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鉛帶卷繞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211449閱讀:30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鉛帶卷繞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將鉛帶卷繞成卷的鉛帶卷繞機。
背景技術
目前,設置有連鑄和連軋設備的鉛帶生產線已經成為鉛帶生產的趨勢,并且由于鉛帶較薄,所以鉛帶通常是在鉛帶軋制到預定厚度后,卷繞成鉛卷后再包裝出廠。所以急需一種可以連續不間斷的對鉛帶進行卷繞的鉛帶卷繞機來配合目前先進的連鑄連軋鉛帶生產線的生產。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鉛帶卷繞機,該鉛帶卷繞機設置在鉛帶軋制設備之后,通過設置至少兩個卷繞單元,并在使用時這些卷繞單元交替使用,以實現與連軋設備配套的,不間斷的對鉛帶進行卷繞。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一種鉛帶卷繞機包括
機架;
設置在機架上,用于卷繞鉛帶的第一卷繞單元,其包括用于卷繞鉛帶的第一卷筒、用于驅動所述第一卷筒轉動的第一卷筒驅動裝置和用于對所述鉛帶限位、使其能夠跟隨所述卷筒轉動的第一抱緊機構;
設置在所述機架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卷繞單元下游的,與所述第一卷繞單元交替使用對鉛帶進行連續卷繞的第二卷繞單元,其包括用于卷繞鉛帶的第二卷筒、用于驅動所述第二卷筒轉動的第二卷筒驅動裝置和用于對所述鉛帶頭部限位、使其能夠跟隨所述卷筒轉動的第二抱緊機構;
用于控制鉛帶進入第一卷繞單元或第二卷繞單元的轉換機構,設置在所述機架上;使用時,鉛帶在轉換機構的引導下進入到所述第一卷繞單元中,并在所述第一抱緊機構的作用下隨所述第一卷筒旋轉卷繞;當所述第一卷筒上的鉛帶卷繞到設定體積后,鉛帶被所述轉換機構切斷,并在其引導下進入到第二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當鉛帶在所述第二卷筒中卷繞到設定體積后,再在轉換機構的作用下進入到所述第一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如此反復,連續不斷的卷繞鉛帶。進一步,所述第一卷筒驅動機構包括電機和空心主軸,所述空心主軸的一端與所述電機相連,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卷筒相連,將所述電機的動力傳遞給所述第一卷筒。進一步,所述第一卷筒包括
卷筒本體,所述卷筒本體為空心桶狀結構;
脹緊葉瓣組件,其包括設置在在所述卷筒本體外側的若干脹緊葉瓣和調節所述脹緊葉瓣與所述卷筒本體在所述卷筒本體徑向方向距離的脹緊機構;在卷繞鉛帶時,若干所述脹緊葉瓣在所述脹緊機構的作用下遠離所述卷筒本體,在卷繞完成后,再驅動若干所述脹緊葉瓣貼近所述卷筒本體,使卷繞在所述第一卷筒上的鉛卷易于由其上卸下。進一步,所述脹緊機構包括
脹緊組件,其包括套裝在所述空心主軸位于卷筒內一端的脹緊套筒,固設在所述脹緊套筒上的、帶有沿所述空心主軸軸向方向延伸的頂推斜面的若干滑塊和一一對應的設置在每個所述滑塊上、并以在述滑塊上的斜面上滑動來調節所述脹緊葉瓣與所述卷筒本體在所述卷筒本體徑向方向距離的若干頂推塊,所述頂推塊的一端設置在其所對應的所述滑塊上,另一端穿過所述卷筒本體與所述脹緊葉瓣固連;
用于驅動脹緊組件的氣缸或液壓缸,所述氣缸或液壓缸的固定端固設在所述機架上,其另一端與所述脹緊組件相連;
連接所述氣缸或液壓缸與所述脹緊組件的拉桿軸,所述拉桿軸的一端與氣缸或液壓缸的活動端相連,另一端穿過所述空心主軸與所述脹緊套筒固連;所述第一卷筒開始卷繞時,所述氣缸或液壓缸的活動端伸出/縮回,所述滑塊隨所述脹緊套筒移動,所述頂推塊在所述頂推斜面的作用下相對所述卷筒本體向外伸出,頂推所述脹緊葉瓣遠離所述卷筒本體;卷繞完成后,所述氣缸或液壓缸的活動端縮回/伸出,所述滑塊隨所述脹緊套筒移動,所述頂推塊在所述頂推斜面的作用下相對所述卷筒本體向內縮回,所述脹緊葉瓣隨著所述頂推塊貼近所述卷筒本體。進一步,所述卷筒本體上設置有若干供所述頂推塊穿過的頂推通孔,并在所述頂推通孔上設置有沿所述卷筒本體的徑向方向延伸設定長度的套筒,所述頂推塊由所述套筒中穿過與所述脹緊葉瓣固連。進一步,所述脹緊機構還包括與若干所述頂推塊一一對應設置的若干脹緊導向機構,所述脹緊導向機構包括
兩個導向通孔,其為設置在所述套筒本體上的,并與其對應的頂推通孔位于同一條母線上;
設置在所述兩個導向通孔上的導向套;所述導向套在所述套筒本體的徑向方向延伸設定距離;
兩個導向軸,與所述脹緊葉瓣固連,能夠在所述導向套中往復滑動,為所述脹緊葉瓣的動導向。進一步,所述第二卷筒機構結構與上述第一卷筒機構相同。進一步,所述第一抱緊機構包括
第一框架;
用于包圍在所述卷筒外側、并將位于其與卷筒之間的鉛帶抱緊在所述卷筒外側使之與所述卷筒同步轉動的柔性帶;
用于支撐柔性帶的若干組支撐件,各組支撐件可相對打開或合攏,并在合攏時所述柔性所述卷筒形成包裹,所述若干組支撐件均設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
用于驅動若干組支撐件打開或合攏的第一驅動裝置;
用于調整所述框架與所述第一卷筒之間位置的調節機構,所述調節機構設置在所述機架上;
所述鉛帶在進入到所述第一卷繞單元后,所述柔性帶將鉛帶包裹在所述第一卷筒上,使鉛帶隨所述第一卷筒同步旋轉,卷繞在所述第一卷筒上,當鉛帶在所述第一卷筒上卷繞設定厚度后,在所述第一驅動裝置的驅動下柔性帶打開,不再包裹所述卷筒;所述調節機構驅動所述第一框架向遠離所述第一卷筒方向移動,第一抱緊機構與所述第一卷筒分離;第一卷筒完成卷繞并卸卷后,所述調節機構驅動所述第一框架移動,所述柔性帶在第一驅動裝置的驅動下合攏,再次對所述卷筒進行包裹,準備進行下一次卷繞;如此往復。進一步,所述第一抱緊機構的支撐件包括固定支撐件和活動支撐件;所述固定支撐件為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的若干支撐桿;和活動支撐件,所述活動支撐件包括通過搖臂轉軸設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的搖臂單元和設置在搖臂單元上的支撐桿;所述搖臂單元在所述第一驅動裝置的驅動下繞所述搖臂轉軸旋轉,相對所述第一框架而打開或合攏。進一步,所述驅動裝置為液壓缸/氣缸,所述液壓缸/氣缸的固定端設置在機架上,其活動端與所述活動支撐件固接。進一步,所述調節機構包括用于驅動所述第一框架運動的第二驅動裝置和用于為所述第一框架運動導向的第一框架導向機構;所述第一框架導向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導向件和與所述第一框架固連,并可在所述導向件上往復運動的導向座。進一步,所述第二抱緊機構與上述第一抱緊機構結構相同。進一步,所述轉換機構設置在所述第一卷繞單元的上游,其包括依次設置的導向輥機構、導向板機構和轉換切帶機構;其中所述導向輥機構用于對進入到所述鉛帶進行導向使其通過所述導向板機構的支撐進入到所述轉換切帶機構中,并在轉換切帶機構的引導下進入到第一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當第一卷繞單元所卷繞的鉛帶重量達到預定值后,所述轉換切帶機構將所述鉛帶切斷,在將鉛帶導入到第二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完成在第二卷繞單元中的卷繞后,所述轉換切帶機構再將所述鉛帶切斷,并再次將其導入到第一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如此往復,連續完成鉛帶的卷繞。進一步,所述導向輥機構包括
第二框架,固設在所述機架上;
設置在所述第二框架上的所述固定輥,所述固定輥能夠繞其自身軸線轉動;
用于驅動所述固定輥轉動的第二驅動裝置;
活動壓輥,設置在所述固定輥上方,用于與所述固定輥配合為所述鉛帶導向;
用于將活動壓輥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固定轉軸,所述固定轉軸固設在所述機架上;
套裝在所述固定轉軸上用于將所述活動壓輥設置在所述轉軸上的曲柄套,所述活動壓輥通過其兩端的軸承設置在所述曲柄套上;
用于驅動所述曲柄套繞所述固定轉軸轉動的第三驅動裝置;
在所述第二驅動裝置的驅動下,所述固定輥繞其自身軸線轉動,將咬入到其與活動壓輥中的鉛帶導向進入到所述導向板機構中;在所述第三驅動裝置的驅動下,曲柄套繞所述轉軸旋轉,調節所述固定輥與所述活動壓輥之間的間距。進一步,所述轉換切帶機構包括
第三框架;
定切刀,所述定切刀設置在第三框架上,并且帶有上、下兩個刀刃,兩個刀刃均平行于鉛帶所在平面,并垂直于所述鉛帶行進方向設置,所述下刀刃的下方設置有供所述鉛帶輸入到第一卷繞單元中的第一通孔,在上刀刃上方設置有供鉛帶輸入到所述第二卷繞單元中的第二通孔;
動刀架,設置在所述第三框架上,并可在所述垂直于所述鉛帶方向上往復運動;
設置在所述動刀架上的第一動切刀,所述第一切刀設置在定切刀的下方;
設置在所述動刀架上的第二動切刀,所述第二切刀設置在定切刀的上方;
用于驅動所述動刀架運動第四驅動裝置;
當第一卷繞單元中的鉛帶卷繞完畢后,動刀架在第四驅動裝置的驅動下上升,使所述第一動切刀與所述定切刀的下刀刃配合將位于第一通孔中的鉛帶切斷,然后所述動刀架繼續上升,將鉛帶送入所述第二通孔中,使其進入到第二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當第二卷繞單元卷繞完畢后,在第四驅動裝置的驅動下,所述動刀架下降,所述第二動切刀與所述定切刀的上刀刃配合,將位于第二通孔中的切帶切斷;并繼續下降,將鉛帶送入到所述第一通孔中,使其進入再次進入到第一卷繞單元中卷繞。進一步,所述轉換切帶機構還包括用于為動刀架導向的第二導向機構,設置在所述第三框架上,其包括用于為動刀架的運動導向的第二導向件和能夠在所述第二導向件上往復運動的第二導向座,所述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均設置在所述第二導向座上。進一步,所述第二導向件為垂直于所述鉛帶設置在所述第三框架上的兩個導向槽,所述第二導向座為分設在兩個所述導向槽內的導向塊,所述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固設在兩個所述導向塊上。進一步,所述導向板機構包括用于支撐鉛帶的導向板和導向板轉軸;導向板轉軸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二框架上,并位于所述導向板的下方;所述導向板的一端抵靠在所述導向板轉軸上,另一端固定設置在所述動刀架上,所述導向板可隨動刀架的上升和下降,繞其轉軸轉過設定角度,以配合轉換切帶機構將鉛帶送入所述第一卷繞單元或第二卷繞單元中。進一步,所述轉換機構還包括
用于連接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一卷筒的第一導板組,其包括第一導板、第二導板和用于調節第二導板位置的導板調節裝置,所述第一導板固設在所述機架上,其一端設置在第一通孔的下游,用于支撐穿過第一通孔的鉛帶,另一端與第二導板一端相接;穿過所述第一通孔的鉛帶在第一導板和第二導板的支撐和導向下進入到所述第一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進一步,所述導板調節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導槽和導座;導座包括能夠在導槽中往復滑動的滑塊、用于將滑塊在所述滑槽中定位的固定結構,所述第二導板固設在滑塊上;通過調整滑塊在所述滑槽的位置,并使用所述固定結構將所述滑塊固定在所述滑槽中,對所述第一導板與所述第二導板之間的相對位置進行調整。進一步,所述轉換切帶機構還包括用于連接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二卷筒的第二導板組;所述第二導板組的結構與第一導板組相同。進一步,所述卷繞機還包括用于將鉛帶卷由所述第一卷筒上卸下的第一卸卷機構,其包括卸卷頂板和用于驅動卸卷頂板的氣缸/液壓缸,所述氣缸/液壓缸的固定端固設在所述機架上,其活動端與所述卸卷頂板固連;當鉛帶在第一卷繞單元中完成卷繞后,所述氣缸/液壓缸的活動端伸出,卸卷頂板頂推鉛卷的側面,將其由第一卷筒上卸下。進一步,所述第一卸卷機構還包括用于為所述卸卷頂板運動導向的第三導向機構,所述第三導向機構包括間隔設置在卸卷頂板上的兩根導桿和設置在所述機架上,供所述兩根導桿穿過機架,并與所述導桿配合為所述卸卷頂板導向的導向孔。進一步,所述卷繞機還包括用于將鉛帶卷由所述第二卷筒上卸下的第二卸卷機構,所述第二卸卷機構與所述第一卸卷機構的結構相同;當鉛帶在第二卷繞單元中完成卷繞后,所述氣缸/液壓缸的活動端伸出,卸卷頂板頂推鉛卷的側面,將其由第二卷筒上卸下。本發明通過在卷繞機上設置兩個卷繞單元,在工作時可交替使用兩個卷繞單元對鉛帶進行卷繞,使對鉛帶的卷繞不停頓,尤其適用于連續鉛帶生產設備中。


圖1為本發明卷繞機結構示意圖2為第一卷繞單元結構示意圖3為第一卷筒機構結構示意圖4為第一卷筒結構示意圖5為第一卷筒機構軸向剖視圖6為第一卷筒結構示意圖(去除卷筒本體、前端蓋和一片脹緊葉瓣);
圖7為滑塊結構示意圖8為第一抱緊機構結構示意圖9為轉換機構結構示意圖10為切帶轉換機構結構示意圖11為定切刀及定刀架結構示意圖12為轉換機構結構示意圖(側視圖);
圖13為切帶轉換機構結構示意圖(側視圖);
圖14為第一導板組和第二導板組結構不意圖15為第一卸卷機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所示,鉛帶卷繞機包括機架1、第一卷繞單元A、第二卷繞單元B、轉換機構C、第一卸卷機構I和第二卸卷機構J。如圖2、3所示,第一卷繞單元A包括用于卷繞鉛帶的第一卷筒機構和第一抱緊機構D。其中,第一卷筒機構包括第一卷筒2和驅動第一卷筒繞其自身軸線轉動的第一卷筒驅動機構。第一抱緊機構D用于對進入到第一卷筒機構中的鉛帶限位、使其能夠跟隨第一卷筒2轉動。如圖3、5所示,第一卷筒驅動機構包括電機54、減速機和空心主軸53。空心主軸53的一端通過減速機與電機54相連,另一端,插入到第一卷筒2中,將電機的動力傳遞給第一卷筒2,使第一卷筒2繞其自身轉軸轉動;優選的,空心主軸53與第一卷筒2同軸設置。如圖3、4所示,第一卷筒2包括卷筒本體50、前封蓋51、脹緊葉瓣組件。其中卷筒本體50為空心桶狀結構,前封蓋51設置在卷筒本體50的一端,用于封閉卷筒本體50。如圖3-6所示,脹緊葉瓣組件包括若干脹緊葉瓣52和脹緊機構。若干脹緊葉瓣52設置在在卷筒本體50外側,脹緊葉瓣52的數量為3-6片,若干脹緊葉瓣52包裹在卷筒本體50外構成圓筒狀,并優選的,每片脹緊葉瓣對應的中心角相同。脹緊機構用于調節脹緊葉瓣52與卷筒本體50在卷筒本體50徑向方向距離,其包括脹緊套筒58、若干滑塊57、若干頂推塊59、拉桿軸55、固定蓋60和氣缸/液壓缸56。氣缸/液壓缸56的固定端固定設置在機架I上,其另一端與拉桿軸55的一端相連。脹緊套筒58套裝在空心主軸53位于卷筒本體50內的一端,并能夠在空心主軸50上沿空心主軸53軸向方向往復滑動。脹緊套筒58與空心主軸53之間還設置有防旋鍵等防旋結構,使脹緊套筒58可隨空心主軸53同步轉動。拉桿軸55的另一端穿過空心主軸53,在其端部通過固定蓋60與脹緊套筒58固定在一起,優選的,拉桿軸55與空心主軸53同軸設置。脹緊套筒58上固定有若干個滑塊57,滑塊57的數量與脹緊葉片52的數量一一對應,滑塊57可通過螺栓可拆卸的固定在脹緊套筒58上,也可以通過焊接等其他方式固定。滑塊57上設置有頂推斜面61,優選的,如圖7所示,滑塊57為上端帶有開口的中空塊,頂推斜面61設置在其內腔中,并且在滑塊57固定在脹緊套筒58上后,其上的頂推斜面61沿空心主軸53的軸線方向延伸。每個滑塊57上均設置有一個能夠沿其內的頂推斜面61滑動的頂推塊59。頂推塊59的一端設置在滑塊57內,另一端穿過卷筒本體50上的頂推通孔62與脹緊葉瓣52固定連接。頂推塊59為塊狀或筒狀物,優選的,在其插入到滑塊57內的一端上還設置有能夠使頂推塊59易于在頂推斜面上滑動的滑動組件,滑動組件可為分別設置在頂推塊59兩側的兩個軸承或滾輪等。為了使頂推塊59能夠順利的通過頂推通孔62,并在頂推脹緊葉瓣52的過程中不會失穩,在頂推通孔62處還設置有沿卷筒本體50的徑向方向延伸設定長度的套筒63。頂推塊59由套筒63中穿過與脹緊葉片52固定在一起。另外,為了保證頂推過程中,每個頂推塊59能夠在沿卷筒本體50徑向方向往復運動,在每個脹緊葉瓣52與卷筒本體50之間均設置有一組脹緊導向機構,其包括設置在卷筒本體50上的兩個導向通孔64、分別設置在兩個導向通孔64內的導向套66和與脹緊葉瓣52相連的兩個導向軸65。兩個導向通孔64分別與其對應的頂推通孔62位于同一條母線上,并優選的,位于頂推通孔62的兩側。導向套66為在卷筒本體50的徑向方向延伸設定距離的套筒,兩個導向軸65 —端固定在脹緊葉瓣52上,另一端為自由端,導向軸65穿過導向套66,并能夠在導向套66內往復滑動,在工作過程中與導向套66相配合為脹緊葉瓣52在運動過程中導向。工作時,當第一卷筒2開始卷繞鉛帶之前,氣缸/液壓缸56的活動端伸出,推動拉桿軸55向前封蓋51方向運動,進而推動滑動套筒58移動,設置在脹緊套筒58上的滑塊57隨之運動,頂推塊59在頂推斜面61的作用下相對卷筒本體50向外伸出,將脹緊葉瓣52推離卷筒本體50。隨后,在電機54驅動第一卷筒2旋轉,開始卷繞鉛帶。當完成鉛帶的卷繞后,氣缸或液壓缸56的活動端縮回,滑塊57隨脹緊套筒58復位,頂推塊59在頂推斜面61的作用下相對卷筒本體50向內縮回,脹緊葉瓣52貼近卷筒本體50,以方便鉛卷由第一卷筒2上卸下。當然,在實際應用中,如頂推斜面61的設置方向與上述實施例中相反,則氣缸或液壓缸56的活動端縮回,脹緊葉瓣52被推離卷筒本體50 ;當氣缸或液壓缸56的活動端伸出,則脹緊葉瓣52被拉回,貼近卷筒本體50。另外,可以理解的是,除上述實施例中在空心主軸53設置帶有頂推斜面61的滑塊57,并通過滑塊57的往復滑動的方式來調整脹緊葉瓣52與卷筒本體50之間的徑向距離外,還可將拉桿軸55位于卷筒本體50內的端部設置為錐形軸,以其自身在其軸向方向上的移動頂推頂推塊59,來調整脹緊葉瓣52和卷筒本體50之間的徑向距離等等,諸如此類的結構均可應用于此,再此就不一一例舉了。如圖2、8所示,第一抱緊機構D包括第一框架4、柔性帶5、支撐件、第一驅動裝置和調節機構。其中,支撐件包括固定支撐件和活動支撐件,固定支撐件為固定設置在第一框架4上的若干支撐桿6,活動支撐件包括通過搖臂轉軸8設置在第一框架4上的搖臂單元9和設置在搖臂單元上的支撐桿6。柔性帶5繞過各支撐桿6設置在第一框架4上。第一驅動裝置為設置在第一框架4上的氣缸7或液壓缸,氣缸7的固定端鉸接固定在第一框架4上,其活動端與搖臂單元9鉸接連接。氣缸7的活動端伸出,搖臂單元9與第一框架4合攏,柔性帶5對第一卷筒2形成包裹;氣缸7的活動端縮回,搖臂單元9相對于第一框架4打開,柔性帶5與第一卷筒2分離。另外,支撐件還可以由若干可打開和合攏的支撐單元構成,并通過驅動件驅動各支撐單元之間的打開和合攏。如圖1所示,調節機構包括設置在機架I上的第二驅動裝置10和用于為第一抱緊機構D的運動導向的第一框架導向機構。其中,第二驅動裝置10為設置在機架I底部的氣缸或液壓缸,其固定端固定在機架I上,其活動端與第一框架4鉸接連接。第一框架導向機構包括設置在機架I上的導向件11和能夠在導向件上往復運動的導向座(圖中未顯示),第一抱緊機構D的第一框架4與導向座固定連接,在第二驅動裝置10的驅動下,沿導向件11往復運動。圖1、2中所示,導向件11設置在第一框架4的側面,在實際應用中,也可設置在第一框架4的下方。工作時,鉛帶在進入到第一卷繞單元A中,在柔性帶5的包裹下,隨第一卷筒2同步旋轉卷繞在第一卷筒2上。當鉛帶在第一卷筒2上卷繞達到設定厚度后,鉛帶不會相對第一卷筒2打滑的情況后,為了避免第一抱緊機構D對鉛帶卷繞造成阻礙,在第一驅動裝置的驅動下搖臂單元9相對于第一框架4打開,柔性帶5與第一卷筒2分離,不再包裹第一卷筒2,并在第二驅動機構10的驅動下第一框架4在導向件11的導向下向遠離第一卷筒2的方向移動,第一抱緊機構D與第一卷筒2完全分離。當第一卷筒2完成一次卷繞并卸卷后,調節機構驅動第一抱緊機構D向第一卷筒2靠近,到位后,在第一驅動裝置的驅動下,搖臂單元9與第一框架4合攏,柔性帶5再次對第一卷筒形成包裹,準備進行下一次卷繞;如此往復。如圖1所示,第二卷繞單元B設置機架I上,并位于第一卷繞單元A的下游。優選的,第二卷繞單元B與第一卷繞單元A的結構向同,包括用于卷繞鉛帶的第二卷筒機構,其包括第二卷筒2’用于驅動所述第一卷筒轉動的第一卷筒驅動裝置3’和用于對鉛帶限位、使其能夠跟隨第二卷筒2’轉動的第二抱緊機構D’。如圖1、2所示,轉換機構C設置在機架I上,并位于第一卷繞單元A的上游。轉換機構C包括依次設置的導向輥機構E、導向板機構、轉換切帶機構F、用于在轉換切帶機構F與第一卷繞單元A之間為鉛帶提供支撐和導向的第一導板組G和用于在轉換切帶機構F與第二卷繞單元A之間為鉛帶提供支撐和導向的第二導板組H。如圖9所示,導向輥機構E包括第二框架12、固定輥20、活動壓輥14、第二驅動裝置15、固定轉軸16、曲柄套和第三驅動裝置。其中,第二框架12固定設置在機架I上,固定輥13通過其轉軸設置在第二框架12上,同時通過其轉軸與第二驅動裝置15連接,并能夠在第二驅動裝置15的驅動下繞其自身軸線轉動。第二驅動裝置15通常由電機和減速器構成。第三驅動裝置為氣缸17或液壓缸,其固定端設置在第二框架12或機架I上,其活動端與曲柄套鉸接。固定轉軸16固定設置在第二框架12上。曲柄套包括用于套裝在固定轉軸16上的軸套44,間隔設置在軸套44上的兩個固定板18和固定在固定轉軸16上用于與氣缸17活動端鉸接的連接件19。優選的,連接件19相對固定轉軸16的伸出方向垂直于固定板18相對固定轉軸16的伸出方向。活動壓輥14的兩端分別固定設置在兩個固定板18上,并能夠繞其自身轉軸轉動。氣缸17的活動端伸出驅動軸套44繞固定轉軸16逆時針轉動,活動壓輥14與固定輥13之間的輥縫減小;氣缸17的活動端縮回,軸套44繞固定轉軸16順時針轉動,活動壓輥14與固定輥13之間的輥縫增大。工作時,在第二驅動裝置15的驅動下,固定輥20繞其自身軸線轉動,對咬入到其與活動壓輥14之間的鉛帶牽引并導向,使其進入到導向板13中。另外,在氣缸17的驅動下,曲柄套繞固定轉軸16旋轉,對固定輥20與活動壓輥14之間的間距進行調節,以適應不同厚度的鉛帶。如圖2、9、12中所示,導向板機構包括傾斜設置在第二框架12上的導向板13和導向板轉軸13a,導向板13為平板,并優選的,在其沿鉛帶行進方向的兩個側邊上設置有向上凸起外沿。該外沿的作用是防止在導向板13上運動的鉛帶跑偏。導向板轉軸13a固定設置在第二框架12上,位于導向板13的下方,靠近于導向棍機構E位置。導向板13的一端抵靠在導向板轉軸13a上,另一端固定設置動刀架23上,導向板13可隨動刀架23的上升和下降,繞導向板轉軸13a轉過設定角度,以配合轉換切帶機構F將鉛帶送入所述第一卷繞單元A或第二卷繞單元B中。如圖2、10、13所示,轉換切帶機構F包括第三框架、定切刀22、動刀架23,第一動切刀24、第二動切刀25、第四驅動裝置和第二導向機構。其中,第三框架包括L型固定架21和用于固定定切刀22的定刀架26 ;L型的固定板一個側邊用于與機架I固定,另一個側邊用于固定定刀架26。定刀架26可為圖10中所示的,帶有方形通孔的平板;也可為兩根間隔設置在L型固定架21上的兩根立柱。定切刀22帶有上、下兩個刀刃,定切刀通常通過其兩端固定在位于方形通孔中,定切刀22將方形通孔分為兩個部分位于下刀刃的下方的供鉛帶輸入到第一卷繞單元A中的第一通孔27和位于上刀刃上方的、供鉛帶輸入到第二卷繞單元B中的第二通孔28。定切刀的上、下兩個刀刃的延伸方向與鉛帶所在平面平行,并垂直于鉛帶的運動方向。優選的,定切刀22固定在方形通孔的中央。如圖10、12、13所示,第一動切刀24和第二動切刀25間隔設置在動刀架23上,并且兩者的刀刃相對設置,兩刀刃之間的距離大于定切刀22的厚度;第一動切刀24和第二動切刀25的刀刃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定切刀22的兩個刀刃。第四驅動裝置為氣缸29/或液壓缸;氣缸29的固定端設置在L型固定架21上,其活動端與動刀架23固定連接。通過氣缸29的活動端伸出與縮回,帶動動刀架23沿平行于定刀架26所在平面的方向運動。為了保證動刀架23的運動方向始終平行于定刀架26所在平面,在定刀架26上還設置有用于為動刀架23運動導向的第二導向機構,第二導向機構包括設置在定刀架26上的兩個導向槽30和可沿導向槽30往復滑動的導向座,在本實施例中,導向座即為動刀架23,動刀架23的兩個側邊加工成與導向槽相配的形狀,并能夠在導向槽30內往復滑行。另外,導向座也可為分設在兩個導向槽30內的、并能夠在導向槽30內往復運動的導向塊。當然,在實際應用中,第二導向結構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例如,設置在L型固定架21上的兩根導向桿和其上的滑塊等,其他可以為直線運動導向的導向結構均可應用于此。另外,并且導向座的結構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并不局限于上面例舉的兩個導向塊結構。
圖13中所顯示的是第一動切刀24為與定切刀22的下刀刃的配合狀態,此時,第一動切刀24與定切刀22配合將位于第一通孔27中的鉛帶切斷;當動刀架23在氣缸29的驅動下向下移動,第二動切刀25與定切刀22的上刀刃配合即可將位于第二通孔28內的鉛帶切斷。如圖1、2、14所示,第一導板組G用于連接第一通孔27 (見圖13)與第一卷筒2,包括第一導板32、與第一導板相接的第二導板33和用于調節第二導板33位置的導板調節裝置。第一導板32固設在機架I上,其一端設置在第一通孔28的下游,用于連接第一通孔27,并支撐穿過第一通孔28的鉛帶,其另一端與通過導板調節裝置設置在機架I上的第二導板33的一端相接。導板調節裝置包括導槽34和導座,導槽34固定設置在機架I上,導座包括能夠在導槽34中往復滑動的滑塊35和能夠將滑塊35固定在導槽34中的固定結構36。第二導板33固定在滑塊35上。固定結構36為能夠將滑塊35固定設置在導槽34中的螺栓等。使用時,通過調整滑塊35在導槽34中的位置來調整第二導板33相對于第一導板32和第一滾筒2之間的相對位置,調整完畢后,通過固定結構36將滑塊35固定在滑槽中,同時固定了第二導板34的空間位置,使之不會對第一卷筒2的卷繞產生影響。穿過第一通孔27的鉛帶在第一導板32和第二導板33的支撐和導向下進入到第一卷繞單元A中進行卷繞。如圖2、14所示,第二通孔28 (見圖13)與第二卷筒2a之間還設置有第二導板組H ;第二導板組H的結構與第一導板組G基本相同,包括第三導板37和與第三導板37相接的第四導板38。如果第二卷繞單元B與轉換機構C之間的距離較長,還可在第三導板37與第四導板38之間設置延長板40。如圖1所示,卷繞機還包括用于將鉛卷由第一卷筒2卸下的第一卸卷機構I和將鉛卷由第二卷筒2卸下的第二卸卷機構J。第一卸卷機構和第二卸卷機構的結構相同,如圖15所示,均包括卸卷頂板41、用于驅動卸卷頂板41頂推鉛卷的氣缸/液壓缸42和為卸卷頂板41的運動進行導向的第三導向機構。液壓缸42的固定端固定設置在機架I上,并優選的,相對于第一卷筒單元A或第二卷筒單元B位于機架I的另一側。液壓缸42的活動端穿過機架I與卸卷頂板41固定連接。卸卷頂板41通常為平板,并優選的,其下沿為圓弧型,該圓弧應與第一卷筒2或第二卷筒2’的外圓周相配,使其與將卷繞在第一卷筒2或第二卷筒2’的鉛卷的接觸面積達到最大,使鉛卷的單位面積受力降到最低。第三導向機構為間隔設置在卸卷頂板41上的兩根導桿43,兩根導桿43的長度應大于卸卷頂板41在卸卷時的運動距離。優選的,大于液壓缸42活動端的最大伸出長度。在機架I的對應位置處還設置有供兩根導桿43穿過的兩個導向孔,兩個導向孔與導桿43配合,完成對卸卷頂板41的導向。當鉛帶在第一卷繞單元A中完成卷繞后,氣缸/液壓缸42的活動端伸出,卸卷頂板41頂推鉛卷的側面,將其由第一卷筒2上卸下。與之相同,當鉛帶在第二卷繞單元B中完成卷繞后,所述氣缸/液壓缸42的活動端伸出,卸卷頂板41頂推鉛卷的側面,將其由第二卷筒2’上卸下。在實際應用中,每個卷繞單元可配置多個頂卷機構,使鉛卷受力更加均勻,卸卷更加便捷。工作時,鉛帶經上游設備加工后進入卷繞機中進行卷繞,首先,應根據鉛帶的厚度調整導向輥機構E中固定輥20和活動壓輥14之間的輥縫距離,使之與鉛帶厚度相匹配。鉛帶在固定輥20和活動壓輥14的牽引導向下,通過導向板機構進入到轉換切帶機構F中,并穿過第一通孔27進入到第一卷繞單元A中進行卷繞,第一卷筒2上的脹緊葉瓣52在脹緊機構的作用下遠離卷筒本體50,第一抱緊機構D將剛進入到第一卷繞單元A中的鉛帶包裹在第一卷筒2外,使其能夠跟隨第一卷筒2同步旋轉,卷繞在第一卷筒2上。當鉛帶在第一卷筒2上卷繞設定厚度,不再相對第一卷筒2打滑后,在第一驅動裝置的驅動下,搖臂單元9打開,并在調節機構的作用下,第一抱緊機構D向遠離第一卷筒2的方向移動,以避免阻礙第一卷筒2的卷繞。當第一卷筒2上的鉛卷卷繞完成后,第四驅動裝置驅動動刀架23上移,第一動切刀24與定切刀22的下刀刃配合,將穿過第一通孔27的鉛帶切斷,然后動刀架23繼續上移,將鉛帶送入到位于定切刀22上方的第二通孔28中,鉛帶在導向輥機構E和導向板機構的牽引導向下,穿過第二通孔28進入到第二卷繞單元B中進行卷繞。于此同時,脹緊葉瓣52在脹緊機構的作用下向卷筒本體50貼近,第一卸卷機構I中的液壓缸42的活動端伸出,卸卷頂板41將設置在第一卷筒2上的鉛卷頂出第一卷筒2完成卸卷。卸卷后,第一抱緊機構D復位,繼續對第一卷筒2進行包裹,準備進行下次卷繞。鉛帶在第二卷繞單元B中的卷繞過程基本與第一卷繞單元A中相同,并且在完成卷繞后,第四驅動裝置驅動動刀架23下移,第二動切刀25與定切刀22的上刀刃配合,將穿過第二通孔28的鉛帶切斷,切斷鉛帶后,定刀架繼續下移,鉛帶在導向輥機構E和導向板機構的牽引導向下再次將鉛帶送入到第一卷繞單元A中進行卷繞。卷繞在第二卷筒2’上的鉛卷在第二卸卷機構J的作用下完成卸卷。如此往復,對鉛帶進行連續卷繞。本發明通過第一卷繞單元和第二卷繞單元的交替工作來實現鉛帶的連續卷繞。另外,兩個卷繞單元中用于直接卷繞鉛帶的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上均設置有可以相對于卷筒本體脹開和縮緊的脹緊葉瓣,在卷繞時脹緊葉瓣相對于卷筒本體脹開。在卷繞完成后,卸卷時,脹緊葉瓣縮緊,貼近于卷筒本體,在使第一 /第二卷筒與鉛卷最內層之間具有一定空間,易于鉛卷由第一 /第二卷筒上卸下。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卷繞機包括兩個卷繞單元,但實際應用中也可根據生產的實際情況在卷繞機中增加卷繞單元和轉換機構的數量以適應不同卷繞需求。
權利要求
1.一種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繞機包括機架;設置在機架上,用于卷繞鉛帶的第一卷繞單元,其包括第一卷筒機構和第一抱緊機構,所述第一卷筒機構包括用于卷繞鉛帶的第一卷筒和用于驅動所述第一卷筒轉動的第一卷筒驅動裝置,所述第一抱緊機構用于對所述鉛帶限位、使其能夠跟隨所述卷筒轉動; 設置在所述機架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卷繞單元下游的,與所述第一卷繞單元交替使用對鉛帶進行連續卷繞的第二卷繞單元,其包括第二卷筒機構和第二抱緊機構,所述第二卷筒機構包括用于卷繞鉛帶第二卷筒和用于驅動所述第二卷筒轉動的第二卷筒驅動裝置,所述第二抱緊機構用于對所述鉛帶限位、使其能夠跟隨所述卷筒轉動的第二抱緊機構,; 用于控制鉛帶進入第一卷繞單元或第二卷繞單元的轉換機構,設置在所述機架上; 使用時,鉛帶在轉換機構的引導下進入到所述第一卷繞單元中,并在所述第一抱緊機構的作用下隨所述第一卷筒旋轉卷繞;當所述第一卷筒上的鉛帶卷繞到設定體積后,鉛帶被所述轉換機構切斷,并在其引導下進入到第二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當鉛帶在所述第二卷筒中卷繞到設定體積后,再在轉換機構的作用下進入到所述第一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 如此反復,連續不斷的卷繞鉛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卷筒驅動機構包括電機和空心主軸,所述空心主軸的一端與所述電機相連,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卷筒相連,將所述電機的動力傳遞給所述第一卷筒。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卷筒包括卷筒本體,所述卷筒本體為空心桶狀結構;脹緊葉瓣組件,其包括設置在在所述卷筒本體外側的若干脹緊葉瓣和調節所述脹緊葉瓣與所述卷筒本體在所述卷筒本體徑向方向距離的脹緊機構;在卷繞鉛帶時,若干所述脹緊葉瓣在所述脹緊機構的作用下遠離所述卷筒本體,在卷繞完成后,所述脹緊機構驅動若干所述脹緊葉瓣貼近所述卷筒本體,使卷繞在所述第一卷筒上的鉛卷易于由其上卸下。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脹緊機構包括脹緊組件,其包括套裝在所述空心主軸位于卷筒內一端上的脹緊套筒,固設在所述脹緊套筒上的、帶有沿所述空心主軸軸向方向延伸的頂推斜面的若干滑塊和一一對應的設置在每個所述滑塊上、并以在述滑塊上的斜面上滑動來調節所述脹緊葉瓣與所述卷筒本體在所述卷筒本體徑向方向距離的若干頂推塊,所述頂推塊的一端設置在其所對應的所述滑塊上,另一端穿過所述卷筒本體與所述脹緊葉瓣固連;用于驅動脹緊組件的氣缸或液壓缸,所述氣缸或液壓缸的固定端固設在所述機架上, 其另一端與所述脹緊組件相連;連接所述氣缸或液壓缸與所述脹緊組件的拉桿軸,所述拉桿軸的一端與氣缸或液壓缸的活動端相連,另一端穿過所述空心主軸與所述脹緊套筒固連;所述第一卷筒開始卷繞時,所述氣缸或液壓缸的活動端伸出/縮回,所述滑塊隨所述脹緊套筒移動,所述頂推塊在所述頂推斜面的作用下相對所述卷筒本體向外伸出,頂推所述脹緊葉瓣遠離所述卷筒本體;卷繞完成后,所述氣缸或液壓缸的活動端縮回/伸出,所述滑塊隨所述脹緊套筒移動,所述頂推塊在所述頂推斜面的作用下相對所述卷筒本體向內縮回,所述脹緊葉瓣隨著所述頂推塊貼近所述卷筒本體。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筒本體上設置有若干供所述頂推塊穿過的頂推通孔,并在所述頂推通孔上設置有沿所述卷筒本體的徑向方向延伸設定長度的套筒,所述頂推塊由所述套筒中穿過與所述脹緊葉瓣固連。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脹緊機構還包括與若干所述頂推塊一一對應設置的若干脹緊導向機構,所述脹緊導向機構包括兩個導向通孔,其為設置在所述套筒本體上的,并與其對應的頂推通孔位于同一條母線上;設置在所述兩個導向通孔上的導向套;所述導向套在所述套筒本體的徑向方向延伸設定距離;兩個導向軸,與所述脹緊葉瓣固連,能夠在所述導向套中往復滑動,為所述脹緊葉瓣的動導向。
7.根據權利要求2-6任一權利要求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卷筒機構結構與第一卷筒機構相同。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抱緊機構包括第一框架;用于包圍在所述卷筒外側、并將位于其與卷筒之間的鉛帶抱緊在所述卷筒外側使之與所述卷筒同步轉動的柔性帶;用于支撐柔性帶的若干組支撐件,各組支撐件可相對打開或合攏,并在合攏時所述柔性所述卷筒形成包裹,所述若干組支撐件均設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用于驅動若干組支撐件打開或合攏的第一驅動裝置;用于調整所述框架與所述第一卷筒之間位置的調節機構,所述調節機構設置在所述機架上;所述鉛帶在進入到所述第一卷繞單元后,所述柔性帶將鉛帶包裹在所述第一卷筒上, 使鉛帶隨所述第一卷筒同步旋轉,卷繞在所述第一卷筒上,當鉛帶在所述第一卷筒上卷繞設定厚度后,在所述第一驅動裝置的驅動下柔性帶打開,不再包裹所述卷筒;所述調節機構驅動所述第一框架向遠離所述第一卷筒方向移動,第一抱緊機構與所述第一卷筒分離;第一卷筒完成卷繞并卸卷后,所述調節機構驅動所述第一框架移動,所述柔性帶在第一驅動裝置的驅動下合攏,再次對所述卷筒進行包裹,準備進行下一次卷繞;如此往復。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抱緊機構的支撐件包括固定支撐件和活動支撐件;所述固定支撐件為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的若干支撐桿;和活動支撐件,所述活動支撐件包括通過搖臂轉軸設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的搖臂單元和設置在搖臂單元上的支撐桿;所述搖臂單元在所述第一驅動裝置的驅動下繞所述搖臂轉軸旋轉,相對所述第一框架而打開或合攏。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驅動裝置為液壓缸/氣缸, 所述液壓缸/氣缸的固定端設置在機架上,其活動端與所述活動支撐件固接。
11.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機構包括用于驅動所述第一框架運動的第二驅動裝置和用于為所述第一框架運動導向的第一框架導向機構;所述第一框架導向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導向件和與所述第一框架固連,并可在所述導向件上往復運動的導向座。
12.根據權利要求8-11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抱緊機構與上述第一抱緊機構結構相同。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換機構設置在所述第一卷繞單元的上游,其包括依次設置的導向輥機構、導向板機構和轉換切帶機構;其中所述導向輥機構用于對進入到所述鉛帶進行導向使其通過所述導向板機構的支撐進入到所述轉換切帶機構中,并在轉換切帶機構的引導下進入到第一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當第一卷繞單元所卷繞的鉛帶重量達到預定值后,所述轉換切帶機構將所述鉛帶切斷,在將鉛帶導入到第二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完成在第二卷繞單元中的卷繞后,所述轉換切帶機構再將所述鉛帶切斷,并再次將其導入到第一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如此往復,連續完成鉛帶的卷繞。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輥機構包括第二框架,固設在所述機架上;設置在所述第二框架上的所述固定輥,所述固定輥能夠繞其自身軸線轉動;用于驅動所述固定輥轉動的第二驅動裝置;活動壓輥,設置在所述固定輥上方,用于與所述固定輥配合為所述鉛帶導向;用于將活動壓輥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固定轉軸,所述固定轉軸固設在所述機架上;套裝在所述固定轉軸上用于將所述活動壓輥設置在所述轉軸上的曲柄套,所述活動壓輥通過其兩端的軸承設置在所述曲柄套上;用于驅動所述曲柄套繞所述固定轉軸轉動的第三驅動裝置;在所述第二驅動裝置的驅動下,所述固定輥繞其自身軸線轉動,將咬入到其與活動壓輥中的鉛帶導向進入到所述導向板機構中;在所述第三驅動裝置的驅動下,曲柄套繞所述轉軸旋轉,調節所述固定輥與所述活動壓輥之間的間距。
1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換切帶機構包括第三框架;定切刀,所述定切刀設置在第三框架上,并且帶有上、下兩個刀刃,兩個刀刃均平行于鉛帶所在平面,并垂直于所述鉛帶行進方向設置,所述下刀刃的下方設置有供所述鉛帶輸入到第一卷繞單元中的第一通孔,在上刀刃上方設置有供鉛帶輸入到所述第二卷繞單元中的第二通孔;動刀架,設置在所述第三框架上,并可在所述垂直于所述鉛帶方向上往復運動;設置在所述動刀架上的第一動切刀,所述第一切刀設置在定切刀的下方;設置在所述動刀架上的第二動切刀,所述第二切刀設置在定切刀的上方;用于驅動所述動刀架運動第四驅動裝置;當第一卷繞單元中的鉛帶卷繞完畢后,動刀架在第四驅動裝置的驅動下上升,使所述第一動切刀與所述定切刀的下刀刃配合將位于第一通孔中的鉛帶切斷,然后所述動刀架繼續上升,將鉛帶送入所述第二通孔中,使其進入到第二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當第二卷繞單元卷繞完畢后,在第四驅動裝置的驅動下,所述動刀架下降,所述第二動切刀與所述定切刀的上刀刃配合,將位于第二通孔中的切帶切斷;并繼續下降,將鉛帶送入到所述第一通孔中,使其進入再次進入到第一卷繞單元中卷繞。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換切帶機構還包括用于為動刀架導向的第二導向機構,設置在所述第三框架上,其包括用于為動刀架的運動導向的第二導向件和能夠在所述第二導向件上往復運動的第二導向座,所述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均設置在所述第二導向座上。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導向件為垂直于所述鉛帶設置在所述第三框架上的兩個導向槽,所述第二導向座為分設在兩個所述導向槽內的導向塊,所述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固設在兩個所述導向塊上。
18.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板機構包括用于支撐鉛帶的導向板和導向板轉軸;導向板轉軸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二框架上,并位于所述導向板的下方;所述導向板的一端抵靠在所述導向板轉軸上,另一端固定設置在所述動刀架上,所述導向板可隨動刀架的上升和下降,繞其轉軸轉過設定角度,以配合轉換切帶機構將鉛帶送入所述第一卷繞單元或第二卷繞單元中。
19.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換機構還包括用于連接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一卷筒的第一導板組,其包括第一導板、第二導板和用于調節第二導板位置的導板調節裝置,所述第一導板固設在所述機架上,其一端設置在第一通孔的下游, 用于支撐穿過第一通孔的鉛帶,另一端與第二導板一端相接;穿過所述第一通孔的鉛帶在第一導板和第二導板的支撐和導向下進入到所述第一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板調節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導槽和導座;導座包括能夠在導槽中往復滑動的滑塊、用于將滑塊在所述滑槽中定位的固定結構,所述第二導板固設在滑塊上;通過調整滑塊在所述滑槽的位置,并使用所述固定結構將所述滑塊固定在所述滑槽中,對所述第一導板與所述第二導板之間的相對位置進行調整。
21.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換切帶機構還包括用于連接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二卷筒的第二導板組;所述第二導板組的結構與第一導板組相同。
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繞機還包括用于將鉛帶卷由所述第一卷筒上卸下的第一卸卷機構,其包括卸卷頂板和用于驅動卸卷頂板的氣缸/ 液壓缸,所述氣缸/液壓缸的固定端固設在所述機架上,其活動端與所述卸卷頂板固連;當鉛帶在第一卷繞單元中完成卷繞后,所述氣缸/液壓缸的活動端伸出,卸卷頂板頂推鉛卷的側面,將其由第一卷筒上卸下。
23.根據權利要求22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卸卷機構還包括用于為所述卸卷頂板運動導向的第三導向機構,所述第三導向機構包括間隔設置在卸卷頂板上的兩根導桿和設置在所述機架上,供所述兩根導桿穿過機架,并與所述導桿配合為所述卸卷頂板導向的導向孔。
24.根據權利要求22所述鉛帶卷繞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繞機還包括用于將鉛帶卷由所述第二卷筒上卸下的第二卸卷機構,所述第二卸卷機構與所述第一卸卷機構的結構相同;當鉛帶在第二卷繞單元中完成卷繞后,所述氣缸/液壓缸的活動端伸出,卸卷頂板頂推鉛卷的側面,將其由第二卷筒上卸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卷繞機包括機架;用于卷繞鉛帶的第一卷繞單元和第二卷繞單元;用于控制鉛帶進入第一卷繞單元或第二卷繞單元的轉換機構,設置在機架上;使用時,鉛帶在轉換機構的引導下進入到第一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當第一卷繞單元中的鉛帶卷繞到設定體積后,鉛帶被轉換機構切斷,并在其引導下進入到第二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當鉛帶在第二卷繞單元中卷繞到設定體積后,再在轉換機構的作用下進入到第一卷繞單元中進行卷繞,如此反復,連續不斷的卷繞鉛帶。本發明通過在卷繞機上設置兩個卷繞單元,在工作時可交替使用兩個卷繞單元對鉛帶進行卷繞,使對鉛帶的卷繞不停頓,尤其適用于連續鉛帶生產設備中。
文檔編號B21C47/24GK102989832SQ201210549110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8日
發明者汪群華, 盧曦, 朱林 申請人:江蘇三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