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配件模具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汽車后門檻加強板的副工程模具。
背景技術:
汽車行業在不斷發展,沖壓成型技術也在不斷的提高和創新。
在傳統的沖壓生產中,汽車門檻加強板零件通常采用工程模,工藝采用:拉伸—修邊沖孔—翻邊—翻邊—整形的步驟。
此工程模缺點:
1:工序內容相對比較多,需要投入較多人力,生產效率低下;
2:每幅模具需要重復使用相同定位,定位在加工及生產各方面易存在誤差,影響零件精度;
3:零件自身重量較重,操作工需要反復拿料,操作不安全。
4:工藝缺陷,導致零件回彈太大。
采用連續模替代工程模,可以完成拉伸和修邊沖孔的工序,但是難以很好地完成側面和端部的翻邊工序,零件回彈太大,包邊有縫隙。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汽車后門檻加強板的副工程模具,進行汽車后門檻加強板半成品的側面和端部翻邊工序,減少包邊縫隙。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汽車后門檻加強板的副工程模具,包括:上模板及其對應的下模板,所述上模板上方設置有上模框,所述上模框上間隔設置有第一翻邊組件和第二翻邊組件,所述下模板上設置有與第一翻邊組件對應的第一下模芯,所述下模板上設置有與第二翻邊組件對應的第二下模芯和第三下模芯,所述第一翻邊組件包括第一壓料芯、第一翻邊鑲塊、第二翻邊鑲塊、第三翻邊鑲塊和第四翻邊鑲塊,所述第一翻邊鑲塊和第二翻邊鑲塊設置在第一壓料芯兩側,所述第三翻邊鑲塊和第四翻邊鑲塊設置在第一壓料芯的兩端,所述第二翻邊組件包括第二壓料芯、第五翻邊鑲塊和第六翻邊鑲塊,所述第五翻邊鑲塊和第六翻邊鑲塊設置在第二壓料芯的兩側。
在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上模板下方設置模腳,所述模腳下方設置有上壓機板。
在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上模板與上模框之間設置有第一墊板。
在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第二下模芯和第三下模芯連接為一體,所述第二下模芯和第三下模芯的底部設置有與下模板相連接的第二墊板,所述第一下模芯的底部設置有與下模板相連接的第三墊板。
在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上壓機板上設置有分別與第一壓料芯和第二壓料芯相連接的氮氣彈簧。
在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下模芯上設置有第一定位銷和第二定位銷,所述第一壓料芯上設置有分別與第一定位銷和第二定位銷對應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
在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第二下模芯上設置有第三定位銷,所述第二壓料芯上設置有與第三定位銷對應的第三定位孔。
在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下模板上設置有指向上模板的限位柱。
在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下模板上對稱設置有兩個導向塊,所述導向塊內分別設置有U形槽。
在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上模板上設置有指向U形槽的導向塊,所述導向塊兩側分別設置有墊片。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指出的一種汽車后門檻加強板的副工程模具,可以同時放入兩個汽車后門檻加強板半成品,合模后,第二翻邊組件進行汽車后門檻加強板兩側的翻邊,第一翻邊組件進行汽車后門檻加強板兩端的翻邊和側面的翻邊加強,減少包邊縫隙,提升產品精度,工作效率高。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汽車后門檻加強板的副工程模具的上模板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汽車后門檻加強板的副工程模具的下模板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包括:
一種汽車后門檻加強板的副工程模具,包括:上模板1及其對應的下模板12,所述上模板1上方設置有上模框3,所述上模板1與上模框3之間設置有第一墊板2,安裝方便。
所述上模框3上間隔設置有第一翻邊組件和第二翻邊組件,所述下模板12上設置有與第一翻邊組件對應的第一下模芯18,所述下模板12上設置有與第二翻邊組件對應的第二下模芯16和第三下模芯17,所述第一翻邊組件包括第一壓料芯5、第一翻邊鑲塊7、第二翻邊鑲塊8、第三翻邊鑲塊4和第四翻邊鑲塊25,所述第一翻邊鑲塊7和第二翻邊鑲塊8設置在第一壓料芯5兩側,所述第三翻邊鑲塊4和第四翻邊鑲塊25設置在第一壓料芯5的兩端,所述第二翻邊組件包括第二壓料芯10、第五翻邊鑲塊9和第六翻邊鑲塊11,所述第五翻邊鑲塊9和第六翻邊鑲塊11設置在第二壓料芯10的兩側。生產時,同時放入兩個汽車后門檻加強板半成品,合模后,第二翻邊組件進行汽車后門檻加強板兩側的翻邊,第一翻邊組件進行汽車后門檻加強板兩端的翻邊和側面的翻邊加強,減少包邊縫隙,提升產品精度。
所述上模板1下方設置模腳21,所述模腳21下方設置有上壓機板22。所述上壓機板22上設置有分別與第一壓料芯5和第二壓料芯10相連接的氮氣彈簧,氮氣彈簧有利于第一壓料芯5和第二壓料芯10的緩沖和快速復位,提升工作效率。
所述第二下模芯16和第三下模芯17連接為一體,所述第二下模芯16和第三下模芯17的底部設置有與下模板12相連接的第二墊板13,所述第一下模芯18的底部設置有與下模板12相連接的第三墊板14,第二墊板13和第三墊板14拆卸便利,可以快速更換模芯,提升維護便利性。
所述第一下模芯18上設置有第一定位銷20和第二定位銷23,所述第一壓料芯5上設置有分別與第一定位銷20和第二定位銷23對應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下模芯16上設置有第三定位銷24,所述第二壓料芯10上設置有與第三定位銷24對應的第三定位孔,快速定位,提升汽車后門檻加強板在翻邊時的穩定性。
所述下模板12上設置有指向上模板1的限位柱19,避免合模時的過度撞擊,提升安全性。所述下模板12上對稱設置有兩個導向塊15,所述導向塊15內分別設置有U形槽,所述上模板1上設置有指向U形槽的導向塊6,提升合模穩定性,所述導向塊6兩側分別設置有墊片26,調節便利。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指出的一種汽車后門檻加強板的副工程模具,工作效率高,實現了汽車后門檻加強板的兩次翻邊,減少了包邊間隙,提升了產品的精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