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542592閱讀:312來源:國知局
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屬于光伏研究實驗系統【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包括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和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與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相配合,用于研究和演示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效率;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也與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相配合,用于研究和演示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效率。本實用新型的實驗系統大小適宜,方便移動與拆卸,使實驗在室內與室外都可開展,同時兼具演示功能,且可進行多項研究項目。
【專利說明】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光伏研究實驗系統【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對光伏/光熱/熱電以及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進行實驗研究應用的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化石能源的日益匱乏,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太陽能光伏發電以及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已經成為各國重點發展與研究的新能源【技術領域】。該項技術也一直是國內各大高校開展科學研究的熱點方向。此外,將太陽能光伏發電以及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領域知識在廣大高校學生中普及,對今后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甚至對我國今后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開發均具有重大意義。
[0003]太陽能光伏發電以及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的實驗研究系統大致分為室內型和室外型兩種。
[0004]室內型實驗研究系統,一般采用太陽燈模擬太陽光源,太陽能電池組件安置在導軌上,且不設反光壁,通過人工測量相關參數。此實驗研究系統如果放置在室外,一方面電池組件的傾斜角不方便調整,另一方面在烈日下進行人工測量,對人體傷害較大,沒有反光壁不能充分利用太陽光。且室內型實驗研究系統一般不具備進行光伏與建筑一體化(如PVT系統制冷或制熱對室內空氣調節的影響實驗)的相關試驗的功能。
[0005]室外型實驗研究系統,一般包括單獨的PVT集熱器系統、帶反光壁的PVT集熱器系統、光伏與建筑一體化的房屋模型系統三類。此三類實驗系統均存在陰雨天無法進行試驗的問題。然而如果將其移到室內,又存在需另外配備太陽燈光源、移動不便等問題。尤其對于光伏與建筑一體化的房屋模型系統,由于房屋模型較大,移至室內進行實驗非常不便。
[0006]上述試驗系統還有一個共同的弊病,即一個試驗系統往往只能針對光伏、光伏/光熱、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中的一種或兩種進行研究。眾所周知,搭建一個試驗系統是非常費時費力且需要很大成本的,一個試驗系統能夠完成的研究項目越多,不僅研究成本降低,對獲得更全面、科學的研究成果也十分有利。
[0007]此外,目前也還沒有一種實驗系統,能夠做到研究與演示兩用,即在做光伏研究的同時,又能很方便直觀地演示光伏、光伏/光熱、光伏/光熱/熱電的實驗原理,甚至演示現代化建筑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應用。
[0008]上述問題對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領域的研究以及對該領域知識的普及均帶來一定困擾,急需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
實用新型內容
[0009]1.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10]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光伏研究實驗系統存在的以下不足:(I)不能室內室外兩用;(2)不能研究與演示兩用;(3)研究項目單一,尤其是無法同時進行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提供了 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本實用新型的實驗系統大小適宜,方便移動與拆卸,使實驗在室內與室外都可開展,同時兼具演示功能,且可進行多項研究項目。
[0011]2.技術方案
[0012]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0013]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包括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和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所述的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包括光伏研究工作臺和房屋模型,所述的光伏研究工作臺位于房屋模型上部,其中:
[0014]所述的光伏研究工作臺,包括反光隔熱裝置、楔形體、底座、側門、燈架和太陽燈;所述的反光隔熱裝置由4塊等高的矩形板鉸接圍合而成,該矩形板的內側貼有反光材料層,該反光隔熱裝置位于楔形體的上部,反光隔熱裝置與楔形體的上板斜面通過鉸鏈活動連接;所述的楔形體由一塊矩形上板斜面、兩塊三角側板和一塊矩形側板圍合而成,所述的矩形側板上安裝有不同高度的掛鉤,所述的上板斜面通過該掛鉤調整傾斜角度,矩形側板上開設有側門;所述的楔形體的上板斜面、矩形側板分別與底座通過鉸鏈活動連接,該楔形體與底座圍成一楔形空腔,所述的底座上開有一電線孔;所述的燈架架設于底座上,該燈架橫跨上述反光隔熱裝置,所述的太陽燈安裝于楔形體上板斜面正上方的燈架橫梁上,該太陽燈與燈架橫梁活動連接;
[0015]所述的房屋模型包括房頂、房體、房屋底板、百葉窗簾、門和顯示屏;所述的房頂、房體和房屋底板圍合成房屋結構;所述的房頂與底座相對應處也開設有電線孔,所述的楔形體上板斜面向陽時,房體同時向陽的一側面上設置有窗戶和門,該窗戶上設置有百葉窗簾;所述的房體另一側面上設置有顯示屏;
[0016]所述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包括一光伏-光熱-熱電集熱器,所述的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包括一光伏光熱集熱器,該光伏光熱集熱器與光伏-光熱-熱電集熱器并排鋪設于上述楔形體的上板斜面上;所述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與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相配合,用于研究和演示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效率;所述的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也與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相配合,用于研究和演示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效率。
[0017]更進一步地,所述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包括光伏-光熱-熱電集熱器、光熱保溫桶組件和光伏熱電控制電路,其中:
[0018]所述的光伏-光熱-熱電集熱器包括第一鋁合金邊框、第一玻璃蓋板、第一 EVA填充層、第一太陽能電池片、第一背板、第一傳熱板、第二傳熱板、熱電芯片、集熱管道、第一絕熱材料層、第一背封板和接線盒,所述的第一玻璃蓋板的下方鋪設有第一 EVA填充層,該第
一EVA填充層內設置有第一太陽能電池片,上述的第一太陽能電池片與光伏熱電控制電路相連接,所述的第一背板位于第一 EVA填充層的下方;所述的第一傳熱板與第一背板的底部之間設置有導熱膠層,所述的第一傳熱板和第二傳熱板之間鋪設有熱電芯片,該熱電芯片的高溫面與第一傳熱板之間設置有導熱膠層,該熱電芯片的低溫面與第二傳熱板之間也設置有導熱膠層,上述熱電芯片的匯流總線通過穩壓芯片、防反沖二極管連接至光伏熱電控制電路,所述的第二傳熱板下方設置有第一絕熱材料層,該第一絕熱材料層的頂部鋪設有集熱管道,所述的集熱管道與第二傳熱板的底面之間設置有導熱膠層,且集熱管道與第二傳熱板之間通過不銹鋼焊絲加固焊接,所述的接線盒位于第一絕熱材料層內部;上述的第一玻璃蓋板、第一 EVA填充層、第一背板、第一傳熱板、熱電芯片、第二傳熱板、第一絕熱材料層通過第一鋁合金邊框層壓固定,且第一絕熱材料層的底面通過第一背封板固定;
[0019]上述的集熱管道包括第一扁形管、第二扁形管、第三扁形管、第四扁形管、第一回轉頭、第二回轉頭、第三回轉頭、第一固緊桿、第二固緊桿、第三固緊桿、連接管和外接水管,其中:所述的第一回轉頭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扁形管、第二扁形管相連通,該第一扁形管、第二扁形管位于第一回轉頭的一側,且相互平行,上述的第一扁形管、第二扁形管之間通過第一固緊桿固定;所述的第三回轉頭的兩端分別與第三扁形管、第四扁形管相連通,該第三扁形管、第四扁形管位于第三回轉頭的一側,且相互平行,上述的第三扁形管、第四扁形管之間通過第二固緊桿固定;所述的第二扁形管、第三扁形管通過第二回轉頭相連通,該第二扁形管、第三扁形管之間通過第三固緊桿固定;所述的第一扁形管和第四扁形管的長度為112cm,所述的第二扁形管和第三扁形管的長度為90cm,所述的第一回轉頭、第二回轉頭、第三回轉頭的長度為15cm ;所述的第一扁形管、第四扁形管的開口端均通過連接管與外接水管相連通,該連接管為方形管,該外接水管為圓形管,上述連接管的邊長大于外接水管的直徑;
[0020]所述的光熱保溫桶組件包括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第一級保溫桶、水位兼溫度傳感器、溫控裝置、電磁閥、第二級保溫桶和輔助加熱裝置,其中:所述的第一扁形管開口端連接的外接水管連接至第一級保溫桶的頂部,所述的第四扁形管開口端連接的外接水管通過第一水泵連接至第一級保溫桶的底部,該第一級保溫桶的頂部通過電磁閥連接至自來水管道,該第一級保溫桶側壁設置有水位兼溫度傳感器,該第一級保溫桶底部的出水口通過第二水泵連接至第二級保溫桶的頂部,上述的電磁閥、水位兼溫度傳感器、第二水泵分別與溫控裝置相連;所述的第二級保溫桶內部設置有輔助加熱裝置,且底部設置有出水閥門;
[0021]所述的光伏熱電控制電路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一蓄電池、第一逆變器和第一負載,其中:所述的第一太陽能電池片與熱電芯片并聯后連接至第一控制器,所述的第一控制器分別與第一蓄電池、第一逆變器相連接,該第一逆變器與第一負載相連,上述的第一蓄電池通過第一控制器對第一逆變器放電,第一逆變器對第一負載供電。
[0022]更進一步地,所述的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包括光伏光熱集熱器、空氣流質型換熱組件和光伏光電控制電路;其中,
[0023]所述的光伏光熱集熱器包括第二鋁合金邊框、第二玻璃蓋板、第二 EVA填充層、第二太陽能電池片、第二背板、空腔、第二絕熱材料層和第二背封板,所述的第二玻璃蓋板的下方鋪設有第二 EVA填充層,該第二 EVA填充層內設置有第二太陽能電池片,上述的第二太陽能電池片與光伏光電控制電路相連接,所述的第二背板位于第二 EVA填充層的下方,上述的第二玻璃蓋板、第二 EVA填充層、第二背板通過第二鋁合金邊框固定,所述的第二背封板上部鋪設有第二絕熱材料層,第二背板與第二絕熱材料層圍成一空腔;所述的光伏光熱集熱器對應長條形空腔的兩端部開設有風管連接孔;
[0024]所述的空氣流質型換熱組件包括第一進風管道、第二進風管道、第一出風管道、第二出風管道、第一通風軟管、第二通風軟管、PVC大小頭轉換管道、第一風泵、第二風泵、空氣-水換熱器、換熱器進水管、換熱器出水管、第一堵頭、第二堵頭、保溫桶進水管、保溫桶出水管、水泵、保溫桶和排風管;所述的第一進風管道、第二進風管道分別與上述光伏光熱集熱器一端的風管連接孔相連,所述的第一出風管道、第二出風管道分別與光伏光熱集熱器另一端的風管連接孔相連;所述的第一出風管道與第一通風軟管、第一風泵串聯,所述的第二出風管道與第二通風軟管、第二風泵串聯;所述的第一風泵、第二風泵和空氣-水換熱器通過PVC大小頭轉換管道相連通,該空氣-水換熱器的另一端設置有排風管;所述的空氣-水換熱器與PVC大小頭轉換管道相連的一端固接有換熱器進水管和換熱器出水管,所述的換熱器進水管通過第二堵頭與保溫桶出水管相連,該保溫桶出水管通過水泵連接至保溫桶的底部,所述的換熱器出水管通過第一堵頭與保溫桶進水管相連,該保溫桶進水管連接至保溫桶的頂部;
[0025]所述的空氣-水換熱器包括塑料外殼、絕熱層、PVC管、進風口、出風口、外圈紫銅管道和內圈紫銅管道;所述的PVC管外部包裹有絕熱層和塑料外殼,且PVC管兩端用絕熱層密封,且該PVC管兩端絕熱層上開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所述的進風口與PVC大小頭轉換管道的一端相連,所述的出風口與排風管相連;所述的PVC管內部設置有外圈紫銅管道和內圈紫銅管道,所述的外圈紫銅管道、內圈紫銅管道、換熱器進水管和換熱器出水管由一根紫銅管繞制而成;
[0026]所述的光伏光電控制電路包括第二控制器、第二蓄電池、第二逆變器和第二負載,其中:所述的第二太陽能電池片與第二控制器相連,所述的第二控制器分別與第二蓄電池、第二逆變器相連接,該第二逆變器與第二負載相連,上述的第二蓄電池通過第二控制器對第二逆變器放電,第二逆變器對第二負載供電。
[0027]更進一步地,所述的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各連接部所用鉸鏈均為分體鉸鏈。
[0028]更進一步地,所述的光伏熱電控制電路中的第一控制器、第一蓄電池和第一逆變器安裝于上述楔形體的楔形空腔內,所述的光伏光電控制電路中的第二控制器、第二蓄電池和第二逆變器也安裝于上述楔形體的楔形空腔內;所述的第一負載和第二負載為白熾燈,該第一負載和第二負載安裝于上述房屋模型內部。
[0029]更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扁形管、第二扁形管、第三扁形管、第四扁形管的截面尺寸為1.2cmX 2.4cm,所述的連接管的截面尺寸為2.4cmX 2.4cm,所述的外接水管的直徑為2cm。
[0030]更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出風管道、第二出風管道、第一通風軟管和第二通風軟管均用絕熱材料包裹。
[0031]3.有益效果
[0032]采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與已有的公知技術相比,具有如下顯著效果:
[0033](I)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其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大小適中,且該模型各連接部采用分體鉸鏈連接,組裝與拆卸方便,使得本實用新型的實驗系統即可在室外開展研究,又可方便移至室內,甚至可將其移至課堂,進行演示實驗;
[0034](2)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其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包括光伏-光熱-熱電集熱器、光熱保溫桶組件和光伏熱電控制電路,不僅可以研究光伏光熱的綜合利用,通過將熱電芯片排在兩層傳熱板之間,并通過穩壓芯片、防反沖二極管連接至光伏熱電控制電路,利用電池背板與集熱管道之間的溫差進一步發電,還可進一步研究時下熱門的熱電綜合利用技術;
[0035](3)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其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包括光伏光熱集熱器、空氣流質型換熱組件和光伏光電控制電路,可以研究以空氣作為換熱介質的光伏光熱換熱系統的換熱效率,以獲得一種在光伏發電同時制造生活用熱量并減少換熱成本的新方法;
[0036](4)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其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和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的設置,便于將光伏光熱的綜合利用技術、熱電綜合利用技術和以空氣作為換熱介質的光伏光熱綜合利用技術對太陽能的利用效率、換熱效率等多參數進行比較,以獲得更全面、科學的研究成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7]圖1是本實用新型中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的框架結構示意圖;
[0038]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光伏研究工作臺的結構示意圖;
[0039]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房屋模型的結構示意圖;
[0040]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41]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42]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光伏-光熱-熱電集熱器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0043]圖7是本實用新型中集熱管道的結構示意圖;
[0044]圖8是本實用新型中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的結構不意圖;
[0045]圖9是本實用新型中光伏光熱集熱器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0046]圖10是本實用新型中空氣-水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0047]示意圖中的標號說明:
[0048]101、第一鋁合金邊框;102、第二鋁合金邊框;201、第一玻璃蓋板;202、第二玻璃蓋板;301、第一 EVA填充層;302、第二 EVA填充層;401、第一太陽能電池片;402、第二太陽能電池片;501、第一背板;502、第二背板;61、第一傳熱板;62、第二傳熱板;63、空腔;7、熱電芯片;81、第一扁形管;82、第二扁形管;83、第三扁形管;84、第四扁形管;85、第一回轉頭;86、第二回轉頭;87、第三回轉頭;91、第一絕熱材料層;92、第二絕熱材料層;10、接線盒;11、連接管;12、外接水管;131、第一背封板;132、第二背封板;141、第一固緊桿;142、第二固緊桿;143、第三固緊桿;151、光伏-光熱-熱電集熱器;152、光伏光熱集熱器;161、第一水泵;162、第二水泵;17、第一級保溫桶;18、水位兼溫度傳感器;19、溫控裝置;20、電磁閥;21、第二級保溫桶;22、輔助加熱裝置;231、第一控制器;232、第二控制器;241、第一蓄電池;242、第二蓄電池;251、第一逆變器;252、第二逆變器;261、第一負載;262、第二負載;271、第一進風管道;272、第二進風管道;281、第一出風管道;282、第二出風管道;291、第一通風軟管;292、第二通風軟管;30、PVC大小頭轉換管道;311、第一風泵;312、第二風泵;32、空氣-水換熱器;321、塑料外殼;322、絕熱層;323、PVC管;324、進風口 ;325、出風口 ;326、外圈紫銅管道;327、內圈紫銅管道;33、換熱器進水管;34、換熱器出水管;351、第一堵頭;352、第二堵頭;36、保溫桶進水管;37、保溫桶出水管;38、水泵;39、保溫桶;40、排風管;41、反光隔熱裝置;42、楔形體;43、底座;44、側門;45、電線孔;46、燈架;47、太陽燈;48、房頂;49、房體;50、房屋底板;51、百葉窗簾;52、門;53、顯示屏。
【具體實施方式】
[0049]為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
[0050]實施例1
[0051]結合附圖,本實施例的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包括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和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所述的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如圖1和圖4所示)包括光伏研究工作臺和房屋模型,所述的光伏研究工作臺位于房屋模型上部,本實施例中光伏研究工作臺和房屋模型所用板材均采用絕熱板,其中:
[0052]所述的光伏研究工作臺(如圖2所示),包括反光隔熱裝置41、楔形體42、底座43、側門44、燈架46和太陽燈47。所述的反光隔熱裝置41由4塊等高的矩形板鉸接圍合而成,該矩形板的內側貼有反光材料層以增加光利用率,該反光隔熱裝置41位于楔形體42的上部,反光隔熱裝置41與楔形體42的上板斜面通過鉸鏈活動連接。所述的楔形體42由一塊矩形上板斜面、兩塊三角側板和一塊矩形側板圍合而成,所述的矩形側板內側安裝有2排3列掛鉤,所述的上板斜面通過該不同高度的3列掛鉤調整傾斜角度,使得上板斜面在春秋季、夏季和冬季都可獲得最佳角度的太陽光照。所述的楔形體42的上板斜面、矩形側板分別與底座43通過鉸鏈活動連接,該楔形體42與底座43圍成一楔形空腔,該楔形空腔用于放置實驗所用的電器件,且在矩形側板上開設有側門44方便放置電器件。所述的底座43上開有一電線孔45,以方便楔形空腔與房屋模型之間的電線與信號線的通絡。所述的燈架46架設于底座43上,該燈架46橫跨上述反光隔熱裝置41,所述的太陽燈47安裝于楔形體42上板斜面正上方的燈架橫梁上,該太陽燈47與燈架橫梁活動連接,太陽燈47能夠以燈架橫梁為軸旋轉,以模擬太陽光照射方向的改變。此處,燈架46在做室外實驗時可取下,用日光作為光源,做室內試驗時按上,用太陽燈47模擬太陽光作為光源。
[0053]所述的房屋模型(如圖3所示)包括房頂48、房體49、房屋底板50、百葉窗簾51、門52和顯示屏53。所述的房頂48、房體49和房屋底板50圍合成房屋結構。所述的房頂48與底座43相對應處也開設有電線孔45,所述的楔形體42上板斜面向陽時,房體49同時向陽的一側面上設置有窗戶和門52,該窗戶上設置有百葉窗簾51。所述的房體49另一側面上設置有顯示屏53。該顯示屏53與單片機相連,單片機通過傳感器對實驗涉及的溫度、電壓、電流等參數進行測量、處理和存儲,并通過顯示屏53實時顯示。
[0054]所述的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大小適中,且該模型各連接部所用鉸鏈均為分體鉸鏈,組裝與拆卸方便,使得本實施例的實驗系統即可在室外開展研究,又可方便移至室內,甚至可將其移至課堂,進行演示實驗。
[0055]所述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包括一光伏-光熱-熱電集熱器151,所述的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包括一光伏光熱集熱器152,該光伏光熱集熱器152與光伏-光熱-熱電集熱器151并排鋪設于上述楔形體42的上板斜面上。所述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與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相配合,用于研究和演示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效率。所述的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也與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相配合,用于研究和演示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效率。此處設計便于將光伏光熱的綜合利用技術、熱電綜合利用技術和以空氣作為換熱介質的光伏光熱綜合利用技術對太陽能的利用效率、換熱效率等多參數進行比較,以獲得更全面、科學的研究成果。
[0056]本實施例中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如圖5所示)包括光伏_光熱_熱電集熱器151、光熱保溫桶組件和光伏熱電控制電路,其中:
[0057]所述的光伏-光熱-熱電集熱器151(如圖6所示)包括第一鋁合金邊框101、第一玻璃蓋板201、第一 EVA填充層301、第一太陽能電池片401、第一背板501、第一傳熱板61、第二傳熱板62、熱電芯片7、集熱管道、第一絕熱材料層91、第一背封板131和接線盒10,所述的第一玻璃蓋板201的下方鋪設有第一 EVA填充層301,該第一 EVA填充層301內設置有第一太陽能電池片401,上述的第一太陽能電池片401與光伏熱電控制電路相連接,所述的第一背板501位于第一 EVA填充層301的下方。所述的第一傳熱板61與第一背板501的底部之間設置有導熱膠層,所述的第一傳熱板61和第二傳熱板62之間鋪設有熱電芯片7,該熱電芯片7的高溫面與第一傳熱板61之間設置有導熱膠層,該熱電芯片7的低溫面與第二傳熱板62之間也設置有導熱膠層,上述熱電芯片7的匯流總線通過穩壓芯片、防反沖二極管連接至光伏熱電控制電路,所述的第二傳熱板62下方設置有第一絕熱材料層91,該第一絕熱材料層91的頂部鋪設有集熱管道,所述的集熱管道與第二傳熱板62的底面之間設置有導熱膠層,且集熱管道與第二傳熱板62之間通過不銹鋼焊絲加固焊接,所述的接線盒10位于第一絕熱材料層91內部。上述的第一玻璃蓋板201、第一 EVA填充層301、第一背板501、第一傳熱板61、熱電芯片7、第二傳熱板62、第一絕熱材料層91通過第一招合金邊框101層壓固定,且第一絕熱材料層91的底面通過第一背封板131固定。本實施例中的導熱膠層均采用強粘性導熱硅膠STARS-922,導熱效果好且均勻。
[0058]上述的集熱管道(如圖7所示)包括第一扁形管81、第二扁形管82、第三扁形管83、第四扁形管84、第一回轉頭85、第二回轉頭86、第三回轉頭87、第一固緊桿141、第二固緊桿142、第三固緊桿143、連接管11和外接水管12,其中:所述的第一回轉頭85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扁形管81、第二扁形管82相連通,該第一扁形管81、第二扁形管82位于第一回轉頭85的一側,且相互平行,上述的第一扁形管81、第二扁形管82之間通過第一固緊桿141固定。所述的第三回轉頭87的兩端分別與第三扁形管83、第四扁形管84相連通,該第三扁形管83、第四扁形管84位于第三回轉頭87的一側,且相互平行,上述的第三扁形管83、第四扁形管84之間通過第二固緊桿142固定。所述的第二扁形管82、第三扁形管83通過第二回轉頭86相連通,該第二扁形管82、第三扁形管83之間通過第三固緊桿143固定。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固緊桿141、第二固緊桿142、第三固緊桿143用于充分固定集熱管道,防止長期使用過程中集熱管道變形而影響傳熱效率。為獲得最佳的傳熱效率,本實施例中的第一扁形管81和第四扁形管84的長度為112cm,所述的第二扁形管82和第三扁形管83的長度為90cm,所述的第一回轉頭85、第二回轉頭86、第三回轉頭87的長度為15cm。所述的第一扁形管81、第四扁形管84的開口端均通過連接管11與外接水管12相連通,外接水管12用于與普通家用水管相接,該連接管11為方形管,該外接水管12為圓形管,上述連接管11的邊長大于外接水管12的直徑。具體在本實施中:第一扁形管81、第二扁形管82、第三扁形管83、第四扁形管84的截面尺寸為1.2cmX2.4cm,所述的連接管11的截面尺寸為2.4cmX 2.4cm,所述的外接水管12的直徑為2cm。
[0059]本實施例中的光熱保溫桶組件包括第一水泵161、第二水泵162、第一級保溫桶17、水位兼溫度傳感器18、溫控裝置19、電磁閥20、第二級保溫桶21和輔助加熱裝置22,其中:所述的第一扁形管81開口端連接的外接水管12連接至第一級保溫桶17的頂部,所述的第四扁形管84開口端連接的外接水管12通過第一水泵161連接至第一級保溫桶17的底部,該第一級保溫桶17的頂部通過電磁閥20連接至自來水管道,該第一級保溫桶17側壁設置有水位兼溫度傳感器18,該第一級保溫桶17底部的出水口通過第二水泵162連接至第二級保溫桶21的頂部,上述的電磁閥20、水位兼溫度傳感器18、第二水泵162分別與溫控裝置19相連。所述的第二級保溫桶21內部設置有輔助加熱裝置22,且底部設置有出水閥門。本實施例中的光伏熱電控制電路包括第一控制器231、第一蓄電池241、第一逆變器251和第一負載261,其中:所述的第一太陽能電池片401與熱電芯片7并聯后連接至第一控制器231,所述的第一控制器231分別與第一蓄電池241、第一逆變器251相連接,該第一逆變器251與第一負載261相連,上述的第一蓄電池241通過第一控制器231對第一逆變器251放電,第一逆變器251對第一負載261供電。
[0060]本實施例中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的工作原理為:光伏-光熱-熱電集熱器151吸收太陽光能量,其中大部分(80%~85%)轉換為熱量,熱量被集熱管道中的水所吸收,水由第一水泵161作為動力,與第一級保溫桶17里的水進行強制循環,在不斷的循環過程中水溫得到提高并得到保溫,當第一級保溫桶17的水溫達到一定值后,由溫控裝置19啟動第二水泵162,把第一級保溫桶17內的熱水排向第二級保溫桶21,排水后,溫控裝置19啟動電磁閥20向第一級保溫桶17內加水。第二級保溫桶21內配置有輔助加熱裝置22,在陰雨天光伏-光熱-熱電集熱器151不能滿足工作條件或冬天集熱溫度較低時,由輔助加熱裝置22進行加熱。剩余小部分轉換為電能通過第一控制器231、第一蓄電池241和第一逆變器251為第一負 載261供電。
[0061]本實施例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不僅可以研究光伏光熱的綜合利用,通過將熱電芯片排在兩層傳熱板之間,并通過穩壓芯片、防反沖二極管連接至光伏熱電控制電路,利用電池背板與集熱管道之間的溫差進一步發電,還可進一步研究時下熱門的熱電綜合利用技術。
[0062]本實施例中的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如圖8所示)包括光伏光熱集熱器152、空氣流質型換熱組件和光伏光電控制電路。其中,
[0063]所述的光伏光熱集熱器152 (如圖9所示)包括第二鋁合金邊框102、第二玻璃蓋板202、第二 EVA填充層302、第二太陽能電池片402、第二背板502、空腔63、第二絕熱材料層92和第二背封板132,所述的第二玻璃蓋板202的下方鋪設有第二 EVA填充層302,該第
二EVA填充層302內設置有第二太陽能電池片402,上述的第二太陽能電池片402與光伏光電控制電路相連接,所述的第二背板502位于第二 EVA填充層302的下方,上述的第二玻璃蓋板202、第二 EVA填充層302、第二背板502通過第二鋁合金邊框102固定,所述的第二背封板132上部鋪設有第二絕熱材料層92,第二背板502與第二絕熱材料層92圍成一空腔63,第二絕熱材料層92用于減少空腔63內熱量與外界環境的熱傳導。所述的光伏光熱集熱器152對應長條形空腔63的兩端部開設有風管連接孔。
[0064]所述的空氣流質型換熱組件包括第一進風管道271、第二進風管道272、第一出風管道281、第二出風管道282、第一通風軟管291、第二通風軟管292、PVC大小頭轉換管道30、第一風泵311、第二風泵312、空氣-水換熱器32、換熱器進水管33、換熱器出水管34、第一堵頭351、第二堵頭352、保溫桶進水管36、保溫桶出水管37、水泵38、保溫桶39和排風管40。本實施例設置兩路通風管道,以保證通風均勻和通風量。所述的第一進風管道271、第二進風管道272分別與上述光伏光熱集熱器152 —端的風管連接孔相連,所述的第一出風管道281、第二出風管道282分別與光伏光熱集熱器152另一端的風管連接孔相連。所述的第一出風管道281與第一通風軟管291、第一風泵311串聯,所述的第二出風管道282與第二通風軟管292、第二風泵312串聯,本實施例中第一出風管道281、第二出風管道282、第一通風軟管291和第二通風軟管292均用絕熱材料玻璃棉包裹。所述的第一風泵311、第二風泵312和空氣-水換熱器32通過PVC大小頭轉換管道30相連通,本實施例中PVC大小頭轉換管道30由一個大頭直徑為110mm,小頭直徑為50mm的PVC變徑管改造而成,將PVC變徑管大頭用平板泡沫塑料堵住,并用PVC管道膠密封,然后在平板泡沫塑料上開兩個孔,用于連接第一風泵311、第二風泵312的出風口,PVC變徑管小頭連接空氣-水換熱器32的進風口 324。該空氣-水換熱器32的另一端設置有排風管40。所述的空氣-水換熱器32與PVC大小頭轉換管道30相連的一端固接有換熱器進水管33和換熱器出水管34,所述的換熱器進水管33通過第二堵頭352與保溫桶出水管37相連,該保溫桶出水管37通過水泵38連接至保溫桶39的底部,本實施例中水泵38為重慶市渝樂泵業有限公司生產的160W三檔調速循環靜音泵,所述的換熱器出水管34通過第一堵頭351與保溫桶進水管36相連,該保溫桶進水管36連接至保溫桶39的頂部。本實施例中第一堵頭351與第二堵頭352的中心開有直徑為5mm的小孔,分別插入換熱器出水管34、換熱器進水管33,再用哥倆好AB膠密封。
[0065]所述的空氣-水換熱器32 (如圖10所示)包括塑料外殼321、絕熱層322、PVC管323、進風口 324、出風口 325、外圈紫銅管道326和內圈紫銅管道327。所述的PVC管323的管徑為110mm,長800mm,其外部包裹有絕熱層322和塑料外殼321,且PVC管323兩端用絕熱層322密封,該PVC管323兩端絕熱層322上開設有進風口 324和出風口 325,本實施例中絕熱層322采用玻璃棉制作。所述的進風口 324與PVC大小頭轉換管道30的一端相連,所述的出風口 325與排風管40相連。所述的PVC管323內部設置有外圈紫銅管道326和內圈紫銅管道327,所述的外圈紫銅管道326、內圈紫銅管道327、換熱器進水管33和換熱器出水管34由一根管徑為5mm的紫銅管繞制而成。外圈紫銅管道326和內圈紫銅管道327每匝間隙均為5mm。
[0066]所述的光伏光電控制電路包括第二控制器232、第二蓄電池242、第二逆變器252和第二負載262,其中:所述的第二太陽能電池片402與第二控制器232相連,所述的第二控制器232分別與第二蓄電池242、第二逆變器252相連接,該第二逆變器252與第二負載262相連,上述的第二蓄電池242通過第二控制器232對第二逆變器252放電,第二逆變器252對第二負載262供電。本實施例中第二蓄電池242采用鉛酸蓄電池。
[0067]本實施例中光伏熱電控制電路中的第一控制器231、第一蓄電池241和第一逆變器251安裝于上述楔形體42的楔形空腔內,所述的光伏光電控制電路中的第二控制器232、第二蓄電池242和第二逆變器252也安裝于上述楔形體42的楔形空腔內。第一負載261和第二負載262為白熾燈,該第一負載261和第二負載262安裝于上述房屋模型內部,用于房屋模型內部照明,本實施例可展示現代房屋節能環保的特點。
[0068]本實施例中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的工作原理為:光伏光熱集熱器152吸收光能量,其中大部分(80%~85%)轉換為熱量,致使光伏光熱集熱器152溫度升高,通過第一風泵311和第二風泵312抽風,把熱量帶走,進入空氣-水換熱器32內部。由于空氣-水換熱器32內部外圈紫銅管道326和內圈紫銅管道327接觸面較大,空氣與水得到充分的熱交換,使紫銅管里的水溫得以升高。紫銅管里的水再通過循環水泵38與保溫桶39里的水進行循環。剩余小部分轉換為電能通過第二控制器232、第二蓄電池242和第二逆變器252為第二負載262供電。
[0069]本實施例中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包括光伏光熱集熱器、空氣流質型換熱組件和光伏光電控制電路,可以研究以空氣作為換熱介質的光伏光熱換熱系統的換熱效率,以獲得一種在光伏發電同時制造生活用熱量并減少換熱成本的新方法。
[0070]上述實施例的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解決了現有光伏研究實驗系統存在的問題,大小適宜,方便移動與拆卸,使實驗在室內與室外都可開展,同時兼具演示功能,且可進行多項研究項目。
[0071]以上示意性的對本實用新型及其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該描述沒有限制性,附圖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之一,實際的結構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受其啟示,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宗旨的情況下,不經創造性的設計出與該技術方案相似的結構方 式及實施例,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包括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和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所述的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包括光伏研究工作臺和房屋模型,所述的光伏研究工作臺位于房屋模型上部,其中: 所述的光伏研究工作臺,包括反光隔熱裝置(41)、楔形體(42)、底座(43)、側門(44)、燈架(46)和太陽燈(47);所述的反光隔熱裝置(41)由4塊等高的矩形板鉸接圍合而成,該矩形板的內側貼有反光材料層,該反光隔熱裝置(41)位于楔形體(42)的上部,反光隔熱裝置(41)與楔形體(42)的上板斜面通過鉸鏈活動連接;所述的楔形體(42)由一塊矩形上板斜面、兩塊三角側板和一塊矩形側板圍合而成,所述的矩形側板上安裝有不同高度的掛鉤,所述的上板斜面通過該掛鉤調整傾斜角度,矩形側板上開設有側門(44);所述的楔形體(42 )的上板斜面、矩形側板分別與底座(43 )通過鉸鏈活動連接,該楔形體(42 )與底座(43 )圍成一楔形空腔,所述的底座(43)上開有一電線孔(45);所述的燈架(46)架設于底座(43)上,該燈架(46)橫跨上述反光隔熱裝置(41),所述的太陽燈(47)安裝于楔形體(42)上板斜面正上方的燈架橫梁上,該太陽燈(47)與燈架橫梁活動連接; 所述的房屋模型包括房頂(48)、房體(49)、房屋底板(50)、百葉窗簾(51)、門(52)和顯示屏(53);所述的房頂(48)、房體(49)和房屋底板(50)圍合成房屋結構;所述的房頂(48 )與底座(43 )相對應處也開設有電線孔(45 ),所述的楔形體(42 )上板斜面向陽時,房體(49)同時向陽的一側面上設置有窗戶和門(52),該窗戶上設置有百葉窗簾(51);所述的房體(49)另一側面上設置有顯示屏(53); 所述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包括一光伏-光熱-熱電集熱器(151 ),所述的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包括一光伏光熱集熱器(152),該光伏光熱集熱器(152)與光伏-光熱-熱電集熱器(151)并排鋪設于上述楔形體(42)的上板斜面上;所述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與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相配合,用于研究和演示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效率;所述的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也與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相配合,用于研究和演示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效率。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熱電綜合利用實驗系統包括光伏-光熱-熱電集熱器(151)、光熱保溫桶組件和光伏熱電控制電路,其中: 所述的光伏-光熱-熱電集熱器(151)包括第一鋁合金邊框(101)、第一玻璃蓋板(201)、第一 EVA填充層(301)、第一太陽能電池片(401)、第一背板(501)、第一傳熱板(61)、第二傳熱板(62)、熱電芯片(7)、集熱管道、第一絕熱材料層(91)、第一背封板(131)和接線盒(10),所述的第一玻璃蓋板(201)的下方鋪設有第一 EVA填充層(301),該第一EVA填充層(301)內設置有第一太陽能電池片(401),上述的第一太陽能電池片(401)與光伏熱電控制電路相連接,所述的第一背板(501)位于第一 EVA填充層(301)的下方;所述的第一傳熱板(61)與第一背板(501)的底部之間設置有導熱膠層,所述的第一傳熱板(61)和第二傳熱板(62)之間鋪設有熱電芯片(7),該熱電芯片(7)的高溫面與第一傳熱板(61)之間設置有導熱膠層,該熱電芯片(7)的低溫面與第二傳熱板(62)之間也設置有導熱膠層,上述熱電芯片(7)的匯流總線通過穩壓芯片、防反沖二極管連接至光伏熱電控制電路,所述的第二傳熱板(62)下方設置有第一絕熱材料層(91),該第一絕熱材料層(91)的頂部鋪設有集熱管道,所述的集熱管道與第二傳熱板(62)的底面之間設置有導熱膠層,且集熱管道與第二傳熱板(62)之間通過不銹鋼焊絲加固焊接,所述的接線盒(10)位于第一絕熱材料層(91)內部;上述的第一玻璃蓋板(201)、第一 EVA填充層(301)、第一背板(501)、第一傳熱板(61)、熱電芯片(7)、第二傳熱板(62)、第一絕熱材料層(91)通過第一招合金邊框(101)層壓固定,且第一絕熱材料層(91)的底面通過第一背封板(131)固定; 上述的集熱管道包括第一扁形管(81)、第二扁形管(82)、第三扁形管(83)、第四扁形管(84)、第一回轉頭(85)、第二回轉頭(86)、第三回轉頭(87)、第一固緊桿(141)、第二固緊桿(142)、第三固緊桿(143)、連接管(11)和外接水管(12),其中:所述的第一回轉頭(85)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扁形管(81)、第二扁形管(82)相連通,該第一扁形管(81)、第二扁形管(82)位于第一回轉頭(85)的一側,且相互平行,上述的第一扁形管(81)、第二扁形管(82)之間通過第一固緊桿(141)固定;所述的第三回轉頭(87)的兩端分別與第三扁形管(83)、第四扁形管(84)相連通,該第三扁形管(83)、第四扁形管(84)位于第三回轉頭(87)的一偵牝且相互平行,上述的第三扁形管(83)、第四扁形管(84)之間通過第二固緊桿(142)固定;所述的第二扁形管(82)、第三扁形管(83)通過第二回轉頭(86)相連通,該第二扁形管(82)、第三扁形管(83)之間通過第三固緊桿(143)固定;所述的第一扁形管(81)和第四扁形管(84)的長度為112cm,所述的第二扁形管(82)和第三扁形管(83)的長度為90cm,所述的第一回轉頭(85)、第二回轉頭(86)、第三回轉頭(87)的長度為15cm ;所述的第一扁形管(81)、第四扁形管(84)的開口端均通過連接管(11)與外接水管(12)相連通,該連接管(11)為方形管,該外接水管(12)為圓形管,上述連接管(11)的邊長大于外接水管(12)的直徑;所述的光熱保溫桶組件包括第一水泵(161)、第二水泵(162)、第一級保溫桶(17)、水位兼溫度傳感器(18)、溫控裝置(19)、電磁閥(20)、第二級保溫桶(21)和輔助加熱裝置(22),其中:所述的第一扁形管(81)開口端連接的外接水管(12)連接至第一級保溫桶(17)的頂部,所述的第四扁形管(84)開口端連接的外接水管(12)通過第一水泵(161)連接至第一級保溫桶(17)的底部,該第一級保溫桶(17)的頂部通過電磁閥(20)連接至自來水管道,該第一級保溫桶(17)側壁設置有水位兼溫度傳感器(18),該第一級保溫桶(17)底部的出水口通過第二水泵(162)連接至第二級保溫桶(21)的頂部,上述的電磁閥(20)、水位兼溫度傳感器(18)、第二水泵(162)分別與溫控裝置(19)相連;所述的第二級保溫桶(21)內部設置有輔助加熱裝置(22),且底部設置有出水閥門; 所述的光伏熱電控制電路包括第一控制器(231)、第一蓄電池(241)、第一逆變器(251)和第一負載(261),其中:所述的第一太陽能電池片(401)與熱電芯片(7)并聯后連接至第一控制器(231),所述的第一控制器(231)分別與第一蓄電池(241)、第一逆變器(251)相連接,該第一逆變器(251)與第一負載(261)相連,上述的第一蓄電池(241)通過第一控制器(231)對第一逆變器(251)放電,第一逆變器(251)對第一負載(261)供電。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氣流質型光伏光熱換熱實驗系統包括光伏光熱集熱器(152)、空氣流質型換熱組件和光伏光電控制電路;其中, 所述的光伏光熱集熱器(152)包括第二鋁合金邊框(102)、第二玻璃蓋板(202)、第二EVA填充層(302)、第二太陽能電池片(402)、第二背板(502)、空腔(63)、第二絕熱材料層(92)和第二背封板(132),所述的第二玻璃蓋板(202)的下方鋪設有第二 EVA填充層(302),該第二 EVA填充層(302)內設置有第二太陽能電池片(402),上述的第二太陽能電池片(402)與光伏光電控制電路相連接,所述的第二背板(502)位于第二 EVA填充層(302)的下方,上述的第二玻璃蓋板(202)、第二 EVA填充層(302)、第二背板(502)通過第二鋁合金邊框(102)固定;所述的第二背封板(132)上部鋪設有第二絕熱材料層(92),第二背板(502)與第二絕熱材料層(92)圍成一空腔(63);所述的光伏光熱集熱器(152)對應長條形空腔(63)的兩端部開設有風管連接孔; 所述的空氣流質型換熱組件包括第一進風管道(271)、第二進風管道(272)、第一出風管道(281)、第二出風管道(282)、第一通風軟管(291)、第二通風軟管(292)、PVC大小頭轉換管道(30)、第一風泵(311)、第二風泵(312)、空氣-水換熱器(32)、換熱器進水管(33)、換熱器出水管(34)、第一堵頭(351)、第二堵頭(352)、保溫桶進水管(36)、保溫桶出水管(37)、水泵(38)、保溫桶(39)和排風管(40);所述的第一進風管道(271)、第二進風管道(272)分別與上述光伏光熱集熱器(152)—端的風管連接孔相連,所述的第一出風管道(281)、第二出風管道(282)分別與光伏光熱集熱器(152)另一端的風管連接孔相連;所述的第一出風管道(281)與第一通風軟管(291)、第一風泵(311)串聯,所述的第二出風管道(282)與第二通風軟管(292)、第二風泵(312)串聯;所述的第一風泵(311)、第二風泵(312)和空氣-水換熱器(32)通過PVC大小頭轉換管道(30)相連通,該空氣-水換熱器(32)的另一端設置有排風管(40);所述的空氣-水換熱器(32)與PVC大小頭轉換管道(30)相連的一端固接有換熱器進水管(33)和換熱器出水管(34),所述的換熱器進水管(33)通過第二堵頭(352)與保溫桶出水管(37)相連,該保溫桶出水管(37)通過水泵(38)連接至保溫桶(39)的底部,所述的換熱器出水管(34)通過第一堵頭(351)與保溫桶進水管(36)相連,該保溫桶進水管(36)連接至保溫桶(39)的頂部; 所述的空氣-水換熱器(32)包括塑料外殼(321)、絕熱層(322)、PVC管(323)、進風口(324)、出風口(325)、外圈紫銅管道(326)和內圈紫銅管道(327);所述的PVC管(323)外部包裹有絕熱層(322)和塑料外殼(321),且PVC管(323)兩端用絕熱層(322)密封,且該PVC管(323)兩端絕熱層(322)上開設有進風口(324)和出風口(325),所述的進風口(324)與PVC大小頭轉換管道(30)的一端相連,所述的出風口(325)與排風管(40)相連;所述的PVC管(323)內部設置有外圈紫銅管道(326)和內圈紫銅管道(327),所述的外圈紫銅管道(326)、內圈紫銅管道(327)、換熱器進水管(33)和換熱器出水管(34)由一根紫銅管繞制而成; 所述的光伏光電控制電路包括第二控制器(232)、第二蓄電池(242)、第二逆變器(252)和第二負載(262),其中:所述的第二太陽能電池片(402)與第二控制器(232)相連,所述的第二控制器(232)分別與第二蓄電池(242)、第二逆變器(252)相連接,該第二逆變器(252)與第二負載(262)相連,上述的第二蓄電池(242)通過第二控制器(232)對第二逆變器(252)放電,第二逆變器(252)對第二負載(262)供電。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一體化模型各連接部所用鉸鏈均為分體鉸鏈。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伏熱電控制電路中的第一控制器(231)、第一蓄電池(241)和第一逆變器(251)安裝于上述楔形體(42)的楔形空腔內,所述的光伏光電控制電路中的第二控制器(232)、第二蓄電池(242)和第二逆變器(252)也安裝于上述楔形體(42)的楔形空腔內;所述的第一負載(261)和第二負載(262 )為白熾燈,該第一負載(261)和第二負載(262 )安裝于上述房屋模型內部。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扁形管(81)、第二扁形管(82)、第三扁形管(83)、第四扁形管(84)的截面尺寸為1.2cmX2.4cm,所述的連接管(11)的截面尺寸為2.4cmX2.4cm,所述的外接水管(12)的直徑為2cm。
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種光伏研究工作臺與房屋模型一體化實驗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出風管道(281)、第二出風管道(282)、第一通風軟管(291)和第二通風軟管(292)均用絕熱材料包裹。`
【文檔編號】G09B23/00GK203422868SQ201320543902
【公開日】2014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3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3日
【發明者】賈虎, 孫恩澤 申請人:安徽工業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