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沖壓技術領域,尤其涉及沖壓一種弧形殼體零件的模具。
背景技術:
一種弧形多腔殼體零件,如圖1所示,前后兩側為平面結構,兩個平面之間為向上凸起的圓弧狀結構特征505的、在圓弧狀結構特征505的中間位置設有進一步向上凸起的拱橋狀結構特征101,在拱橋狀特征101的兩側分別緊靠地設有三個凹槽303,以及位于四個角上形成凹腔的四個凸起部707。目前對于該種零件主要采用鑄造的形式生產,但是由于曲面復雜,凹腔結構繁多,在澆鑄時難以填滿每個角落,極易形成氣孔,且由于是殼體類零件,鑄造后的零件容易產生穿孔,且強度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弧形多腔殼體零件的沖壓模具,該模具可以實現零件的一次沖壓成型,其成型精度和強度較高,不會存在氣孔缺陷。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弧形多腔殼體零件的沖壓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的前后兩側為平面結構,兩平面結構之間為一個貫通上模左右兩側的圓弧凹槽,在所圓弧凹槽的中間設有深于圓弧凹槽的拱橋狀凹槽,且拱橋狀凹槽的兩側壁為向左右兩側傾斜的傾斜壁,在所述拱橋狀凹槽的槽口左右兩側分別設有三個凸塊;在圓弧凹槽一側的上模結合面的四個角上均勻地設有凹腔,所述凹腔均位于所述平面結構上;
所述下模的前后兩側面為平面結構,兩平面結構之間設有橫跨上模左右兩側的圓弧凸起,兩圓弧凸起之間設有高于圓弧凸起的拱橋狀凸起,所述拱橋狀凸起的兩側壁為向左右兩側傾斜的斜坡,在所述斜坡上均開有垂直于下模板的腰形通孔,兩腰形通孔左右對稱設置;在所述斜坡的兩側坡底分別設有三個小凹腔;兩邊的小凹腔左右對稱;在下模的結合面上的四個角上分別設有凸臺;在所述下模的平面結構的前后兩側還分別設有一對豎直貫通下模上下表面的圓形通孔,兩對圓形通孔前后對稱設置;
所述上模和下模分別可拆卸地位于上模座和下模座內,其中,所述上模與上模座之間采用若干均勻、豎直設置的重型彈簧連接,并且自然狀態下,上模座的下端面和上模的結合端面平齊,上模可在上模座的模具安裝腔內豎直滑動;在所述上模座和下模座的模具安裝腔的腔壁四個角上均勻地設有頂端貫穿上模、底端嵌入下模的導柱,在上面和下模結合面之間的所述導柱上由內至外地套有圓柱彈簧、支撐座筒,所述圓柱彈簧在自然狀態下伸出所述支撐座筒的上端面;下模座的底部位于沖壓支撐臺的開口端,所述沖壓支撐臺內設有六支液壓桿,所述液壓桿的輸出軸端固定連有頂桿,所述頂桿包括橫截面呈腰子狀的腰形頂桿和圓柱頂桿,所述腰形頂桿和圓柱頂桿在液壓桿的帶動下可分別豎直向上穿過所述腰形通孔和圓形通孔;
當上模座向下運動帶動上模與下模結合時,所述圓弧凸起伸入所述圓弧凹槽內,所述拱橋狀凸起伸入所述拱橋狀凹槽內,所述凸塊伸入所述小凹腔內,凸臺伸入所述凹腔內,從而使上、下模以及上模座的模具安裝腔內壁三者結合后圍成所要沖壓的殼體零件的沖壓型腔。
進一步地,所述重型彈簧的底端位于承壓套筒內,所述承壓套筒固定于所述上模的上表面且其長度短于所述重型彈簧。
進一步地,所述上模座的模具安裝腔的開口端嵌有與所述模具安裝腔端面形狀相同的切削刃,所述切削刃便于上模座向下沖壓時迅速切斷鋼板原材。
進一步地,所述切削刃朝下的端面上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設有定位銷和連接螺栓。
進一步地,所述凸塊可拆卸地嵌入所述上模內。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采用具有所述零件各種對應特征的上模和下模,來沖壓出殼體零件的形狀。在使用時,將板材送入下模面上,啟動沖壓設備主軸向下運動,將上模座向下壓,從而帶動上模向下運動,在導柱的配合下實現合模,在上模座的下端面和上模結合面與板材共面時,沖壓開始,上模座的模具安裝腔逐步向下移動,而上模相對上模座向上移動并壓縮重型彈簧,當重型彈簧壓縮至上模座的模具安裝腔底面即將與承壓套筒接觸時或發生接觸,板材被沖成型并實現落料,上模安裝座的模具安裝腔的腔壁開口端將圓柱彈簧壓縮并與支撐座筒上端面接觸或即將接觸,防止上模過度向下移動而將殼體零件壓壞,以得到理想的殼體零件形狀和足夠的強度;同時底部設置的各種頂桿待沖壓機主軸回位,圓柱彈簧將上模座及上模頂離下模座和下模時,液壓桿驅動各個頂桿穿過下模后將被沖壓、切斷的零件頂起,實現取料。上述幾種彈簧以及各個套筒的設置,使沖壓穩定可靠地進行,在給殼體零件足夠的壓力,提升其自身強度基礎上,將整個零件沖切成型,效率極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所要沖壓的零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俯視圖。
圖3為圖2中的A—A剖視圖。
圖4為上模結構示意圖。
圖5為上模外形示意圖。
圖6為下模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3中的I處放大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明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2—6所示,一種弧形多腔殼體零件的沖壓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的前后兩側為平面結構,兩平面結構之間為一個貫通上模左右兩側的圓弧凹槽500,在所圓弧凹槽500的中間設有深于圓弧凹槽500的拱橋狀凹槽100,且拱橋狀凹槽100的兩側壁為向左右兩側傾斜的傾斜壁,在所述拱橋狀凹槽100的槽口左右兩側分別設有三個凸塊300;在圓弧凹槽500一側的上模結合面的四個角上均勻地設有凹腔700,所述凹腔700均位于所述平面結構上;
所述下模的前后兩側面為平面結構,兩平面結構之間設有橫跨上模左右兩側的圓弧凸起5,兩圓弧凸起5之間設有高于圓弧凸起5的拱橋狀凸起1,所述拱橋狀凸起1的兩側壁為向左右兩側傾斜的斜坡,在所述斜坡上均開有垂直于下模板的腰形通孔8,兩腰形通孔8左右對稱設置;在所述斜坡的兩側坡底分別設有三個小凹腔3;兩邊的小凹腔3左右對稱;在下模的結合面上的四個角上分別設有凸臺7;在所述下模的平面結構的前后兩側還分別設有一對豎直貫通下模上下表面的圓形通孔10,兩對圓形通孔10前后對稱設置;
如圖3所示的剖視圖,該剖視圖亦即圖6中所示的下模安裝在本發明中時的B—B處的剖切視圖,所述上模和下模分別可拆卸地位于上模座11和下模座12內,其中,所述上模與上模座11之間采用若干均勻、豎直設置的重型彈簧14連接,并且自然狀態下,上模座11的下端面和上模的結合端面平齊,上模可在上模座11的模具安裝腔內豎直滑動;在所述上模座11和下模座12的模具安裝腔的腔壁四個角上均勻地設有頂端貫穿上模、底端嵌入下模的導柱13,如圖7所示,在上面和下模結合面之間的所述導柱13上由內至外地套有圓柱彈簧19、支撐座筒20,所述圓柱彈簧19在自然狀態下伸出所述支撐座筒20的上端面;下模座12的底部位于沖壓支撐臺15的開口端,所述沖壓支撐臺15內設有六支液壓桿16,所述液壓桿16的輸出軸端固定連有頂桿,所述頂桿包括橫截面呈腰子狀的腰形頂桿17和圓柱頂桿18,所述腰形頂桿17和圓柱頂桿18在液壓桿16的帶動下可分別豎直向上穿過所述腰形通孔8和圓形通孔10;
當上模座11向下運動帶動上模與下模結合時,所述圓弧凸起5伸入所述圓弧凹槽500內,所述拱橋狀凸起1伸入所述拱橋狀凹槽100內,所述凸塊300伸入所述小凹腔3內,凸臺7伸入所述凹腔700內,從而使上、下模以及上模座11的模具安裝腔內壁三者結合后圍成所要沖壓的殼體零件的沖壓型腔。
進一步地,所述重型彈簧14的底端位于承壓套筒21內,所述承壓套筒21固定于所述上模的上表面且其長度短于所述重型彈簧14;以便固定重型彈簧14,防止重型彈簧14被過度壓潰,當壓至一定位置時,承壓套筒21便與上模座11的模具安裝腔底部接觸承力,保護重型彈簧14。
進一步地,如圖7所示,所述上模座11的模具安裝腔的開口端嵌有與所述模具安裝腔端面形狀相同的切削刃22,所述切削刃22便于上模座11向下沖壓時迅速切斷鋼板原材。由于上模座11的模具安裝腔四周的矩形邊框實際上是作為切削刀具使用,為了便于更換切削刀具,降低整個上模的制作成本和加工難度,因此設置可拆卸的切削刃22,以便裝拆、更換。
進一步地,所述切削刃22朝下的端面上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設有定位銷23和連接螺栓24,以便安裝定位切削刃22。
進一步地,所述凸塊300可拆卸地嵌入所述上模內,由于凸塊300是易損部位,因此宜采用可拆連接。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發明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