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自動化焊接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動碰焊機。
背景技術:
焊接是指將兩塊分離的金屬其欲結合部位局部加熱到熔化或半熔化狀態,采取施加壓力或不加壓、或填充其他金屬、利用原子間的擴散與結合等方式,使它們連接成為整體的過程。常見的焊接方法有:電弧焊、電渣焊(接觸焊)、氣焊釬焊以及摩擦焊等。其中,碰焊也就是接觸焊。焊接技術作為焊接技術的一個分支,以其優異性應用于各個領域,碰焊的原理是:工作件相對夾頭上,接合兩端相互抵緊,以大量的電流經夾頭導流至工作件上,通過接觸面產生高溫,金屬到達可塑狀態時再在移動端施加以適當壓力緊壓使兩端擠壓接合。碰焊機實為電阻焊接,其焊接原理是利用焊接區本身的電阻熱和大量塑性變形能量,使兩個分離表現的金屬原子之間接近晶格距離形成金屬鍵,在接合面上產生足夠量的共同晶粒而得到焊點、 焊縫或對接接頭。
相關技術中,臺秤的組件焊接采用人工作業方式,需要作業員眼、手、腳多放并用完成加工模式,且效率低下,更容易產生疲勞,因此現作業方式已無法跟進生產需求的步伐,需要進一步改進。雖然市場出現了一些碰焊機,但是該碰焊機屬于半自動,還沒有完全達到自動化,出現了人工耗費大,良率低,并且加工效率低的問題。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自動碰焊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全自動、且加工效率高的自動碰焊機。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自動碰焊機,應用于大架組件自動碰焊,包括機架、覆蓋于機架頂部的工作臺及設于所述工作臺一端的傳送帶,所述傳送帶與所述工作臺對接,所述自動碰焊機還包括送料機構及沿所述傳送帶輸送方向依次設于所述工作臺的連接板碰焊機構、左架耳碰焊機構、右架耳碰焊機構、底掌碰焊機構及出料機構,所述送料機構包括設于所述連接板碰焊機構的第一送料機,設于所述左架耳碰焊機構的第二送料機,設于所述右架耳碰焊機 構的第三送料機,設于所述底掌碰焊機構的第四送料機及設于所述出料機構的第五送料機。
優選的,所述連接板碰焊機構包括連接板出料機、連接板夾取機構及連接板碰焊機,所述連接板夾取機構將所述連接板出料機的出料位和所述連接板碰焊機的焊接位對接。
優選的,所述第一送料機包括設于所述連接板碰焊機焊接位底部的第一組雙夾取氣缸、垂直于所述傳送帶輸送方向且與所述第一組雙夾取氣缸對接的第一組Y軸移位機、與所述第一組雙夾取氣缸對接且豎直向下設置的第一組Z軸移位機。
優選的,所述左架耳碰焊機構包括左架耳出料機、左架耳夾取機構及左架耳碰焊機,所述左架耳夾取機構將所述左架耳出料機的出料位和所述左架耳碰焊機的焊接位對接。
優選的,所述第二送料機包括設于所述左架耳碰焊機焊接位底部的第二組雙夾取氣缸、垂直于所述傳送帶輸送方向且與所述第二組雙夾取氣缸一端對接的第二組Y軸移位機、與所述第二組雙夾取氣缸對接且豎直向下設置的第二組Z軸移位機及垂直于所述傳送帶輸送方向且設于所述第二組雙夾取氣缸另一端的第二組步進機。
優選的,所述右架耳碰焊機構包括右架耳出料機、右架耳夾取機構及右架耳碰焊機,所述右架耳夾取機構將所述右架耳出料機的出料位和所述右架耳碰焊機的焊接位對接。
優選的,所述第三送料機包括設于所述右架耳碰焊機焊接位底部的第三組雙夾取氣缸、垂直于所述傳送帶輸送方向且與所述第三組雙夾取氣缸一端對接的第三組Y軸移位機、與所述第三組雙夾取氣缸對接且豎直向下設置的第三組Z軸移位機及垂直于所述傳送帶輸送方向且設于所述第三組雙夾取氣缸另一端的第三組步進機。
優選的,所述底掌碰焊機構包括底掌出料機、底掌夾取機構及底掌碰焊機,所述底掌夾取機構將所述底掌出料機的出料位和所述底掌碰焊機的焊接位對接。
優選的,所述第四送料機包括設于所述底掌碰焊機焊接位底部的第四組雙夾取氣缸、垂直于所述傳送帶輸送方向且與所述第四組雙夾取氣缸一端對接的第四組Y軸移位機、與所述第四組雙夾取氣缸對接且豎直向下設置的第四組Z軸移位機及垂直于所述傳送帶輸送方向且設于所述第四組雙夾取氣缸另一端的第四組步進機。
優選的,所述出料機構包括連接下一工序段的連接部,所述第五送料 機包括設于所述連接部的第五組雙夾取氣缸、垂直于所述傳送帶輸送方向且與所述第五組雙夾取氣缸一端對接的第五組Y軸移位機、與所述第五組雙夾取氣缸對接且豎直向下設置的第五組Z軸移位機及垂直于所述傳送帶輸送方向且設于所述第五組雙夾取氣缸另一端的第五組步進機。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動碰焊機將連接板碰焊機構、左架耳碰焊機構、右架耳碰焊機構、底掌碰焊機構集成于同一生產線,從而實現了從人工到自動化的升級,大大降低了臺秤組件焊接的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自動碰焊機的立體結構圖;
圖2為圖1的II區域的放大圖;
圖3為圖1的III區域的放大圖;
圖4為圖1的IV區域的放大圖;
圖5為圖1的V區域的放大圖;
圖6為圖1的VI區域的放大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自動碰焊機另一角度的立體結構圖;
圖8為圖7的VIII區域的放大圖;
圖9為圖7的IX區域的放大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自動碰焊機的平面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請同時參閱圖1、圖7及圖10,其中,圖1為本實用新型自動碰焊機的立體結構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自動碰焊機另一角度的立體結構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自動碰焊機的平面結構圖。一種自動碰焊機100,應用于大架組件自動碰焊,包括機架1、設于所述機架內的電氣控制箱2、覆蓋于機架1頂部的工作臺3、與所述電氣控制箱2電連接的控制工作臺4、設于所述工作臺3一端的傳送帶5、焊接機構6及送料機構7,所述傳送帶5與所述工作臺3對接。
請再結合參閱圖2至圖7與圖8和圖9,其中,圖2為圖1的II區域的放大圖;圖3為圖1的III區域的放大圖;圖4為圖1的IV區域的放大圖;圖5為圖1的V區域的放大圖;圖6為圖1的VI區域的放大圖;圖8為圖7的VIII區域的放大圖;圖9為圖7的IX區域的放大圖。所述焊接機 構6包括沿所述傳送帶5輸送方向依次設于所述工作臺3的連接板碰焊機構61、左架耳碰焊機構62、右架耳碰焊機構63、底掌碰焊機構64及出料機構65。
所述送料機構7包括設于所述連接板碰焊機構61的第一送料機71,設于所述左架耳碰焊機構62的第二送料機72,設于所述右架耳碰焊機構63的第三送料機73,設于所述底掌碰焊機構64的第四送料機74及設于所述出料機構65的第五送料機75。
所述連接板碰焊機構61包括連接板出料機611、連接板夾取機構613及連接板碰焊機615,所述連接板夾取機構613將所述連接板出料機611的出料位和所述連接板碰焊機615的焊接位對接。
所述連接板夾取機構613包括設于所述工作臺3上且對接設置的連接板定位氣缸定位6131、連接板錯位氣缸6132、連接板夾取氣缸6133、連接板浮升氣缸6134及連接板平移氣缸6135。
所述第一送料機71包括大架錯位氣缸717、設于所述連接板碰焊機615焊接位底部的第一組雙夾取氣缸711、垂直于所述傳送帶5輸送方向且與所述第一組雙夾取氣缸711對接的第一組Y軸移位機713、與所述第一組雙夾取氣缸711對接且豎直向下設置的第一組Z軸移位機715。
工作時,所述連接板出料機611輸送連接板至所述連接板夾取機構613;所述第一送料機71輸送待焊接的臺秤大架至所述第一組雙夾取氣缸711內;所述連接板通過所述連接板定位氣缸6131定位,由所述連接板錯位氣缸6132錯位到所述連接板夾取氣缸6133的夾取位置進行夾取,再由所述連接板浮升氣缸6134將夾取的連接板上升,所述連接板平移氣缸6135將連接板平移至焊接位頂部,后由所述連接板浮升氣缸6134下降將連接板放置于焊接位;所述連接板夾取氣缸6133張開,再依次由所述連接板浮升氣缸6134和所述連接板平移氣缸6135驅動所述連接板夾取氣缸6133回位;所述連接板碰焊機615將所述連接板和所述臺秤大架進行碰焊。
具體的,人工將大架擺放在所述傳送帶5上,接近開關感應到所述大架后經所述大架錯位氣缸717錯位至所述第一組雙夾取氣缸711中,并通過所述第一組Y軸移位機713和所述第一組Z軸移位機715調整放置位置后,所述連接板碰焊機615進行焊接。
所述左架耳碰焊機構62包括左架耳出料機621、左架耳夾取機構623及左架耳碰焊機625,所述左架耳夾取機構623將所述左架耳出料機621的出料位和所述左架耳碰焊機625的焊接位對接。
所述左架耳夾取機構623包括設于所述工作臺3上且對接設置的左架耳定位氣缸6231、左架耳旋轉氣缸6232、左架耳錯位氣缸6233、左架耳夾取氣缸6234、左架耳浮升氣缸6235、左架耳平移氣缸6236。
所述第二送料機72包括設于所述左架耳碰焊機625焊接位底部的第二組雙夾取氣缸721、垂直于所述傳送帶5輸送方向且與所述第二組雙夾取氣缸721一端對接的第二組Y軸移位機723、與所述第二組雙夾取氣缸721對接且豎直向下設置的第二組Z軸移位機725及垂直于所述傳送帶5輸送方向且設于所述第二組雙夾取氣缸721另一端的第二組步進機727。
工作時,所述左架耳出料機621輸送左架耳至所述左架耳夾取機構623;所述第二送料機72輸送臺秤大架至所述第二組雙夾取氣缸內721;所述左架耳通過所述左架耳定位氣缸6231定位,由所述左架耳旋轉氣缸6232將左架耳旋轉90°,再由所述左架耳錯位氣缸6233錯位到所述左架耳夾取氣缸6234的夾取位置進行夾取,所述左架耳浮升氣缸6235將夾取的左架耳上升,所述左架耳平移氣缸6236將左架耳平移至焊接位頂部,后由左架耳浮升氣缸6235下降將左架耳放置于焊接位;所述左架耳夾取氣缸6234張開,再依次由所述左架耳浮升氣缸6235和所述左架耳平移氣缸6236驅動所述左架耳夾取氣缸6234回位;所述左架耳碰焊機625將所 述左架耳和所述臺秤大架進行碰焊。
具體的,所述大架經第二組雙夾取氣缸721自所述連接板碰焊機615取出并回位,再由所述第二組Y軸移位機723、所述第二組Z軸移位機725及第二組步進機727調整好放置位置,后經所述左架耳碰焊機625進行焊接。
所述右架耳碰焊機構63包括右架耳出料機631、右架耳夾取機構633及右架耳碰焊機635,所述右架耳夾取機構633將所述右架耳出料機631的出料位和所述右架耳碰焊機635的焊接位對接。
所述右架耳夾取機構633包括設于所述工作臺3上且對接設置的右架耳定位氣缸6331、右架耳旋轉氣缸6332、右架耳錯位氣缸6333、右架耳夾取氣缸6334、右架耳浮升氣缸6335、右架耳平移氣缸6336。
所述第三送料機73包括設于所述右架耳碰焊機635焊接位底部的第三組雙夾取氣缸731、垂直于所述傳送帶5輸送方向且與所述第三組雙夾取氣缸731一端對接的第三組Y軸移位機733、與所述第三組雙夾取氣缸731對接且豎直向下設置的第三組Z軸移位機735及垂直于所述傳送帶5輸送方向且設于所述第三組雙夾取氣缸731另一端的第三組步進機737。
工作時,所述右架耳出料機631輸送右架耳至所述右架耳夾取機構 633;所述第三送料機73輸送臺秤大架至所述第三組雙夾取氣缸731內;所述右架耳通過所述右架耳定位氣缸6331定位,由所述右架耳旋轉氣缸6332將右架耳旋轉90°,再由所述右架耳錯位氣缸6333錯位到所述右架耳夾取氣缸6334的夾取位置進行夾取,所述右架耳浮升氣缸6335將夾取的右架耳上升,所述右架耳平移氣缸6336將右架耳平移至焊接位頂部,后由右架耳浮升氣缸6335下降將右架耳放置于焊接位;所述右架耳夾取氣缸6334張開,再依次由所述右架耳浮升氣缸6335和所述右架耳平移氣缸6336驅動所述右架耳夾取氣缸6334回位;所述右架耳碰焊機635將所述右架耳和所述臺秤大架進行碰焊。
具體的,所述大架經第三組雙夾取氣缸731自所述左架耳碰焊機625取出并回位,再由所述第三組Y軸移位機733、所述第三組Z軸移位機735及第三組步進機737調整好放置位置,后經所述右架耳碰焊機635進行焊接。
所述底掌碰焊機構64包括底掌出料機641、底掌夾取機構643及底掌碰焊機645,所述底掌夾取機構643將所述底掌出料機641的出料位和所述底掌碰焊機645的焊接位對接。
所述底掌夾取機構643包括設于所述工作臺3上且對接設置的底掌錯 位氣缸6431、底掌旋轉氣缸6432、底掌推入氣缸6433、底掌夾取氣缸6434、底掌浮升氣缸6435、底掌平移氣缸6436。
所述第四送料機74包括設于所述底掌碰焊機645焊接位底部的第四組雙夾取氣缸741、垂直于所述傳送帶5輸送方向且與所述第四組雙夾取氣缸741一端對接的第四組Y軸移位機743、與所述第四組雙夾取氣缸741對接且豎直向下設置的第四組Z軸移位機745及垂直于所述傳送5帶輸送方向且設于所述第四組雙夾取氣缸741另一端的第四組步進機747。
工作時,所述底掌出料機641輸送底掌至所述底掌夾取機構643;所述第四送料機74輸送臺秤大架至所述第四組雙夾取氣缸741內;所述底掌通過所述底掌錯位氣缸6431錯位至所述底掌旋轉氣缸6432,并將底掌旋轉180°,再由所述底掌推入氣缸6433推入到所述底掌夾取氣缸6434的夾取位置進行夾取,所述底掌浮升氣缸6435將夾取的底掌上升,所述底掌平移氣缸6436將底掌平移至焊接位頂部,后由底掌浮升氣缸6436下降將底掌放置于焊接位;所述底掌夾取氣缸6434張開,再依次由所述底掌浮升氣缸6436和所述底掌平移氣缸6436驅動所述底掌夾取氣缸6434回位;所述底掌碰焊機645將所述底掌和所述臺秤大架進行碰焊。
具體的,所述大架經第四組雙夾取氣缸741自所述右架耳碰焊機625 取出并回位,再由所述第四組Y軸移位機743、所述第四組Z軸移位機745及第四組步進機747調整好放置位置,后經所述底掌碰焊機645進行焊接。
所述出料機構65包括連接下一工序段的連接部651。
所述第五送料機75包括設于所述連接部651的第五組雙夾取氣缸751、垂直于所述傳送帶5輸送方向且與所述第五組雙夾取氣缸751一端對接的第五組Y軸移位機753、與所述第五組雙夾取氣缸751對接且豎直向下設置的第五組Z軸移位機755及垂直于所述傳送帶5輸送方向且設于所述第五組雙夾取氣缸751另一端的第五組步進機757。
具體的,完成焊接的大架組件經所述第五組雙夾取氣缸751在所述底掌碰焊機645處夾取,經所述第五組Y軸移位機753、第五組Z軸移位機755、第五組步進機757調整位置后,通過所述連接部651放入于產品周轉盒中。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動碰焊機將連接板碰焊機構、左架耳碰焊機構、右架耳碰焊機構、底掌碰焊機構集成于同一生產線,從而實現了從人工到自動化的升級,大大降低了臺秤組件焊接的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在此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 改進,但這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