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手搬運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上下料機構。
背景技術:
機械手是自動化生產中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裝置,目前,工件在機床的自動上下料一般采用伺服驅動和與夾爪或吸盤來搬運工件完成上下料,工人先將工件放在料盤上,把料盤放在來料平臺上,伺服驅動來料平臺在導軌上位移到預設的位置等待機械手拾取工件,一般情況下,由于來料區域只有一個料盤,使得更換料盤時需要停機,浪費時間,效率低下,另外有些為了可以擺放兩個料盤,額外設置多一組導軌,使兩個料盤分別在兩組導軌上平行移動,這種結構使用了兩組導軌來實現兩個料盤的位移,浪費資源,并且料盤并排擺放,使取料跨度大,加長輔助時間,效率偏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上述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上下料機構,其具有雙來料平臺,可不間斷進行更換料盤,提高工作效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上下料機構,包括基座,以及設置在基座上的來料平臺,來料平臺與基座之間通過導軌副連接,基座安裝有驅動來料平臺運動的驅動機構,來料平臺包括安裝在同一導軌副上的第一平臺和第二平臺,第一平臺上設置有第一料盤,第二平臺上設置有第二料盤。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作出的進一步改進,驅動機構包括連接第一平臺的第一絲杠副,以及連接第二平臺的第二絲杠副,第一絲杠副設置有用于連接第一平臺的第一螺母,第二絲杠副設置有用于連接第二平臺的第二螺母。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作出的進一步改進,第一絲杠副連接有第一電機,第二絲杠副連接有第二電機,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沿絲杠的驅動方向分置于基座的兩側。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作出的進一步改進,驅動機構包括連接第一平臺和第二平臺的第三絲杠副,第三絲杠副上設置有用于連接第一平臺的第三螺母,以及用于連接第二平臺的第四螺母。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作出的進一步改進,基座上設置有由絲杠副和導軌副驅動的取料機構,取料機構的位移方向與來料平臺的運動方向垂直。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采用把第一平臺和第二平臺設置在同一導軌上,通過在基座上安裝的驅動機構驅使第一平臺和第二平臺運動,達到把設置在第一平臺和第二平臺的第一料盤和第二料盤輪流位移到預設的位置等待機械手拾取工件,避免了單料盤更換時需要停機,浪費時間的問題,也解決了為了設置兩個料盤而設定兩組導軌,料盤并排擺放,使取料跨度大,加長輔助時間,效率偏低的問題。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驅動機構的第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驅動機構的第二實施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參照圖1,一種上下料機構,包括基座1,以及設置在基座1上的來料平臺,來料平臺與基座1之間通過導軌副連接,基座1安裝有驅動來料平臺運動的驅動機構,基座1上設置有由絲杠副和導軌副驅動的取料機構6,取料機構6的位移方向(如圖1中X至-X方向箭頭所示)與來料平臺的運動方向(如圖1中Y至-Y方向箭頭所示)垂直,來料平臺包括安裝在同一導軌副上的第一平臺2和第二平臺3,第一平臺2上設置有第一料盤4,第二平臺3上設置有第二料盤5。如圖1所示,第一平臺2位于取料區域等到取料機構6進行取料,通過取料機構6和第一平臺2之間的運動配合,將擺放于第一平臺2上的第一料盤4上的工件逐一取出,當第一料盤4上的工件全部取走,第一平臺2向Y方向移動移出取料區域,此時第二平臺3也跟隨向Y方向移動,把第二料盤5移到取料區域進行取料,此時可對第一平臺2進行更換料盤,待第二料盤5上的工件全部取走后,第二平臺3向-Y方向移動移出取料區域,此時第一平臺2也跟隨相-Y方向運動,把更換好的料盤移到取料區域,如此重復循環工作,換料過程無需停機。此外,也可以通過設置外部機械手對本實用新型中的料盤取料,并不一定需要運行本實用新型中的取料機構6。
參照圖2,本實用新型中的驅動機構的第一實施例,使用兩個絲杠副分別對第一平臺2和第二平臺3進行驅動,其結構包括連接第一平臺2的第一絲杠副7,以及連接第二平臺3的第二絲杠副8,第一絲杠副7設置有用于連接第一平臺2的第一螺母9,第二絲杠副8設置有用于連接第二平臺3的第二螺母10,第一絲杠副7連接有第一電機14,第二絲杠副8連接有第二電機15,為了避免電機同時設置在同一側,減少兩絲杠副的中心距,使結構更加緊湊,第一電機14和第二電機15沿絲杠的驅動方向分置于基座1的兩側。
參照圖3,本實用新型中的驅動機構的第二實施例,使用雙螺母絲杠副同時對第一平臺2和第二平臺3進行驅動,其結構包括連接第一平臺2和第二平臺3的第三絲杠副11,第三絲杠副11上設置有用于連接第一平臺2的第三螺母12,以及用于連接第二平臺3的第四螺母13。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進行接合和組合。
盡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