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翻邊設備及預翻邊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預翻邊設備,由底座、底部凹模部分、壓料部分、翻轉機構部分、平衡鎖緊組件、鑲塊翻邊裝置組成,其特征在于:底部凹模部分由凹模、外板定位板、外板確認裝置、內板確認裝置組成,外板定位板固定連接在凹模的外沿位置,凹模底面與底座的頂面固定連接,外板確認裝置及內板確認裝置固定連接在底座頂面;其解決了有機器人套合需求的盆形壓合產品,三個方向壓合前角度在115度以上,不能通過一套壓合模完成產品壓合的問題。
【專利說明】
預翻邊設備及預翻邊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預翻邊設備及預翻邊方法,適用于壓合裝備。
【背景技術】
[0002]汽車覆蓋件中,后背門的造型設計越來越多的出現盆形形狀的造型,而且變得越來越陡峭.為了保證機器人順暢地將內板套入外板,外板在E至F區域的產品的三個方向上的壓合前角度均為115°以上,在B — B剖面達到148°,A — A剖面達到125°,并且該項目的生產節拍要求為44秒完成一臺車的生產,要求采用壓合模方式。對于這樣的壓合前數據狀態的產品,單獨通過一套壓合模是不能完成該產品的壓合的,壓合模通常是針對于壓合前角度在105°以內,個別區域可以達到115°的壓合前產品。采用機器人輥邊完成預翻邊由于需要增加機器人和輥邊夾具,客戶場地空間不允許。為此,需要研制一臺專用設備,完成該件三個方向區域的預翻邊,達到壓合模可完成的壓合前角度后,再放入壓合模中完成壓合。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預翻邊設備及預翻邊方法,其解決了有機器人套合需求的盆形壓合產品,三個方向壓合前角度在115度以上,不能通過一套壓合模完成產品壓合的問題。
[0004]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預翻邊設備,由底座、底部凹模部分、壓料部分、翻轉機構部分、平衡鎖緊組件、鑲塊翻邊裝置組成,其特征在于:底部凹模部分由凹模、外板定位板、外板確認裝置、內板確認裝置組成,外板定位板固定連接在凹模的外沿位置,凹模底面與底座的頂面固定連接,外板確認裝置及內板確認裝置固定連接在底座頂面;
壓料部分由壓料組件、內板定位裝置、固定壓料塊、安裝座、導桿氣缸、活動壓料塊組成,活動壓料塊固定連接在導桿氣缸前端,導桿氣缸后端固定連接在安裝座上,安裝座沿壓料組件前端外沿布置,壓料組件兩側有固定壓料塊,安裝座旁邊有內板定位裝置固定連接在壓料組件上,壓料組件后端與翻轉架頂部固定連接;
翻轉機構部分由翻轉架基座、安裝組件、減速電機、擺桿、翻轉架、組合開關、鉸鏈軸、翻轉架到位確認裝置、平衡裝置組成,翻轉架后端通過鉸鏈軸與翻轉架基座軸連接,翻轉架基座底端固定連接在底座上,安裝組件固定連接在底座上,減速電機固定連接在安裝組件上,減速電機輸出端與擺桿底端軸連接,擺桿頂端與翻轉架后端上方軸連接,平衡裝置固定在翻轉架基座上,平衡裝置具體位于翻轉架與鉸鏈軸軸連接位置的前方,平衡裝置對翻轉架限位,減速電機底部有組合開關,翻轉架到位確認裝置布置在鉸鏈軸上方;
平衡鎖緊組件由鎖緊氣缸和壓料限位裝置組成,鎖緊氣缸頂端連接壓料限位裝置,平衡鎖緊組件固定連接在底座頂面,平衡鎖緊組件具體位于壓料裝置組件前端方向;
鑲塊翻邊裝置沿底座的邊沿固定連接,鑲塊翻邊裝置為雙連桿結構和單連桿結構,雙連桿結構由連桿機構用氣缸、雙連桿基座、雙連桿、預翻邊凸模鑲塊組成,連桿機構用氣缸固定連接在雙連桿基座后端,連桿機構用氣缸輸出端與雙連桿后端連接,雙連桿前端與雙連桿基座前端軸連接,預翻邊凸模鑲塊與雙連桿前端端頭固定連接;單連桿結構由連桿機構用氣缸、單連桿基座、單連桿、預翻邊凸模鑲塊組成,連桿機構用氣缸固定連接在單連桿基座后端,連桿機構用氣缸輸出端與單連桿后端連接,單連桿前端與單連桿基座前端軸連接,預翻邊凸模鑲塊與單連桿前端端頭固定連接。
[0005]具體預翻邊方法如下:
機器人帶抓手將壓合前外板放入凹模上,外板定位板對外板進行定位,外板確認裝置的接近開關確認外板存在,機器人帶抓手將涂膠后的內板放在外板上,內板確認裝置的光電開關確認內板存在,機器人退回,這樣,在本設備上完成內、外板的套合。
[0006]減速電機轉動,帶動擺桿轉動,從而帶動帶配重的翻轉架和壓料裝置組件繞鉸鏈軸轉動到達工作位置,內板定位裝置也完成對內板的定位,翻轉架到位確認裝置的接近開關完成帶配重的翻轉架的壓料到位的輸出,同時組合開關完成減速電機的旋轉位置的到位輸出。平衡裝置對帶配重的翻轉架進行剛性限位,壓料限位裝置對壓料裝置組件進行剛性限位,鎖緊氣缸伸出,對壓料裝置組件進行鎖死,鎖緊氣缸的磁性開關發出鎖緊完成信號;導桿氣缸伸出,推動活動壓料塊對制件進行壓料,導桿氣缸的磁性開關發出壓料完成信號。
連桿機構用氣缸伸出,帶動雙連桿或單連桿運動,從而分別推動預翻邊凸模鑲塊沿f的曲線成形方向以平行移動或轉動的運動方式,由初始位置c到預翻邊開始位置b最后到預翻邊結束位置a,完成對制件的預翻邊;保壓2秒后,連桿機構用氣缸退回,從而帶動預翻邊凸模鑲塊由預翻邊結束位置a退回到初始位置c。
[0007]鎖緊氣缸和導桿氣缸同時退回,分別帶動平衡鎖緊組件和活動壓料塊退回,鎖緊氣缸和導桿氣缸的磁性開關發出退回完成信號。減速電機轉動,帶動擺桿轉動,從而帶動帶配重的翻轉架和壓料裝置組件繞鉸鏈軸轉動到達打開位置,翻轉架到位確認裝置完成帶配重的翻轉架的打開到位的輸出,同時組合開關完成減速電機的旋轉位置的到位輸出;機器人帶抓手取壓合總成后退出預翻邊設備。
[0008]本發明的積極效果是其解決了有機器人套合需求的盆形壓合產品,壓合前角度在115度以上,不能通過一套壓合模完成產品壓合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圖。
[0010]圖2為本發明的底部凹模部分結構圖。
[0011 ]圖3為本發明的壓料部分結構圖。
[0012]圖4為本發明的翻轉機構部分結構圖。
[0013]圖5為本發明的平衡鎖緊組件結構圖。
[0014]圖6為本發明的鑲塊翻邊裝置結構圖。
[0015]圖7為本發明的整體實施結構圖。
[0016]圖8為本發明的工作狀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描述:如圖1-7所示,一種預翻邊設備,由底座
1、底部凹模部分2、壓料部分3、翻轉機構部分4、平衡鎖緊組件5、鑲塊翻邊裝置6組成,其特征在于:底部凹模部分2由凹模2-1、外板定位板2-2、外板確認裝置2-3、內板確認裝置2-4組成,外板定位板2-2固定連接在凹模2-1的外沿位置,凹模2-1底面與底座I的頂面固定連接,外板確認裝置2-3及內板確認裝置2-4固定連接在底座I頂面;
壓料部分3由壓料組件3-1、內板定位裝置3-2、固定壓料塊3-3、安裝座3-4、導桿氣缸3-
5、活動壓料塊3-6組成,活動壓料塊3-6固定連接在導桿氣缸3-5前端,導桿氣缸3-5后端固定連接在安裝座3-4上,安裝座3-4沿壓料組件3-1前端外沿布置,壓料組件3-1兩側有固定壓料塊3-3,安裝座3-4旁邊有內板定位裝置3-2固定連接在壓料組件3-1上,壓料組件3_1后端與翻轉架4-5頂部固定連接;
翻轉機構部分4由翻轉架基座4-1、安裝組件4-2、減速電機4-3、擺桿4-4、翻轉架4_5、組合開關4-6、鉸鏈軸4-7、翻轉架到位確認裝置4-8、平衡裝置4-9組成,翻轉架4_5后端通過鉸鏈軸4-7與翻轉架基座4-1軸連接,翻轉架基座4-1底端固定連接在底座I上,安裝組件4-2固定連接在底座I上,減速電機4-3固定連接在安裝組件4-2上,減速電機4-3輸出端與擺桿4-4底端軸連接,擺桿4-4頂端與翻轉架4-5后端上方軸連接,平衡裝置4-9固定在翻轉架基座4-1上,平衡裝置4-9具體位于翻轉架4-5與鉸鏈軸4-7軸連接位置的前方,平衡裝置4-9對翻轉架4-5限位,減速電機4-3底部有組合開關4-6,翻轉架到位確認裝置4-8布置在鉸鏈軸4-7上方;
平衡鎖緊組件5由鎖緊氣缸5-1和壓料限位裝置5-2組成,鎖緊氣缸5-1頂端連接壓料限位裝置5-2,平衡鎖緊組件5固定連接在底座I頂面,平衡鎖緊組件5具體位于壓料裝置組件
3-1前端方向;
鑲塊翻邊裝置6沿底座I的邊沿固定連接,鑲塊翻邊裝置6為雙連桿結構和單連桿結構,雙連桿結構由連桿機構用氣缸6-1、雙連桿基座6-2、雙連桿6-3、預翻邊凸模鑲塊6-4組成,連桿機構用氣缸6-1固定連接在雙連桿基座6-2后端,連桿機構用氣缸6-1輸出端與雙連桿6-3后端連接,雙連桿6-3前端與雙連桿基座6-2前端軸連接,預翻邊凸模鑲塊6-4與雙連桿6-3前端端頭固定連接;單連桿結構由連桿機構用氣缸6-1、單連桿基座6-5、單連桿6-6、預翻邊凸模鑲塊6-4組成,連桿機構用氣缸6-1固定連接在單連桿基座6-5后端,連桿機構用氣缸6-1輸出端與單連桿6-6后端連接,單連桿6-6前端與單連桿基座6-5前端軸連接,預翻邊凸模鑲塊6-4與單連桿6-6前端端頭固定連接。
[0018]具體預翻邊方法如下:
機器人帶抓手將壓合前外板放入凹模2-1上,外板定位板2-2對外板進行定位,外板確認裝置2-3的接近開關確認外板存在,機器人帶抓手將涂膠后的內板放在外板上,內板確認裝置2-4的光電開關確認內板存在,機器人退回,這樣,在本設備上完成內、外板的套合。
[0019]減速電機4-3轉動,帶動擺桿4-4轉動,從而帶動帶配重的翻轉架4-5和壓料裝置組件3-1繞鉸鏈軸4-7轉動到達工作位置,內板定位裝置3-2也完成對內板的定位,翻轉架到位確認裝置4-8的接近開關完成帶配重的翻轉架4-5的壓料到位的輸出,同時組合開關4-6完成減速電機4-3的旋轉位置的到位輸出。平衡裝置4-9對帶配重的翻轉架4-5進行剛性限位,壓料限位裝置5-2對壓料裝置組件3-1進行剛性限位,鎖緊氣缸5-1伸出,對壓料裝置組件3-1進行鎖死,鎖緊氣缸5-1的磁性開關發出鎖緊完成信號。導桿氣缸3-5伸出,推動活動壓料塊3-6對制件進行壓料,導桿氣缸3-5的磁性開關發出壓料完成信號。
如圖8所示,連桿機構用氣缸6-1伸出,帶動雙連桿6-3或單連桿6-6運動,從而分別推動預翻邊凸模鑲塊6-4沿f的曲線成形方向以平行移動或轉動的運動方式,由初始位置c到預翻邊開始位置b最后到預翻邊結束位置a,完成對制件的預翻邊。保壓2秒后,連桿機構用氣缸6-1退回,從而帶動預翻邊凸模鑲塊由預翻邊結束位置a退回到初始位置C。
[0020]鎖緊氣缸5-1和導桿氣缸3-5同時退回,分別帶動平衡鎖緊組件5和活動壓料塊3-6退回,鎖緊氣缸5-1和導桿氣缸3-5的磁性開關發出退回完成信號。減速電機4-3轉動,帶動擺桿4-4轉動,從而帶動帶配重的翻轉架4-5和壓料裝置組件3-1繞鉸鏈軸4-7轉動到達打開位置,翻轉架到位確認裝置4-8完成帶配重的翻轉架4-5的打開到位的輸出,同時組合開關
4-6完成減速電機4-3的旋轉位置的到位輸出。
[0021]機器人帶抓手取壓合總成后退出預翻邊設備。
【主權項】
1.一種預翻邊設備,由底座、底部凹模部分、壓料部分、翻轉機構部分、平衡鎖緊組件、鑲塊翻邊裝置組成,其特征在于:底部凹模部分由凹模、外板定位板、外板確認裝置、內板確認裝置組成,外板定位板固定連接在凹模的外沿位置,凹模底面與底座的頂面固定連接,夕卜板確認裝置及內板確認裝置固定連接在底座頂面; 壓料部分由壓料組件、內板定位裝置、固定壓料塊、安裝座、導桿氣缸、活動壓料塊組成,活動壓料塊固定連接在導桿氣缸前端,導桿氣缸后端固定連接在安裝座上,安裝座沿壓料組件前端外沿布置,壓料組件兩側有固定壓料塊,安裝座旁邊有內板定位裝置固定連接在壓料組件上,壓料組件后端與翻轉架頂部固定連接; 翻轉機構部分由翻轉架基座、安裝組件、減速電機、擺桿、翻轉架、組合開關、鉸鏈軸、翻轉架到位確認裝置、平衡裝置組成,翻轉架后端通過鉸鏈軸與翻轉架基座軸連接,翻轉架基座底端固定連接在底座上,安裝組件固定連接在底座上,減速電機固定連接在安裝組件上,減速電機輸出端與擺桿底端軸連接,擺桿頂端與翻轉架后端上方軸連接,平衡裝置固定在翻轉架基座上,平衡裝置具體位于翻轉架與鉸鏈軸軸連接位置的前方,平衡裝置對翻轉架限位,減速電機底部有組合開關,翻轉架到位確認裝置布置在鉸鏈軸上方; 平衡鎖緊組件由鎖緊氣缸和壓料限位裝置組成,鎖緊氣缸頂端連接壓料限位裝置,平衡鎖緊組件固定連接在底座頂面,平衡鎖緊組件具體位于壓料裝置組件前端方向; 鑲塊翻邊裝置沿底座的邊沿固定連接,鑲塊翻邊裝置為雙連桿結構和單連桿結構,雙連桿結構由連桿機構用氣缸、雙連桿基座、雙連桿、預翻邊凸模鑲塊組成,連桿機構用氣缸固定連接在雙連桿基座后端,連桿機構用氣缸輸出端與雙連桿后端連接,雙連桿前端與雙連桿基座前端軸連接,預翻邊凸模鑲塊與雙連桿前端端頭固定連接;單連桿結構由連桿機構用氣缸、單連桿基座、單連桿、預翻邊凸模鑲塊組成,連桿機構用氣缸固定連接在單連桿基座后端,連桿機構用氣缸輸出端與單連桿后端連接,單連桿前端與單連桿基座前端軸連接,預翻邊凸模鑲塊與單連桿前端端頭固定連接; 具體預翻邊方法如下: 機器人帶抓手將壓合前外板放入凹模上,外板定位板對外板進行定位,外板確認裝置的接近開關確認外板存在,機器人帶抓手將涂膠后的內板放在外板上,內板確認裝置的光電開關確認內板存在,機器人退回,這樣,在本設備上完成內、外板的套合; 減速電機轉動,帶動擺桿轉動,從而帶動帶配重的翻轉架和壓料裝置組件繞鉸鏈軸轉動到達工作位置,內板定位裝置也完成對內板的定位,翻轉架到位確認裝置的接近開關完成帶配重的翻轉架的壓料到位的輸出,同時組合開關完成減速電機的旋轉位置的到位輸出;平衡裝置對帶配重的翻轉架進行剛性限位,壓料限位裝置對壓料裝置組件進行剛性限位,鎖緊氣缸伸出,對壓料裝置組件進行鎖死,鎖緊氣缸的磁性開關發出鎖緊完成信號;導桿氣缸伸出,推動活動壓料塊對制件進行壓料,導桿氣缸的磁性開關發出壓料完成信號;連桿機構用氣缸伸出,帶動雙連桿或單連桿運動,從而分別推動預翻邊凸模鑲塊沿f的曲線成形方向以平行移動或轉動的運動方式,由初始位置C到預翻邊開始位置b最后到預翻邊結束位置a,完成對制件的預翻邊;保壓2秒后,連桿機構用氣缸退回,從而帶動預翻邊凸模鑲塊由預翻邊結束位置a退回到初始位置c; 鎖緊氣缸和導桿氣缸同時退回,分別帶動平衡鎖緊組件和活動壓料塊退回,鎖緊氣缸和導桿氣缸的磁性開關發出退回完成信號;減速電機轉動,帶動擺桿轉動,從而帶動帶配重的翻轉架和壓料裝置組件繞鉸鏈軸轉動到達打開位置,翻轉架到位確認裝置完成帶配重的翻轉架的打開到位的輸出,同時組合開關完成減速電機的旋轉位置的到位輸出;機器人帶抓手取壓合總成后退出預翻邊設備。
【文檔編號】B21D37/10GK106040812SQ201610645668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8月9日 公開號201610645668.0, CN 106040812 A, CN 106040812A, CN 201610645668, CN-A-106040812, CN106040812 A, CN106040812A, CN201610645668, CN201610645668.0
【發明人】林瓊, 李悅, 王強, 羅曦
【申請人】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