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及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799606閱讀:37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及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顯示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及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液晶顯示器在現代生活中應用越來越廣泛,普通的全透型TFT液晶顯示屏的亮度與背光源的亮度決定,在戶外使用時,由于陽光的強烈反射,會降低顯示屏顯示的對比度,影響可視性。為了不影響可視性,通常需要增加背光源的亮度,但是亮度的提高也增加了顯示裝置的整體功耗。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同時具備背光源和反射層,在使用時既可以利用自身的背光 源也可以利用環境光,兼具了兩者的優點,無論在強光下或是昏暗的環境下都能向使用者提供良好的觀看品質。目前,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中,透射區和反射區之間的光學特性匹配其設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為解決反射區與透射區電光響應不平衡的問題,一般采用雙盒厚,即透射區和反射區采用不同的液晶盒間隙進行光學補償。如圖I所示,圖I為現有技術中一種半透半反的液晶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I中所示結構的半透半反的液晶面板,陣列基板和彩膜基板對盒之后,其反射區Al的對應區域,陣列基板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反射層02,且彩膜基板和陣列基板之間具有光學延遲層01,透射區A2的對應區域未設置光學延遲層,透射區A2液晶層的厚度D2為反射區Al液晶層的厚度Dl的兩倍,同時通過光學延遲層01來補償Dl和D2之間的差值。由于反射區Al液晶層的厚度Dl小于透射區A2液晶層的厚度D2 ;所以,現有技術中的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在對盒工藝中具有兩種對盒間隙,在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中,反射區和透射區之間對盒間隙的差異導致其制作工藝中,盒厚的均勻性不易控制,進而其對盒工藝中的精度要求極高,制作難度較大。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半透半反型的液晶面板,該液晶面板具有單一對盒間隙,制作難度較低。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包括對盒連接的彩膜基板和陣列基板、位于陣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間的液晶層;所述陣列基板形成多個像素單元,像素單元具有反射區和透射區;所述透射區的液晶層和所述反射區的液晶層厚度相同;每一個反射區具有位于所述陣列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反射層,和用于調節反射區光線傳播路徑的反射光學延遲層;每一個所述透射區具有調節透射區光線傳播路徑的透射光學延遲層。優選地,還包括透光軸相互垂直的下偏光片和上偏光片;其中,所述反射區內,反射光學延遲層位于所述反射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且反射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依次具有公共電極層、絕緣層以及像素電極;所述透射區內,所述透射光學延遲層包括位于所述陣列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第一光學延遲層,和位于所述彩膜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第二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像素電極,第二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公共電極層;所述反射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第二光學延遲層均為四分之一波長光學延遲層;其中,反射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和第二光學延遲層與下偏光片的透光軸之間夾角為45°。優選地,所述透射區內的像素電極具有狹縫電極結構。優選地,所述透射區內,所述第二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光學相位補償膜。優選地,所述光學相位補償膜延伸至所述反射區對應區域,且所述光學相位補償膜的摩擦方向與所述反射區對應的液晶層的取向方向相同。優選地,所述反射區內,所述光學相位補償膜背離液晶層的一面具有與所述第二光學延遲層厚度相同的模式化延遲薄膜。優選地,所述反射光學延遲層與所述第一光學延遲層同層設置,且所述第一光學延遲層背離液晶層的一面具有與所述反射層同厚度的透明基層;所述反射區內的公共電極層的厚度與透射區內的像素電極的厚度相同,且所述反射區內的絕緣層和像素電極共同的厚度與透射區內的公共電極層的厚度相同。優選地,還包括透光軸相互垂直的下偏光片和上偏光片;其中,所述反射區內,所述反射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為依次排列的公共電極層、絕緣層以及像素電極,反射光學延遲層位于所述彩膜基板朝向液晶層的一面;所述透射區內,所述透射光學延遲層包括位于所述陣列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第一光學延遲層,和位于所述彩膜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第二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像素電極,第二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公共電極層;所述反射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第二光學延遲層均為四分之一波長光學延遲層;其中,反射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和第二光學延遲層與下偏光片的透光軸之間夾角為45°。優選地,所述透射區內的像素電極具有狹縫電極結構,且所述第二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光學相位補償膜。優選地,所述反射光學延遲層與所述第二光學延遲層同層設置,且所述光學相位補償膜延伸至所述反射區對應區域,所述光學相位補償膜的摩擦方向與所述反射區對應的液晶層的取向方向相同;所述反射區內,反射層與公共電極層共同的厚度與透射區內的像素電極的厚度相同,且所述反射區內的絕緣層和像素電極共同的厚度和與透射區區域內的公共電極層的厚度相問。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上述技術方案中提到的任一種液晶面板。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包括對盒連接的彩膜基板和陣列基板、位于陣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間的液晶層;所述陣列基板形成多個像素單元,每一個像素單元具有反射區和透射區;所述透射區的液晶層和所述反射區的液晶層厚度相同;每一個反射區具有位于所述陣列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反射層,和用于調節反射區光線傳播路徑的反射光學延遲層;每一個所述透射區具有調節透射區光線傳播路徑的透射光學延遲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晶面板,其反射區的液晶層厚度與透射區的液晶層厚度相同;并且,反射區內,通過調節反射區的液晶層內液晶分子的狀態,并與反射光學延遲層配合實現對其暗態和亮態的調控;透射區內,通過調節透射區的液晶層內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光軸以及通電后的狀態,并與透射光學延遲層配合,實現與反射區同時為暗場,或亮場的調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結構的液晶面板具有單一的對盒間隙,其制作難度較低。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包括上述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的顯示裝置。

圖I為現有技術中一種半透半反的液晶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晶面板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晶面板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中提供的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包括對盒連接的彩膜基板和陣列基板、位于陣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間的液晶層;所述陣列基板形成多個像素單元,像素單元具有反射區和透射區;所述透射區的液晶層和所述反射區的液晶層厚度相同;每一個反射區具有位于所述陣列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反射層,和用于調節反射區光線傳播路徑的反射光學延遲層;每一個所述透射區具有調節透射區光線傳播路徑的透射光學延遲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晶面板,其反射區的液晶層厚度與透射區的液晶層厚度相同;并且,反射區內,通過調節反射區的液晶層內液晶分子的狀態,并與反射光學延遲層配合實現對其暗態和亮態的調控;透射區內,通過調節透射區的液晶層內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光軸以及通電后的狀態,并與透射光學延遲層配合,實現與反射區同時為暗場,或亮場的調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結構的液晶面板具有單一的對盒間隙,其制作難度較低。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二,本技術方案在技術方案一的基礎上,對上述的透射區以及反射區的具體結構進行了限定;具體地,上述液晶面板還包括透光軸相互垂直的下偏光片和上偏光片;其中,所述反射區內,反射光學延遲層位于所述反射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且反射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依次具有公共電極層、絕緣層以及像素電極;所述透射區內,所述透射光學延遲層包括位于所述陣列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第一光學延遲層,和位于所述彩膜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第二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像素電極,第二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公共電極層;所述反射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第二光學延遲層均為四分之一波長光學延遲層;其中,反射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和第二光學延遲層與下偏光片的透光軸之間夾角為4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三,本技術方案在技術方案二的基礎上,為了減弱透射區內像素電極與公共電極層之間的電壓作用,以增強透射區的透射曲線與反射區的透射曲線更加匹配,優選地,透射區內的像素電極具有狹縫電極結構。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四,本技術方案在技術方案三的基礎上,為了對具有狹縫電極結構的像素電極的透射區的色散現象進行補償,優選地,透射區內,第二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光學相位補償膜。優選地,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優選為負A型光學補償膜。·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五,本技術方案在技術方案四的基礎上,為了簡化光學相位補償膜的制作工藝,優選地,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延伸至反射區對應區域,且光學相位補償膜的摩擦方向與反射區對應的液晶層的取向方向相同。因為光學相位補償膜的摩擦取向方向和反射區對應區域的液晶層的取向方向相同,而且光經反射層反射后,相當于會經過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兩次,所以對反射區的反射光不會有影響。由于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覆蓋上述透射區和反射區,不必讓開反射區對應的區域,減少了一步刻蝕工藝,便于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的制作。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六,本技術方案在技術方案五的基礎上,為增強反射區與透射區顯示的均勻性,以增強液晶面板的顯示效果,優選地,反射區內,光學相位補償膜背離液晶層的一面具有與第二光學延遲層厚度相同的模式化延遲薄膜。其中,上述模式化延遲薄膜的厚度與第二光學延遲層的厚度相同,其有益效果是增強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背離液晶層的一面的平整性,便于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的制作。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七,本技術方案在技術方案六的基礎上,為便于反射光學延遲層和第一光學延遲層的制作,同時,為保證反射區對應區域的液晶層與透射區對應區域的液晶層的厚度相同,優選地,反射光學延遲層與第一光學延遲層同層設置,且第一光學延遲層背離液晶層的一面具有與反射層同厚度的透明基層;反射光學延遲層和第一光學延遲層同層設置,則反射光學延遲層和第一光學延遲層可以通過一次工藝形成,便于反射光學延遲層和第一光學延遲層的制作,而透明基層的設置,則是為了在反射光學延遲層和第一光學延遲層在制作之前,增強其制作基材表面的平整度; 反射區內的公共電極層的厚度與透射區內的像素電極的厚度相同,且反射區內的絕緣層和像素電極共同的厚度與透射區內的公共電極層的厚度相同。通過對上述各個層級結構厚度的限定,保證了反射區和透射區內的液晶層厚度相同。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八,本技術方案在技術方案一的基礎上,對技術方案一中透射區以及反射區的具體結構進行了另一種限定,優選地,本技術方案中提供的液晶面板還包括透光軸相互垂直的下偏光片和上偏光片;其中,反射區內,反射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為依次排列的公共電極層、絕緣層以及像素電極,反射光學延遲層位于彩膜基板朝向液晶層的一面;[0054]透射區內,透射光學延遲層包括位于陣列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第一光學延遲層,和位于彩膜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第二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像素電極,第二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公共電極層;反射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第二光學延遲層均為四分之一波長光學延遲層;其中,反射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和第二光學延遲層與下偏光片的透光軸之間夾角為4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九,本技術方案在技術方案八的基礎上,為了減弱透射區內像素電極與公共電極層之間的電壓作用,以增強透射區的透射曲線與反射區的透射曲線更加匹配,同時對透射區的色散現象進行補償,增強上述液晶面板的顯示效果,優選地,透射區內的像素電極具有狹縫電極結構,且第二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光學相位補償膜。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十,本技術方案在技術方案九的基礎上,為便于反射 光學延遲層和第二光學延遲層、以及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的制作,同時,為保證反射區對應區域的液晶層與透射區對應區域的液晶層的厚度相同,優選地,反射光學延遲層與第二光學延遲層同層設置,且光學相位補償膜延伸至反射區對應區域,光學相位補償膜的摩擦方向與反射區對應的液晶層的取向方向相同;反射區內的反射層與公共電極層共同的厚度與透射區內的像素電極的厚度相同,且反射區內的絕緣層和像素電極共同的厚度和與透射區內的公共電極層的厚度相同。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十一,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包括技術方案一至技術方案十提供的任一種液晶面板。上述列舉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優選的技術方案,相應的技術方案之間可以進行組合,以形成本實用新型中相應的實施例,在具體實施例中,上述多個技術方案中還存在其他替代方案,這里不再一一贅述。下面僅列舉一些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進行描述,以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理解。實施例一請參考圖2,本實施例提供的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包括對盒連接的彩膜基板和陣列基板、位于陣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間的液晶層;陣列基板形成多個像素單元,像素單元具有反射區B和透射區A ;透射區A的液晶層24和反射區B的液晶層17厚度相同;每一個反射區B具有位于陣列基板朝向液晶層17—面的反射層12,和用于調節反射區B光線傳播路徑的反射光學延遲層13 ;優選的,反射光學延遲層13位于反射層12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優選的,每一個像素單元都具有上述所述的反射區B和透射區A ;如圖2所示,反射層13直接位于陣列基板的襯底基板上;每一個透射區A具有調節透射區光線傳播路徑的透射光學延遲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晶面板,其反射區B的液晶層17厚度與透射區A的液晶層24厚度相同;并且,反射區B內,通過調節反射區B的液晶層17內液晶分子的狀態,并與反射光學延遲層13配合實現對其暗態和亮態的調控;透射區A內,通過調節透射區A的液晶層24內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光軸以及通電后的狀態,并與透射光學延遲層配合,實現與反射區B同時為暗場,或亮場的調控。[0069]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結構的液晶面板具有單一的對盒間隙,其制作難度較低。實施例二如圖2所示,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本實施例中提供的液晶面板中還包括透光軸相互垂直的下偏光片11和上偏光片19 ;其中,反射區B內,反射光學延遲層13位于反射層12朝向液晶層17的一面,且反射光學延遲層13朝向液晶層17的一面具有依次排列的公共電極層14、絕緣層15以及像素電極16 ;透射區A內,光學延遲層包括位于陣列基板朝向液晶層24 —面的第一光學延遲層22,和位于彩膜基板朝向液晶層24 —面的第二光學延遲層27 ;第一光學延遲層22朝向液 晶層24的一面具有像素電極23 ;第二光學延遲層27朝向液晶層24的一面具有公共電極層25 ;反射光學延遲層13、第一光學延遲層22、第二光學延遲層27均為四分之一波長光學延遲層;其中,反射光學延遲層13、第一光學延遲層22和第二光學延遲層27與下偏光片11的透光軸之間夾角為45°。如圖2所示結構,未施加電壓時,透光區A和反射區B均為暗態,其原理如下所述透光區A :未施加電壓時,上述結構的液晶面板中,透射區A的液晶層24起λ/2波長片的作用,背光源的光線由下方下偏光片11后,下偏光片11會將光線極化成和下偏光片11的透光軸同方向的線性極化光,然后通過與下偏光片11的透光軸夾角為45°的四分之一波長的,即λ /4的第一光學延遲層22后,線性極化光轉換成右圓形極化光,此時,液晶層24的延遲量為二分之一波長,即為λ/2,一個λ/2延遲量的液晶層24將之前的右圓極化光,轉換為左圓極化光,然后再經過一個和λ/4的第二光學延遲層27后,左圓極化光會因相位的遲滯而轉換成和原本入射方向一樣方向的線性極化光,因為上偏光片19的透光軸與下偏光片11透光軸垂直,所以,線性極化光會被上偏光片19完全阻隔,形成暗態;反射區B :未施加電壓時,液晶層17與上偏光片19的透光軸通向配置,外部環境光通過上偏光片19后,極化為與上偏光片19的透光軸同方向的線性極化光,因為此時液晶層17上偏光片19同向配置,所以,液晶層17對線性極化光不會產生延遲變化,經過液晶層17的線性極化光經過與上偏光片17之間夾角為45°的λ /4的反射光學延遲層13后,轉換為左圓極化光,左圓極化光經反射層12反射后轉換為右圓極化光,右圓極化光再次通過λ/4的反射光學延遲層13后,轉換為和原來入射方向成90°的線性極化光,故光最后會被上偏光片19阻隔,形成暗態。因此,在未施加電壓時,透射區A和反射區B均為暗態。當施加電壓時,上述液晶面板的透射區A和反射區B均為亮態,其原理如下所述透射區A :施加電壓后,液晶層24內的液晶分子受像素電極23和公共電極層25之間形成的電場的作用后,全都沿電場方向站立起來,此時,液晶層27對光線不會造成延遲變化,所以背光源的光經過下偏光片11后,被下偏光片極化為與下偏光片11的透光軸方向一致的線性極化光后,然后再經過λ /4的第一光學延遲層22轉換為右圓極化光,再經過入/4的第二光學延遲層27后轉換與上偏光片19的透光軸方向一致的線性極化光,可以通過上偏光片19,形成売態;反射區B :施加電壓后,液晶層17內的液晶分子在像素電極16和公共電極層14形成的電場的作用下旋轉一定角度,如22. 5°,液晶層17起二分之一波長片的作用,可以將通過了上偏光片19的線性極化光偏轉45°,經過反射層12的反射以及液晶層17后,線性極化光會偏轉為到和上偏光片19的透光軸方向相同的線性極化光,線性極化光可以透過上偏光片19,形成亮態。因此,上述液晶面板在施加電壓后,透射區A和反射區B均為亮態。優選實施方式一中,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為了減弱透射區A內像素電極23與公共電極層25之間的電壓作用,以增強透射區A的透射曲線與反射區B的透射曲線更加匹配,優選地,透射區A內的像素電極23具有狹縫電極結構。優選實施方式二中,在上述優選實施方式一的基礎上,為了對具有狹縫電極結構的像素電極23的透射區A的色散現象進行補償,優選地,透射區A內,第二光學延遲層27朝向液晶層24的一面具有光學相位補償膜26。更優選地,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26優選為負A型光學補償膜。·[0085]優選實施方式三中,在上述優選實施方式二的基礎上,為了簡化光學相位補償膜26的制作工藝,優選地,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26可以延伸至反射區B對應區域,且光學相位補償膜26的摩擦方向與反射區B對應的液晶層17的取向方向相同。因為光學相位補償膜26的摩擦取向方向和反射區B對應區域的液晶層17的取向方向相同,而且光經反射層12反射后,相當于會經過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26兩次,所以對反射區B的反射光不會有影響。由于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26覆蓋上述透射區A和反射區B,不必讓開反射區B對應的區域,減少了一步刻蝕工藝,便于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26的制作。優選實施方式四中,在上述優選實施方式三的基礎上,為增強反射區B與透射區A顯示的均勻性,以增強液晶面板的顯示效果,優選地,反射區B內,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26背離液晶層17的一面具有與第二光學延遲層27厚度相同的模式化延遲薄膜18。其中,上述模式化延遲薄膜18的厚度與第二光學延遲層27的厚度相同,其有益效果是增強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18背離液晶層17的一面的平整性,便于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26的制作。優選實施方式五中,在上述優選實施方式四的基礎上,為便于反射光學延遲層13和第一光學延遲層22的制作,同時,為保證反射區B對應區域的液晶層17與透射區A對應區域的液晶層24的厚度相同,優選地,反射光學延遲層13與第一光學延遲層22同層設置,且第一光學延遲層22背離液晶層24的一面具有與反射層12同厚度的透明基層21 ;反射光學延遲層13和第一光學延遲層22同層設置,則反射光學延遲層13和第一光學延遲層22可以通過一次工藝形成,便于反射光學延遲層13和第一光學延遲層22的制作,而透明基層21的設置,則是為了在反射光學延遲層13和第一光學延遲層22在制作之前,增強其制作基材表面的平整度;反射區B內的公共電極層14的厚度與透射區A內的像素電極23的厚度相同,且反射區B內的絕緣層15和像素電極16共同的厚度與透射區A內的公共電極層25的厚度相同。通過對上述各個層級結構厚度的限定,保證了反射區B和透射區A內的液晶層厚度相同。實施例三如圖3所示,在上述實施例一的基礎上,本實施例對實施例一中透射區A以及反射區B的具體結構進行了另一種限定,優選地,本實施例提供的液晶面板還包括透光軸相互垂直的下偏光片11和上偏光片19 ;其中,反射區B內,反射層12朝向液晶層17的一面為依次排列的公共電極層14、絕緣層15以及像素電極16,反射光學延遲層13位于彩膜基板朝向液晶層17的一面;透射區A內,透射光學延遲層包括位于陣列基板朝向液晶層24—面的第一光學延遲層22,和位于彩膜基板朝向液晶層24 —面的第二光學延遲層27 ;第一光學延遲層22朝向液晶層24的一面具有像素電極23,第二光學延遲層27朝向液晶層27的一面具有公共電極層25 ;反射光學延遲層13、第一光學延遲層22、第二光學延遲層27均為四分之一波長光學延遲層;其中,反射光學延遲層13、第一光學延遲層22和第二光學延遲層27與下偏光片11的透光軸之間夾角為45°。 如圖3所示結構,未施加電壓時,透光區A和反射區B均為暗態,其原理如下所述透光區A :未施加電壓時,上述結構的液晶面板中,透射區A的液晶層24起λ/2波長片的作用,背光源的光線由下方下偏光片11后,下偏光片11會將光線極化成和下偏光片11的透光軸同方向的線性極化光,然后通過與下偏光片11的透光軸夾角為45°的四分之一波長的,即λ /4的第一光學延遲層22后,線性極化光轉換成右圓形極化光,此時,液晶層24的延遲量為二分之一波長,即為λ/2,一個λ/2延遲量的液晶層24將之前的右圓極化光,轉換為左圓極化光,然后再經過一個和λ/4的第二光學延遲層27后,左圓極化光會因相位的遲滯而轉換成和原本入射方向一樣方向的線性極化光,因為上偏光片19的透光軸與下偏光片11透光軸垂直,所以,線性極化光會被上偏光片19完全阻隔,形成暗態;反射區B :未施加電壓時,液晶層17起二分之一波長片的作用,外部環境光通過上偏光片19后,極化為與上偏光片19的透光軸同方向的線性極化光,線性極化光經過與上偏光片17之間夾角為45°的λ/4的反射光學延遲層13后,轉換為左圓極化光,左圓極化光經過相當于二分之一波長片的液晶層17之后,轉換為右圓極化光,右圓極化光經過反射層12反射后,轉化為左圓極化光,同樣,左圓極化光再次經過液晶層17轉化后,變為右圓極化光,右圓極化光經過λ/4的反射光學延遲層13,轉換為和原來入射方向成90°的線性極化光,故光最后會被上偏光片19阻隔,形成暗態。因此,在未施加電壓時,透射區A和反射區B均為暗態。當施加電壓時,上述液晶面板的透射區A和反射區B均為亮態,其原理如下所述透射區A :施加電壓后,液晶層24內的液晶分子受像素電極23和公共電極層25之間形成的電場的作用后,全都沿電場方向站立起來,此時,液晶層27對光線不會造成延遲變化,所以背光源的光經過下偏光片11后,被下偏光片極化為與下偏光片11的透光軸方向一致的線性極化光后,然后再經過λ /4的第一光學延遲層22轉換為右圓極化光,再經過入/4的第二光學延遲層27后轉換與上偏光片19的透光軸方向一致的線性極化光,可以通過上偏光片19,形成売態;反射區B :施加電壓后,液晶層17中的液晶分子在電場作用下發生偏轉,此時,液晶層17相當于四分之一波長片,液晶層17與λ/4的反射光學延遲層13共同作用,相當于一個二分之一波長片,所以,外部環境光經上偏光片19線性極化的線性極化光在依次經過反射光學延遲層13、液晶層17、經反射層12反射、再次經過液晶層17、反射光學延遲層13后,最終,線性極化光的極化方向與上偏光片19的透光軸方向相同,所以可以通過上偏光片19,形成売態。因此,上述液晶面板在施加電壓后,透射區A和反射區B均為亮態。優選實施方式六中,在實施例三的基礎上,為了減弱透射區A內像素電極23與公共電極層25之間的電壓作用,以增強透射區A的透射曲線與反射區B的透射曲線更加匹配,同時對透射區A的色散現象進行補償,增強上述液晶面板的顯示效果,優選地,透射區A內的像素電極23具有狹縫電極結構,且第二光學延遲層27朝向液晶層24的一面具有光學相位補償膜26。更優選地,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26優選為負A型光學補償膜。優選實施方式七中,在上述優選實施方式六的基礎上,為便于反射光學延遲層13和第二光學延遲層27、以及上述光學相位補償膜26的制作,同時,為保證反射區B對應區域的液晶層17與透射區A對應區域的液晶層24的厚度相同,優選地,反射光學延遲層13與第二光學延遲層27同層設置,且光學相位補償膜26延伸至反射區B對應區域,光學相位補償膜26的摩擦方向與反射區B對應的液晶層17的取向方向相同;反射區B內的反射層12與公共電極層14共同的厚度與透射區A內的像素電極23的厚度相同,且反射區B內的絕緣層15和像素電極16共同的厚度和與透射區A內的公共電極層25的厚度相同。上述結構中,各部分的原理與實施例二中的優選實施方式三至優選實施方式五原理相同,這里不再贅述。實施例四上述實施例二和實施例三中提供了透射區的透射光學延遲層的一種設置方式,當然,透射區A的透射設光學延遲層還可以有其他設置方式,如透射光學延遲層的第一光學延遲層22和第二光學延遲層27可以同時位于陣列基板朝向液晶層24的一面;或者,透射光學延遲層的第一光學延遲層22和第二光學延遲層27還可以同時位于彩膜基板朝向液晶層24的一面。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顯示裝置可以為液晶顯示器、電子紙、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顯示器、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框、導航儀、包括OLED面板的雙面顯示器等任何具有顯示功能的產品或部件。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中當像素電極為狹縫電極結構,公共電極為板狀結構時,由于可以通過同一平面內狹縫電極邊緣所產生的電場以及狹縫電極層與板狀電極層間產生的電場形成多維電場,使加電壓時液晶盒內狹縫電極間、電極正上方所有取向液晶分子都能夠產生旋轉,從而可以提高液晶工作效率并增大透光效率。另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包括實施例一至實施例四及各實施例的優選實施方式中提供的液晶面板。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實用新型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權利要求1.一種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包括對盒連接的彩膜基板和陣列基板、位于陣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間的液晶層;所述陣列基板形成多個像素單元,像素單元具有反射區和透射區;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區的液晶層和所述反射區的液晶層厚度相同; 每一個反射區具有位于所述陣列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反射層,和用于調節反射區光線傳播路徑的反射光學延遲層; 每一個所述透射區具有調節透射區光線傳播路徑的透射光學延遲層。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透光軸相互垂直的下偏光片和上偏光片;其中, 所述反射區內,反射光學延遲層位于所述反射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且反射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依次具有公共電極層、絕緣層以及像素電極; 所述透射區內,所述透射光學延遲層包括位于所述陣列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第一光學延遲層,和位于所述彩膜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第二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像素電極,第二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公共電極層; 所述反射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第二光學延遲層均為四分之一波長光學延遲層;其中,反射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和第二光學延遲層與下偏光片的透光軸之間夾角為45°。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區內的像素電極具有狹縫電極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區內,所述第二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光學相位補償膜。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相位補償膜延伸至所述反射區對應區域,且所述光學相位補償膜的摩擦方向與所述反射區對應的液晶層的取向方向相同。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區內,所述光學相位補償膜背離液晶層的一面具有與所述第二光學延遲層厚度相同的模式化延遲薄膜。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光學延遲層與所述第一光學延遲層同層設置,且所述第一光學延遲層背離液晶層的一面具有與所述反射層同厚度的透明基層; 所述反射區內的公共電極層的厚度與透射區內的像素電極的厚度相同,且所述反射區內的絕緣層和像素電極共同的厚度與透射區內的公共電極層的厚度相同。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透光軸相互垂直的下偏光片和上偏光片;其中, 所述反射區內,所述反射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為依次排列的公共電極層、絕緣層以及像素電極,反射光學延遲層位于所述彩膜基板朝向液晶層的一面; 所述透射區內,所述透射光學延遲層包括位于所述陣列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第一光學延遲層,和位于所述彩膜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第二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像素電極,第二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公共電極層; 所述反射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第二光學延遲層均為四分之一波長光學延遲層;其中,反射光學延遲層、第一光學延遲層和第二光學延遲層與下偏光片的透光軸之間夾角為45°。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區內的像素電極具有狹縫電極結構,且所述第二光學延遲層朝向液晶層的一面具有光學相位補償膜。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光學延遲層與所述第二光學延遲層同層設置,且所述光學相位補償膜延伸至所述反射區對應區域,所述光學相位補償膜的摩擦方向與所述反射區對應的液晶層的取向方向相同; 所述反射區內,反射層與公共電極層共同的厚度與透射區內的像素電極的厚度相同,且所述反射區內的絕緣層和像素電極共同的厚度和與透射區區域內的公共電極層的厚度相同。
11.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I至10任一所述的液晶面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半透半反型液晶面板,包括對盒連接的彩膜基板和陣列基板、位于陣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間的液晶層;陣列基板形成多個像素單元,像素單元具有反射區和透射區;透射區的液晶層和反射區的液晶層厚度相同;每一個反射區具有位于陣列基板朝向液晶層一面的反射層,和反射光學延遲層;每一個透射區具有透射光學延遲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晶面板,反射區的液晶層厚度與透射區的液晶層厚度相同;反射區與透射區可同時為暗場或亮場。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結構的液晶面板具有單一的對盒間隙,其制作難度較低。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液晶面板的顯示裝置。
文檔編號G02F1/1335GK202748576SQ20122045243
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6日
發明者馬磊 申請人:北京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