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六合一八工位制針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365955閱讀:399來源:國知局
六合一八工位制針設備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一種六合一八工位制針設備。



背景技術:

槽針的加工需要分磨針頭、磨針尖、銑R、銑槽、拋光、彎鉤六道工序完成,目前國內加工槽針所使用的設備仍是單工序機械化生產設備,一個槽針的加工需要裝夾六次,而且需要六臺設備,六個工人才能完成,目前的設備一直沒有更新的突破,采用的是我國70年代的設備,所以生產的槽針質量較差,一致性不好, 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高,自動化程度不高,無法滿足目前市場需求。

中國授權公告號為CN201009064的實用新型專利說明書公開了一種罩極電機短路環壓裝焊接組合機床,包括工作臺、回轉臺、電機和變速箱,電機通過變速箱傳動連接回轉臺,工作臺上圍繞著回轉臺布置有工位架、焊架和若干工位氣缸,工位架上固定有下料氣缸和壓模缸,壓模缸的活塞桿上裝有上模工裝,焊架上安裝焊槍,回轉臺轉動時,回轉臺上的下模工裝能分別位于壓模缸上的上模工裝和焊槍的下方。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加工出來的槽針的質量和一致性均好, 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自動化程度高,氣動夾載機構結構簡單的六合一八工位制針設備。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六合一八工位制針設備,包括主機基座、空心軸轉塔機構,所述空心軸轉塔機構包括伺服電機、減速機、空心軸轉塔和安裝盤,且空心軸轉塔機構安裝在主機基座上,所述伺服電機的輸出軸與減速速機的輸入軸傳動連接,減速速機的輸出軸與空心軸轉塔傳動連接,所述安裝盤固定連接在空心軸轉塔上,其創新點在于:

還包括氣動夾載機構、送料機構、磨針頭機構、磨針尖機構、銑R機構、銑槽機構、拋光機構、彎鉤機構、落料機構和控制器,所述送料機構、磨針頭機構、磨針尖機構、銑R機構、銑槽機構、拋光機構、彎鉤機構、落料機構分別安裝在主機基座上且均布在安裝盤的外圍四周,所述安裝盤上與送料機構、磨針頭機構、磨針尖機構、銑R機構、銑槽機構、拋光機構、彎鉤機構、落料機構對應的位置處均安裝有氣動夾載機構,所述磨針頭機構、磨針尖機構、銑R機構、銑槽機構、拋光機構、彎鉤機構和空心軸轉塔機構的伺服電機均與控制器電連接;

所述氣動夾載機構包括氣動夾載機構基座、微調螺絲、夾緊氣缸、上夾緊塊和下夾緊塊,所述夾緊氣缸的缸體和下夾緊塊固定連接在氣動夾載機構基座上,所述上夾緊塊固定連接在夾緊氣缸的活塞桿上,所述微調螺絲螺旋連接在氣動夾載機構的氣動夾載機構基座上且由安裝盤的固定螺栓軸向限位。

所述送料機構包括送料機構基座、裝針料盒、槽針推動板和進料氣缸,所述送料機構基座固定連接在主機機座上,所述裝針料盒固定連接在送料機構基座上,所述進料氣缸的缸體固定連接在送料機構基座上,進料氣缸的活塞桿與槽針推動板固定連接。

所述磨針頭機構包括夾緊機構、第一基座、第一進給機構、第一磨頭電機、第一防塵罩、第一上砂輪片、第一下砂輪片、調整片和第一鎖緊螺母,所述第一進給機構包括第一絲杠、第一前后進給驅動塊、第一伺服電機、第一聯軸器、第一左右微調塊、第二基座、第一上下微調塊、第一調整螺桿和第二調整螺桿;

所述第一基座上設有第一進給機構,所述第一進給機構的第一伺服電機通過第一聯軸器與第一絲杠的一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一前后進給驅動塊滑動連接在第一基座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一絲杠的另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所述第一左右微調塊滑動連接在第一前后進給驅動塊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一調整螺桿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且由前后進給驅動塊軸向限位,所述第二基座固定連接在第一左右微調塊上,所述第一上下微調塊滑動連接在第二基座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二調整螺桿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且由第二基座軸向限位,所述第一基座固定連接在主機機座上,所述第一伺服電機與控制器電連接;

所述第一磨頭電機和第一防塵罩固定連接在第一上下微調塊上且第一磨頭電機與控制器電連接,所述第一上砂輪片、第一下砂輪片、調整片和第一鎖緊螺母固定連接第一磨頭電機的輸出軸上,所述調整片設在第一上砂輪片和第一下砂輪片之間,所述第一鎖緊螺母設置在第一磨頭電機的輸出軸的軸端且能對第一上砂輪片和第一下砂輪片軸向限位。

所述磨針尖機構包括夾緊機構、第三基座、第一進給機構、第二磨頭電機、第二防塵罩、第二上砂輪片、第二下砂輪片和第二鎖緊螺母,所述第一進給機構包括第一絲杠、第一前后進給驅動塊、第一伺服電機、第一聯軸器、第一左右微調塊、第二基座、第一上下微調塊、第一調整螺桿和第二調整螺桿;

所述第三基座上設有第一進給機構,所述第一進給機構的第一伺服電機通過第一聯軸器與第一絲杠的一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一前后進給驅動塊滑動連接在第三基座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一絲杠的另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所述第一左右微調塊滑動連接在第一前后進給驅動塊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一調整螺桿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且由前后進給驅動塊軸向限位,所述第二基座固定連接在第一左右微調塊上,所述第一上下微調塊滑動連接在第二基座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二調整螺桿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且由第二基座軸向限位,所述第三基座固定連接在主機機座上,所述第一伺服電機與控制器電連接;

所述第二磨頭電機和第二防塵罩固定連接在第一上下微調塊上且第二磨頭電機與控制器電連接,所述第二上砂輪片、第二下砂輪片和第二鎖緊螺母固定連接第二磨頭電機的輸出軸上,且第二鎖緊螺母設置在第二磨頭電機的輸出軸的軸端并能對第二上砂輪片和第二下砂輪片軸向限位。

所述銑R機構包括夾緊機構、第四基座、第二進給機構、第一銑刀電機和立銑刀,所述第二進給機構包括第二絲杠、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第二伺服電機、第三伺服電機、第二聯軸器、第二左右微調塊、第五基座、第二上下微調塊、第三調整螺桿和第四調整螺桿;

所述第四基座上設有第二進給機構,所述第二進給機構的第二伺服電機通過第二聯軸器與第二絲杠的一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滑動連接在第四基座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二絲杠的另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所述第二左右微調塊滑動連接在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三伺服電機固定連接在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上,所述第三調整螺桿的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且另一端固定連接在第三伺服電機的輸出軸上,所述第五基座固定連接在第二左右微調塊上,所述第二上下微調塊滑動連接在第五基座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四調整螺桿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且由第五基座軸向限位,所述第四基座固定連接在主機機座上,所述第二伺服電機和第三伺服電機均與控制器電連接;

所述第一銑刀電機固定連接在第二上下微調塊上且第一銑刀電機與控制器電連接,所述立銑刀固定連接在第一銑刀電機的輸出軸上。

所述銑槽機構包括夾緊機構、第六基座、第二進給機構、第二銑刀電機和銑刀片,所述第二進給機構包括第二絲杠、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第二伺服電機、第三伺服電機、第二聯軸器、第二左右微調塊、第五基座、第二上下微調塊、第三調整螺桿和第四調整螺桿;

所述第六基座上設有第二進給機構,所述第二進給機構的第二伺服電機通過第二聯軸器與第二絲杠的一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滑動連接在第六基座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二絲杠的另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所述第二左右微調塊滑動連接在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三伺服電機固定連接在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上,所述第三調整螺桿的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且另一端固定連接在第三伺服電機的輸出軸上,所述第五基座固定連接在第二左右微調塊上,所述第二上下微調塊滑動連接在第五基座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四調整螺桿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且由第五基座軸向限位,所述第六基座固定連接在主機機座上,所述第二伺服電機和第三伺服電機均與控制器電連接;

所述第二銑刀電機固定連接在第二上下微調塊上且第二銑刀電機與控制器電連接,所述銑刀片固定連接在第二銑刀電機的輸出軸上。

所述拋光機構包括夾緊機構、第七基座、第三進給機構、第三磨頭電機和磨頭,所述第三進給機構包括第三絲杠、第三前后進給驅動塊、第四伺服電機、第五伺服電機、第六伺服電機、第三聯軸器、第三左右微調塊、第八基座、第三上下微調塊、第五調整螺桿和第六調整螺桿;

所述第七基座上設有第三進給機構,所述第三進給機構的第四伺服電機通過第三聯軸器與第三絲杠的一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三前后進給驅動塊滑動連接在第七基座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三絲杠的另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所述第三左右微調塊滑動連接在第三前后進給驅動塊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五伺服電機固定連接在第三前后進給驅動塊上,所述第五調整螺桿的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且另一端固定連接在第五伺服電機的輸出軸上,所述第八基座固定連接在第三左右微調塊上,所述第三上下微調塊滑動連接在第八基座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六伺服電機固定連接在第八基座上,所述第六調整螺桿的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且另一端固定連接在第六伺服電機的輸出軸上,所述第七基座固定連接在主機機座上,所述第四伺服電機、第五伺服電機、第六伺服電機均與控制器電連接;

所述第三磨頭電機固定連接在第三上下微調塊上且第三磨頭電機與控制器電連接,所述磨頭固定連接在第三磨頭電機的輸出軸上。

所述彎鉤機構包括夾緊機構、第九基座、第四進給機構、彎鉤電機、彎鉤軸頭和頂針,所述第四進給機構包括第四絲杠、第四前后進給驅動塊、第七伺服電機、第八伺服電機、第四聯軸器、第四左右微調塊、第十基座、第四上下微調塊、第七調整螺桿和第八調整螺桿;

所述第九基座上設有第四進給機構,所述第四進給機構的第七伺服電機通過第四聯軸器與第四絲杠的一端傳動連接,所述第四前后進給驅動塊滑動連接在第九基座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四絲杠的另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所述第四左右微調塊滑動連接在第四前后進給驅動塊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七調整螺桿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且由第四前后進給驅動塊軸向限位,所述第十基座固定連接在第四左右微調塊上,所述第四上下微調塊滑動連接在第十基座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八伺服電機固定連接在第十基座上,所述第八調整螺桿的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且另一端固定連接在第八伺服電機的輸出軸上,所述第九基座固定連接在主機機座上,所述第七伺服電機、第八伺服電機均與控制器電連接;

所述彎鉤電機和頂針均固定連接在第四上下微調塊上且彎鉤電機與控制器電連接,所述彎鉤軸頭固定連接在彎鉤電機的輸出軸上。

所述夾緊機構包括第十三基座、上下驅動氣缸、第十四基座、氣爪、左夾緊塊和右夾緊塊,所述第十三基座固定連接在主機基座上,所述上下驅動氣缸的缸體固定連接在第十三基座上,所述第十四基座固定連接在上下驅動氣缸的活塞桿上,所述氣爪固定連接在第十四基座上且氣爪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有左夾緊塊和右夾緊塊。

所述落料機構包括第十一基座、前后調整快、第十二基座、上下調整塊、氣缸安裝板、上下調整塊升縮氣缸、上下抓取氣缸、氣爪、第九調整螺桿和第十調整螺桿,所述第十一基座固定連接在主機機座上,所述前后調整快滑動連接在第十一基座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九調整螺桿螺旋連接在螺紋孔中且由十一基座軸向限位,所述第十二基座固定連接前后調整快上,所述上下調整塊滑動連接在第十二基座上且具有螺紋孔,所述第十調整螺桿旋連接在螺紋孔中且由第十二基座軸向限位,所述上下調整塊升縮氣缸的缸體固定連接在上下調整塊上,上下調整塊升縮氣缸的活塞桿上固定連接有氣缸安裝板,所述上下抓取氣缸的缸體固定連接在氣缸安裝板上,上下抓取氣缸的活塞桿上固定連接有氣爪。

本發明的好處是: (1)電機通過減速機傳動連接空心軸轉塔機構,空心軸轉塔機構轉動時,安裝在空心軸轉塔機構上的氣動夾載機構能分別位于送料機構、磨針頭機構、磨針尖機構、銑R機構、銑槽機構、拋光機構、彎鉤機構和落料機構的對應位置,工作時,先由送料機構將槽針送到氣動夾載機構上,氣動夾載機構上的槽針隨空心軸轉塔機構轉動到固定位置時,分別由磨針頭機構、磨針尖機構、銑R機構、銑槽機構、拋光機構、彎鉤機構和落料機構依次對其操作,完成槽針的磨針頭、磨針尖、銑R、銑槽、拋光、彎鉤工序,最后由落料機構將槽針從氣動夾載機構上取下,由于每個工件只需要裝夾一次,因此加工出來的槽針的質量和一致性均好。(2)由于一個工人,一臺設備同時對六個工件進行加工,因此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3)由于由主控制器對整個加工過程進行控制,不需人工控制,因此自動化程度高。(4)由于氣動夾載機構采用氣缸對槽針進行夾緊,由第一微調螺絲對氣動夾載機構前后位置進行微調,因此結構簡單。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3是空心軸轉塔機構立體示意圖;

圖4是氣動夾載機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5是氣動夾載機構的主視圖;

圖6是送料機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7是送料機構的主視圖;

圖8是磨針頭機構的左視圖;

圖9是圖8的A-A剖視圖與控制器的連接示意圖;

圖10是磨針尖機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11是磨針尖機構的左視圖;

圖12是圖11的B-B剖視圖與控制器的連接示意圖;

圖13是銑R機構的右視圖;

圖14是圖13的C-C剖視圖與控制器的連接示意圖;

圖15是銑槽機構的右視圖;

圖16是圖15的D-D剖視圖與控制器的連接示意圖;

圖17是拋光機構的右視圖;

圖18是圖17的E-E剖視圖與控制器的連接示意圖;

圖19是彎鉤機構的左視圖;

圖20是圖19的F-F剖視圖與控制器的連接示意圖;

圖21是落料機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22是落料機構的主視圖;

圖23是圖22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以及給出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3所示,一種六合一八工位制針設備,包括主機基座1、空心軸轉塔機構2,所述空心軸轉塔機構2包括伺服電機3、減速機4、空心軸轉塔5和安裝盤6,且空心軸轉塔機構2安裝在主機基座1上,所述伺服電機3的輸出軸與減速速機4的輸入軸傳動連接,減速速機4的輸出軸與空心軸轉塔5傳動連接,所述安裝盤6固定連接在空心軸轉塔5上,其創新點在于:

還包括氣動夾載機構7、送料機構8、磨針頭機構9、磨針尖機構10、銑R機構11、銑槽機構12、拋光機構13、彎鉤機構14、落料機構15和控制器16,所述送料機構8、磨針頭機構9、磨針尖機構10、銑R機構11、銑槽機構12、拋光機構13、彎鉤機構14、落料機構15分別安裝在主機基座1上且均布在安裝盤6的外圍四周,所述安裝盤6上與送料機構8、磨針頭機構9、磨針尖機構10、銑R機構11、銑槽機構12、拋光機構13、彎鉤機構14、落料機構15對應的位置處均安裝有氣動夾載機構7,氣動夾載機構7共有8個,分別互成45度角安裝在安裝盤6上。所述磨針頭機構9、磨針尖機構10、銑R機構11、銑槽機構12、拋光機構13、彎鉤機構14和空心軸轉塔機構2的伺服電機3均與控制器16電連接;所述空心軸轉塔機構2的型號為RV70,所述控制器16為PLC控制器,控制器16的型號為三菱F×3U或西門子S7-200。

如圖4、圖5所示,所述氣動夾載機構7包括氣動夾載機構基座17、微調螺絲18、夾緊氣缸19、上夾緊塊20和下夾緊塊21,所述夾緊氣缸19的缸體19-1和下夾緊塊21固定連接在氣動夾載機構基座17上,所述上夾緊塊20固定連接在夾緊氣缸19的活塞桿19-2上,所述微調螺絲18螺旋連接在氣動夾載機構7的氣動夾載機構基座17上且由安裝盤6的固定螺栓6-1軸向限位。當設備工作時,夾緊氣缸19的活塞桿19-2帶動上夾緊塊20向下運動,夾緊槽針200。由微調螺絲18對氣動夾載機構7前后位置進行微調,氣動夾載機構7的氣動夾載機構基座17上還裝有上接近開關110和下接近開關111,上接近開關110和下接近開關111與控制器16電連接,由上接近開關110和下接近開關111控制夾緊氣缸19的活塞桿19-2的上、下限位置。

如圖2、圖6、圖7所示,所述送料機構8包括送料機構基座22、裝針料盒23、槽針推動板24和進料氣缸25,所述送料機構基座22固定連接在主機機座1上,所述裝針料盒23固定連接在送料機構基座22上,裝針料盒23用來放置槽針200,所述進料氣缸25的缸體25-1固定連接在送料機構基座22上,進料氣缸25的活塞桿25-2與槽針推動板24固定連接。裝針料盒23中的槽針200在重力的作用下掉到槽針推動板24上,由進料氣缸25推動槽針推動板24將槽針200送至氣動夾載機構7上。

如圖2、圖8、圖9所示,所述磨針頭機構9包括夾緊機構26、第一基座33、第一進給機構110、第一磨頭電機43、第一防塵罩44、第一上砂輪片45、第一下砂輪片46、調整片47和第一鎖緊螺母48,所述第一進給機構110包括第一絲杠34、第一前后進給驅動塊35、第一伺服電機36、第一聯軸器37、第一左右微調塊38、第二基座39、第一上下微調塊40、第一調整螺桿41和第二調整螺桿42;

所述第一基座33上設有第一進給機構110,所述第一進給機構110的第一伺服電機36通過第一聯軸器37與第一絲杠34的一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一前后進給驅動塊35滑動連接在第一基座33上且具有螺紋孔35-1,所述第一絲杠34的另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35-1中,所述第一左右微調塊38滑動連接在第一前后進給驅動塊35上且具有螺紋孔38-1,所述第一調整螺桿41螺旋連接在螺紋孔38-1中且由前后進給驅動塊35軸向限位,所述第二基座39固定連接在第一左右微調塊38上,所述第一上下微調塊40滑動連接在第二基座39上且具有螺紋孔40-1,所述第二調整螺桿42螺旋連接在螺紋孔40-1中且由第二基座39軸向限位,所述第一基座33固定連接在主機機座1上,所述第一伺服電機36與控制器16電連接;通過控制器16控制第一伺服電機36帶動第一絲杠34轉動,由第一絲杠34帶動第一前后進給驅動塊35進行前后進給運動,這種進給方式自動化程度高,通過第一調整螺桿41進行左右進給,通過第二調整螺桿42進行上下進給,這種進給方式結構簡單。

所述第一磨頭電機43和第一防塵罩44固定連接在第一上下微調塊40上且第一磨頭電機43與控制器16電連接,所述第一上砂輪片45、第一下砂輪片46、調整片47和第一鎖緊螺母48固定連接第一磨頭電機43的輸出軸上,所述調整片47設在第一上砂輪片45和第一下砂輪片46之間,所述第一鎖緊螺母48設置在第一磨頭電機43的輸出軸的軸端且能對第一上砂輪片45和第一下砂輪片46軸向限位。第一上砂輪片45和第一下砂輪片46之間的磨針間距通過調整片47來進行調節。通過控制器16控制第一磨頭電機43工作,這樣自動化程度高。

如圖2、圖10、圖11、圖12所示,所述磨針尖機構10包括夾緊機構26、第三基座107、第一進給機構110、第二磨頭電機49、第二防塵罩50、第二上砂輪片51、第二下砂輪片52和第二鎖緊螺母53,所述第一進給機構110包括第一絲杠34、第一前后進給驅動塊35、第一伺服電機36、第一聯軸器37、第一左右微調塊38、第二基座39、第一上下微調塊40、第一調整螺桿41和第二調整螺桿42;

所述第三基座107上設有第一進給機構110,所述第一進給機構110的第一伺服電機36通過第一聯軸器37與第一絲杠34的一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一前后進給驅動塊35滑動連接在第三基座107上且具有螺紋孔35-1,所述第一絲杠34的另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35-1中,所述第一左右微調塊38滑動連接在第一前后進給驅動塊35上且具有螺紋孔38-1,所述第一調整螺桿41螺旋連接在螺紋孔38-1中且由前后進給驅動塊35軸向限位,所述第二基座39固定連接在第一左右微調塊38上,所述第一上下微調塊40滑動連接在第二基座39上且具有螺紋孔40-1,所述第二調整螺桿42螺旋連接在螺紋孔40-1中且由第二基座39軸向限位,所述第三基座107固定連接在主機機座1上,所述第一伺服電機36與控制器16電連接;通過控制器16控制第一伺服電機36帶動第一絲杠34轉動,由第一絲杠34帶動第一前后進給驅動塊35進行前后進給運動,這種進給方式自動化程度高,通過第一調整螺桿41進行左右進給,通過第二調整螺桿42進行上下進給,這種進給方式結構簡單。

所述第二磨頭電機49和第二防塵罩50固定連接在第一上下微調塊40上且第二磨頭電機49與控制器16電連接,所述第二上砂輪片51、第二下砂輪片52和第二鎖緊螺母53固定連接第二磨頭電機49的輸出軸上,且第二鎖緊螺母53設置在第二磨頭電機49的輸出軸的軸端并能對第二上砂輪片51和第二下砂輪片52軸向限位。通過控制器16控制第二磨頭電機49工作,這樣自動化程度高。

如圖2、圖13、圖14所示,所述銑R機構11包括夾緊機構26、第四基座54、第二進給機構111、第一銑刀電機65和立銑刀66,所述第二進給機構111包括第二絲杠55、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56、第二伺服電機57、第三伺服電機58、第二聯軸器59、第二左右微調塊60、第五基座61、第二上下微調塊62、第三調整螺桿63和第四調整螺桿64;

所述第四基座54上設有第二進給機構111,所述第二進給機構111的第二伺服電機57通過第二聯軸器59與第二絲杠55的一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56滑動連接在第四基座54上且具有螺紋孔56-1,所述第二絲杠55的另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56-1中,所述第二左右微調塊60滑動連接在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56上且具有螺紋孔60-1,所述第三伺服電機58固定連接在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56上,所述第三調整螺桿63的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60-1中且另一端固定連接在第三伺服電機58的輸出軸上,所述第五基座61固定連接在第二左右微調塊60上,所述第二上下微調塊62滑動連接在第五基座61上且具有螺紋孔62-1,所述第四調整螺桿64螺旋連接在螺紋孔62-1中且由第五基座61軸向限位,所述第四基座54固定連接在主機機座1上,所述第二伺服電機57和第三伺服電機58均與控制器16電連接;通過控制器16控制第二伺服電機57帶動第一絲杠55轉動,由第二絲杠55帶動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56進行前后進給運動,通過控制器16控制第三伺服電機58帶動第三調整螺桿63轉動,由第三調整螺桿63帶動第二左右微調塊60進行左右進給運動,這種進給方式自動化程度高,由第四調整螺桿64進行上下進給,這種進給方式結構簡單。

所述第一銑刀電機65固定連接在第二上下微調塊62上且第一銑刀電機65與控制器16電連接,所述立銑刀66固定連接在第一銑刀電機65的輸出軸上。通過控制器16控制第一銑刀電機65工作,這樣自動化程度高。

如圖2、圖15、圖16所示,所述銑槽機構12包括夾緊機構26、第六基座108、第二進給機構111、第二銑刀電機67和銑刀片68,所述第二進給機構111包括第二絲杠55、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56、第二伺服電機57、第三伺服電機58、第二聯軸器59、第二左右微調塊60、第五基座61、第二上下微調塊62、第三調整螺桿63和第四調整螺桿64;

所述第六基座108上設有第二進給機構111,所述第二進給機構111的第二伺服電機57通過第二聯軸器59與第二絲杠55的一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56滑動連接在第六基座108上且具有螺紋孔56-1,所述第二絲杠55的另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56-1中,所述第二左右微調塊60滑動連接在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56上且具有螺紋孔60-1,所述第三伺服電機58固定連接在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56上,所述第三調整螺桿63的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60-1中且另一端固定連接在第三伺服電機58的輸出軸上,所述第五基座61固定連接在第二左右微調塊60上,所述第二上下微調塊62滑動連接在第五基座61上且具有螺紋孔62-1,所述第四調整螺桿64螺旋連接在螺紋孔62-1中且由第五基座61軸向限位,所述第六基座108固定連接在主機機座1上,所述第二伺服電機57和第三伺服電機58均與控制器16電連接;通過控制器16控制第二伺服電機57帶動第一絲杠55轉動,由第二絲杠55帶動第二前后進給驅動塊56進行前后進給運動,通過控制器16控制第三伺服電機58帶動第三調整螺桿63轉動,由第三調整螺桿63帶動第二左右微調塊60進行左右進給運動,這種進給方式自動化程度高,由第四調整螺桿64進行上下進給,這種進給方式結構簡單。

所述第二銑刀電機67固定連接在第二上下微調塊62上且第二銑刀電機67與控制器16電連接,所述銑刀片68固定連接在第二銑刀電機67的輸出軸上。通過控制器16控制第二銑刀電機67工作,這樣自動化程度高。

如圖2、圖17、圖18所示,所述拋光機構13包括夾緊機構26、第七基座69、第三進給機構112、第三磨頭電機81和磨頭82,所述第三進給機構112包括第三絲杠70、第三前后進給驅動塊71、第四伺服電機72、第五伺服電機73、第六伺服電機74、第三聯軸器75、第三左右微調塊76、第八基座77、第三上下微調塊78、第五調整螺桿79和第六調整螺桿80;

所述第七基座69上設有第三進給機構112,所述第三進給機構112的第四伺服電機72通過第三聯軸器75與第三絲杠70的一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三前后進給驅動塊71滑動連接在第七基座69上且具有螺紋孔71-1,所述第三絲杠70的另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71-1中,所述第三左右微調塊76滑動連接在第三前后進給驅動塊71上且具有螺紋孔76-1,所述第五伺服電機73固定連接在第三前后進給驅動塊71上,所述第五調整螺桿79的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76-1中且另一端固定連接在第五伺服電機73的輸出軸上,所述第八基座77固定連接在第三左右微調塊76上,所述第三上下微調塊78滑動連接在第八基座77上且具有螺紋孔78-1,所述第六伺服電機74固定連接在第八基座77上,所述第六調整螺桿80的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78-1中且另一端固定連接在第六伺服電機74的輸出軸上,所述第七基座69固定連接在主機機座1上,所述第四伺服電機72、第五伺服電機73、第六伺服電機74均與控制器16電連接;通過控制器16控制第四伺服電機72帶動第三絲杠70轉動,由第三絲杠70帶動第三前后進給驅動塊71進行前后進給運動,通過控制器16控制第五伺服電機73帶動第五調整螺桿79轉動,由第五調整螺桿79帶動第三左右微調塊76進行左右進給運動,通過控制器16控制第六伺服電機74帶動第六調整螺桿80轉動,由第六調整螺桿80帶動第三上下微調塊78進行上下進給運動,這種進給方式自動化程度高。

所述第三磨頭電機81固定連接在第三上下微調塊78上且第三磨頭電機81與控制器16電連接,所述磨頭82固定連接在第三磨頭電機81的輸出軸上。由控制器16控制第三磨頭電機81工作,這樣自動化程度高。

如圖2、圖19、圖20所示,所述彎鉤機構14包括夾緊機構26、第九基座83、第四進給機構113、彎鉤電機94、彎鉤軸頭95和頂針96,所述第四進給機構113包括第四絲杠84、第四前后進給驅動塊85、第七伺服電機86、第八伺服電機87、第四聯軸器88、第四左右微調塊89、第十基座90、第四上下微調塊91、第七調整螺桿92和第八調整螺桿93;

所述第九基座83上設有第四進給機構113,所述第四進給機構113的第七伺服電機86通過第四聯軸器88與第四絲杠84的一端傳動連接,所述第四前后進給驅動塊85滑動連接在第九基座83上且具有螺紋孔85-1,所述第四絲杠84的另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85-1中,所述第四左右微調塊89滑動連接在第四前后進給驅動塊85上且具有螺紋孔89-1,所述第七調整螺桿92螺旋連接在螺紋孔89-1中且由第四前后進給驅動塊85軸向限位,所述第十基座90固定連接在第四左右微調塊89上,所述第四上下微調91滑動連接在第十基座90上且具有螺紋孔91-1,所述第八伺服電機87固定連接在第十基座90上,所述第八調整螺桿93的一端螺旋連接在螺紋孔91-1中且另一端固定連接在第八伺服電機87的輸出軸上,所述第九基座83固定連接在主機機座1上,所述第七伺服電機86、第八伺服電機87均與控制器16電連接;通過控制器16控制第七伺服電機86帶動第四絲杠84轉動,由第四絲杠84帶動第四前后進給驅動塊85進行前后進給運動,通過控制器16控制第八伺服電機87帶動第八調整螺桿93轉動,由第八調整螺桿93帶動第四上下進給驅動塊91進行上下進給運動,這種進給方式自動化程度高,由第七調整螺桿92進行左右進給,由這種進給方式結構簡單。

所述彎鉤電機94和頂針96均固定連接在第四上下微調塊91上且彎鉤電機94與控制器16電連接,所述彎鉤軸頭95固定連接在彎鉤電機94的輸出軸上。通過控制器16控制彎鉤電機94工作,這樣自動化程度高。

如圖2~20所示,所述夾緊機構26包括第十三基座27、上下驅動氣缸28、第十四基座29、氣爪30、左夾緊塊31和右夾緊塊32,所述第十三基座27固定連接在主機基座1上,所述上下驅動氣缸28的缸體28-1固定連接在第十三基座27上,所述第十四基座29固定連接在上下驅動氣缸28的活塞桿28-2上,通過上下驅動氣缸28的活塞桿28-2上下運動進行上下進給。所述氣爪30固定連接在第十四基座29上且氣爪30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有左夾緊塊31和右夾緊塊32。通過氣爪30的收縮來夾持槽針200,氣爪的型號為MHZ2-16D或 MHL2-10D。

如圖2、圖21、圖22、圖23所示,所述落料機構15包括第十一基座97、前后調整快98、第十二基座99、上下調整塊100、氣缸安裝板101、上下調整塊升縮氣缸102、上下抓取氣缸103、氣爪104、第九調整螺桿105和第十調整螺桿106,所述第十一基座97固定連接在主機機座1上,所述前后調整快98滑動連接在第十一基座97上且具有螺紋孔98-1,所述第九調整螺桿105螺旋連接在螺紋孔98-1中且由十一基座97軸向限位,所述第十二基座99固定連接前后調整快98上,所述上下調整塊100滑動連接在第十二基座99上且具有螺紋孔100-1,所述第十調整螺桿106螺旋連接在螺紋孔100-1中且由第十二基座99軸向限位,所述上下調整塊升縮氣缸102的缸體102-1固定連接在上下調整塊100上,上下調整塊升縮氣缸102的活塞桿102-2上固定連接有氣缸安裝板101,所述上下抓取氣缸103的缸體103-1固定連接在氣缸安裝板101上,上下抓取氣缸103的活塞桿103-2上固定連接有氣爪104。

本發明在使用時,分別在第一工位至第八工位安裝送料機構8、磨針頭機構9、磨針尖機構10、銑R機構11、銑槽機構12、拋光機構13、彎鉤機構14和落料機構15,槽針200在第一工位通過送料機構8的進料氣缸25送到安裝在空心軸轉塔機構2上的氣動夾載機構7上,然后由控制器16控制空心軸轉塔機構2轉動,使氣動夾載機構7上的槽針200依次轉到第二工位至第七工位處,分別由磨針頭機構9、磨針尖機構10、銑R機構11、銑槽機構12、拋光機構13、彎鉤機構14依次對其操作,完成槽針200的磨針頭、磨針尖、銑R、銑槽、拋光、彎鉤工序,最后由主控制器16控制空心軸轉塔機構2轉動至第八工位,由落料機構15將槽針200從氣動夾載機構7上取下,從而完成槽針200的所有加工工序。本發明可將8個槽針200分別放在空心軸轉塔機構2上的8個氣動夾載機構7上,分別按順序進行不同工序的加工,加工出來的槽針200的質量和一致性均好, 且由一個工人,一臺設備同時對六個工件進行加工,因此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由于由主控制器16對整個加工過程進行控制,不需人工控制,因此自動化程度高。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