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機機座底腳平面的銑削工裝胎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板料表面的銑削,尤其是一種與機座底腳銑床聯用的電動機機 座底腳平面的銑削工裝胎具。
技術背景我們知道,電機是經其機座底腳與底座進行安裝,經其機座兩端面的固定螺紋孔與 端蓋進行聯接安裝。其機座的加工過程為粗車機座兩端止口和鐵心檔內圓一精車機座 兩端止口和鐵心檔內圓一以機座軸伸端止口定位,銑機座底腳平面一以一端機座止口及 底腳平面定位,鉆底腳孔一以機座兩端止口定位,鉆、攻機座兩端固定螺紋孔一以底腳 平面定位,鉆、攻吊環孔一以底腳平面定位,鉆、攻鐵心定位孔一以接線盒孔的上邊定 位,鉆、攻接線盒固定螺孔、接線板固定螺孔。由上述可知,底腳平面是電機安裝的基 準面,也是加工其他部件時的定位基準,因此,電機機座底腳平面有著嚴格的平面度要 求。另外,機座底腳平面相對于機座端面固定螺紋孔的位置度誤差大小,將直接影響電 機的裝配及與被驅動設備的聯接安裝。而目前,在鉆、攻機座兩端固定螺紋孔時,是以 機座兩端止口及搭子外邊毛坯面定位進行加工;而銑削機座底腳平面時,則是采用專用 的機座底腳銑床對底腳平面進行銑削。該機座底腳銑床主要包括床身、端面銑刀、裝于 工作臺臺面上的止口模、裝于工作臺臺面上、止口模兩側的立柱、安裝兩立柱之間的橫 梁、裝配于橫梁上的液壓桿、裝于液壓桿頭部的三爪式壓塊以及銑床自帶的旋轉定位塊。 其是利用工作臺臺面上的止口模與機座軸伸端止口配合將機座軸向定位,操作位于兩立 柱之間橫梁上的液壓桿升降,使液壓桿頭部的三爪式壓塊固壓在機座的另一端止口,將 機座實現軸向固定,由機座底腳銑床上的旋轉定位塊接觸機座兩側底腳頂面進行定位, 以實現機座的周向固定,由端面銑刀對機座底腳平面進行銑削。但這種加工方法會因以 下原因導致機座兩端固定螺紋孔與底腳平面無法保證正確的位置度鑄件外形質量無法 保持完全一致,造成搭子邊與機座兩側底腳頂面之間的距離因存在誤差,不能左右對稱; 搭子本身的尺寸有大有小,其定位面是毛坯面,時有變形、夾砂結疤、多肉等表面缺陷; 同樣,鑄件表面質量也會造成與銑床定位塊配合定位的機座底腳頂面存在著厚薄不均或 多肉等缺陷。上述幾種原因綜合起來導致了機座端面固定螺紋孔與機座兩側底腳平面之 間的左右兩端距離存在相當大的誤差。另外,機座兩端的固定螺紋孔與機座底腳平面之間不是采用的同一定位基準進行定位加工,也是造成無法保障兩者之間正確位置度的重要因素。發明內容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機座兩端固定螺紋孔與底腳平面無法保證正確位置度的不足,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動機機座底腳平面的銑削工裝胎具,該銑削工裝胎具與機座底腳 銑床聯用,不僅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使用方便,而且加工出的機座精度高,互換性好, 并可大幅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電動機機座底腳平面的銑削 工裝胎具,包括胎體,在該胎體上沿其軸線開有一貫通的空腔,特點是在胎體一側的圓 周端面上開有與電機機座止口相配合的胎具止口,在所述的胎具止口端面上對應機座端 面固定螺紋孔開有一銷孔,在該銷孔內裝配有一定位銷,在所述的胎體圓周面上對應于 銑床立柱固定聯接一定位桿,并在該定位桿上對應于銑床立柱位置經其上的一螺孔裝配 有定位調節螺桿。所述的裝配在銷孔內的定位銷為削邊式定位銷,該定位銷與銷孔之間采用過盈配合 或焊接組裝。在所述的裝配于銷孔內的定位銷兩側的胎具止口端面體上分別開有工藝豁口,以在 胎具止口端面體上形成一預定位凸臺,該預定位凸臺的臺緣與機座搭子外形輪廓相同。本實用新型與機座底腳銑床聯用,舍棄現有銑床自帶的旋轉定位塊不用,通過胎具 止口、銑床工作臺面上的止口模止口與機座止口軸向定位,利用胎具止口端面上的定銷 與機座軸伸端固定螺紋孔、胎體圓周面上的定位桿與銑床立柱對機座進行周向定位,利 用端面銑刀對機座底腳平面進行銑削,本實用新型具有胎具設計合理、成本低廉,操作 簡便,定位準確、生產效率高,加工精度高,互換性好的優點。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主視圖。圖2是沿圖1中A—A線的剖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與機座底腳銑床聯用時的俯視圖。圖4是沿圖3中B-B線的剖視圖。圖中l.胎體,2.空腔,3.定位桿,4.螺紋孔,5.定位調節螺桿,6.胎具止口, 7.銷孔,8.定位銷,901、 902.工藝豁口, IO.預定位凸臺,ll.機座,12.止口模,13.機座端 面固定螺紋孔,14.銑床立柱,15.橫梁,16.液壓桿,17.壓塊,18.端面銑刀,19.機座底 腳平面。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1中, 一種電動機機座底腳平面的銑削工裝胎具,包括胎體1,該胎體1采用焊 接性能很好的普通碳素結構鋼。為了減少胎具的重量和方便胎具的裝卸,在該胎體1上 沿其軸線開有一貫通的工藝空腔2,在胎體l圓周面上固定聯接一定位桿3,在該定位桿 3上對應于銑床立柱位置鉆、攻一個螺紋孔4,經該螺紋孔4裝配有一定位調節螺桿5。如圖2所示,在胎體l一側的端面上開有與機座止口相配合的胎具止口 6,在該胎具 止口端面上開有一銷孔7,在該銷孔7內裝配有一定位銷8,定位銷8是采用T10A材料 并進行淬硬處理。在圖2中,為了補償工件止口、定位銷孔及銷孔與止口中心距的誤差,裝配在銷孔7 內的定位銷8采用的是削邊式定位銷而不是圓柱定位銷,避免了胎具與機座安裝時由于 機座與胎具的制造誤差而發生放置困難現象,使裝卸工件變得更加方便。同時,為避免定位銷8與銷孔7的裝配誤差,定位銷8與銷孔7之間采用過盈配合 或者采用焊接組裝。本實用新型為了保證定位銷與機座的端固定螺紋孔之間的定位更加快捷,在定位銷8 兩側的胎具止口端面體上分別加工有工藝豁口 901、 902,以在胎具止口端面體上形成一 預定位凸臺10,該預定位凸臺IO的臺緣與機座搭子外形輪廓相同。本實用新型在初次使用時,可選用一個機座端面固定螺紋孔相對機座底腳平面位置 正確的機座進行預定位,即先將該機座非軸伸端朝下安放在銑床的止口模上;將本實用 新型銑削工裝胎具止口、定位銷分別與機座軸伸端止口、機座端面固定螺紋孔配合定位; 開動機床,將放在銑刀上的百分表接觸機座底腳平面,移動銑刀;將銑床立柱作為機座 旋轉角度的限位擋塊,旋轉機座,銑削工裝胎具也同時跟隨機座旋轉,找正,直至機座 底腳平面與銑削平面平行;此時旋轉定位調節螺栓,直到螺栓頭部接觸銑床立柱表面, 再擰緊螺母將螺栓固定,本實用新型定位基準調試完成。本實用新型在與機座底腳銑床聯用時,如圖3、圖4所示,將待加工的機座ll的一 端止口與工作臺臺面上的止口模12配合將機座11軸向定位;安放本實用新型銑削工裝 胎具,使本實用新型銑削工裝胎具的胎具止口6、定位銷8分別與機座軸伸端止口、機座端面固定螺紋孔13配合定位,逆時針旋轉機座11至工裝胎具定位桿3上的定位調節螺 桿5接觸位于銑床工作臺臺面上、止口模12兩側的立柱14為止,操縱裝配于橫梁15上 液壓桿16的升或降,使液壓桿16頭部的三爪式壓塊17固壓在銑削工裝胎具上,將機座 11實現軸向固定,本實用新型利用胎具止口端面上的定位銷8與機座端面固定螺紋孔13、 胎體圓周面上的定位桿3與銑床立柱14對機座進行周向定位,然后由端面銑刀18對機 座底腳平面19進行銑削。本實用新型利用銑削工裝胎具的胎具止口 6及定位銷8分別與機座軸伸端止口及機 座端面固定螺紋孔13進行定位,利用了機座底腳銑床工作臺面上的立柱14位置不變, 用定位桿3上的一個可調節位置的螺桿5代替銑床自帶的定位塊進行定位。同時,機座 底腳平面19的加工是以機座固定螺紋孔13這一基準進行定位,進一歩保證了兩者之間 的位置度。并且在螺桿5頭部磨損或機座位置需調整時,可方便地進行調試。另外,銑 床壓板通過工裝胎具的表面與機座端部接觸,面積增大許多,使機座端部受力均勻,避 免了機座搭子處集中受力現象。本實用新型具有設計合理,成本低廉,操作簡便,定位準確的優點,可大幅度提高 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工件的加工精度高,互換性好。
權利要求1、一種電動機機座底腳平面的銑削工裝胎具,包括胎體,在該胎體上沿其軸線開有一貫通的空腔,其特征在于在胎體一側的圓周端面上開有與電機機座止口相配合的胎具止口,在所述的胎具止口端面上對應機座端面固定螺紋孔開有一銷孔,在該銷孔內裝配有一定位銷,在所述的胎體圓周面上對應于銑床立柱固定聯接一定位桿,并在該定位桿上對應于銑床立柱位置經其上的一螺孔裝配有定位調節螺桿。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電動機機座底腳平面的銑削工裝胎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裝配在銷孔內的定位銷為削邊式定位銷,該定位銷與銷孔之間采用過盈配合或焊 接組裝。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電動機機座底腳平面的銑削工裝胎具,其特征在 于在所述的裝配于銷孔內的定位銷兩側的胎具止口端面體上分別開有工藝豁口,以在 胎具止口端面體上形成一預定位凸臺,該預定位凸臺的臺緣與機座搭子外形輪廓相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動機機座底腳平面的銑削工裝胎具,包括胎體,在該胎體上沿其軸線開有一貫通的空腔,特點是在胎體一側的圓周端面上開有與電機機座止口相配合的胎具止口,在胎具止口端面上對應機座端面螺紋孔開有一銷孔,在該銷孔內裝配有一定位銷,在胎體圓周面上對應于銑床立柱固定聯接一定位桿,并在該定位桿上對應于銑床立柱位置經其上的一螺孔裝配有定位調節螺桿。本實用新型通過胎具止口、銑床工作臺面上的止口模與機座止口軸向定位,利用胎具止口端面上的定位銷與機座固定螺紋孔、胎體圓周面上的定位桿與銑床立柱對機座進行周向定位。本實用新型具有設計合理,成本低廉,操作簡便,定位準確,工件加工精度高,互換性好的優點。
文檔編號B23C9/00GK201217158SQ200820022960
公開日2009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24日 優先權日2008年5月24日
發明者劉佳靜, 軍 宋, 勇 張, 艷 李, 林治新 申請人:山東華力電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