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門油封壓頭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氣門油封壓頭。該氣門油封壓頭包括:底座、油封壓套和導向軸,底座通過相互扣合的上殼和下蓋形成連接腔,油封壓套為管狀,上端設置在連接腔內且形成滾珠懸浮連接,下端口與待壓裝氣門油封適配;導向軸為圓柱狀,插裝在油封壓套內,下端具有錐狀導向頭。由于氣門油封壓頭的油封壓套與底座采用滾珠形式的懸浮連接,使得油封壓套及導向軸在保持垂直方向的同時能夠在滾珠平面上進行左右位置微調,便于導向軸在氣門導管的位置與氣門油封壓頭不對正時進行壓裝導向定位,從而提高壓裝精度和成功率。
【專利說明】氣門油封壓頭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發動機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氣門油封壓頭。
【背景技術】
[0002]如圖1所示,缸蓋組裝時,需要將氣門油封通過與壓裝機連接的油封壓頭壓裝在氣門導管上。現有的油封壓頭包括:與壓裝機連接的底座、油封壓套和導向軸。其中,油封壓套為倒筒狀,頂部固定在底座上,中部側壁相對開設有銷釘孔,底端口為與待壓裝氣門油封適配套裝的階梯端口。導向軸為階梯軸結構,上端大軸插裝在倒筒狀油封壓套的內腔內,并通過銷釘穿過固定;下端小軸的下端具有錐形導向頭,與氣門導管配合插入。
[0003]壓裝時,先將氣門油封套在油封壓頭的油封壓套的下端階梯端口上,此時,導向軸從氣門油封中伸出,油封壓頭在壓裝機的作用下垂直向下運動,導向軸首先插入氣門導管時能起到導向作用,接著整個油封壓頭隨同導向軸垂直向下運動將氣門油封壓緊在氣門導管上,最后,整個油封壓頭垂直向上回到原來位置完成整個壓裝動作。因為銷釘與油封壓套中部銷釘孔間隙配合,導向軸與油封壓套為浮動連接,使得導向軸容易插入氣門導管內起到導向作用。
[0004]但導向軸與油封壓套的銷釘浮動連接,一方面使得導向軸容易插入氣門導管內起到導向作用,但另一方面使得導向軸偏離垂直方向,使得壓裝機向下的壓力產生側向分力,進而造成氣門油封壓偏。還有,導向軸的直徑相較氣門導管的內孔太小,使得導向軸的定位導向不準確。以及導向軸伸出油封壓套的長度太短,使得導向軸未導入氣門導管孔內時,氣門油封前端已接觸到氣門導管,造成定位不準,氣門油封易被壓壞。最后,油封壓套的下端階梯端口的大口側壁太短,無法將整個氣門油封緊緊包住,使得壓裝過程中氣門油封本身在油封壓頭上的定位不準,造成壓裝不到位,成功率低。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缺陷,提供了一種結構合理簡單,壓裝精度和效率高的氣門油封壓頭。
[0006]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這樣的,一種氣門油封壓頭,包括底座、油封壓套、導向軸,其特征在于底座通過相互扣合的上殼和下蓋形成連接腔,油封壓套為管狀,上端設置在連接腔內且形成滾珠懸浮連接,下端口與待壓裝氣門油封適配,導向軸為圓柱狀,插裝在油封壓套內,下端具有錐狀導向頭。
[0007]油封壓套的上端具有與底座的連接腔適配連接的二級階梯徑向凸緣連接部,二級階梯徑向凸緣連接部的肩部與連接腔的圍壁形成上下兩個環形滾道,在兩個環形滾道內設置有滾珠。
[0008]管狀油封壓套的管腔為三級階梯狀,導向軸包括位于上部的安裝插頭和位于中部的止擋凸緣,安裝插頭與管狀油封壓套的三級階梯狀管腔的上端小腔過盈適配插裝,止擋凸緣抵住管狀油封壓套的三級階梯狀管腔的中部中腔的頂面。[0009]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氣門油封壓頭的油封壓套與底座采用滾珠形式的懸浮連接,使得油封壓套及導向軸在保持垂直方向的同時能夠在滾珠平面上進行左右位置微調,便于導向軸在氣門導管的位置與氣門油封壓頭不對正時進行壓裝導向定位,從而提高壓裝精度和成功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現有氣門油封壓頭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1]圖2是本發明的氣門油封壓頭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2]圖3是本發明的氣門油封壓頭的底座上殼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3]圖4是圖3的A-A方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4]圖5是本發明的氣門油封壓頭的底座上殼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15]圖6是本發明的氣門油封壓頭的底座下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6]圖7是圖6的B-B方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7]圖8是圖6的C-C方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8]圖9是本發明的氣門油封壓頭的油封壓套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9]圖10是本發明的氣門油封壓頭的導向軸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20]圖1?圖10中,底座(4)、油封壓套(5)、導向軸(6)、氣門油封(7)、氣門導套(8)、上殼(41)、下蓋(42)、通過螺栓(43)、固定螺栓(44)、第一過釘孔(411)、螺紋沉孔(412)、讓位孔(421)、第二過釘孔(422)、通孔(423)、第一凸緣(51)、第二凸緣(52)、安裝插頭(61)、止擋凸緣(62)、錐狀導向頭(63)。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需要理解的是,本發明的以下實施方式中所提及的“上”、“下”、“左”、“右”、“正面”和“反面”均以各圖中所示的方向為基準,這些用來限制方向的詞語僅僅是為了便于說明,并不代表對本發明具體技術方案的限制。
[0022]如圖2所示,本發明的氣門油封壓頭包括:底座(4)、油封壓套(5)和導向軸(6)。其中,底座(4)又包括:相互扣合的上殼(41)和下蓋(42),如圖3至圖5所示,上殼(41)為倒筒狀,上下扁邊,筒壁上分布有四個軸向過釘孔(411),四個過釘孔(411)之間又分布有螺紋沉孔(412)。如圖6至圖8所示,下蓋(42)為與上殼(41)適配的扁邊圓形板狀結構,中心開設有供油封壓套(5)伸出的讓位孔(421),上面同樣分布有與過釘孔(411)和螺紋沉孔(412)對應的過釘孔(422)和通孔(423)。下蓋(42)由下部蓋設到上殼(41)的端口,并通過螺栓(43)穿過通孔(423)將下蓋(42)固定到上殼(41)上,以形成與油封壓套
(5)的連接腔。
[0023]如圖9所示,油封壓套(5)為管狀,上端具有與底座(4)適配的二級階梯徑向凸緣連接部,該連接部包括:第一凸緣(51),以及由該第一凸緣(51)中部繼續徑向外凸的第二凸緣(52)。管狀油封壓套(5)的管腔為三級階梯狀,由上到下管腔直徑逐漸增大,其中位于下端的大管腔與待壓裝氣門油封(7)適配;待壓裝氣門油封(7)插入該大管腔時,大管腔的側壁底端非常靠近氣門油封(7)的側壁底端,以將整個氣門油封緊緊包住,使得壓裝過程中氣門油封本身在油封壓頭上的定位準確,提高壓裝的成功率。
[0024]如圖10所示,導向軸(6)為圓柱狀,直徑與氣門導管⑶的內徑稍小,插入時二者之間的間隙很小,使得導向軸(6)的定位導向作用更加精確,具體結構包括:位于上部的安裝插頭(61)、位于中部的止擋凸緣(62)和位于下端的錐狀導向頭(63);裝配時,安裝插頭
(61)與管狀油封壓套(5)的三級階梯狀管腔的上端小腔過盈適配插裝,止擋凸緣(62)抵住管狀油封壓套(5)的三級階梯狀管腔的中部中腔的頂面。
[0025]組裝時,將油封壓套(5)的二級階梯徑向凸緣連接部置于底座(4)的連接腔內,此時,二級階梯徑向凸緣連接部的肩部與連接腔的上、下壁及側壁圍成上下兩個環形滾道,在該兩個環形滾道內設置有滾珠(9),以形成油封壓套(5)與底座(4)的懸浮連接。導向軸(6)通過安裝插頭(61)過盈插入管狀油封壓套(5)的三級階梯狀管腔的上端小腔安裝,此時,氣門油封(7)裝入管狀油封壓套(5)的下端大管腔,導向軸(6)的下端伸出氣門油封
(7)的下端,且保證壓裝時,氣門油封(7)的下端接觸氣門導管(8)前,導向軸(6)的錐狀導向頭(63)及其上端的導桿完全進入氣門導管(8)而完成完全導向定位,從而提高壓裝精度和成功率。由于油封壓套(5)與底座(4)采用滾珠形式的懸浮連接,使得油封壓套(5)及導向軸(6)在保持垂直方向的同時能夠在滾珠平面上進行左右位置微調,便于導向軸(6)在氣門導管(8)的位置與氣門油封壓頭不對正時進行壓裝導向定位,從而提高壓裝精度和成功率。氣門油封壓頭整體通過固定螺栓(44)穿過過釘孔(411)和過釘孔(422)安裝到壓裝機上。
[0026]由于氣門油封壓頭的油封壓套與底座采用滾珠形式的懸浮連接,使得油封壓套及導向軸在保持垂直方向的同時能夠在滾珠平面上進行左右位置微調,便于導向軸在氣門導管的位置與氣門油封壓頭不對正時進行壓裝導向定位,從而提高壓裝精度和成功率。
[0027]以上公開的僅為本發明的幾個具體實施例,但是,本發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氣門油封壓頭,包括底座、油封壓套、導向軸,其特征在于底座(4)通過相互扣合的上殼(41)和下蓋(42)形成連接腔,油封壓套(5)為管狀,上端設置在連接腔內且形成滾珠懸浮連接,下端口與待壓裝氣門油封(7)適配,導向軸(6)為圓柱狀,插裝在油封壓套(5)內,下端具有錐狀導向頭(6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門油封壓頭,其特征在于油封壓套(5)的上端具有與底座(4)的連接腔適配連接的二級階梯徑向凸緣連接部,二級階梯徑向凸緣連接部的肩部與連接腔的圍壁形成上下兩個環形滾道,在兩個環形滾道內設置有滾珠。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氣門油封壓頭,其特征在于管狀油封壓套(5)的管腔為三級階梯狀,導向軸(6)包括位于上部的安裝插頭(6)和位于中部的止擋凸緣(62),安裝插頭(61)與管狀油封壓套(5)的三級階梯狀管腔的上端小腔過盈適配插裝,止擋凸緣(62)抵住管狀油封壓套(5)的三級階梯狀管腔的中部中腔的頂面。
【文檔編號】B23P19/02GK103707035SQ201210369918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9日
【發明者】汪明, 張健, 朱巖, 秦川, 王俊蛟, 龔文斌, 劉星, 唐國盛, 粟榮錦 申請人: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