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治具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治具加溫熱整形裝置。
背景技術:
不銹鋼材質在五金加工行業中使用廣泛,其生產過程中經常會采用拉伸、折彎、整形、拋光、打磨等加工工序,由于“內應力”釋放不均,其產品大平面會形成不規則“扭曲”,產生類似“打鼓”“變形”現象,造成平面度、尺寸超差,產品良率大大降低,產生較多的不良品。
以上不良品大多數采用人工校形矯正,其效率較低下,尺寸穩定性很差,且存在反彈現象,且大部份手工無法修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具加溫熱整形裝置,它能有效的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治具加溫熱整形裝置,包括氣缸、上隔熱板、上銅模板、下銅模板、下隔熱板、下墊板、下滑板、下模座、控溫管、發熱管和感溫頭;所述氣缸固定在上模座上;所述上模座通過導套和下模座固定連接;所述上隔熱板套設在導套上;所述氣缸的主軸通過氣缸連桿固定在上隔熱板的上端面;所述上銅模板固定在上隔熱板的下端面;所述下銅模板、下隔熱板和下墊板依次固定連接;所述下墊板和下滑板滑動連接;所述下滑板通過下墊腳固定在下模座的上端面;所述控溫管和發熱管固定在上銅模板和下銅模板上;所述感溫頭固定在上銅模板上。
進一步,所述銅模板和上隔熱板之間設有上墊板和上滑板。
進一步,所述控溫管在上銅模板和下銅模板上均勻分布,且上下對稱設置。
進一步,所述發熱管在上銅模板和下銅模板上各設置一個,且位置對稱。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治具加溫熱整形裝置采用產品加工溫熱整形方案,使用專用熱整形治具對產品進行加溫整形,消除產品的內應力,使其“扭曲”或“打鼓”現象得以矯正,尺寸得到有效修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閉合狀態時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分開狀態時整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中:1.氣缸;2.氣缸連桿;3.上模座;4.導套;5.上隔熱板;6.上墊板;7.上滑板;8.上銅模板;9.下銅模板;10.下隔熱板;11.下墊板;12.下滑板;13.下墊腳;14.下模座;15.控溫管;16.發熱管;17.感溫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治具加溫熱整形裝置,包括氣缸1、上隔熱板5、上銅模板8、下銅模板9、下隔熱板10、下墊板11、下滑板12、下模座14、控溫管15、發熱管16和感溫頭17;所述氣缸1固定在上模座3上;所述上模座3通過導套4和下模座13固定連接;所述上隔熱板5套設在導套4上;所述氣缸1的主軸通過氣缸連桿2固定在上隔熱板5的上端面;所述上銅模板8固定在上隔熱板5的下端面;所述下銅模板9、下隔熱板10和下墊板11依次固定連接;所述下墊板11和下滑板12滑動連接;所述下滑板12通過下墊腳13固定在下模座14的上端面;所述控溫管15和發熱管16固定在上銅模板8和下銅模板9上;所述感溫頭17固定在上銅模板8上。
進一步,所述銅模板8和上隔熱板5之間設有上墊板6和上滑板7。
進一步,所述控溫管15在上銅模板8和下銅模板9上均勻分布,且上下對稱設置。
進一步,所述發熱管16在上銅模板8和下銅模板9上各設置一個,且位置對稱。
本發明在工作時:根據待校形產品零件的實際要求,將溫控設定為產品所需的溫度,時間設定為所需時長,當溫度達到設定溫度時即可開始作業;將待校形產品放入下銅模板9上的夾具中,啟動開關,氣缸1帶動上銅模板8下壓,上銅模板8與待校形產品緊密接觸;根據溫控和設計的設定,發熱管16發熱進行加溫熱整形工作,感溫頭17實時檢測工作溫度,通過控溫管15進行溫度的調控;熱整形完成后,氣缸退回,取出待校形產品放入冷水中冷卻,即完成作業過程。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