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物理教學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速度演示儀。
背景技術:
在物理教學《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這一課堂中,老師為了向學生清楚表達出速度的定義,需要列舉很多現實中的例子,如生活中變速自行車的原理等。由于在課堂上缺少一種能夠完美體現出速度含義的教學儀器,使得老師常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讓學生理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速度演示儀。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
一種速度演示儀,包括底板、大轉輪、小轉輪、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所述底板設置有輪架,所述輪架設置有轉軸,所述大轉輪和所述小轉輪均安裝在所述轉軸上,所述底板的表面設置有兩條相互平行的限位滑道,所述第一滑塊和所述第二滑塊分別置于兩條所述限位滑道內,所述第一滑塊通過拉線與所述大轉輪連接,所述第二滑塊通過拉線與所述小轉輪連接。
優選地,所述第一滑塊和所述第二滑塊均為方體結構,所述第一滑塊和所述第二滑塊的材質和結構均相同。
優選地,所述大轉輪的正下方和所述小轉輪的正下方均設置有定滑輪,所述大轉輪與所述第一滑塊之間的拉線、所述小轉輪與所述第二滑塊之間的拉線分別通過兩個所述定滑輪限位并張緊。
優選地,所述轉軸通過轉動軸承安裝在所述輪架上,所述轉軸的一端設置有把手。
優選地,兩條所述限位滑道均設置有用于標示行程的刻度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所述速度演示儀,能夠比較物體運動速度的快慢,能利用兩個相同物體運動的行程差形象的表達出速度的含義,即相同時間內,可以通過比較位移的大小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老師無需額外列舉太多實例便可輕松的讓學生理解速度的含義。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速度演示儀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速度演示儀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板、2-輪架、3-轉軸、4-大轉輪、5-小轉輪、6-把手、7-拉線、8-定滑輪、9-第一滑塊、10-第二滑塊、11-限位滑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底板1、大轉輪4、小轉輪5、第一滑塊9和第二滑塊10,底板1設置有輪架2,輪架2設置有轉軸3,大轉輪4和小轉輪5均安裝在轉軸3上,底板1的表面設置有兩條相互平行的限位滑道11,第一滑塊9和第二滑塊10分別置于兩條限位滑道11內,第一滑塊9通過拉線7與大轉輪4連接,第二滑塊10通過拉線7與小轉輪5連接。
大轉輪4和小轉輪5通過拉線7可分別帶動第一滑塊9和第二滑塊10,而由于大轉輪4和小轉輪5處于同一轉軸3上,因此可使得它們的轉動角速度始終一樣,通過限位滑道11能夠保證兩塊滑塊基本在直線上運動。
第一滑塊9和第二滑塊10均為方體結構,第一滑塊9和第二滑塊10的材質和結構均相同,這些特征都一致,唯一的區別在于大轉輪4和小轉輪5的直徑不一樣,這樣便更能說明速度的含義。
大轉輪4的正下方和小轉輪5的正下方均設置有定滑輪8,大轉輪4與第一滑塊9之間的拉線7、小轉輪5與第二滑塊10之間的拉線7分別通過兩個定滑輪8限位并張緊,通過定滑輪8能夠更進一步的保證兩個滑塊是沿著直線運動的。
轉軸3通過轉動軸承安裝在輪架2上,轉軸3的一端設置有把手6,通過把手6能夠操作轉軸3轉動,從而控制大轉輪4和小轉輪5同時轉動。
兩條限位滑道11均設置有用于標示行程的刻度線(圖中未示出),通過刻度線能夠量化兩塊滑塊之間的行程差。
本實用新型速度演示儀的作品特點及用途如下:
特點:簡單易操作但讓速度這一抽象的概念變為具體,化難為易,現象直觀明了,趣味性強;
用途:用于物理教學《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這一課堂中,讓學生理解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之一是:在相同時間內,可以通過比較物體位移的大小來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并且為后邊的課程奠定基礎,學生可以通過此教具將角位移與線位移等相關的運動學概念聯系起來,為整個物理的學習奠定基礎。
本實用新型速度演示儀,大轉輪4和小轉輪5為同心軸輪,在使用時,將第一滑塊9和第二滑塊10分別置于同一起跑線上,如圖2所示,可將兩塊滑塊分別置于兩個限位滑道11的最外端。在為學生演示時,握住把手6,操作轉軸3轉動,即操作大轉輪4和小轉輪5以同樣的角速度運動,當運動一段時間后,即可觀察到兩塊滑塊之間構成了行程差,通過限位滑道11上的刻度線可將行程差量化,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速度的含義。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