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工具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麻花鉆, 尤其是一種前刀面修磨麻花鉆。
背景技術:
傳統普通麻花鉆,自它誕生百余年來,結構形狀變化不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材料不斷涌現,對鉆頭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而傳統普通麻花鉆主要存在如下問題:1.主刃上各點的前角數值變化很大,接近鉆芯處已為負前角,切削條件差。2.橫刃太長,有很大的刃偏角,且又是很大的負前角,切削條件更差,因而軸向抗力大,定心不好。3.主刃長,切削寬,切屑卷曲成練得螺卷,所占的空間體積大,導致排屑不順利,切削液難以流入。
為了改善傳統麻花鉆的性能,人們采用了眾多方法,大大提高了麻花鉆的性能,然而主刃上各點的前角數值變化還較大,接近鉆芯處仍還有負前角的存在,切削條件差也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
因此,上述問題是在對麻花鉆結構設計和使用過程中應當予以考慮并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一種結構合理,強度高,切削效果好的前刀面修磨麻花鉆。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前刀面修磨麻花鉆,包括柄部和刃部,所述的刃部開設有螺旋槽,所述刃部的頂端為鉆尖,所述鉆尖包括橫刃,前刀面,主切削刃和后溝棱,所述前刀面,主切削刃以及后溝棱經同時修磨加工在所述螺旋槽的頂部形成一修磨面,所述修磨面呈錐形,包括兩側邊和底邊,所述底邊為曲線,所述側邊分別位于主切削刃和后溝棱的邊線上,所述后溝棱邊線上側邊其長度范圍為所述后溝棱的1/3-1。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鉆尖其主切削刃之間的夾角為135°。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橫刃和所述主切削刃之間的夾角為118°。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主切削刃的表面設置有氮化碳涂層。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前刀面修磨麻花鉆,對麻花鉆的前刀面進行修磨的同時,也對主切削刃進行修磨,縮短了橫刃的長度,使主切削刃上各點的前角數值減小且變化趨緩,提高前角數值,尤其提高了接近鉆芯處前角的數值,使得鉆芯處的前角度數為正值,改善切削條件。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縮短了橫刃的長度,改善了排屑斷屑的困擾,降低了鉆削抗力,比普通麻花鉆降低軸向力,便于切削液流入切削區,降低了切削刃的溫度,減輕了切削刃的磨損,提高了鉆頭的耐用度,使操作更安全,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鉆尖的主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鉆尖的俯視圖;
其中: 1-柄部,2-刃部,3-螺旋槽,4-橫刃,5-前刀面,6-主切削刃,7-后溝棱,8-修磨面。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加深對本實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描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構成限定。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前刀面修磨麻花鉆,包括柄部1和刃部2,所述刃部2開設有螺旋槽3,所述刃部2的頂端為鉆尖,所述鉆尖包括橫刃4,前刀面5,主切削刃6和后溝棱7,所述前刀面5,主切削刃6以及后溝棱7經同時修磨加工在所述螺旋槽的頂部形成一修磨面8,所述修磨面8呈錐形,包括兩側邊和底邊,所述底邊為曲線,所述側邊分別位于主切削刃6和后溝棱7的邊線上,所述后溝棱邊線上側邊其長度范圍為所述后溝棱7的1/2,所述鉆尖其主切削刃6之間的夾角為135°,所述橫刃和所述主切削刃之間的夾角為118°,所述主切削刃的表面設置有氮化碳涂層。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前刀面修磨麻花鉆,對麻花鉆的前刀面5進行修磨的同時,也對主切削刃6進行修磨,縮短了橫刃4的長度,使主切削刃6上各點的前角數值減小且變化趨緩,提高前角數值,尤其提高了接近鉆芯處前角的數值,使得鉆芯處的前角度數為正值,改善切削條件。
本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縮短了橫刃的長度,改善了排屑斷屑的困擾,降低了鉆削抗力,比普通麻花鉆降低軸向力,便于切削液流入切削區,降低了切削刃的溫度,減輕了切削刃的磨損,提高了鉆頭的耐用度,使操作更安全,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
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