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軋制工藝,尤其是涉及在軋制過程中對軋輥和料材進行冷卻和潤滑的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分段冷卻裝置用于板帶軋機正常軋制時對軋輥和帶材進行冷卻和潤滑,目的是減小軋輥熱變形,提高帶材的板形質量和清潔度。對于可逆軋機來說,裝置具有兩套冷卻機構,分別對稱布置在軋機的入口和出口兩側,每套冷卻機構具有多個噴嘴,二套冷卻機構不是同時工作,如果軋制方向由左向右,那么左側的冷卻機構通過固定在左側冷卻梁上的噴嘴向軋輥和帶材噴乳液或軋制油,右側的冷卻機構的噴嘴全部處于關閉狀態;如果軋制方向由右向左,那么右側的冷卻機構通過固定在右側冷卻梁上的噴嘴向軋輥和帶材噴乳液或軋制油,左側的冷卻機構的噴嘴全部處于關閉狀態。
傳統的分段冷卻裝置中,各排噴嘴的流量相等,冷卻液均勻堆積在軋輥或板帶材表面。從液體流動的角度分析,不利于冷卻液向兩邊擴散。這樣軋輥和帶材中間的熱量就比兩邊高,從而使軋輥的輥徑出現不均勻變化,引起板帶材平直度變差。另外帶材表面的顆粒物隨帶材進入軋輥后,粘在軋輥的表面,影響帶材的表面質量和減少軋輥的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提供一種新型的軋機分段冷卻裝置。
本申請提供的軋機分段冷卻裝置,包括工作輥和支承輥,所述工作輥包括上工作輥和下工作輥;所述支承輥包括上支承輥和下支承輥;所述上支承輥位于上工作輥正上方,下支承輥位于下工作輥正下方,所述上支承輥、上工作輥、下支承輥和下工作輥配合,用以對料材進行軋制,所述工作輥進料一側為料材入口側,所述工作輥出料一側為料材出口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作輥的入口側和出口側分別設有多排冷卻機構,每排冷卻機構包括若干沿工作輥軸向排列的噴嘴,用于對工作輥輥面、支承輥輥面或料材表面噴射冷卻液,其中,每排冷卻機構中位于中間的噴嘴的有效通徑大于兩邊噴嘴的有效通徑。
作為所述軋機分段冷卻裝置的進一步改進,用于冷卻工作輥的每個噴嘴的流量可單獨調節或關閉,以便消除工作輥表面因受熱不均產生的局部變形。
作為所述軋機分段冷卻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每排冷卻機構中的噴嘴的有效通徑自中間噴嘴向兩邊噴嘴遞減。
作為所述軋機分段冷卻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工作輥兩側均設置有第一冷卻機構和第二冷卻機構,且所述上工作輥兩側的第一冷卻機構和第二冷卻機構均對稱設置,所述上工作輥以其水平軸線所在的水平面為界,分為上半部和下半部,所述第一冷卻機構噴出的冷卻液作用于上半部,所述第二冷卻機構噴出的冷卻液作用于下半部。
作為所述軋機分段冷卻裝置的進一步改進,在軋制過程中,所述第一冷卻機構中的噴嘴分區段控制開閉。
作為所述軋機分段冷卻裝置的進一步改進,在軋制過程中,所述第二冷卻機構中的噴嘴處于常開狀態。
作為所述軋機分段冷卻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下工作輥兩側對稱設置有第三冷卻機構,所述下工作輥以其水平軸線所在的水平面為界,分為上半部和下半部,所述第三冷卻機構噴出的冷卻液作用于下半部,所述第三冷卻機構中的噴嘴分區段控制開閉。
作為所述軋機分段冷卻裝置的進一步改進,在所述上支承輥和下支承輥的軸線兩側分別對稱設置有第四冷卻機構,所述第四冷卻機構的噴嘴噴出的冷卻液作用于上支承輥和下支承輥上。
作為所述軋機分段冷卻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料材入口側和料材出口側分別設有第五冷卻機構,所述第五冷卻機構噴出的冷卻液作用在料材上表面和下表面。
作為所述軋機分段冷卻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冷卻機構包括冷卻梁,所述噴嘴按工作輥軸線方向排列安裝在冷卻梁上。
本申請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請提供的軋機分段冷卻裝置,其包括上工作輥和下工作輥,上支承輥和下支承輥。該上工作輥、上支承輥與下工作輥、下支承輥相互配合,用以對料材進行軋制。工作輥進料一側為料材入口,工作輥出料一側為料材出口。在工作輥的入口側和出口側分別設有多排冷卻機構,每排冷卻機構包括若干沿工作輥軸向排列的噴嘴,用于對工作輥或料材噴射冷卻液,其中,每個冷卻機構 中位于中間的噴嘴的有效通徑大于兩邊噴嘴的有效通徑。這樣冷卻液的流量就中間大,兩邊小。中間流量大有利于冷卻液向兩側流動,將帶材掉落下來的顆粒物帶走,提高帶材的表面質量和軋輥壽命。在正常軋制時,軋輥和板帶材中間的冷卻就會比邊部好,達到溫度均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申請軋機分段冷卻裝置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申請冷卻機構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申請可以以多種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實施例所描述的實施方式。提供以下具體實施方式的目的是便于對本申請公開內容更清楚透徹的理解,其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詞僅是針對所示結構在對應附圖中位置而言。
然而,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能會意識到其中的一個或多個的具體細節描述可以被省略,或者還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組件或材料。在一些例子中,一些實施方式并沒有描述或沒有詳細的描述。
此外,本文中記載的技術特征、技術方案還可以在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以任意合適的方式組合。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易于理解與本文提供的實施例有關的方法的步驟或操作順序還可以改變。因此,附圖和實施例中的任何順序僅僅用于說明用途,并不暗示要求按照一定的順序,除非明確說明要求按照某一順序。
本文中為部件所編序號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區分所描述的對象,不具有任何順序或技術含義。而本申請所說“連接”、“聯接”,如無特別說明,均包括直接和間接連接(聯接)。
實施例: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軋機分段冷卻裝置,其可在板帶軋機正常軋制時對軋輥(工作輥)和料材進行冷卻和潤滑。
請參考圖1和2,該軋機分段冷卻裝置,包括工作輥和支承輥,該工作輥包括上工作輥110和下工作輥120,該支承輥包括上支承輥310和下支承輥320,上支承輥310位于上工作輥110的正上方,下支承輥320位于下工作輥120的 正下方,該上工作輥110、上支承輥310與下工作輥120、下支承輥320相互配合,用以對料材400進行軋制。工作輥進料一側為料材入口側,工作輥出料一側為料材出口側。對于可逆軋機,入口側和出口側是相對而言的,取決于各道次的軋制方向。在工作輥的入口側和出口側分別設有多排冷卻機構,每排冷卻機構包括若干沿工作輥軸向排列的噴嘴270,用于對工作輥110、120和料材400以及支承輥310、320噴射冷卻液,其中,每排冷卻機構中位于中間的噴嘴的有效通徑大于兩邊噴嘴的有效通徑。
請參考圖2,每排冷卻機構包括冷卻梁260,多個噴嘴270、271并排安裝在冷卻梁260上。圖1和2中的虛線表示噴嘴的噴射路徑,圖2中A為冷卻液作用位置,具體為帶材表面或輥件表面。
每排冷卻機構中,噴嘴270的有效通徑大小可以是區域劃分,即自中間向兩側劃分為多個區域,每個區域內噴嘴的有效通徑相同,而越靠外的區域中噴嘴的有效通徑越小。
或者,每個冷卻機構中的噴嘴的有效通徑自中間噴嘴(如噴嘴271)向兩邊噴嘴遞減,形成一個遞減的出液量。
其中,冷卻液可以是乳液或軋制油等常用冷卻液。
這樣冷卻液的流量就中間大,兩邊小。中間流量大有利于冷卻液向兩側流動,將帶材掉落下來的顆粒物帶走,提高帶材的表面質量和軋輥壽命。在正常軋制時,軋輥和板帶材中間的冷卻就會比邊部好,達到溫度均勻。
進一步地,傳統的分段冷卻裝置對工作輥分段冷卻時,工作輥的每個區段的噴嘴一起關閉,這樣軋輥就會出現小局部過熱和局部潤滑不好,會形成熱凸度,從而會影響帶材局部厚差。
因此,請參考圖1,本實施例中上工作輥110兩側均設置有第一冷卻機構210和第二冷卻機構220。上工作輥110以其水平軸線所在的水平面a為界分為上半部111和下半部112,第一冷卻機構210噴出的冷卻液作用于上半部111,第二冷卻機構220噴出的冷卻液作用于下半部112。
其中,在軋制過程中,第一冷卻機構210中的噴嘴270則分區段控制開閉,根據軋制需要對不同區段的帶材和軋輥進行開關控制,以便控制工作輥局部熱變形,調整帶材的板形。
在軋制過程中,第二冷卻機構220中的噴嘴270處于常開狀態,讓工作輥有良好的潤滑,創造最好的軋制條件。良好的冷卻潤滑將減少帶材表面顆粒物 的形成,提高帶材表面的光潔度和軋輥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地,請參考圖1,下工作輥120兩側均設置有第三冷卻機構230,下工作輥120以其水平軸線的水平面b為界分為上半部121和下半部122,第三冷卻機構230噴出的冷卻液作用于下半部122。在軋制過程中,第三冷卻機構230中的噴嘴270則分區段控制開閉,根據軋制需要對不同區段的帶材和軋輥進行開關控制,以便控制工作輥局部熱變形,調整帶材的板形。
請繼續參考圖1,在上支承輥310和下支承輥320的兩側分別對稱設置有第四冷卻機構240,第四冷卻機構240的噴嘴270噴出的冷卻液作用于上支承輥310和下支承輥320上。
此外,在工作輥110、120的入口側和出口側分別對稱設有第五冷卻機構250,第五冷卻機構250噴出的冷卻液作用在料材4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用于對料材400進行冷卻和清潔。
需要說明的是,入口側和出口側的冷卻裝置不是同時工作的,根據軋制方向進行切換,如果軋制方向由左向右,那么左側的冷卻機構通過固定在左側冷卻梁上的噴嘴向軋輥和帶材噴乳液或軋制油,右側的冷卻機構噴嘴全部處于關閉狀態;如果軋制方向由右向左,那么右側的冷卻機構通過固定在右側冷卻梁上的噴嘴向軋輥和帶材噴乳液或軋制油,左側的冷卻機構噴嘴全部處于關閉狀態。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