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成像光路可視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透鏡成像光路可視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中學物理和大學物理教學中透鏡成像光路怎么傳播只能畫抽象的線表不,學生沒有見過實際光線;同樣在透鏡成像實驗中只能看到光源、透鏡和像屏上的像,看不見光線怎么傳播的,教學效果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透鏡成像光路可視裝置,其用于課堂教學,光路可視,學生可以看見透鏡成像的光路,可以提高教學效果。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透鏡成像光路可視裝置,其特征在于,其由光源、凸透鏡、凹透鏡和白板組成,光源底部鑲入第一磁鐵,凸透鏡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第一凸耳內設有第二磁鐵,第二凸耳內設有第三磁鐵,凹透鏡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三凸耳和第四凸耳,第三凸耳內設有第四磁鐵,第二凸耳內設有第五磁鐵,第一磁鐵、第二磁鐵、第三磁鐵、第四磁鐵、第五磁鐵都與白板吸合。
[0005]優選地,所述光源是由半導體激光器和有機玻璃棒組成。
[0006]優選地,所述凸透鏡的厚度、凹透鏡的厚度都為37mm,凸透鏡的曲面半徑、凹透鏡的曲面半徑都為150mm。
[0007]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透鏡成像光路可視裝置用于課堂教學,光路可視,學生可以看見透鏡成像的光路,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方便操作。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本實用新型透鏡成像光路可視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下面結合附圖給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0010]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透鏡成像光路可視裝置由光源1、凸透鏡2、凹透鏡3和白板4組成,光源底部鑲入第一磁鐵11,凸透鏡2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凸耳21和第二凸耳22,第一凸耳21內設有第二磁鐵23,第二凸耳22內設有第三磁鐵24,凹透鏡3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三凸耳31和第四凸耳32,第三凸耳31內設有第四磁鐵33,第二凸耳32內設有第五磁鐵34,第一磁鐵11、第二磁鐵23、第三磁鐵24、第四磁鐵33、第五磁鐵34都與白板4吸合。
[0011]凸透鏡的厚度、凹透鏡的厚度都可以為37mm,凸透鏡的曲面半徑、凹透鏡的曲面半徑都可以為150mm。
[0012]光源是由半導體激光器和有機玻璃棒組成,半導體激光器發出的光束通過有機玻璃棒后出射的光束為線光束,線光束的線寬可以為10mm。有機玻璃的特點是透光性好和質量輕。光源底部鑲入磁鐵,這樣可以吸附在白板上并且可以移動,光束入射到白板上反射的光束可視;凸透鏡和凹透鏡都有兩凸耳,方便操作,兩凸耳底部鑲入磁鐵,保證透鏡可以吸附在白板上并且可以移動,光束通過單個透鏡或者幾個透鏡組成像光路在白板上可視,方便課堂教學。
[0013]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如下:其一兩束平行光通過凸透鏡后光路聚交于一點,利用鋼尺測量透鏡焦距;其二兩束光源相交作為物,移動透鏡,在白板上可以兩次成像光路,光路可視。
[0014]凹透鏡的發散作用如下:其一兩束平行光通過凹透鏡后發散,光路反向延長線相交于一點,利用鋼尺測量凹透鏡焦距;其二利用一個凸透鏡成實像作為凹透鏡的虛物,移動凹透鏡,在白板上可以看到成像光路。
[0015]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透鏡成像光路可視裝置,其特征在于,其由光源、凸透鏡、凹透鏡和白板組成,光源底部鑲入第一磁鐵,凸透鏡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第一凸耳內設有第二磁鐵,第二凸耳內設有第三磁鐵,凹透鏡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三凸耳和第四凸耳,第三凸耳內設有第四磁鐵,第二凸耳內設有第五磁鐵,第一磁鐵、第二磁鐵、第三磁鐵、第四磁鐵、第五磁鐵都與白板吸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成像光路可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是由半導體激光器和有機玻璃棒組成。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成像光路可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透鏡的厚度、凹透鏡的厚度都為37_,凸透鏡的曲面半徑、凹透鏡的曲面半徑都為150_。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透鏡成像光路可視裝置,其由光源、凸透鏡、凹透鏡和白板組成,光源底部鑲入第一磁鐵,凸透鏡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第一凸耳內設有第二磁鐵,第二凸耳內設有第三磁鐵,凹透鏡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三凸耳和第四凸耳,第三凸耳內設有第四磁鐵,第二凸耳內設有第五磁鐵,第一磁鐵、第二磁鐵、第三磁鐵、第四磁鐵、第五磁鐵都與白板吸合。本實用新型用于課堂教學,光路可視,學生可以看見透鏡成像的光路,可以提高教學效果。
【IPC分類】G09B23/22
【公開號】CN205354490
【申請號】CN201520841806
【發明人】馬洪良, 王春濤, 張義邴, 陸江, 韓詠梅
【申請人】上海大學
【公開日】2016年6月29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