和輸出下羅拉4更大的直徑。
由于不同的直徑,中間下羅拉3的軸23,23’和輸入下羅拉2及輸出下羅拉5的軸22,22’,24,24’相對彼此偏置。為了使偏置11明顯,平面9和10在圖1上被畫出。兩個平面平行于夾線平面8。平面9經過輸入下羅拉2的中心線和輸出下羅拉5的中心線。平面10經過中間下羅拉3的中心線。兩平面間的距離11對應于相關軸的偏移量。
圖2示出了雙側牽伸單元的軸承布置。驅動單元14包括電機和傳動裝置,其驅動牽伸單元1的各個軸22,22’,23,23’,24,24’。軸22驅動未示出的輸入下羅拉2。軸23驅動未示出的中間下羅拉3,且軸24驅動未示出的輸出下羅拉4。軸22’,23’,24’相應地布置于相對側。每個軸22,22’,23,23’均通過驅動軸15,17,15’,17’連接至驅動單元14。因此這導致調節軸間距離并由此調節牽伸單元1的區域寬度的可能性。為了吸收因驅動軸15,17,15’,17’產生的軸向力,軸22,22’,23,23’安裝在軸向止推軸承25,25’,27,27’中。軸向止推軸承25,25’,27,27’附接至保持板18。軸承25,27固定在保持板18的連通孔20上。軸24不具有軸向止推軸承且通過連通孔20簡單引導。軸承25,27如圖4所示,為了附接而包括方形元件33,其與連通孔20對應。軸承25,27的殼體32高出方形元件33且作為相對于保持板18的止動件。保持板26和28布置在保持板18面向軸承25,27的殼體32的一側。每個保持板26,28均被用擰緊到軸承25,27上,使得保持板18在保持板26,28和軸承25,27之間被夾緊。軸承25,27以這種方法被固定在保持板上。連通孔20使得軸承25,27能夠移動以調節區域寬度。在對置的牽伸單元上,軸承25’,27’的固定類似于保持板18的連通孔20’借助保持板26’,28’實現。
軸承25,27的方形元件33相對于軸承25,27的軸線34偏心布置。此外平行的連接面33c和33d相對于軸線34偏心布置。而其它兩個平行連接面33a和33b(垂直于連接面33c和33d布置)相對于軸線34對稱配置。連通孔18在平面29和30上具有保持面31。平面29和30平行于夾線平面8。因此軸承25,27可按要求向夾線平面8移動。軸承25被定位成,使得保持面31與連接面33a和33b相對應。設計相同的軸承27旋轉90°布置,使得保持面31與連接面33c和33d相對應。因此導致軸承25和27的軸線34的偏移11。這使得在垂直于夾線平面8的方向上產生軸22和23的所期望的偏移11。
圖3示出了軸承布置的另一實施方式。軸承布置部分地與圖2的軸承布置一致。因此相同的附圖標記也用于相同的元件。下面僅解釋不同之處。該布置,除了保持板18外,還具有另外的保持板19。針對對置的牽伸單元而具有對稱設計的保持板19’。兩個保持板18和19一起形成軸承25和27的保持裝置。與保持板18對應,保持板19也具有一連通孔21。連通孔20和21均具有保持面31,其位于平面29和30上。軸承25定位在保持板18的連通孔20上,而軸承27定位在保持板19的連通孔21上,保持板19在保持板18和驅動單元14之間。因此較短的驅動軸16用于軸23,其安裝在軸承27上。軸23’相應地連接至驅動軸16’。
圖2和圖3示出了機器末端處的軸承裝置。在整個機身長度內存在沖壓件(這里未示出),其上安裝有全部的三個軸22,23,24和/或22’,23’,24’。軸承則可以相應地配置和設計,以實現軸23和/或23’與中間下羅拉3的偏置。
圖5至圖7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可能的軸承設計的進一步示例。僅有兩個設計相同的軸承在不同的安裝位置示出。牽伸單元1其它軸的另外的軸承當然也可布置在平行的保持面41之間。在每種情況下,保持面41位于平面38和39上以固定軸承。平面38和39彼此平行且與夾線平面8平行。
圖5示出了兩個設計相同的軸承41,42。軸承41,42具有在殼體37上的方形元件35。元件35偏心于軸承41,42的軸線36。與圖4中的例子不同,平行的側面35a和35b以及平行的側面35c和35d相對于軸承41,42的軸線36偏心布置。軸承42定位成,使得側面35a和35b與平面38和39上的保持面40對應。軸承41相對于軸承42旋轉90°,使得側面35c和35d與平面38和39上的保持面40對應。針對軸承41和42的軸線36,因此產生了偏移11a。
圖6示出了相同的軸承41,42。然而軸承41,42定位不同。軸承41相對于軸承42旋轉180°。軸承42的側面35a位于平面38上而側面35b位于平面39上。反過來一樣,軸承41的側面35a位于平面39上而側面35b位于平面38上。因而產生不同的偏移11b。
圖7示出了另外的設計相同的兩個軸承43,44。每個軸承43,44均具有殼體46,其上固定有四個方形元件47,48,49,50。方形元件47,48,49,50圍繞軸承43,44的軸線45布置。軸承44被定位成,使得方形元件48的側面48c和方形元件50的側面50c位于平面38上。方形元件49的側面49d和方形元件47的側面47d位于平面39上。元件47,48,49,50固定至殼體46,使得一對表面48c和47d和一對表面50c和49d均相對于軸線45偏心布置。軸承43相對于軸承44旋轉90°。軸承43的方形元件47的側面47a和方形元件48的側面48a位于平面38上。軸承43的方形元件49的側面49b和方形元件50的側面50b位于平面39上。元件47,48,49,50固定至殼體46,使得一對表面47a和49b和一對表面48a和50b均相對于軸線45偏心布置。由于所述布置,在軸承44的軸線45和軸承43的軸線45之間產生偏移1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