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剪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新型剪刀,特別是一種新型剪刀,屬于五金工具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在板件生產中,經常要對一些鐵皮進行剪切,現有的剪切鐵皮的手工工具一般就是普通的剪刀,這些普通的剪刀的不但剪切力有限,無法剪切較厚的鐵皮,同時,由于這些剪刀的刀刃與把手都是處于同一直線上,在剪切過程中,工人必須與鐵皮貼近,但是, 有些鐵皮往往面積較大,必須鋪放在地面上進行剪切,此時,采用這些普通的剪刀進行剪切時,工人必須彎腰或跪立在鐵皮平面上面,不但會使操作人感到不適,同時,勞動強度也較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剪刀,這種剪刀這種不但較大具有較大的剪切力,可以剪切較厚的鐵皮,同時,在剪切較大面積鐵皮時,工人無需彎腰或跪立在鐵皮上面工作,減少工人在工作中的不適,同時,也是為了減少工人在勞動中的工作強度。本發明實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剪刀,它是由手柄、連桿、銷軸、固定刀座、滑動銷軸、拉桿、活動刀刃、活動刀座、固定刀刃、長條孔組成,本發明包括剪切機構與杠桿增力機構所組成,剪切機構包括固定刀座、滑動銷軸、拉桿、活動刀刃、活動刀座、固定刀刃,其特征是在活動刀座上沿其長度方向開有長條孔,活動刀座與固定刀刃在端部用銷軸相互鉸接在一起,在活動刀座與固定刀刃的內側分別安裝固定活動刀刃與固定刀刃,拉桿從固定刀座的孔中穿過,拉桿的上端用滑動銷軸鉸接在長條孔中,其中,滑動銷軸具有在長條孔內滑動的自由度。杠桿增力機構包括由手柄、連桿所組成,其特征在于兩只相同的手柄用銷軸對稱地鉸接在拉桿下端兩側的固定刀座上面,兩個相同的連桿的兩端用銷軸分別鉸接在左右兩側的手柄與拉桿下端兩側上面。有益效果本發明由于將操作手柄與剪切機構制造成直角結構,所以,工人在剪切置放在地面較大面積的鐵皮時,基本上在直立行走的情況下,就可以輕易的將鐵皮剪切完成,無需彎腰或跪立在鐵皮上面工作,減少工人在工作中的不適,同時,也是為了減少工人在勞動中的工作強度。此外,本發明由于采用剪切機構由增力杠桿機構驅動,所以,本發明具有較大的剪切力,能剪切較厚的鐵皮。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結構作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原理圖。圖中所示1、手柄;2、連桿;3、銷軸;4、固定刀座;5、滑動銷軸;6、拉桿;7、活動刀刃;8、活動刀座;9、固定刀刃;a、長條孔。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包括剪切機構與杠桿增力機構所組成,剪切機構包括固定刀座(4)、滑動銷軸(5)、拉桿(6)、活動刀刃(7)、活動刀座(8)、固定刀刃(9),其特征是在活動刀座(8)上沿其長度方向開有長條孔(a),活動刀座(8)與固定刀刃(9)在端部用銷軸C3)相互鉸接在一起,在活動刀座(8)與固定刀刃(9)的內側分別安裝固定活動刀刃(7)與固定刀刃(9), 拉桿(6)從固定刀座的孔中穿過,拉桿(6)的上端用滑動銷軸(5)鉸接在長條孔(a) 中,其中,滑動銷軸(5)具有在長條孔(a)內滑動的自由度。杠桿增力機構包括由手柄(1)、 連桿( 所組成,其特征在于兩只相同的手柄(1)用銷軸C3)對稱地鉸接在拉桿(6)下端兩側的固定刀座(4)上面,兩個相同的連桿O)的兩端用銷軸C3)分別鉸接在左右兩側的手柄(1)與拉桿(6)下端兩側上面。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剪刀,其特征是本發明包括剪切機構與杠桿增力機構所組成,剪切機構包括固定刀座G)、滑動銷軸(5)、拉桿(6)、活動刀刃(7)、活動刀座(8)、固定刀刃(9),在活動刀座(8)上沿其長度方向開有長條孔(a),活動刀座(8)與固定刀刃(9)在端部用銷軸 (3)相互鉸接在一起,在活動刀座(8)與固定刀刃(9)的內側分別安裝固定活動刀刃(7)與固定刀刃(9),拉桿(6)從固定刀座的孔中穿過,拉桿(6)的上端用滑動銷軸(5)鉸接在長條孔(a)中,其中,滑動銷軸(5)具有在長條孔(a)內滑動的自由度。
2.根據權利要求書1所述的一種新型剪刀,其特征是杠桿增力機構包括由手柄(1)、 連桿( 所組成,兩只相同的手柄(1)用銷軸C3)對稱地鉸接在拉桿(6)下端兩側的固定刀座(4)上面,兩個相同的連桿O)的兩端用銷軸( 分別鉸接在左右兩側的手柄(1)與拉桿(6)下端兩側上面。
全文摘要
一種新型剪刀,它是包括剪切機構與杠桿增力機構所組成,剪切機構包括固定刀座、滑動銷軸、拉桿、活動刀刃、活動刀座、固定刀刃,在活動刀座上沿其長度方向開有長條孔,活動刀座與固定刀刃在端部用銷軸相互鉸接在一起,在活動刀座與固定刀刃的內側分別安裝固定活動刀刃與固定刀刃,拉桿從固定刀座的孔中穿過,拉桿的上端用滑動銷軸鉸接在長條孔中,其中,滑動銷軸具有在長條孔內滑動的自由度。杠桿增力機構包括由手柄、連桿所組成,兩只相同的手柄用銷軸對稱地鉸接在拉桿下端兩側的固定刀座上面,兩個相同的連桿的兩端用銷軸分別鉸接在左右兩側的手柄與拉桿下端兩側上面。
文檔編號B23D29/02GK102310223SQ20101022793
公開日2012年1月11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7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7日
發明者吳艷麗 申請人:吳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