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機箱裝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機箱外殼鉆孔機構及機箱裝配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端路由器、萬兆以上網絡交換機、監控器、網絡數據貯存系統、網絡數據傳輸系統、數字電視服務器及機頂盒等互聯網或者物聯網設備已經大規模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隨之而來的是需要大規模的生產和裝配。
應用于這些互聯網或者物聯網設備的機械外殼或機箱主體需要進行鉆孔操作,然而,現有的機械外殼或機箱主體鉆孔裝置,使用的是車間的電力,沒有獨立的電源,使用較為麻煩,沒有設置收縮桿,在工作時不易調整位置,降低了工作效率,當然,也沒有滑動板,工作人員在為機械外殼或機箱主體打孔的時候,較為費力,且工作效率也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產品中不足,提供準確、高效的一種機箱外殼鉆孔機構及機箱裝配系統。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發明提出一種機箱外殼鉆孔機構,包括第一升降載物臺、鉆孔裝置、第二升降載物臺、旋轉操作平臺、機箱外殼輸送裝置和電氣控制柜,其中:第一升降載物臺用于抬升待加工處理的機箱外殼至預定高度并輸送到鉆孔裝置的工作臺上;鉆孔裝置用于將由第一升降載物臺抬升并輸送上來的待加工處理的機箱外殼進行鉆孔或打孔;第二升降載物臺用于接收已經過鉆孔或打孔處理后的機箱外殼,并將這些機箱外殼抬升或下降至預定高度進入輸送工位上;旋轉操作平臺用于將位于工作臺上的機箱外殼調整至合適位置和角度;機箱外殼輸送裝置用于將已經過鉆孔或打孔的機箱外殼輸送至后續組裝工位上;電氣控制柜用于驅動第一升降載物臺和第二升降載物臺的上升或者下降運動,驅動鉆孔裝置進行鉆孔或打孔,驅動旋轉操作平臺進行自轉以調整機箱外殼位置和角度,驅動機箱外殼輸送裝置將已經過鉆孔或打孔的機箱外殼輸送至后續組裝工位。
所述第一升降載物臺包括第一升降座、第一支撐架、第一支撐底座和第一升降座驅動裝置,用以穩定支撐括第一升降座的第一支撐架固定在第一支撐底座上,第一升降座通過第一升降座驅動裝置與第一支撐底座連接,其中:第一升降座驅動裝置底端通過缸體固定座固定在第一支撐底座上,第一活塞桿的頂端通過第一魚眼接頭與第一升降座底端上設有的第一接頭連接座鉸接;在第一升降座的兩側邊沿分別設有用于防止機箱外殼滾落或者滑落的第一護欄桿,在第一升降座內并排設有兩組用于驅動機箱外殼向前滾動或者滑動的第一輥輪,在第一升降座的四個角端分別設有與第一支撐架滑動配合的第一滾輪;第一支撐架包括并排設置的四根第一導軌,這四根第一導軌兩兩相對設置,形成兩對第一導軌;每根第一導軌內設有與第一滾輪滑動配合的導槽;在第一升降座驅動裝置驅動作用下,第一升降座上的第一滾輪沿著第一支撐架上四根第一導軌內的導槽進行上下移動,并根據所需高度的要求將第一升降座調整到預定的高度上。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升降座驅動裝置為第一氣缸,第一升降座通過第一氣缸與第一支撐底座連接,其中:第一氣缸底端通過缸體固定座固定在第一升降座上,第一氣缸頂端向上延伸有第一活塞桿,第一活塞桿的頂端通過第一魚眼接頭與第一升降座底端上設有的第一接頭連接座鉸接;在第一氣缸驅動作用下,第一升降座在第一支撐架內進行上下移動,并將第一升降座上升或下降調整到預定的高度上。
作為優選:在每個第一滾輪的底端設有用于清掃導槽內障礙物體的第一掃平塞,第一掃平塞和第一滾輪一起沿著第一導軌內導槽上下往復滑行運動。
作為優選:在第一導軌上還設有用于限制的第一升降座下降高度的限位擋塊;第一限位擋板能夠抵住沿著導槽向下滑動的第一滾輪。
所述第二升降載物臺包括第二升降座、第二支撐架、第二支撐底座、第二升降座驅動裝置和平衡座,用以穩定支撐括第二升降座的第二支撐架固定在第二支撐底座上,第二升降座通過第二升降座驅動裝置與第二支撐底座連接,其中:第二升降座驅動裝置底端通過缸體固定座固定在第二支撐底座上,第二活塞桿的頂端通過第二魚眼接頭與第二升降座底端上設有的第二接頭連接座鉸接;用以平衡第二支撐架以及在第二支撐架內的第二升降座平衡座與第二支撐架之間并排連接設置,具體地說:該平衡座與第二升降座分別位于第二支撐架的不同一側,使得第二升降座在負荷機箱外殼時,能夠保證第二支撐架始終保證平衡穩固;
在第二升降座的兩側邊沿分別設有用于防止機箱外殼滾落或者滑落的第一護欄桿,在第二升降座內并排設有兩組用于驅動機箱外殼向前滾動或者滑動第一輥輪,在第二升降座同一側的兩個角端上分別設有與第二支撐架滑動配合的一組第二滾輪;這兩組第二滾輪設置在第二升降座的同一側邊,這兩組第二滾輪分別固定在滾輪座上,兩個滾輪座分別通過加強筋板固定在第二升降座底面上;第二支撐架包括并排設置的兩根第二導軌,每根第二導軌內設有與對應一組第二滾輪滑動配合的導槽;在第二升降座驅動裝置驅動作用下,第二升降座上的第二滾輪沿著第二支撐架上兩根第一導軌內的導槽進行上下移動,并根據所需高度的要求將第二升降座調整到預定的高度上。
作為優選:所述第二升降座驅動裝置為第二氣缸,第二升降座通過第二氣缸與第二支撐底座連接,其中:第二氣缸底端通過缸體固定座固定在第二支撐底座上,第二氣缸頂端向上延伸有第二活塞桿,第二活塞桿的頂端通過第二魚眼接頭與第二升降座底端上設有的第二接頭連接座鉸接;在第二氣缸驅動作用下,第二升降座沿著第二支撐架上兩根第二導軌進行上下移動,并將第二升降座上升或下降調整到預定的高度上。
作為優選:在每組第二滾輪的底端設有用于清掃導槽內障礙物體的第二掃平塞,第二掃平塞和第二滾輪一起沿著第二導軌內導槽上下往復滑行運動。
作為優選:在第二導軌上還設有用于限制的第二升降座下降高度的限位擋塊;第二限位擋板能夠抵住沿著導槽向下滑動的第二滾輪。
所述鉆孔裝置包括第一轉輪、第二輪轉、用于固定住機箱外殼中心部位的定心部、鉆孔臺座、轉輪左右驅動裝置和鉆孔臺座上下驅動裝置;所述第一轉輪包括用于連接第一鉆頭的第一轉輪接口、第一轉輪適配器和第一伸縮支桿,第一伸縮支桿通過第一轉輪適配器與第一轉輪接口連接;所述第二輪轉包括用于連接第二鉆頭的第二轉輪接口、第二轉輪適配器和第二伸縮支桿,第二伸縮支桿通過第二轉輪適配器與第二轉輪接口連接,第一伸縮支桿、第二伸縮支桿在第四氣缸驅動作用下進行上下往復伸縮運動,以實現帶動位于第一轉輪接口上的第一鉆頭、第二轉輪接口上的第二鉆頭進行上下往復移動;在第一轉輪和第二輪轉底端分別設置用于連接鉆頭的轉輪接口,以滿足根據機箱外殼上不同孔徑大小通孔的設置需要,可以隨時進行調整鉆頭的大小。
所述定心部與鉆孔臺座固定連接,并設置在第一轉輪與第二輪轉的正中間位置上;定心部能夠隨同鉆孔臺座上下往復移動,在定心部向下移動過程中,定心部對準并抵住機箱外殼的正中心位置,以保證機箱外殼在被鉆孔或者打孔過程中始終保持平衡穩定。
所述轉輪左右驅動裝置包括第三氣缸、第一齒條、中間齒輪、第二齒條和橫向導軌,第三氣缸通過其前端設有的第三活塞桿與用于固定第一轉輪的第一轉輪支架連接,第一轉輪支架通過支架固定座與第一齒條固定連接,第一轉輪支架和第一齒條分別通過第一滑塊嵌套在橫向導軌上,在第三氣缸驅動作用下,實現第一轉輪支架以及與該第一轉輪支架固定連接的第一齒條一起沿著橫向導軌左右往復滑動;
用于固定第二轉輪的第二轉輪支架通過支架固定座與第二齒條固定連接,第二轉輪支架和第二齒條分別通過第二滑塊嵌套在橫向導軌上,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均與中間齒輪相嚙合;
在第三氣缸驅動第一齒條向左或向右滑動過程中,由于第一齒條與中間齒輪相嚙合、第二齒條與中間齒輪相嚙合,第一齒條帶動中間齒輪進行自轉,從而實現中間齒輪傳動第二齒條向內或向外滑動;在第三氣缸驅動作用下,第一轉輪支架和第二轉輪支架能夠同時向內或者向外滑動,從而實現設置在第一轉輪支架上的第一轉輪和設置在第二轉輪支架上的第二轉輪同時向內或者向外滑動;這樣保證了第一轉輪和第二轉輪能夠始終保持呈中心對稱結構狀對機箱外殼或者機箱主體進行鉆孔或打孔。
所述鉆孔臺座上下驅動裝置包括第五氣缸、第五活塞桿、連接板、第三滑塊和縱向導軌,連接板與鉆孔臺座固定連接,第五氣缸通過其頂端設有的第五活塞桿與連接板底端設有的連接頭連接,鉆孔臺座通過其設有的第三滑塊與固定在支撐框體上的縱向導軌滑動配合連接,以實現在第五氣缸驅動連接板上下往復運動的同時,鉆孔臺座沿著縱向導軌進行上下往復運動。
作為優選:第三氣缸通過氣缸固定座固定在鉆孔臺座一側;在氣缸固定座與第一轉輪支架之間還設置有用以防止第一轉輪支架在第三氣缸驅動作用下在向外滑動過程中對第三氣缸或者氣缸固定座發生碰撞或者沖擊的隔離板塊。
作為優選:所述橫向導軌與第一滑塊內設有的導槽、第二滑塊內設有的導槽嵌套配合連接;所述縱向導軌與第三滑塊內設有的導槽嵌套配合連接。
作為優選:在支撐框體靠近鉆孔臺座一側面上設有用于限制鉆孔臺座上下移動空間的上限位擋塊和下限位擋塊;所述上限位擋塊、下限位擋塊分別位于鉆孔臺座的上方、下方。
作為優選:在支撐框體內設置有用以平衡鉆孔裝置的平衡重塊。
所述旋轉操作平臺包括轉盤、工作臺、用于驅動轉盤進行大角度自轉的第二旋轉控制器和用于準確調整轉盤旋轉角度的旋轉微調控制器,在轉盤的圓周邊沿設置有多個等間距的齒槽口,所述轉盤嵌置在工作臺中間的圓形槽孔內,在工作臺的四個角端設有并排且能夠朝著同方向進行自轉的四組第三輥輪;所述第二旋轉控制器用于驅動轉盤進行自轉,第二旋轉控制器包括第二伺服電機、第二主動轉軸、第二同步傳送帶、蝸桿和蝸輪,其中:蝸桿與蝸輪嚙合傳動,蝸輪與第一傳動軸同心連接,且第一傳動軸與轉盤同心連接;第二主動轉軸通過第二同步傳送帶與蝸桿連接,第二伺服電機驅動第二主動轉軸進行自轉;蝸桿通過蝸輪驅動轉盤進行自轉,在第二伺服電機驅動作用下以及第二同步傳送帶傳動作用下,蝸桿、蝸輪和轉盤隨同第二主動轉軸一起進行自轉;
所述旋轉微調控制器包括第六氣缸、第六活塞桿、導輪、彈性伸縮推塊和固定板,固定板的上表面與工作臺的上表面保持同一水平面;第六氣缸設置在固定板底面上,彈性伸縮推塊夾持在呈對稱設置的兩組導輪內,第六氣缸通過其前端設有的第六活塞桿與彈性伸縮推塊連接,彈性伸縮推塊的前端頭部呈錐形狀;彈性伸縮推塊在第六氣缸驅動作用下進行前后往復移動的延伸方向與輪盤法線方向呈30~60°傾斜角;即彈性伸縮推塊前后移動的延伸方向與齒槽口呈30~60°傾斜角;在第六氣缸前后驅動作用下,沿著導輪前后往復移動的彈性伸縮推塊朝向轉盤上的齒槽口,彈性伸縮推塊的前端頭部推動轉盤上的齒槽口進行微調轉盤旋轉角度,以實現對轉盤角度的準確調控。
作為優選:所述工作臺通過多個支撐柱與底座固定連接,該底座用于支撐住第一傳動軸和轉盤。
作為優選:所述第二伺服電機通過電機承載框架固定在工作臺底面上。
所述機箱外殼輸送裝置包括第一輸送裝置、機械手和第二輸送裝置,第一輸送裝置用于待加工處理的機箱外殼輸送到鉆孔裝置上;機械手用于將已經過鉆孔或者擰螺絲處理后的機箱外殼搬運到第二輸送裝置上;第二輸送裝置用于這些將已經過鉆孔或者擰螺絲處理后的機箱外殼輸送到目的貨車架上;
其中:第二輸送裝置包括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和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的運動方向與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的運動方向呈90°彎角,以及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的運動方向與物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的運動方向呈90°彎角,且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的運動方向與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的運動方向相反;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包括并排多根的輥筒Ⅰ和驅動這些輥筒Ⅰ滾動的電機Ⅰ,以及一個圓形輪盤和驅動該圓形輪盤旋轉運動的電機Ⅱ;所述圓形輪盤位于該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的出料端上;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包括并排多根的第一輥筒Ⅱ和驅動這些第一輥筒Ⅱ滾動的第一電機Ⅲ;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包括并排多根的第二輥筒Ⅱ和驅動這些第二輥筒Ⅱ滾動的第二電機Ⅲ;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的出料端朝向并銜接到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的進料端和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的進料端;該結構的設計,主要是將位于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內的機箱外殼在被輸送到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的末端位置時,通過圓形輪盤施加一個側向移動的作用力,使得機箱外殼發現適當的偏轉,實現機箱外殼由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平穩地過渡到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或者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上;而且考慮到機箱外殼一般都是呈矩形結構的,這樣能夠保持機箱外殼的較窄一端始終位于移動前端,實現90°彎角的平穩過渡。
在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一側端面上固定有側擋板Ⅰ,其另一側端面上設置有夾板,夾板外側面通過并排的多根氣缸導桿與對應的氣缸連接,這些氣缸能夠驅動夾板朝向側擋板Ⅰ方向上進行往復移動;
在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的一側端面上設有第一側擋板Ⅱ,該第一側擋板Ⅱ的作用是主要為了將由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進入到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上的機箱外殼向前方向上移動沖擊力緩沖或者抵消掉,同時能夠將剛進入到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上的機箱外殼并排整齊沿該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的出口端方向移動。
在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的出口端上設有第一輸出導向口,該第一輸出導向口是由第一內導向板和第一外導向板相對夾持形成的,且第一外導向板的內側面與第一側擋板Ⅱ的內側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在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的一側端面上設有第二側擋板Ⅱ,該第二側擋板Ⅱ的作用是主要為了將由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進入到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上的機箱外殼向前方向上移動沖擊力緩沖或者抵消掉,同時能夠將剛進入到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上的機箱外殼并排整齊沿該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的出口端方向移動。
在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的出口端上設有第二輸出導向口,該第二輸出導向口,是由第二內導向板和第二外導向板相對夾持形成的,且第二外導向板的內側面與第二側擋板Ⅱ的內側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作為優選:在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的進料端上設有擋板Ⅰ;該擋板Ⅰ通過支架Ⅰ固定在底架Ⅰ上。該擋板Ⅰ的作用是主要為了防止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回旋倒轉時將機箱外殼帶離出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以保證機箱外殼始終保持在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上。
作為優選:氣缸通過氣缸安裝板固定在底架Ⅰ上,所述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固定在底架Ⅰ上。
作為優選:電機Ⅱ驅動圓形輪盤進行周期性正向自轉和反向自轉。
作為優選:輥筒Ⅰ(311)自轉線速度為V1,圓形輪盤的外徑邊沿自轉線速度為V3,第一輥筒Ⅱ和第二輥筒Ⅱ自轉線速度均為V2,V1、V2和V3之間存在著數學關系是:0.5V1≤V2<V1,V1≤V3<2V1。該結構的設計,并結合圓形輪盤的周期性正向自轉和反向自轉,以實現在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上物流包裹周期性地分流到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和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上。
作為優選:上述第一氣缸、第二氣缸、第三氣缸、第四氣缸、第五氣缸、第六氣缸以及其他氣缸均由電氣控制柜實現電氣控制進行驅動操作。
本發明還提出包括以上所述一種機箱外殼鉆孔機構的一種機箱裝配系統。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在定心部向下移動時,定心部對準并抵住機箱外殼的正中心位置,以保證機箱外殼在被鉆孔或者打孔過程中始終保持平衡穩定;同時第一轉輪和第二輪轉在轉輪左右驅動裝置的驅動作用下,能夠準確地調整到所要求的位置對機箱外殼進行鉆孔或者打孔,由于定心部始終位于第一轉輪與第二輪轉的正中間位置上,這樣保證了第一轉輪和第二輪轉上的鉆孔在機箱外殼上所鉆的孔或者所打的孔呈中心對稱狀,這樣便于在機箱裝配系統中后續工位中的擰螺絲以及其他裝配環節。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應用于機箱裝配系統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中第一升降載物臺、鉆孔裝置、第二升降載物臺和電氣控制柜的結構示意圖。
圖4~6為本發明中第一升降載物臺的結構示意圖。
圖7~9為本發明中第一升降載物臺的結構示意圖。
圖10~12為本發明中鉆孔裝置和旋轉操作平臺的結構示意圖。
圖13~17為本發明中旋轉操作平臺的結構示意圖。
圖18為本發明的旋轉操作平臺中旋轉微調控制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19~20為本發明的鉆孔裝置中鉆孔臺座上下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1~22為本發明的鉆孔裝置中轉輪左右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3為本發明中機箱外殼輸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23所示,本發明提出一種機箱外殼鉆孔機構的具體實施例,一種機箱外殼鉆孔機構包括第一升降載物臺、鉆孔裝置、第二升降載物臺、旋轉操作平臺、機箱外殼輸送裝置和電氣控制柜,其中:第一升降載物臺用于抬升待加工處理的機箱外殼至預定高度并輸送到鉆孔裝置的工作臺上;鉆孔裝置用于將由第一升降載物臺抬升并輸送上來的待加工處理的機箱外殼進行鉆孔或打孔;第二升降載物臺用于接收已經過鉆孔或打孔處理后的機箱外殼,并將這些機箱外殼抬升或下降至預定高度進入輸送工位上;旋轉操作平臺用于將位于工作臺上的機箱外殼調整至合適位置和角度;機箱外殼輸送裝置用于將已經過鉆孔或打孔的機箱外殼輸送至后續組裝工位上;電氣控制柜用于驅動第一升降載物臺和第二升降載物臺的上升或者下降運動,驅動鉆孔裝置進行鉆孔或打孔,驅動旋轉操作平臺進行自轉以調整機箱外殼位置和角度,驅動機箱外殼輸送裝置將已經過鉆孔或打孔的機箱外殼輸送至后續組裝工位。
如圖4~6所示:所述第一升降載物臺包括第一升降座103、第一支撐架104、第一支撐底座111和第一升降座驅動裝置,用以穩定支撐括第一升降座103的第一支撐架104固定在第一支撐底座111上,第一升降座103通過第一升降座驅動裝置與第一支撐底座111連接,其中:第一升降座驅動裝置底端通過缸體固定座固定在第一支撐底座111上,第一活塞桿108的頂端通過第一魚眼接頭109與第一升降座103底端上設有的第一接頭連接座110鉸接;在第一升降座103的兩側邊沿分別設有用于防止機箱外殼滾落或者滑落的第一護欄桿101,在第一升降座103內并排設有兩組用于驅動機箱外殼向前滾動或者滑動的第一輥輪102,在第一升降座103的四個角端分別設有與第一支撐架104滑動配合的第一滾輪106;第一支撐架104包括并排設置的四根第一導軌105,這四根第一導軌105兩兩相對設置,形成兩對第一導軌105;每根第一導軌105內設有與第一滾輪106滑動配合的導槽;在第一升降座驅動裝置驅動作用下,第一升降座103上的第一滾輪106沿著第一支撐架104上四根第一導軌105內的導槽進行上下移動,并根據所需高度的要求將第一升降座103調整到預定的高度上。
如圖4或5所示:所述第一升降座驅動裝置為第一氣缸107,第一升降座103通過第一氣缸107與第一支撐底座111連接,其中:第一氣缸107底端通過缸體固定座固定在第一升降座103上,第一氣缸107頂端向上延伸有第一活塞桿108,第一活塞桿108的頂端通過第一魚眼接頭109與第一升降座103底端上設有的第一接頭連接座110鉸接;在第一氣缸107驅動作用下,第一升降座103在第一支撐架104內進行上下移動,并將第一升降座103上升或下降調整到預定的高度上。
如圖5所示:在每個第一滾輪106的底端設有用于清掃導槽內障礙物體的第一掃平塞113,第一掃平塞113和第一滾輪106一起沿著第一導軌105內導槽上下往復滑行運動。
如圖6所示:在第一導軌105上還設有用于限制的第一升降座103下降高度的限位擋塊112;第一限位擋板112能夠抵住沿著導槽向下滑動的第一滾輪106。
如圖6所示,在第一升降載物臺中的第一升降座能夠將機箱外殼或者機箱主體提升到預定高度,然后驅動兩組并排的第一輥輪進行自轉帶動位于第一輥輪上端面的機箱外殼或者機箱主體向前移動到鉆孔工作臺上;而且在第一升降座的兩側邊沿分別設有用于防止機箱外殼或者機箱主體滑落的第一護欄桿,所述第一升降載物臺整體安全性能高、操縱效率高而且又能夠承載住一定重量的負荷。
如圖7~9所示:所述第二升降載物臺包括第二升降座123、第二支撐架124、第二支撐底座121、第二升降座驅動裝置和平衡座133,用以穩定支撐括第二升降座123的第二支撐架124固定在第二支撐底座131上,第二升降座123通過第二升降座驅動裝置與第二支撐底座131連接,其中:第二升降座驅動裝置底端通過缸體固定座固定在第二支撐底座131上,第二活塞桿128的頂端通過第二魚眼接頭129與第二升降座123底端上設有的第二接頭連接座130鉸接;用以平衡第二支撐架124以及在第二支撐架124內的第二升降座123平衡座133與第二支撐架124之間并排連接設置,具體地說:該平衡座133與第二升降座123分別位于第二支撐架124的不同一側,使得第二升降座123在負荷機箱外殼時,能夠保證第二支撐架124始終保證平衡穩固;在第二升降座123的兩側邊沿分別設有用于防止機箱外殼滾落或者滑落的第一護欄桿101,在第二升降座123內并排設有兩組用于驅動機箱外殼向前滾動或者滑動第一輥輪102,在第二升降座123同一側的兩個角端上分別設有與第二支撐架124滑動配合的一組第二滾輪126;這兩組第二滾輪126設置在第二升降座123的同一側邊,這兩組第二滾輪126分別固定在滾輪座134上,兩個滾輪座134分別通過加強筋板135固定在第二升降座123底面上;第二支撐架124包括并排設置的兩根第二導軌125,每根第二導軌125內設有與對應一組第二滾輪126滑動配合的導槽;在第二升降座驅動裝置驅動作用下,第二升降座123上的第二滾輪126沿著第二支撐架124上兩根第一導軌125內的導槽進行上下移動,并根據所需高度的要求將第二升降座123調整到預定的高度上。
如圖7或圖8所示:所述第二升降座驅動裝置為第二氣缸127,第二升降座123通過第二氣缸127與第二支撐底座131連接,其中:第二氣缸127底端通過缸體固定座固定在第二支撐底座131上,第二氣缸127頂端向上延伸有第二活塞桿128,第二活塞桿128的頂端通過第二魚眼接頭129與第二升降座123底端上設有的第二接頭連接座130鉸接;在第二氣缸127驅動作用下,第二升降座123沿著第二支撐架124上兩根第二導軌125進行上下移動,并將第二升降座123上升或下降調整到預定的高度上。
如圖8所示:在每組第二滾輪126的底端設有用于清掃導槽內障礙物體的第二掃平塞,第二掃平塞113和第二滾輪126一起沿著第二導軌125內導槽上下往復滑行運動。在第二導軌125上還設有用于限制的第二升降座123下降高度的限位擋塊112;第二限位擋板132能夠抵住沿著導槽向下滑動的第二滾輪126。在第二升降載物臺中的第二升降座能夠將機箱外殼或者機箱主體提升到預定高度,主要用于接收在鉆孔工作臺上已經過鉆孔機箱外殼或者機箱主體,同時驅動兩組并排的第二輥輪進行自轉帶動位于第二輥輪上端面的機箱外殼或者機箱主體向前移動;將這些已進行相關加工處理后的機箱外殼或者機箱主體傳輸到下一操作工位上例如機械手搬運或者輸送裝置傳送;而且在第二升降座的兩側邊沿分別設有用于防止機箱外殼或者機箱主體滑落的第二護欄桿,本專利技術方案整體安全性能高、操縱效率高而且又能夠承載住一定重量的負荷。
如圖10~12所示:所述鉆孔裝置包括第一轉輪157、第二輪轉158、用于固定住機箱外殼中心部位的定心部162、鉆孔臺座152、轉輪左右驅動裝置和鉆孔臺座上下驅動裝置;
如圖12和圖21所示:所述第一轉輪157包括用于連接第一鉆頭的第一轉輪接口1572、第一轉輪適配器1573和第一伸縮支桿1574,第一伸縮支桿1574通過第一轉輪適配器1573與第一轉輪接口1572連接;所述第二輪轉158包括用于連接第二鉆頭的第二轉輪接口1582、第二轉輪適配器1583和第二伸縮支桿1584,第二伸縮支桿1584通過第二轉輪適配器1583與第二轉輪接口1582連接,第一伸縮支桿1574、第二伸縮支桿1584在第四氣缸159驅動作用下進行上下往復伸縮運動,以實現帶動位于第一轉輪接口1572上的第一鉆頭、第二轉輪接口1582上的第二鉆頭進行上下往復移動;在第一轉輪157和第二輪轉158底端分別設置用于連接鉆頭的轉輪接口,以滿足根據機箱外殼上不同孔徑大小通孔的設置需要,可以隨時進行調整鉆頭的大小。
如圖12和圖21所示:所述定心部162與鉆孔臺座152固定連接,并設置在第一轉輪157與第二輪轉158的正中間位置上;定心部162能夠隨同鉆孔臺座152上下往復移動,在定心部162向下移動過程中,定心部162對準并抵住機箱外殼的正中心位置,以保證機箱外殼在被鉆孔或者打孔過程中始終保持平衡穩定。
如圖21~22所示:所述轉輪左右驅動裝置包括第三氣缸141、第一齒條144、中間齒輪145、第二齒條147和橫向導軌150,第三氣缸141通過其前端設有的第三活塞桿142與用于固定第一轉輪的第一轉輪支架143連接,第一轉輪支架143通過支架固定座與第一齒條144固定連接,第一轉輪支架143和第一齒條144分別通過第一滑塊148嵌套在橫向導軌150上,在第三氣缸141驅動作用下,實現第一轉輪支架143以及與該第一轉輪支架143固定連接的第一齒條144一起沿著橫向導軌150左右往復滑動;用于固定第二轉輪的第二轉輪支架146通過支架固定座與第二齒條146固定連接,第二轉輪支架146和第二齒條147分別通過第二滑塊149嵌套在橫向導軌150上,第一齒條144和第二齒條147均與中間齒輪145相嚙合;在第三氣缸141驅動第一齒條144向左或向右滑動過程中,由于第一齒條144與中間齒輪145相嚙合、第二齒條147與中間齒輪145相嚙合,第一齒條144帶動中間齒輪145進行自轉,從而實現中間齒輪145傳動第二齒條147向內或向外滑動;在第三氣缸141驅動作用下,第一轉輪支架143和第二轉輪支架146能夠同時向內或者向外滑動,從而實現設置在第一轉輪支架143上的第一轉輪和設置在第二轉輪支架146上的第二轉輪同時向內或者向外滑動;這樣保證了第一轉輪和第二轉輪能夠始終保持呈中心對稱結構狀對機箱外殼或者機箱主體進行鉆孔或打孔。
如圖19~20所示:所述鉆孔臺座上下驅動裝置包括第五氣缸163、第五活塞桿164、連接板166、第三滑塊153和縱向導軌154,連接板166與鉆孔臺座152固定連接,第五氣缸163通過其頂端設有的第五活塞桿164與連接板166底端設有的連接頭165連接,鉆孔臺座152通過其設有的第三滑塊153與固定在支撐框體167上的縱向導軌154滑動配合連接,以實現在第五氣缸163驅動連接板166上下往復運動的同時,鉆孔臺座152沿著縱向導軌154進行上下往復運動。其中:第三氣缸141通過氣缸固定座固定在鉆孔臺座152一側;在氣缸固定座與第一轉輪支架143之間還設置有用以防止第一轉輪支架143在第三氣缸141驅動作用下在向外滑動過程中對第三氣缸141或者氣缸固定座發生碰撞或者沖擊的隔離板塊151。所述橫向導軌150與第一滑塊148內設有的導槽、第二滑塊149內設有的導槽嵌套配合連接;所述縱向導軌154與第三滑塊153內設有的導槽嵌套配合連接。在支撐框體167靠近鉆孔臺座152一側面上設有用于限制鉆孔臺座152上下移動空間的上限位擋塊155和下限位擋塊156;所述上限位擋塊155、下限位擋塊156分別位于鉆孔臺座152的上方、下方。
如圖19所示:在支撐框體167內設置有用以平衡鉆孔裝置14的平衡重塊168。
在定心部162向下移動時,定心部162對準并抵住機箱外殼的正中心位置,以保證機箱外殼在被鉆孔或者打孔過程中始終保持平衡穩定;同時第一轉輪157和第二輪轉158在轉輪左右驅動裝置的驅動作用下,能夠準確地調整到所要求的位置對機箱外殼進行鉆孔或者打孔,由于定心部162始終位于第一轉輪157與第二輪轉158的正中間位置上,這樣保證了第一轉輪157和第二輪轉158上的鉆孔在機箱外殼上所鉆的孔或者所打的孔呈中心對稱狀,這樣便于在機箱裝配系統中后續工位中的擰螺絲以及其他裝配環節。
如圖10~12和圖13~18所示:所述旋轉操作平臺包括轉盤171、工作臺210、用于驅動轉盤171進行自轉的大角度旋轉控制器和用于準確調整轉盤171旋轉角度的旋轉微調控制器,在轉盤171的圓周邊沿設置有多個等間距的齒槽口1710,所述轉盤171嵌置在工作臺210中間的圓形槽孔內,在工作臺210的四個角端設有并排且能夠朝著同方向進行自轉的四組第三輥輪172;所述大角度旋轉控制器可以采用第一旋轉控制器或者采用第二旋轉控制器,其中:如圖13~17所示,所述第一旋轉控制器用于驅動轉盤171進行自轉,第一旋轉控制器包括第一伺服電機181、第一主動轉軸182、第一同步傳送帶和第一傳動軸183,第一主動轉軸182通過第一同步傳送帶與第一傳動軸183連接,第一伺服電機181驅動第一主動轉軸182進行自轉,第一傳動軸183與轉盤171同心連接,在第一伺服電機181驅動作用下以及第一同步傳送帶傳動作用下,第一傳動軸183、轉盤171隨同第一主動轉軸182一起進行自轉;
如圖13~17所示,所述第二旋轉控制器用于驅動轉盤171進行自轉,第二旋轉控制器包括第二伺服電機191、第二主動轉軸192、第二同步傳送帶、蝸桿193和蝸輪,其中:蝸桿193與蝸輪嚙合傳動,蝸輪與第一傳動軸183同心連接,且第一傳動軸183與轉盤171同心連接;第二主動轉軸192通過第二同步傳送帶與蝸桿193連接,第二伺服電機191驅動第二主動轉軸192進行自轉;蝸桿193通過蝸輪驅動轉盤171進行自轉,在第二伺服電機191驅動作用下以及第二同步傳送帶傳動作用下,蝸桿193、蝸輪和轉盤171隨同第二主動轉軸192一起進行自轉;
如圖18所示,所述旋轉微調控制器包括第六氣缸201、第六活塞桿202、導輪203、彈性伸縮推塊204和固定板205,固定板205的上表面與工作臺210的上表面保持同一水平面;第六氣缸201設置在固定板205底面上,彈性伸縮推塊204夾持在呈對稱設置的兩組導輪203內,第六氣缸201通過其前端設有的第六活塞桿202與彈性伸縮推塊204連接,彈性伸縮推塊204的前端頭部呈錐形狀;彈性伸縮推塊204在第六氣缸201驅動作用下進行前后往復移動的延伸方向與輪盤171法線方向呈30~60°傾斜角;即彈性伸縮推塊204前后移動的延伸方向與齒槽口1710呈30~60°傾斜角。在第六氣缸201前后驅動作用下,沿著導輪203前后往復移動的彈性伸縮推塊204朝向轉盤171上的齒槽口1710,彈性伸縮推塊204的前端頭部推動轉盤171上的齒槽口1710進行微調轉盤171旋轉角度,以實現對轉盤171角度的準確調控。
如圖13~14所示:所述工作臺210通過多個支撐柱212與底座211固定連接,該底座211用于支撐住第一傳動軸183和轉盤171。如圖14所示:所述第二伺服電機191通過電機承載框架213固定在工作臺210底面上。
先通過四組第三輥輪172將機箱外殼或者機箱主體移送到預定的工作臺210上,同時通過設置在工作臺210中間的圓形槽孔內的轉盤171帶動機箱外殼或者機箱主體進行一起旋轉,由于第一旋轉控制器或者第二旋轉控制器能夠帶動機箱外殼或者機箱主體進行大角度地旋轉,接著又通過旋轉微調控制器帶動機箱外殼或者機箱主體進行細微角度地調整,使得機箱外殼或者機箱主體轉動至預定角度上,這樣便于在機箱裝配系統中后續工位中對機箱外殼或者機箱主體的定心固定、鉆孔以及其他裝配環節。
如圖1和圖23所示,所述機箱外殼輸送裝置包括第一輸送裝置、機械手和第二輸送裝置,第一輸送裝置用于待加工處理的機箱外殼輸送到鉆孔裝置上;機械手用于將已經過鉆孔或者擰螺絲處理后的機箱外殼搬運到第二輸送裝置上;第二輸送裝置用于這些將已經過鉆孔或者擰螺絲處理后的機箱外殼輸送到目的貨車架上;
其中:第二輸送裝置包括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31、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35A和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35B,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31的運動方向與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35A的運動方向呈90°彎角,以及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31的運動方向與物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35B的運動方向呈90°彎角,且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35A的運動方向與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35B的運動方向相反;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31包括并排多根的輥筒Ⅰ311和驅動這些輥筒Ⅰ311滾動的電機Ⅰ,以及一個圓形輪盤32和驅動該圓形輪盤32旋轉運動的電機Ⅱ;所述圓形輪盤32位于該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31的出料端上;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35A包括并排多根的第一輥筒Ⅱ351A和驅動這些第一輥筒Ⅱ351A滾動的第一電機Ⅲ;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35B包括并排多根的第二輥筒Ⅱ351B和驅動這些第二輥筒Ⅱ351B滾動的第二電機Ⅲ;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31的出料端朝向并銜接到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35A的進料端和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35B的進料端;該結構的設計,主要是將位于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內的機箱外殼在被輸送到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的末端位置時,通過圓形輪盤施加一個側向移動的作用力,使得機箱外殼發現適當的偏轉,實現機箱外殼由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平穩地過渡到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或者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上;而且考慮到機箱外殼一般都是呈矩形結構的,這樣能夠保持機箱外殼的較窄一端始終位于移動前端,實現90°彎角的平穩過渡。
其中:在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31一側端面上固定有側擋板Ⅰ34,其另一側端面上設置有夾板37,夾板37外側面通過并排的多根氣缸導桿與對應的氣缸381連接,這些氣缸381能夠驅動夾板37朝向側擋板Ⅰ34方向上進行往復移動;在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35A的一側端面上設有第一側擋板Ⅱ333A,該第一側擋板Ⅱ的作用是主要為了將由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進入到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上的機箱外殼向前方向上移動沖擊力緩沖或者抵消掉,同時能夠將剛進入到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上的機箱外殼并排整齊沿該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的出口端方向移動。
在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35A的出口端上設有第一輸出導向口36A,該第一輸出導向口36A是由第一內導向板362A和第一外導向板362A相對夾持形成的,且第一外導向板362A的內側面與第一側擋板Ⅱ333A的內側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在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35B的一側端面上設有第二側擋板Ⅱ333B,該第二側擋板Ⅱ的作用是主要為了將由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進入到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上的機箱外殼向前方向上移動沖擊力緩沖或者抵消掉,同時能夠將剛進入到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上的機箱外殼并排整齊沿該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的出口端方向移動。
在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35B的出口端上設有第二輸出導向口36B,該第二輸出導向口36B,是由第二內導向板362B和第二外導向板361B相對夾持形成的,且第二外導向板362B的內側面與第二側擋板Ⅱ333B的內側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在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31的進料端上設有擋板Ⅰ331;該擋板Ⅰ331通過支架Ⅰ391固定在底架Ⅰ392上。該擋板Ⅰ的作用是主要為了防止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回旋倒轉時將機箱外殼帶離出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以保證機箱外殼始終保持在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上。氣缸381通過氣缸安裝板382固定在底架Ⅰ392上,所述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31固定在底架Ⅰ392上。電機Ⅱ驅動圓形輪盤32進行周期性正向自轉和反向自轉。
如圖23所示:輥筒Ⅰ311自轉線速度為V1,圓形輪盤32的外徑邊沿自轉線速度為V3,第一輥筒Ⅱ351A和第二輥筒Ⅱ351B自轉線速度均為V2,V1、V2和V3之間存在著數學關系是:0.5V1≤V2<V1,V1≤V3<2V1。該結構的設計,并結合圓形輪盤的周期性正向自轉和反向自轉,以實現在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Ⅰ上物流包裹周期性地分流到第一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和第二機箱外殼滑行軌道Ⅱ上。
第一輸送裝置能夠完成將待加工處理的機箱外殼輸送到鉆孔裝置上,接著由機械手將已經過鉆孔處理后的機箱外殼搬運到第二輸送裝置上;然后由第二輸送裝置將這些將已經過鉆孔處理后的機箱外殼輸送到目的貨車架上;而且在第二輸送裝置上實現了周期性地對機箱外殼或者主體進行了分流輸送的技術效果。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包括以上所述一種機箱外殼鉆孔機構的一種機箱裝配系統。上述實施例是對本發明的說明,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定,任何對本發明簡單變換后的方案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