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燈具設計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防起霧燈具。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包括上述防起霧燈具的車輛。
背景技術:
現階段,車輛設計過程中,對車輛燈具的設計要求不斷提高,其中以提高燈具使用效果和延長燈具的使用壽命為重要研究內容。
現有汽車前組合燈多為半封閉結構,燈具在點亮時,光源周圍空氣溫度升高,熱空氣向燈體內低溫區域流動,熱空氣在低溫區遇冷的燈罩后凝結成水珠,并附著在燈罩內表面上形成霧狀的區域,長久積聚,最終形成大的水滴,很難使燈體內熱量排出燈體,并使燈體內熱分布均衡。水滴長久在燈內滯留,容易腐蝕零部件,影響產品性能和外觀,降低燈具產品品質。
綜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種防起霧燈具,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防起霧燈具,該防起霧燈具內部出現霧氣的可能低,燈具的使用壽命長。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包括上述防起霧燈具的車輛。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車輛的防起霧燈具,包括燈體、均設置在所述燈體上的燈體出氣孔和燈體進氣孔,還包括利用車輛行駛時受到的風力實現燈體內外氣體流通的換氣裝置。
優選地,所述換氣裝置包括風扇,所述風扇的迎風面與車輛行駛方向垂直。
優選地,所述換氣裝置還包括進風通道,所述進風通道的進風口朝向車輛前部,所述風扇設置于所述進風通道的末端。
優選地,所述換氣裝置還包括與所述燈體出氣孔連接的排氣泵和/或與所述燈體進氣孔連接的充氣泵。
優選地,與所述燈體出氣孔連接的所述排氣泵的動力輸入軸與所述風扇同軸連接,和/或與所述燈體進氣孔連接的所述充氣泵的動力輸入軸與所述風扇同軸連接。
優選地,所述燈體進氣孔處設有用于過濾空氣的過濾器。
優選地,所述燈體進氣孔處設有彎折型通氣區,所述彎折型通氣區處設置有干燥裝置或用于降低進氣氣溫的降溫裝置。
優選地,與所述燈體出氣孔連接的所述排氣泵通過軟管連接所述燈體出氣孔,和/或與所述燈體進氣孔連接的所述充氣泵通過軟管連接所述燈體進氣孔。
優選地,所述燈體進氣孔設于所述燈體的易起霧氣區。
一種車輛,包括燈具,所述燈具為上述任意一項所述的防起霧燈具。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防起霧燈具中,換氣裝置利用車輛行駛時受到的風力實現燈體內外氣體流通,達到對燈具內部主動換氣的作用的同時節省能源,促使燈內空氣通過出氣孔向外排氣,燈體內熱量不斷被帶出燈體,使燈體內熱量得到降低和均布,避免了水汽在起霧區域聚集,從而不會在燈罩內壁液化形成水珠,避免了起霧的發生。本實用新型使燈體內空氣與外部空氣進行交換,避免霧氣的形成,同時通過與外界空氣的快速循環,使燈體內溫度降低,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包括上述防起霧燈具的車輛。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防起霧燈具的示意圖。
圖1中:
1為燈體、11為燈體出氣孔、12為燈體進氣孔、13為易起霧氣區、2為排氣泵、21為排氣泵排氣孔、3為風扇、31為風扇進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種防起霧燈具,該防起霧燈具內部出現霧氣的可能低,燈具的使用壽命長。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包括上述防起霧燈具的車輛。
請參考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防起霧燈具的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車輛的防起霧燈具,該防起霧燈具在結構上主要包括燈體1、均設置在燈體1上的燈體出氣孔11和燈體進氣孔12,以及利用車輛行駛時受到的風力實現燈體內外氣體流通的換氣裝置,其中,燈體1指的是罩設在光源外側的燈罩或者燈具的主體。需要說明的是,換氣裝置通過風力實現燈體1內外氣體控制,其中,風力為換氣過程的動力,可以理解為通過風力轉化為機械能,通過機械結構實現燈體1內外換氣,或者理解為通過風力發電,并利用電能驅動換氣泵等裝置工作進行換氣。
需要說明的是,燈體1上可以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通氣孔,兩個通氣孔分別用于進氣和出氣,換氣裝置用于對燈體內部進行充氣或者排氣。當換氣裝置設于一個通氣孔,并通過這個通氣孔對燈體1進行充氣時,由于氣壓平衡原理,另一個通氣孔則自動將燈體1內部的空氣排出;相反地,當換氣裝置設于一個通氣孔,并通過這個通氣孔對燈體1進行排氣時,由于氣壓平衡原理,另一個通氣孔則自動為燈體1內部提供充氣。當然,若燈體1上設置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通氣孔時,充排氣也會相應的保持平衡。
上述實施例所提供的防起霧燈具中,換氣裝置通過車輛行駛時受到的風力作為能源控制燈體內外的氣體流通,達到對燈具1內部主動換氣的作用的同時節省了能源,促使燈內空氣通過出氣孔向外排氣,燈體1內熱量和水分不斷被帶出燈體1,使燈體1內熱量得到降低和均布,避免了水汽在起霧區域聚集,從而無法在燈罩內壁液化形成水珠,避免了起霧的發生。本實用新型有目的的使燈體內空氣與外部空氣進行交換,避免霧氣的形成,同時通過與外界空氣的快速循環,使燈體內溫度降低,避免產生霧氣,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壽命。另外,由于采用風力實現氣體的流通,能夠提升能源的使用率,避免能源的浪費。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之上,換氣裝置包括風扇3,風扇3的迎風面與車輛行駛方向垂直。風扇3的迎風面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與車輛行駛方向垂直,即垂直于車輛長度方向,風力能夠帶動風扇3轉動,轉動的風扇形成機械能或電能,從而帶動換氣泵等裝置工作,以便燈體1進行換氣,本實施例中通過風扇實現風力的轉化。可選的,除了風扇3還可以選用渦輪葉片等結構。
在上述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之上,換氣裝置還包括進風通道,進風通道的進風口朝向車輛前部,風扇3設置于所述進風通道的末端。通過設置進風通道,以便使流動風匯聚,將風力全部作用于風扇3上。
在上述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之上,換氣裝置包括換氣泵,換氣泵連接于燈體出氣孔11或設于燈體進氣孔12。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換氣泵可以為一個或者為多個,換氣泵可以為用于抽出燈體1內氣體的排氣泵2,排氣泵2連接于燈體出氣孔11;和/或,換氣泵也可以為用于向燈體1送氣的充氣泵,充氣泵連接于燈體進氣孔12。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排氣泵2和充氣泵也可以同時連接于燈體1上,二者需要設置于不同的通氣孔上。
上述排氣泵2和充氣泵可以采用車輛的能源裝置進行供能,為了實現能源的有效率用,排氣泵2和充氣泵可以通過風能轉化進行供能。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燈具1的使用通常是在車輛行駛過程中,所以可以利用車輛行駛的風能轉化進行排氣泵2和充氣泵的供能。
具體地,上述任意一個換氣泵的動力輸入軸可以與風扇3同軸連接,以便受風力吹動的風扇3帶動換氣泵的工作。
其中,與燈體出氣孔11連接的排氣泵的動力輸入軸與風扇3同軸連接,和/或與燈體進氣孔12連接的充氣泵的動力輸入軸與風扇3同軸連接,以便通過機械傳動直接帶動排氣泵或充氣泵的工作。
另一個實施例中,風扇3為風力發電風扇,流通風帶動風扇轉動,風扇的快速轉動進行發電,發電機連接排氣泵2或充氣泵,以便使排氣泵2和充氣泵進行工作。本實施例中的風扇3通過風能轉為電能,通過電能驅動排氣泵2和充氣泵工作。
可選的,上述換氣裝置還具有與車輛能源控制裝置或能源裝置連接的接口,以便在沒有風能的情況下,對燈具進行除霧。
在上述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之上,燈體進氣孔12處設有用于過濾空氣的過濾器。燈體進氣孔12內增加過濾器,以避免雜質、污物、水等進入燈體內污染燈具。
可選的,上述過濾器的形式多樣,任何能夠實現過濾作用的裝置均為本實用新型所保護的過濾器。
為了避免進入燈具1的氣體過于潮濕或高溫,在上述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之上,燈體進氣孔12處設有彎折型通氣區,彎折型通氣區處設置有干燥裝置或用于降低進氣氣溫的降溫裝置,干燥或低溫狀態下的氣體進入燈體內將更有助于燈體內霧氣的去除。
在上述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之上,與燈體出氣孔11連接的排氣泵通過軟管連接燈體出氣孔11,和/或與燈體進氣孔12連接的充氣泵通過軟管連接燈體進氣孔12。具體地,排氣泵2的抽氣口與燈體出氣孔11通過軟管連接,充氣泵的出氣口與燈體進氣孔通過軟管連接。
需要說明的是,排氣泵2可以設置在燈具的附近或具有一定的距離,為了實現氣體流動的可控性,排氣泵排氣孔21通過軟管連接燈體出氣孔11,以便排氣泵2的位置安排。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任意一個實施例中,風扇3設置的位置通常為車輛的前部,或者能夠直接接受車輛前方流動風的位置,可選的,風扇3設置有收風喇叭口,也就是風扇進風口31,以便空氣能夠快速流通通過風扇3。需要說明的是,風扇3僅作為動力裝置,通過風扇的流通風并不進入燈具1中。
在上述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之上,燈體進氣孔12設于燈體1的易起霧氣區13,易起霧氣區13為燈體1上易出現霧氣的位置。需要說明的是,易起霧氣區13可以為通過CAE設計分析得到的容易產生霧氣的位置。
在上述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之上,燈體出氣孔11和燈體進氣孔12分別設置于燈體1的對稱面的兩側。設置在燈體1的對稱面的兩側的目的是為了使燈體出氣孔11和燈體進氣孔12相距較遠的距離,以便燈具1內部流通范圍較大,能夠更好的提供除霧效果。
本實用新型在燈具或整車的合適迎風位置增加風扇,風扇與排氣泵連接,排氣泵通過軟管與燈體出氣孔11連接,排氣孔靠近光源附近,在可能出現霧氣的部位增加進氣孔,進氣孔增加空氣過濾器,進氣孔布置在燈體內容易起霧部位。
當車輛高速行駛時,相對風速較大,壓力較大,通過進風口吹動風扇,風扇帶動排氣泵工作,促使燈內空氣通過出氣孔向外排氣,使燈體內壓力降低,大氣通過進氣孔進入燈體內,這樣就在進氣孔和出氣孔之間形成快速氣體流動,燈體內熱量不斷被帶出燈體,使燈體內熱量得到降低和均布,避免了水汽在起霧區域聚集,從而無法在燈罩內壁液化形成水珠,避免了起霧的發生。
本實用新型通過利用高速行駛時的風能,促進燈體內外空氣循環,降低燈具內部使用溫度,提高零部件使用壽命;通過CAE分析,把進氣孔設置在易起霧區域,通過內外循環,避免或消除起霧的發生。并且能夠直接利用風能作為驅動能源,節能環保。
除了上述各個實施例所提供的防起霧燈具的主要結構,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包括上述實施例公開的防起霧燈具的車輛,防起霧燈具可以為車輛的前車燈、后車燈以及所有車輛上設置的燈具。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防起霧燈具設置在何處,當使用風扇進行排氣泵2供能時,相對應的風扇均可以設置在容易接收到流通風的位置,以便實現能量的供應。
該車輛的其他各部分的結構請參考現有技術,本文不再贅述。
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防起霧燈具及具有該防起霧燈具的車輛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