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管材生產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制管設備。
背景技術:
制管機又稱焊管機,是將平板材料卷制為鋼管的設備。鋼管經開卷、成型、焊接、打磨、定徑、校直、定尺、切斷等工藝生產形成,是一種有縫管。根據材料分類,制管機可分為,高頻制管機和不銹鋼制管機,其中,不銹鋼制管機應用最為廣泛。如中國專利申請號為CN201010251535,一種卷管機,包括支架、設置在支架的輸料裝置、卷曲機構、焊接機,輸料裝置包括架設在支架的輸送臺、驅動輸送臺上的板材前進的驅動機構;卷曲機構包括垂直固定在支撐平臺上的固定架、橫設在固定架上且相對于輸送臺傾斜設置的呈籠狀的卷筒,其設置在所述的支撐平臺上且位于輸送臺的末端;焊接機設置在卷曲機構的出口處,用于將螺旋卷出的相鄰筒單元焊接在一起。此專利結構的卷管機采用籠狀卷筒,這使得板材在卷筒內與卷筒的接觸變為點接觸,從而板材與卷筒間的摩擦較小,彎曲成形的管體可穩定地從卷筒中出來,圓管的生產效率也得到提高,但是,它的缺點是采用自動焊接的方式,在焊接過程中一旦出現漏焊,由于人們無法第一時間得知,因此,需要由工人再次進行檢查,難免會出現因人為疏忽而使得部分有漏焊等缺陷的產品流入市場,不僅對購買用戶造成金錢損失,而且還會影響生產廠商的聲譽。另一方面,不銹鋼管焊接后,一般是先經過切割工序將管件切割成指定長度后,由輸送裝置送入儲存架中儲存;再由工人以人工方式運往拋光機中進行進一步的表面拋光處理,工人勞動強度 大,生產效率低;并且,整個拋光過程一般由人工進行控制,不僅對工人的經驗、技術水平要求比較高,而且管件的質量還得不到保障。為此,有必要研發一種更能保證產品具有的質量,能提高生產效率的制管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種不僅結構簡單,生產效率高,能持續生產金屬管材的自動制管設備。
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術解決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一種自動制管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PLC可編程控制器、機架及其上依次設置的卷曲機構、焊接裝置、漏焊檢測裝置、自動拋光裝置、切割裝置;
卷曲機構包括設置在同一直線傳送方向上的若干組輥輪組和設置在相鄰兩組輥輪組之間的上下限位機構;
焊接裝置采用氣焊的焊接方式,包括焊炬、焊炬支撐架和供氧裝置,焊炬支撐架包括升降支架和固定在升降支架上的水平支撐臂,焊炬傾斜固定在水平支撐臂上;
漏焊檢測裝置包括設置在焊接裝置外側的檢測基座、設置在檢測基座上的紅外線檢測裝置,與紅外線檢測裝置的信號輸出端連接PLC可編程控制器;
自動拋光裝置包括設置在焊接裝置輸出端的管件支撐定位機構、拋光機構,拋光機構包括拋光支架及其上設置的磨頭、驅動磨頭旋轉的打磨電機裝置、驅動拋光支架升降的磨頭升降裝置,PLC可編程控制器連接控制打磨電機裝置的工作狀態和驅動磨頭升降裝置執行升降動作;
切割裝置包括滑移小車及其上設置的切刀座、切刀電機和由切刀電機帶動旋轉的切刀,支架上設置有與滑移小車配合的直線導軌。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說明,所述檢測基座上設置有支撐管件的支撐臺和連接固定紅外線檢測裝置的支架,紅外線檢測裝置設置在支架上,正對管件的焊縫。
進一步地,所述支架上設置有伸縮缸,伸縮缸的活塞桿端部設置有檢測端頭,紅外線檢測裝置固定于檢測端頭上。
進一步地,所述紅外線檢測裝置包括至少兩個紅外線檢測探頭,兩個以上的紅外線檢測探頭并聯設置,分設于管件的外側。
進一步地,所述管件支撐定位機構包括工作臺和設置在工作臺上的前、后定位環套,前、后定位環套同軸設置,定位環套的側部設置有向其中部延伸的鎖定螺絲,管件依次穿過前、后定位環套,通過調節鎖定螺絲的位置實現以適應不同外徑管件的加工。
所述磨頭升降裝置包括升降架、連接帶動升降架上升或下降的升降電機裝置、連接于升降電機裝置與升降架之間的導向機構,導向機構包括立向設置的導桿、套設于導桿上的滑動座,升降電機裝置包括設置在滑動座上的步進電機、設置在升降架上的與導桿平行的固定齒條,連接于步進電機與固定齒條之間的齒輪傳動機構,PLC可編程控制器連接控制步進電機。
進一步地,所述打磨電機裝置與PLC可編程控制器之間串聯有電流互感器,當打磨電機裝置啟動后,電流互感器的兩側信號隨著磨頭的壓力大小而變化,PLC可編程控制器接收到電流互感器的兩側信號后,驅動磨頭升降裝置上升或下降,實現自動打磨。
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技術解決方案所能達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采用主要由卷曲機構、焊接裝置、漏焊檢測裝置、自動拋 光裝置、切割裝置的卷管結構,從上料-卷管-焊接-切斷整個過程全部由PLC可編程控制器統一控制,無需人工參與,實現自動化操作,穩定性好,生產效率高,工人勞動強度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卷曲機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漏焊檢測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拋光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漏焊檢測裝置控制原理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拋光裝置控制原理圖。
附圖標記說明:1、PLC可編程控制器 2、機架 3、卷曲機構 3-1、輥輪組 3-2、上下限位機構 4、焊接裝置 4-1、焊炬 4-2、焊炬支撐架 5、漏焊檢測裝置 5-1、檢測基座 5-11、支撐臺 5-12、支架 5-13、伸縮缸 5-14、檢測端頭 5-2、紅外線檢測裝置 6、自動拋光裝置6-1、管件支撐定位機構 6-11、工作臺 6-12、定位環套 6-13、鎖定螺絲 6-2、拋光機構 6-21、拋光支架 6-22、磨頭 6-23、打磨電機裝置 6-24、磨頭升降裝置 6-241、升降架 6-242、升降電機裝置6-243、導向機構 7、切割裝置 7-1、滑移小車 7-2、切刀座 7-3、切刀電機 8、電流互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方案作詳細的描述。
如圖1-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自動制管設備,包括PLC可編程控制器1、機架2及其上依次設置的卷曲機構3、焊接裝置4、漏焊檢測裝置5、自動拋光裝置6、切割裝置7,卷曲機構3包括設置在同一直線傳送方向上的若干組輥輪組3-1和設置在相鄰兩組輥輪組之間的上下限位機構3-2;焊接裝置4采用氣焊的焊接方式,包括焊炬4-1、焊炬支撐架4-2和供氧裝置,焊炬支撐架包括升降支架和固定在升降支架上的水平支撐臂,焊炬傾斜固定在水平支撐臂上;漏焊檢測裝置5包括設置在焊接裝置外側的檢測基座5-1、設置在檢測基座上的紅外線檢測裝置5-2,與紅外線檢測裝置的信號輸出端連接PLC可編程控制器1;自動拋光裝置6包括設置在焊接裝置輸出端的管件支撐定位機構6-1、拋光機構6-2,拋光機構包括拋光支架6-21及其上設置的磨頭6-22、驅動磨頭旋轉的打磨電機裝置6-23、驅動拋光支架升降的磨頭升降裝置6-24,PLC可編程控制器連接控制打磨電機裝置的工作狀態和驅動磨頭升降裝置執行升降動作;切割裝置7包括滑移小車7-1及其上設置的切刀座7-2、切刀電機7-3和由切刀電機帶動旋轉的切刀,支架上設置有與滑移小車配合的直線導軌。
所述檢測基座5-1上設置有支撐管件的支撐臺5-11和連接固定紅外線檢測裝置的支架5-12,紅外線檢測裝置設置在支架上,正對管件的焊縫。支架上設置有伸縮缸5-13,伸縮缸的活塞桿端部設置有檢測端頭5-14,紅外線檢測裝置固定于檢測端頭上。所述紅外線檢測裝置包括至少兩個紅外線檢測探頭,本實施例中采用的是四個,四個紅外線探頭紅外線檢測探頭并聯設置,分設于管件的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對管件的四個方向進行檢測,保證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和穩定性。
進一步地,所述管件支撐定位機構6-1包括工作臺6-11和設置在工作臺上的前、后定位環套6-12,前、后定位環套同軸設置,定位環套的側部設置有向其中部延伸的鎖定螺絲6-13,管件依次穿過前、后定位環套,通過調節鎖定螺絲的位置實現以適應不同外徑管件的加工。
所述磨頭升降裝置6-24包括升降架6-241、連接帶動升降架上升或下降的升降電機裝置6-242、連接于升降電機裝置與升降架之間的導向機構6-243,導向機構包括立向設置的導桿、套設于導桿上的滑動座,升降電機裝置包括設置在滑動座上的步進電機、設置在升降架上的與導桿平行的固定齒條,連接于步進電機與固定齒條之間的齒輪傳動機構,PLC可編程控制器連接控制步進電機。
進一步地,所述打磨電機裝置與PLC可編程控制器之間串聯有電流互感器8,當打磨電機裝置啟動后,電流互感器的兩側信號隨著磨頭的壓力大小而變化,PLC可編程控制器接收到電流互感器的兩側信號后,驅動磨頭升降裝置上升或下降,實現自動打磨。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主要由卷曲機構、焊接裝置、漏焊檢測裝置、自動拋光裝置、切割裝置的卷管結構,從上料-卷管-焊接-切斷整個過程全部由PLC可編程控制器統一控制,無需人工參與,實現自動化操作,穩定性好,生產效率高,工人勞動強度低。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