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生產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上滑軌供給設備。
背景技術:
一般公知,轎車前排的座椅可前后調節,所述座椅滑動安裝在滑軌上,其中,所述滑軌包括滑動配合的上滑軌、下滑軌、鑲嵌在上滑軌和下滑軌之間的滾珠條,所述上滑軌安裝在座椅的底部,所述下滑軌安裝在轎車的底板上。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如何將上滑軌自動地輸送至滑軌安裝設備。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上滑軌供給設備,包括第一帶式輸送機構、位于第一帶式輸送機構上方的第一升降機構、位于第一帶式輸送機構旁側的卸料臺、位于卸料臺下方的第二帶式輸送機構、在卸料臺和第二帶式輸送機構之間升降的第二升降機構、位于卸料臺旁側的取料機構;
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構設有推料機構,推料機構包括第一電缸、安裝在第一電缸活塞上的推料底座、鉸接在推料底座上的推料塊、固定在推料底座上且頂在推料塊后端的頂桿、安裝在推料底座上且頂在推料塊前端的彈簧;
所述上滑軌放置在治具中,上下疊放的治具經第一帶式輸送機構輸送至第一升降機構正下方,第一升降機構升起一疊治具中位于最下方一個治具上面的所有治具,推料機構將最下方一個治具推送至卸料臺,取料機構從卸料臺上抓取上滑軌并移送至滑軌安裝設備,空治具經第二升降機構輸送至第二帶式輸送機構,第二帶式輸送機構回收空治具。
按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上滑軌供給設備的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第一帶式輸送機構上放置兩疊治具,每疊治具的數量為六個,治具中放置上滑軌;在第一帶式輸送機構的輸送下,第一疊治具經過推料塊,推料塊的前端被下壓,第一疊治具運行至推料塊的前方后,彈簧使推料塊的前端復位;第二疊治具位于推料塊的后方。
第二,位于推料塊前方的第一疊治具位于第一升降機構的正下方,第一升降機構下降抓取第一疊治具上面的五個治具后復位,在第一電缸的驅動下,推料塊將留在第一帶式輸送機構上的一個治具向前推送至卸料臺。
第三,取料機構從卸料臺治具中取走上滑軌。之后,第二升降機構承托著第一個空治具下降一個治具的高度。
第四,第一升降機構下降,將其抓取第一疊治具上面的五個治具放置在第一帶式輸送機構上,之后,再抓取上面的四個治具上升,之后,推料塊將留在第一帶式輸送機構上的一個治具向前推送至卸料臺。
第五,重復上述第三、第四步驟,直至第一疊治具的所有空治具疊加在第二升降機構上。
第六,第二升降機構下降,由第二帶式輸送機構承載第二升降機構上的一疊空治具,第二帶式輸送機構將一疊空治具輸送至回收處。
第七,在第一帶式輸送機構的輸送下,位于推料塊后方的第二疊治具運行至推料塊前方,之后,第二疊治具經歷第一疊治具的下料及回收動作。
作為本實用新型對第一帶式輸送機構的一種說明,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構設有第一限位氣缸、與第一限位氣缸配套使用的第一光電感應器、第二限位氣缸、與第二限位氣缸配套使用的第二光電感應器,第一限位氣缸位于第一帶式輸送機構的前端,第二限位氣缸位于第一帶式輸送機構的中部且位于推料塊的旁側。按上述說明,第一帶式輸送機構上第一疊治具輸送至第一光電感應器處時,第一限位氣缸的活塞桿上升,阻擋第一疊治具;位于第一疊治具后方的第二疊治具被第二限位氣缸阻擋。推料塊位于第一疊治具和第二疊治具之間。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構左右對稱設置的輸送帶、與輸送帶配合的帶輪、驅動帶輪旋轉的電機。
作為本實用新型對第一升降機構的一種說明,所述第一升降機構包括固定在第一升降機架上的第一升降氣缸、安裝在第一升降氣缸活塞桿上的第一升降組件、安裝在第一升降組件左側的第一左滑軌、安裝在第一升降組件右側的第一右滑軌、滑動安裝在第一左滑軌上的第一左升降條、滑動安裝在第一右滑軌上的第一右升降條、安裝在第一升降組件上用于驅動第一左升降條橫向移動的第一左氣缸、安裝在第一升降組件上用于驅動第一右升降條橫向移動的第一右氣缸,所述第一左升降條和第一右升降條上均設有上下排列的凸塊。按上述說明,第一升降氣缸驅動第一升降組件下降,第一左升降條和第一右升降條相向水平移動,夾取一疊治具上的治具,相向設置的凸塊承托在治具的兩側。
作為本實用新型對卸料臺的一種說明,所述卸料臺包括固定在卸料臺機架上且左右對稱設置的第二左氣缸和第二右氣缸、與第二左氣缸活塞桿連接的左擱板、與第二右氣缸活塞桿連接的右擱板,所述左擱板的上方設有左導向板,右擱板的上方設有右導向板,左導向板和右導向板固定設置在卸料臺上。所述卸料臺的前端設有擋料板,卸料臺的后端設有左右對稱的第三左氣缸和第三右氣缸,第三左氣缸和第三右氣缸傾斜設置,第三左氣缸和第三右氣缸用于從斜側頂緊位于卸料臺上的治具。按上述說明,在左導向板和右導向板的導向下,推料塊將治具從第一帶式輸送機構推送至卸料臺的左擱板和右擱板上,左擱板和右擱板承托在治具的兩側底部。待治具上的上滑軌被卸載完后,第二升降機構上升承托空治具,之后,第二左氣缸和第二右氣缸作驅使左擱板和右擱板作相向遠離運動,左擱板和右擱板不再承托空治具,空治具隨著第二升降機構下降至第二帶式輸送機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對第二升降機構的一種說明,所述第二升降機構包括固定在升降機架上的升降導軌、滑動安裝在升降導軌上的升降臺、安裝在升降機架上用于驅動升降臺升降的絲桿機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對取料機構的一種說明,所述取料機構包括固定在取料機架上且水平橫向設置的第二電缸、固定在第二電缸活塞上且水平縱向設置的第三電缸、固定在第三電缸活塞上且豎直設置的第四電缸、安裝在第四電缸活塞上的夾爪氣缸。在第二電缸、第三電缸、第三電缸的驅動下,夾爪氣缸作三維運動,夾取卸載臺上的上滑軌。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并列設置的兩套本實用新型所述上滑軌供給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一套上滑軌供給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第一帶式輸送機構10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推料機構70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2中第二帶式輸送機構40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2中第一升降機構20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1中第二升降機構50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1中取料機構60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符號說明:
10、第一帶式輸送機構;11、第一限位氣缸;12、第一光電感應器;13、第二限位氣缸;14、第二光電感應器;15、第一輸送帶;16、第一電機;
20、第一升降機構;21、第一升降氣缸;22、第一升降組件;23、第一左升降條;24、第一右升降條;25、第一左氣缸;26、第一右氣缸;27、凸塊;
30、卸料臺;31、第二左氣缸;33、左擱板;34、右擱板;35、左導向板;36、擋料板;37、第三左氣缸;
40、第二帶式輸送機構;41、第二輸送帶;42、第二電機;
50、第二升降機構;51、升降導軌;52、升降臺;
60、取料機構;61、第二電缸;62、第三電缸;63、第四電缸;64、夾爪氣缸;
70、推料機構;71、第一電缸;72、推料塊;73、頂桿;74、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左右并列設置的兩套上滑軌供給設備。結合圖1、圖2,所述上滑軌供給設備包括第一帶式輸送機構10、位于第一帶式輸送機構上方的第一升降機構20、位于第一帶式輸送機構旁側的卸料臺30、位于卸料臺下方的第二帶式輸送機構40、在卸料臺和第二帶式輸送機構之間升降的第二升降機構50、位于卸料臺旁側的取料機構60。
如圖3,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構10設有第一限位氣缸11、與第一限位氣缸配套使用的第一光電感應器12、第二限位氣缸13、與第二限位氣缸配套使用的第二光電感應器14,第一限位氣缸位于第一帶式輸送機構的前端,第二限位氣缸位于第一帶式輸送機構的中部且位于推料塊72的旁側。
結合圖3、圖4,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構設有推料機構70,推料機構包括第一電缸71、安裝在第一電缸活塞上的推料底座、鉸接在推料底座上的推料塊72、固定在推料底座上且頂在推料塊后端的頂桿73、安裝在推料底座上且頂在推料塊前端的彈簧74。所述上滑軌放置在治具中,上下疊放的治具經第一帶式輸送機構輸送至第一升降機構正下方,第一升降機構升起一疊治具中位于最下方一個治具上面的所有治具,推料機構將最下方一個治具推送至卸料臺,取料機構從卸料臺上抓取上滑軌并移送至滑軌安裝設備,空治具經第二升降機構輸送至第二帶式輸送機構,第二帶式輸送機構回收空治具。
如圖6,所述第一升降機構20包括固定在第一升降機架上的第一升降氣缸21、安裝在第一升降氣缸活塞桿上的第一升降組件22、安裝在第一升降組件左側的第一左滑軌、安裝在第一升降組件右側的第一右滑軌、滑動安裝在第一左滑軌上的第一左升降條23、滑動安裝在第一右滑軌上的第一右升降條24、安裝在第一升降組件上用于驅動第一左升降條橫向移動的第一左氣缸25、安裝在第一升降組件上用于驅動第一右升降條橫向移動的第一右氣缸26,所述第一左升降條和第一右升降條上均設有上下排列的凸塊27。
如圖2,所述卸料臺30包括固定在卸料臺機架上且左右對稱設置的第二左氣缸31和第二右氣缸、與第二左氣缸活塞桿連接的左擱板33、與第二右氣缸活塞桿連接的右擱板34,所述左擱板的上方設有左導向板35,右擱板的上方設有右導向板,左導向板和右導向板固定設置在卸料臺上。所述卸料臺的前端設有擋料板36,卸料臺的后端設有左右對稱的第三左氣缸37和第三右氣缸,第三左氣缸和第三右氣缸傾斜設置,第三左氣缸和第三右氣缸用于從斜側頂緊位于卸料臺上的治具。
如圖7,所述第二升降機構50包括固定在升降機架上的升降導軌51、滑動安裝在升降導軌上的升降臺52、安裝在升降機架上用于驅動升降臺升降的絲桿機構。
如圖8,所述取料機構60包括固定在取料機架上且水平橫向設置的第二電缸61、固定在第二電缸活塞上且水平縱向設置的第三電缸62、固定在第三電缸活塞上且豎直設置的第四電缸63、安裝在第四電缸活塞上的夾爪氣缸64。
實際操作中,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上滑軌供給設備的工作流程如下:
第一,第一帶式輸送機構10上放置兩疊治具,每疊治具的數量為六個,治具中放置上滑軌;在第一帶式輸送機構的輸送下,第一疊治具經過推料塊72,推料塊的前端被下壓,第一疊治具運行至推料塊的前方后,彈簧74使推料塊的前端復位;第二疊治具位于推料塊的后方。
第二,位于推料塊72前方的第一疊治具位于第一升降機構20的正下方,第一升降機構下降抓取第一疊治具上面的五個治具后復位,在第一電缸71的驅動下,推料塊72將留在第一帶式輸送機構10上的一個治具向前推送至卸料臺30。
第三,取料機構60從卸料臺治具中取走上滑軌。之后,第二升降機構50承托著第一個空治具下降一個治具的高度。
第四,第一升降機構20下降,將其抓取第一疊治具上面的五個治具放置在第一帶式輸送機構10上,之后,再抓取上面的四個治具上升,之后,推料塊72將留在第一帶式輸送機構上的一個治具向前推送至卸料臺30。
第五,重復上述第三、第四步驟,直至第一疊治具的所有空治具疊加在第二升降機構50上。
第六,第二升降機構50下降,由第二帶式輸送機構40承載第二升降機構上的一疊空治具,第二帶式輸送機構將一疊空治具輸送至回收處。
第七,在第一帶式輸送機構10的輸送下,位于推料塊72后方的第二疊治具運行至推料塊前方,之后,第二疊治具經歷第一疊治具的下料及回收動作。
以上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