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國防教育模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青少年國防科技研究專用的裝卸式木質魚雷模型。
背景技術:
公知的魚雷是一種水中兵器,它可從艦艇、飛機上發射,它發射后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艦船,只要一接觸就可以爆炸,用于攻擊敵方水面艦船和潛艇,也可以用于封鎖港口和狹窄水道。自19世紀60年代問世,20世紀初應用于實戰以來,魚雷便一直在反艦、反潛作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現代魚雷主要用于攻擊潛艇,也用于攻擊大、中型水面艦船。除由艦艇、飛機攜載外,還可配置在要塞、港口和狹水道兩側的岸基發射臺,用于攻擊入侵的敵方艦艇,21世紀反潛、反艦形勢更加嚴峻,常規潛艇將以水下20~25節速度,核潛艇將以40節速度,在水深400~1000米處采用“隱形”及先進的水下對抗技術參與作戰,航空母艦等大型水面艦艇將以25~35節的航速,裝備十分完善的反導手段,并具有強大的對海、對空及反潛火力,而由于魚雷具有隱蔽性、大的水下爆炸威力和自導尋的的精確制導,魚雷在水下的作戰地位越來越高,它不僅是未來海戰有效的反潛武器,而且也是打擊水面艦船和航空母艦、破壞岸基設施的重要手段。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魚雷武器的發展,并根據未來海戰的需求和各自的戰術思想,結合本國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技術道路發展魚雷武器。
魚雷雷身形狀似柱形,頭部呈半圓形,以避免航行對阻力太大,魚雷主要由前段(雷頭)、中段(雷身)和后段(雷尾)三段組成,分別裝有裝藥引爆系統、導引控制系統和動力推進系統等。它的前部為雷頭,裝有炸藥和引信;中部為雷身,裝有導航及控制裝置;后部為魚尾,裝有發動機和推進器等動力裝置。魚雷的動力系統能源分別為燃氣和電力等,根據不同的需要,魚雷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直徑為533毫米以上的為大型魚雷;直徑在400~450毫米之間的為中型魚雷;直徑為324毫米以下的為小型魚雷,魚雷主要用艦船攜帶,必要時也可以用飛機攜帶,在港口和狹窄水道兩岸,也可以從岸上發射。魚雷在水中航行的速度為70~90千米/時,魚雷在水中的運動受到重力和浮力的共同作用,若重力大于浮力,沿水平方向發射的魚雷,將象石子那樣向斜下方運動;若重力小于浮力,它將象氫氣球那樣向斜上方運動,要使魚雷瞄準目標沿一定方向運動,必須使浮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恰當地選擇魚雷的體積,可以調整重力和浮力的關系,為完成不同的使命,魚雷一般按輕、重兩個系列發展,輕型魚雷直徑一般小于400毫米,重型魚雷直徑一般為533毫米。輕型魚雷適合于水面艦艇、直升機空投及火箭助飛發射,其主要任務是反潛,也兼顧反艦。重型魚雷適合于艦、艇管裝發射,其航程遠,爆炸威力大,用途廣泛,是發展的重點。隨著魚雷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戰術思想的改變,目前魚雷已向通用化方面發展,在作戰海域方面既可用于深水也可用于淺水,魚雷從最早的瓦斯雷發展到現在的電動力和熱動力魚雷是經過了一個發展過程,魚雷動力裝置的性能決定著魚雷的航速和航程;熱動力魚雷雖然在航速和航程方面都優于電動力魚雷,但其技術難度大,研制周期長,航行深度受背壓影響,噪音大,航跡明顯,隱蔽性差。而電動力魚雷可在大深度航行,功率不受背壓影響,噪音小,不排氣,無航跡,隱蔽性好,造價也比較低廉,其單雷價格是熱動力魚雷的三分之一,因此各國海軍大都同時裝備有熱動力和電動力魚雷,以發揮各自優勢,提高作戰能力。為了解決熱動力魚雷在大深度航行時的影響,各個國家都在研究半閉式和閉式循環動力裝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電動力魚雷關鍵是高能電池的研究,目前銀鋅電池是在役魚雷上使用最多的一種電池。魚雷電機的發展方向是進一步改進永磁電機,提高推進電機的可靠性、維修性、比功率等性能。為了解決電動力魚雷航程短的問題,還可借助于空投及火箭助飛的發射方式,綜合利用魚雷與發射裝置之間的搭配關系,進一步提高魚雷的作戰指標。
從魚雷問世到二戰前所用的魚雷都是無制導的直航魚雷,是一種近程快速、威力大的反艦武器,但是由于雷上沒有自導裝置和非觸發引信,單雷命中概率很低,必須同時幾條魚雷齊射。隨著水面艦艇性能的進一步發展,魚雷所要攻擊的目標在航速和機動性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無制導直航魚雷已停止生產,二戰后各國相繼研制了聲自導魚雷,然而聲自導魚雷的發展遇到了越來越大的困擾,聲自導所利用的水聲信號同海洋環境噪聲、魚雷自噪聲、人工干擾噪聲、混響等混雜在一起,這給信號的提取和識別帶來了困難,尤其在魚雷航速很高時更是如此,這就要求聲自導魚雷向著智能化方向發展。目前世界先進國家所設計的重型魚雷大都采用了線導加主、被動聲自導技術,大大提高了魚雷的抗干擾和目標檢測能力,線導中所使用的導線大都是銅線,其缺點是導線重、體積大、抗拉力小、傳輸頻帶窄、信號衰減量大,而且線導魚雷中信號的衰減量和導線的長度成正比,導線越長信號衰減量越大,因此就限制了魚雷的航程。隨著光纖傳輸信息技術在通信領域內的成功應用,科研人員提出了以光纖代替普通銅導線用于魚雷的設計方案。美、法等國分別成功地進行了光纖線導的海上試驗,試驗距離達到了20~30千米。在魚雷制導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除聲自導、線導、光纖制導等以外,有些國家還采用了尾流自導技術,尾流自導抗干擾能力強,可通過預編程設定,解決多目標情況下對預定目標的攻擊,目前尾流自導技術只應用于反艦魚雷,尾流自導屬非聲自導,不受水文條件的影響,可在貼近水面高速航行,對于攻擊水面艦艇有較強的威力,同時由于尾流難以偽造產生,干擾尾流自導魚雷比較困難,因此尾流自導魚雷抗干擾能力強,尾流自導魚雷航速高、噪聲大、隱蔽性差。但由于魚雷是從艦船尾部進行跟蹤,處于聲納盲區之內,并且尾流消失需要時間,因此水面艦船對尾流自導魚雷實施對抗和規避很難奏效。
目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魚雷的研究、改進和制造,目的是使魚雷更輕便,進一步提高命中率、爆炸力和捕捉目標的能力。魚雷作為當代海戰中的主戰武器,具有隱蔽性強、殺傷力大、自動跟蹤和攻擊目標等特點,在使用中,魚雷按照預定的航向和深度自行推進、自主導向且在命中目標時能自動爆炸。隨著魚雷技術的不斷提高,魚雷的性能越來越智能化,在可靠性工作方面,魚雷產品與其他機電產品既有許多相同的特點,同時也具有其特殊性,在魚雷發展的歷程中,在保證魚雷功能的前提下,魚雷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又與魚雷的工作環境、零部件的剛強度、機構運動特性和系統可靠性等許多因素有關,在進行魚雷可靠性設計與分析時,要針對魚雷可靠性特點和發展趨勢來進行研究。
魚雷裝備是一種長期貯存,但工作時間又非常短的水中兵器,因此,魚雷的貯存壽命成為制約產品貯存期限和縮短維護保養時間的關鍵,在魚雷發動機整個壽命周期內,絕大部分的時間是處于貯存或不工作狀態,魚雷作為一種在水中工作,從水中攻擊、毀傷艦艇或限制艦艇活動的水中兵器,從工作性質來看是屬于成敗型不可修復的系統,但從長期貯存性能來看,魚雷還存在貯存壽命問題。由于魚雷屬于長期貯存(一般為20~30年)、工作時間短的產品,因而魚雷在工作期間按成敗型產品考慮,在貯存期間按壽命型產品考慮,安全性與作用可靠性安全性與作用可靠性是魚雷的兩項重要指標。魚雷裝備通常由戰斗部、動力推進裝置、制導系統、引信、保險裝置、總體結構、操縱裝置等組成。魚雷的安全性是由魚雷的安全系統決定的,保險機構的安全性必須有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原理,并且需要獨立的保險裝置來保證;在對魚雷零部件的設計和分析中,一般從結構和性能兩方面著手。在結構方面,包括強度和剛度兩個要求,即要求魚雷零部件在貯存狀態和運輸時,不因受到外力而發生變形或破壞。在性能方面,即要求魚雷零部件滿足下列戰技指標的要求:安全性和作用可靠性。實際中,魚雷零部件的剛度和強度是影響其安全性和作用可靠性的主要因素。魚雷引信的可靠性是指魚雷引信在預定的時間內,在規定條件下能夠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在魚雷服役期限內,對于裝有觸發引信的魚雷來說,在魚雷與艦船直接接觸時能夠爆炸的概率;對于裝有非觸發引信的魚雷來說,當引信接受到特定信號(如磁信號、聲信號、遙控信號等)時能夠爆炸的概率,這就是魚雷引信可靠性,而且,隨著現代裝備和魚雷技術的發展,魚雷的功能越來越多,雖然魚雷主要依靠引信內部各機構的協調動作來實現,但現代魚雷引信出現了四種功能:起爆控制、安全控制、命中點控制和發動機點火控制。一個引信就要有發火機構、隔爆機構、保險機構、自炸機構、延期機構和爆炸序列等組成。魚雷系統可靠性在預定的時間內,在規定條件下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越來越高,其系統的可靠性主要體現基本可靠性和任務可靠性兩個方面。一般情況下,魚雷系統可靠性主要有三個指標:魚雷安全性、作用可靠性和長貯可靠性。
綜上所述的魚雷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隨著信息化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復雜化、智能化,魚雷是一種長期貯存、一次性使用的軍用產品,容易出現安全性和作用可靠性失效等問題,而工作失效過程不能重現,這就給魚雷的設計、評估和改進工作帶來了困難,而魚雷的制造和試驗成本較高,一旦存在設計不合理問題和其他誘導因素,必將造成重大的損失,因此本發明利用現有仿真模型的成熟技術,制作了一種青少年國防科技研究專用的裝卸式木質魚雷模型,可模擬魚雷發射過程,提高魚雷研究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對傳統魚雷的零件、機構和系統進行了改進和完善,為我國研制新一代魚雷裝備提供了現實可靠的理論依據,促進魚雷作戰模式在體系化發展中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加強,本發明作為佛山市三水區希望火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編輯的《中國中小學國防科技研究讀本》及其配套的國防教育和青少年國防科技研究的裝卸式木質魚雷模型,為全國中小學校創建國防教育館提供了一種專用教學魚雷模型,對于培養我國國防事業的魚雷科研后備人才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青少年國防科技研究專用的裝卸式木質魚雷模型。
本發明的一種青少年國防科技研究專用的裝卸式木質魚雷模型,其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的一種青少年國防科技研究專用的裝卸式木質魚雷模型,包括雷體、蓄電池組、模擬型空彈藥艙、驅動裝置、下尾翼、指令發射器、發射接收器、發射啟動器、繼電器組合儀、模擬發射裝置、上尾翼,所述雷體的前端設有發射接收器,所述發射接收器連接發射啟動器,所述發射啟動器設在雷體的前上端,所述發射啟動器的一端與雷體中間外側的指令發射器連接,所述發射啟動器的另一端連接繼電器組合儀,所述繼電器組合儀一端與蓄電池組連接,所述繼電器組合儀另一端與模擬發射裝置連接,所述繼電器組合儀設在雷體的中間外側,所述雷體的中后端內部設有模擬型空彈藥艙,所述模擬型空彈藥艙的前端設有蓄電池組,所述模擬型空彈藥艙的上端設有模擬發射裝置,所述模擬發射裝置是從模擬型空彈藥艙的上端插入模擬型空彈藥艙內部的,所述模擬型空彈藥艙的后端設有驅動裝置,所述雷體的后端下方設有下尾翼,所述雷體的后端上方設有上尾翼。
進一步所述的下尾翼和上尾翼為仿生魚形所設計的尾翼,從而保證魚雷在水下能夠更高速的行駛。
進一步所述的蓄電池組為儲能裝置,可為魚雷裝置的運行提供能源儲備和能源補充。
進一步所述的模擬型空彈藥艙為儲彈艙,可為模擬發射裝置提供多種彈藥類型的補給。
進一步所述的驅動裝置可為魚雷裝置的前進提供驅動力。
進一步所述的指令發射器、發射接收器、發射啟動器為發射系統,由發射接收器接收遠程發射任務的電信號,再由指令發射器傳達發射指令給發射啟動器,從而啟動發射啟動器完成魚雷發射過程。
進一步所述的繼電器組合儀起到控制、保護和調節電流的作用。
進一步所述的模擬發射裝置可發射煙霧彈、毒氣彈和催淚彈對魚雷周邊環境進行戰術性破壞,從而更好地給魚雷發射提供良好的隱蔽性。
本發明一種青少年國防科技研究專用的裝卸式木質魚雷模型,其有益效果和優特點在于:可模擬魚雷發射過程,提高魚雷研究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對傳統魚雷的零件、機構和系統進行了改進和完善,為我國研制新一代魚雷裝備提供了現實可靠的理論依據,促進魚雷作戰模式在體系化發展中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加強,作為青少年國防教育科普所用,為青少年展示了國防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水平,提高青少年知識面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國防認知度,激發青少年的愛國熱情,對于培養我國國防事業的魚雷科研后備人才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青少年國防科技研究專用的裝卸式木質魚雷模型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示說明:
雷體1、蓄電池組2、模擬型空彈藥艙3、驅動裝置4、下尾翼5、指令發射器6、發射接收器7、發射啟動器8、繼電器組合儀9、模擬發射裝置10、上尾翼11。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根據附圖1所示一種青少年國防科技研究專用的裝卸式木質魚雷模型,包括雷體1、蓄電池組2、模擬型空彈藥艙3、驅動裝置4、下尾翼5、指令發射器6、發射接收器7、發射啟動器8、繼電器組合儀9、模擬發射裝置10、上尾翼11,所述雷體1的前端設有發射接收器7,所述發射接收器7連接發射啟動器8,所述發射啟動器8設在雷體1的前上端,所述發射啟動器8的一端與雷體1中間外側的指令發射器6連接,所述發射啟動器8的另一端連接繼電器組合儀9,所述繼電器組合儀9一端與蓄電池組2連接,所述繼電器組合儀9另一端與模擬發射裝置10連接,所述繼電器組合儀9設在雷體1的中間外側,所述雷體1的中后端內部設有模擬型空彈藥艙3,所述模擬型空彈藥艙3的前端設有蓄電池組2,所述模擬型空彈藥艙3的上端設有模擬發射裝置10,所述模擬發射裝置10是從模擬型空彈藥艙3的上端插入模擬型空彈藥艙3內部的,所述模擬型空彈藥艙3的后端設有驅動裝置4,所述雷體1的后端下方設有下尾翼5,所述雷體1的后端上方設有上尾翼11,所述下尾翼5和上尾翼11為仿生魚形所設計的尾翼,從而保證魚雷在水下能夠更高速的行駛,所述蓄電池組2為儲能裝置,可為魚雷裝置的運行提供能源儲備和能源補充,所述模擬型空彈藥艙3為儲彈艙,可為模擬發射裝置10提供多種彈藥類型的補給,所述驅動裝置4可為魚雷裝置的前進提供驅動力,所述指令發射器6、發射接收器7、發射啟動器8為發射系統,由發射接收器7接收遠程發射任務的電信號,再由指令發射器6傳達發射指令給發射啟動器8,從而啟動發射啟動器8完成魚雷發射過程,所述繼電器組合儀9起到控制、保護和調節電流的作用,所述模擬發射裝置10可發射煙霧彈、毒氣彈和催淚彈對魚雷周邊環境進行戰術性破壞,從而更好地給魚雷發射提供良好的隱蔽性。
上述所述的一種青少年國防科技研究專用的裝卸式木質魚雷模型為網絡游戲虛擬軍事裝備道具中的創意動漫軍模衍生品模型,采用陶瓷、金屬、塑料、pvs材料制作,無任何火藥、無任何機械及氣體擊發裝置,無任何實際運用發射裝置和功能,整套裝卸式木質魚雷作為模型裝置用于青少年國防科技研究無污染,無公害,非致命性。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是對本發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加以變更或改型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是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改型,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