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燈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燈罩,特別是一種可調整發光源位置的燈罩。
背景技術:
一般燈罩的本體是在其一側剖設一穿孔,燈管固定座固定于穿孔,燈管則固定于該燈管固定座,而且本體通常還包括一水平頂壁及二側壁,燈管恰位于該水平頂壁下方,該水平頂壁及二側壁為反射面,燈管所設出的光線可通過該二反射面反射至一空間。然而,本體的容置空間非常狹窄,影響到燈管的安裝與拆卸工作的操作。再者,該燈管的位置是不可改變的,如此會有若干問題:其一,每一種尺寸的本體只能適用特定長度的燈管,若是使用者手邊的燈管稍長,則無法裝設于已知的燈罩本體內;其二,無法因應環境去改變燈管照明的位置來增加某一區域的照度。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燈罩,拆裝發光源時不受本體的容置空間影響。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燈罩,可調整發光源位于容置空間的位置,使發光源適用于任何一種尺寸的燈罩本體,并且還可藉此增加某一區域的照度。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燈罩包括包括:—本體,包括一內表面與一外表面,該內表面圍構一容置空間,該本體開設一穿孔,該穿孔貫穿該本體的內、外表 面并且與該容置空間相通;一調整裝置,設于該本體的外表面;一發光源,其一端設于該調整裝置,另端穿過該穿孔而容設于該容置空間;其中,該發光源通過該調整裝置相對該本體移動,并藉此調整其位于容置空間內的位置。所述本體的外表面設有一結合部,所述調整裝置包含一座體與一第一緊固件,該結合部與該座體其中一者開設一第一長槽,另一者開設一第一固定孔,所述發光源的一端設于該座體,該第一緊固件穿設該第一長槽與該第一固定孔;其中,該第一緊固件滑設于該第一長槽時,該座體相對該結合部移動并帶動所述發光源相對所述本體移動。所述本體的外表面包含一頂部,所述結合部自所述本體的外表面徑向延伸,且所述結合部的位置靠近所述外表面的頂部,所述座體包含一第一調整片與一第二調整片,該第一調整片的一端連結于該第二調整片的一端,所述結合部與該第一調整片其中一者開設所述第一長槽,另一者開設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發光源的一端設于該第二調整片的內側;其中,所述第一緊固件滑設于所述第一長槽時,所述座體帶動所述發光源沿著所述本體的徑向方向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0015]所述發光源的長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本體的軸向方向。所述本體的內表面包含一頂部與一脊部,該脊部橫向延伸設于該內表面的頂部并界定一長度方向,該脊部向遠離該頂部的方向漸縮而呈倒錐狀,該脊部的兩側各形成一傾斜面;其中,該內表面以及各傾斜面皆為反射面,該些反射面各具有若干散射凸粒。所述調整裝置包含一座體與一第二緊固件,所述發光源包含一固定座與一發光體,該座體與該固定座其中一者開設一第二長槽,另一者開設一第二固定孔,該第二緊固件穿設該第二長槽與該第二固定孔,所述發光體的一端設于該固定座,另端穿過所述穿孔而容設于所述容置空間;其中,該第二緊固件滑設于該第二長槽時,該固定座相對該座體移動并帶動所述發光體相對所述本體移動。所述座體包含一第一調整片與一第二調整片,該第一調整片的一端連結于該第二調整片的一端,該第二調整片與所述固定座其中一者開設所述第二長槽,另一者開設所述第二固定孔;其中,所述第二緊固件滑設于所述第二長槽時,所述固定座可相對該第二調整片移動并帶動所述發光體沿著所述本體的軸向方向在一第三位置與一第四位置間移動。所述發光源的長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本體的軸向方向。所述本體的內表面包含一頂部與一脊部,該脊部橫向延伸設于該內表面的頂部并界定一長度方向,該脊部向遠離該頂部的方向漸縮而呈倒錐狀,該脊部的兩側各形成一傾斜面;其中,該內表面以及各傾斜面皆為反射面且各具有若干散射凸粒。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因在本體開設有穿孔且調整裝置是可拆卸地設于結合部,藉此,發光源可輕易地裝設于本體,以及從本體上拆離,不會受到狹窄的容置空間所影響。此外,該發光源可通過該調整裝置調整其在容置空間內的位置,藉此,本實用新型適合任何長度的發光源伸入容置空間中,不受尺寸上的限制與空間大小的影響,并且還可藉此增加某一區域的照度。
圖1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3是圖2的A-A剖面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另一視角立體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另一視角立體圖。附圖標號10 :本體;11 :內表面;111 :容置空間;112 :脊部;112a :傾斜面;12 :夕卜表面;121 :頂部;122 :底部;13 :穿孔;14 :結合部;141 :定位片;141a :第一固定孔;142 強化片;15 :散射凸粒;20 :調整裝置;21 :座體;211 :第一調整片;211a :第一長槽;212 第二調整片;212a :第二長槽;22 :第一緊固件;23 :第二緊固件;30 :發光源;31 :固定座;311 :第二固定孔;32 :發光體。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考圖1至圖4,在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燈罩包含一本體
10、一調整裝置20與一發光源30。該本體10包括一內表面11與一外表面12。在本實施例中,該本體10整體是呈現貌似炮彈般的形狀。該內表面11圍構一容置空間111。該外表面12包括一頂部121與一底部122。該本體10開設一穿孔13,該穿孔13貫穿該本體10的內、外表面11、12并且與該容置空間111相通,在本實施例中,該穿孔13并未進一步延伸貫穿該外表面12的底部122。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穿孔13不排除延伸貫穿該外表面12的底部122。該本體10的外表面12設有一結合部14,該結合部14自該本體10的外表面12徑向延伸,且該結合部14的位置靠近該外表面12的頂部121,該結合部14較佳者位于穿孔13的旁側。在本實施例中,該結合部14包含一定位片141與二強化片142,該二強化片142自該定位片141兩側向下延伸至該本體10的外表面12,藉此,該二強化片142提高結合部14的整體結構強度。此外,該內表面11為反射面且具有若干散射凸粒15,藉此,該內表面11可將光線反射出容置空間111夕卜。該調整裝置20設于該本體10的外表面12,更明確地說,該調整裝置20包含一座體21、二第一緊固件22和二第二緊固件23,該座體21包含一第一調整片211與一第二調整片212,該第一調整片211的一端連結于該第二調整片212的一端且相互垂直,藉此,該座體21呈L狀。該結合部14的定位片141與該第一調整片211其中一者開設二第一長槽211a,另一者開設二第一固定孔141a,在本實施例中,該些第一長槽211a開設于該第一調整片211,該些第一固定孔141a開設于該結合部14的定位片141,該些第一長槽211a相互平行且呈并排狀。該些第一緊固件22分別穿設其中一第一長槽211a與其中一第一固定孔141a。該發光源30的一端設于該調整裝置20,另端穿過該穿孔13而容設于該容置空間
111。更清楚地說,該發光源30包含一固定座31與一發光體32,該第二調整片212與該固定座31其中一者開設二第二長槽212a,另一者開設二第二固定孔311,在本實施例中,該些第二長槽212a開設于該第二調整片212,該些第二固定孔311開設于該固定座31,該些第二長槽212a相互平行且呈并排狀。該些第二緊固件23分別穿設其中一第二長槽212a與其中一第二固定孔311,使該固定座31的一端設于該第二調整片212的內側,該發光體32的一端設于該固定座31且進一步穿過該穿孔13而容設該容置空間111,該發光源30的長度方向垂直于該本體10的軸向方向,該發光體32可為燈管或是燈泡等利用電能發光的裝置。其中,該發光源30通過該調整裝置20相對該本體10移動,并藉此調整其位于容置空間111內的位置,當使用者欲調整發光源30伸入容置空間111的深度時,需先將第一緊固件22略微旋松,該些第一緊固件22分別可滑移于其中一第一長槽211a中,藉此,該座體21帶動該發光源30沿著該本體10的徑向方向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當使用者欲上下移動發光源30位于容置空間111的位置時,先將第二緊固件23略微旋松,該些第二緊固件23分別可滑移于其中一第二長槽212a中,藉此,該固定座31可相對該第二調整片212移動并帶動該發光體32沿著該本體10的軸向方向在一第三位置與一第四位置間移動。[0037]本實用新型因為該調整裝置20是可拆卸地設于該結合部14,藉此,該發光源30安裝于調整裝置20后,該發光源30就能夠從穿孔13進入容置空間111,然后將調整裝置20固定于結合部14,此一安裝動作完全不會受到狹窄的容置空間111的影響。使用者欲拆卸該發光源30時,只要反向操作即可,同樣不會受到狹窄的容置空間111的影響。其次,該發光源30可通過該調整裝置20相對本體10前后移動而調整其伸入容置空間111內的深度,以及相對本體10上下移動調整其位置,藉此,本實用新型適合任何長度的發光源30伸入本體10的容置空間111內,不會受到任何尺寸上的限制以及空間上的影響,實用度相當高。重要的是,該發光源30因為可以通過該調整裝置20相對本體10調整其位于容置空間111內的位置,藉此,使用者可視環境需求,來改變發光源30的位置去增加其照明范圍中的某一區域的照度。請參考圖5,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該內表面11包括一頂部與一脊部
112,該脊部112橫向延伸設于該內表面11的頂部并界定一長度方向,該脊部112向遠離該頂部的方向漸縮而呈倒錐狀,該脊部112的兩側各形成一傾斜面112a,各傾斜面112a為反射面且具有若干散射凸粒15。藉此,本實用新型可通過該些散射凸粒15增加光線反射的角度與面積,使反射光線均勻地從容置空間111向外投射,且可獲得較大的照明范圍,且整個照明范圍的亮度非常勻稱,不會有部分較明亮部分較昏暗的情況產生。
權利要求1.一種燈罩,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本體,包括一內表面與一外表面,該內表面圍構一容置空間,該本體開設一穿孔,該穿孔貫穿該本體的內、外表面并且與該容置空間相通; 一調整裝置,設于該本體的外表面; 一發光源,其一端設于該調整裝置,另端穿過該穿孔而容設于該容置空間; 其中,該發光源通過該調整裝置相對該本體移動,并藉此調整其位于容置空間內的位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燈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的外表面設有一結合部,所述調整裝置包含一座體與一第一緊固件,該結合部與該座體其中一者開設一第一長槽,另一者開設一第一固定孔,所述發光源的一端設于該座體,該第一緊固件穿設該第一長槽與該第一固定孔; 其中,該第一緊固件滑設于該第一長槽時,該座體相對該結合部移動并帶動所述發光源相對所述本體移動。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燈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的外表面包含一頂部,所述結合部自所述本體的外表面徑向延伸,且所述結合部的位置靠近所述外表面的頂部,所述座體包含一第一調整片與一第二調整片,該第一調整片的一端連結于該第二調整片的一端,所述結合部與該第一調整片其中一者開設所述第一長槽,另一者開設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發光源的一端設于該第二調整片的內側; 其中,所述第一緊固件滑設于所述第一長槽時,所述座體帶動所述發光源沿著所述本體的徑向方向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燈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光源的長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本體的軸向方向。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燈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的內表面包含一頂部與一脊部,該脊部橫向延伸設于該內表面的頂部并界定一長度方向,該脊部向遠離該頂部的方向漸縮而呈倒錐狀,該脊部的兩側各形成一傾斜面; 其中,該內表面以及各傾斜面皆為反射面,該些反射面各具有若干散射凸粒。
6.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燈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整裝置包含一座體與一第二緊固件,所述發光源包含一固定座與一發光體,該座體與該固定座其中一者開設一第二長槽,另一者開設一第二固定孔,該第二緊固件穿設該第二長槽與該第二固定孔,所述發光體的一端設于該固定座,另端穿過所述穿孔而容設于所述容置空間; 其中,該第二緊固件滑設于該第二長槽時,該固定座相對該座體移動并帶動所述發光體相對所述本體移動。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燈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座體包含一第一調整片與一第二調整片,該第一調整片的一端連結于該第二調整片的一端,該第二調整片與所述固定座其中一者開設所述第二長槽,另一者開設所述第二固定孔; 其中,所述第二緊固件滑設于所述第二長槽時,所述固定座可相對該第二調整片移動并帶動所述發光體沿著所述本體的軸向方向在一第三位置與一第四位置間移動。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燈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光源的長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本體的軸向方向。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燈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的內表面包含一頂部與一脊部,該脊部橫向延伸設于該內表面的頂部并界定一長度方向,該脊部向遠離該頂部的方向漸縮而呈倒錐狀,該脊部的兩側各形成一傾斜面; 其中,該內表面 以及各傾斜面皆為反射面且各具有若干散射凸粒。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燈罩,包括一本體、一調整裝置及一發光源。該本體包括一內表面與一外表面,該內表面圍構一容置空間,該本體開設一穿孔,該穿孔貫穿該內、外表面并與該容置空間相通。該調整裝置設于該外表面。該發光源一端設于該調整裝置,另端穿過該穿孔而容設于該容置空間。該發光源通過該調整裝置相對該本體移動,并藉此調整其位于容置空間內的位置。藉此,該發光源可輕易地裝設于本體,以及從本體上拆離。此外,該發光源可通過該調整裝置調整其于容置空間內的位置,使本實用新型適合任何長度的發光源伸入容置空間中。
文檔編號F21V3/04GK202915266SQ20122055665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5日
發明者蔡能欽 申請人:蔡能欽, 張淳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