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注射成型的外壁的電子設備外殼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電子設備例如便攜式計算機的外殼,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提供更薄外殼的結構。
背景技術:
用于提高電子設備例如便攜式計算機的商業價值的重要因素在于,它緊湊并具有優異的可攜帶性。因此,對于封裝有各種類型的電子設備例如硬盤驅動設備和液晶顯示板的外殼而言,要求盡可能地減小外殼的厚度同時保持設備的強度、剛度和外觀。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一般采用相對密度較低的鎂合金作為便攜式計算機的外殼。傳統的外殼是通過所謂的觸變模制(thixo molding)方法制成的,其中,將保持在半熔融狀態下的鎂合金注射進金屬模具內的模制空間中。與合成樹脂制成的外殼相比,鎂合金等同物可以形成為合成樹脂的一半或更小的厚度。因此,外殼的整體重量可以減小至采用合成樹脂材料的等同物的重量或更小。
在外殼是通過觸變注射成型方法形成的情況中,隨著外殼厚度減小,則金屬模具的模制空間不可避免地變小。因此,當將鎂合金注射進模制空間時,流進模制空間中的鎂合金受到高阻力,因此鎂合金的流動性被消弱。
一般來說,從模制空間的一個端部將鎂合金注射進模制空間直到它從位于上述一個端部的相反側上的另一個端部溢出,這樣模制空間就充滿了該合金。如果鎂合金在模制空間內的流動性較差的話,則鎂合金可能不能充滿大于B5尺寸面積的A4尺寸面積的整個模制空間,即使在其模制空間為B5尺寸的面積的情況中沒有出現任何問題。更具體地說,鎂合金具有高熱傳導性;因此它容易受到金屬模具的溫度的影響。因此,當從模制空間的一個端部到另一個端部的距離隨著模制空間尺寸的增加而增加時,當鎂合金達到模制空間的另一個端部時,鎂合金的溫度減小。因此,鎂合金的流動性在模制空間的另一個端部處被削弱,從而在模制空間的這個另一個端部中產生出未填充鎂合金的區域。
因此,隨著所要形成的外殼變得更薄并且面積更大,經常會出現模制失敗。因此,產出率降低,并且生產率和質量受到負面影響。同時,外殼的生產成本不受歡迎地增加。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用于電子設備的外殼,包括通過從多個澆口中將金屬材料注射進金屬模具中的模制空間中而形成的外壁,其中該外壁包括沿著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位于上游端的第一端部部分,位于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的下游端的第二端部部分以及形成在第一端部部分上的注射部分,在注射部分處設有多個金屬模具的澆口,從而在第一端部部分和注射部分之間形成空間。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個方面,提供一種用來容納功能部件的外殼,包括用來支撐功能部件并且通過從多個澆口中將金屬材料注射進金屬模具中的模制空間中而形成的支撐壁,其中該支撐壁包括沿著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位于上游端的第一端部部分,位于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的下游端的第二端部部分以及形成在第一端部部分上的注射部分,在注射部分處設有多個金屬模具的澆口,從而在第一端部部分和注射部分之間形成空間。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個方面,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包括用來容納功能部件并且通過從多個澆口中將金屬材料注射進金屬模具中的模制空間中而形成的外殼,其中該外殼包括沿著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位于上游端的第一端部部分,位于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的下游端的第二端部部分以及形成在第一端部部分上的注射部分,在注射部分處設有多個金屬模具的澆口,從而在第一端部部分和注射部分之間形成空間。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個方面,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通過從多個澆口將金屬材料注射進金屬模具中的模制空間中而形成的支撐壁,其中該支撐壁包括沿著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位于上游端的第一端部部分,位于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的下游端的第二端部部分以及形成在第一端部部分上的注射部分,在注射部分處設有多個金屬模具的澆口,從而在第一端部部分和注射部分之間形成空間;以及位于支撐壁的第一端部部分和第二端部部分之間的顯示板。
在以下說明書中將闡明本發明的其它目的和優點,并且部分將從說明書中看出,或者可以通過本發明的實踐知道。本發明的目的和優點可以通過在下文中所具體指出的裝置和結合來實現并得到。
圖1的透視圖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便攜式計算機,其顯示裝置轉動到打開位置上;圖2的透視圖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的便攜式計算機,其顯示裝置轉動到關閉位置上;圖3的透視圖從其背面顯示出便攜式計算機,其顯示裝置轉動到打開位置上;圖4的側視圖顯示出便攜式計算機,說明了顯示器外殼和蓋子的相對位置;圖5的平面圖顯示出便攜式計算機,說明了計算機主體的上壁、顯示器蓋和鉸接裝置的位置;圖6為顯示器蓋的透視圖;圖7為用來通過注射成型形成顯示器蓋的金屬模具和注射成型設備的剖面圖;并且圖8的透視圖大致地顯示出由注射成型形成的產品的形狀。
現在將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案進行說明,本發明在這些附圖中應用在便攜式計算機上。
圖1-3披露了便攜式計算機1作為電子設備。便攜式計算機1包括計算機主體2和由計算機主體2支撐的顯示裝置3。
計算機主體2具有帶有扁平上壁4a的扁平箱形形狀。計算機主體2的上壁4a包括手掌托臺5和鍵盤安裝部分6。手掌托臺5位于計算機主體2的前半部分處。鍵盤安裝部分6位于手掌托臺5的后面。鍵盤7設在鍵盤安裝部分6中。
顯示裝置3包括顯示器外殼10和作為功能部件的液晶顯示板11。顯示器外殼10在一個端部處具有一對支腳部分12a和12b。支腳部分12a和12b沿著顯示器外殼10的寬度方向相互隔開地設置,并且它們從顯示器外殼10朝著計算機主體2的上壁4a的后端部分延伸。
顯示器外殼10包括顯示器蓋13和顯示器面罩14。顯示器蓋13和顯示器面罩14設置成相互鄰接。顯示器蓋13由例如鎂合金制成。顯示器蓋13包括用作外壁的支撐壁15。支撐壁15具有比液晶顯示板11還大的矩形形狀。如圖5和6中所示,支撐壁15包括用作第一端部部分的下邊緣部分16a、用作第二端部部分的上邊緣部分16b以及在左右兩側上的側邊緣部分16c和16d。下邊緣部分16a和上邊緣部分16b沿著顯示器蓋13的高度方向相互隔開地設置,并在顯示器蓋13的寬度方向延伸。側邊緣部分16c和16d在顯示器蓋13的寬度方向上隔開并在顯示器蓋13的跨越下邊緣部分16a和上邊緣部分16b上方的高度方向延伸。另外,支撐壁15包括從每個邊緣部分16a至16d升起的周壁17。
液晶顯示板11安裝在顯示器蓋13和顯示器面罩14之間。液晶顯示板11位于由支撐壁15的邊緣部分16a至16d包圍的區域中,并且通過多個螺釘將它固定到支撐壁15的內表面上。
支撐壁15具有一對突起部分18a和18b。突起部分18a和18b從各由支撐壁15的下邊緣部分16a以及側邊緣部分16c和16d所限定的拐角部分延伸出。突起部分18a和18b沿著顯示器蓋13的寬度方向彼此隔開地設置。
顯示器面罩14由合成樹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制成。顯示器面罩14具有使液晶顯示板11的顯示屏露出的開口部分19。顯示器面罩14包括分別對接在突起部分18a和18b上的蓋子部分20a和20b。蓋子部分20a和20b與突起部分18a和18b一起起到支腳部分12a和12b的作用。
圖5顯示除去了顯示器面罩14和液晶顯示板11的顯示器蓋13的平面圖。從該圖中可以看出,顯示器外殼10通過一對鉸接裝置22與計算機主體2的上壁4a連接。每個鉸接裝置22包括第一托架23、第二托架24和鉸接軸25。第一托架23安裝在顯示器蓋13的支撐壁15的側面部分上。第一托架23的端部部分引導進突起部分18a和18b。
第二托架24通過螺釘固定到計算機主體2的上壁4a的后表面上。第二托架24的端部穿過上壁4a,然后導入顯示器外殼10的支腳部分12a和12b之間。第二托架24與第一托架23相鄰。
鉸接軸25跨接在第一托架23和第二托架24之間。鉸接軸25沿著顯示器外殼10的寬度方向水平地延伸,并且穿過顯示器外殼12的支腳部分12a和12b的側面表面。鉸接軸25的一端通過螺釘固定到第一托架23上,該鉸接軸25的另一個端部可轉動地與第二托架24連接。
通過上述結構,將顯示器外殼10設置成可在關閉位置和打開位置之間圍繞著用作支軸的鉸接軸25前后轉動。當顯示器外殼10轉動到如圖2中所示的關閉位置時,顯示器外殼10在計算機主體2的上壁4a的頂部上,完全地蓋住手掌托臺5和鍵盤7。另一方面,當顯示器外殼10轉動到如圖1或3所示的打開位置上時,顯示器外殼10相對于計算機主體2豎立,并且暴露出手掌托臺5、鍵盤7和顯示屏11a。
在圖6中可以最清楚地看出,顯示器蓋13的支撐壁15包括金屬注射部分27。金屬注射部分27的形狀是這樣的支撐壁15從其下邊緣部分16a向上邊緣部分16b被切除一部分,該注射部分在支撐壁15的突起部分18a和18b之間沿著顯示器蓋13的寬度方向延伸。
金屬注射部分27包括第一到第三邊緣部分28a到28c。第一和第二邊緣部分28a和28b從支撐壁15的下邊緣部分16a朝著上邊緣部分16b延伸,并且它們沿著顯示器蓋13的寬度方向相互面對著。第三邊緣部分28c沿著顯示器蓋13的寬度方向延伸以跨接在第一邊緣部分28a和第二邊緣部分28b之間,并且它朝著上邊緣部分16b而不是朝著支撐壁15的下邊緣部分16a傾斜。
通過如圖6所示的上述結構,從金屬注射部分27的第三邊緣部分28c到支撐壁15的上邊緣部分16b的距離L1比從支撐壁15的下邊緣部分16a到上邊緣部分16b的距離L2更短。距離L1和L2之間的差值等于第一和第二邊緣部分28a和28b的長度L3。
還有,支撐壁15具有多個圍繞著金屬注射部分27的孔29。這些孔29在彼此之間沿著第一到第三邊緣部分28a和28c間隔布置。
如圖3-5所示,支撐壁15的金屬注射部分27被由合成樹脂制成的蓋子31蓋著。蓋子31具有沿著金屬注射部分27的第一到第三邊緣部分28a到28c的周邊部分31b。周邊部分31b放在支撐壁15的外表面的頂部上。因此形成有多個突起32與蓋子31的周邊部分31b成一整體。將這些突起32分別插入進孔29中,并且加熱并擠壓這些突起32的末端,從而將蓋子31安裝在支撐壁15上。通過這個結構,金屬注射部分27的第一到第三邊緣部分28a到28c通過蓋子31連接在一起。這樣,蓋子31加強了支撐壁15的對應于金屬注射部分27的部分。
顯示器蓋13是采用觸變模制方法注射成型的。在這種注射成型方法中,采用如圖7中所示的注射成型設備35和金屬模具36。注射成型設備35包括缸37和設置在缸37中的螺桿38。缸37具有一個漏斗39,鎂合金制成的顆粒從該漏斗放進缸37中。鎂合金在缸37內加熱到預定溫度,并且轉變成半熔融狀態。螺桿38在缸37內沿著軸轉動方向轉動。由于該轉動,處于半熔融狀態的鎂合金朝著位于缸37末端的注射出口37a移動,然后被螺桿38增壓。
在觸變模制方法中,利用了鎂合金的觸變性。在處于固液共存狀態的鎂合金中,通常形成固相的樹枝狀結晶。因此,在這個狀態中,合金的粘度較高。當螺桿38轉動并且將剪切力施加在處于半熔融狀態的鎂合金上時,樹枝狀結晶被切成細粒。結果,鎂合金的可流動性增加,并且從缸37的注射出口37a注射。
金屬模具36包括第一模具41和第二模具42。當第一和第二模具41和42放在一起時,在金屬模具36內部形成模制空間43。模制空間43具有對應于所要注射的顯示器蓋13的形狀。為了滿足降低顯示器13的厚度的必要性,模制空間43的間隙G非常窄。
金屬模具36具有注射入口44和多個澆口45。注射入口44與缸37的注射出口37a相通,并且通過注射出口37a提供半熔融鎂合金。澆口45被設計成在模制空間43內將提供給注射入口44的鎂合金均勻地分散。澆口45設置在對應于由圖8中箭頭所示的支撐壁15的金屬注射部分27的位置處。這些澆口45間隔地排列,沿著金屬注射部分27的第一到第三邊緣部分28a到28c。
還有,金屬模具36包括多個氣孔46和熔融金屬儲腔47。氣孔46和熔融金屬儲腔47關于模制空間43在澆口45的對側,模制空間43在它們之間。氣孔46用來將模制空間43內的氣體釋放到外面,并且他們位于對應于支撐壁15的上邊緣部分16b的位置處。熔融金屬儲腔47在模制空間43外面的位置處與氣孔46相通。
接下來,現在將說明通過注射成型形成顯示器蓋13的步驟。
首先,從漏斗39將鎂合金小球放進缸37中并加熱。因此,將鎂合金小球轉變成半熔融狀態。鎂合金通過轉動螺桿38的剪切力引起觸變現象,從而增加了流動性。因此,從缸37的注射出口37a中將半熔融鎂合金注射進金屬模具36的注射入口44中。
通過澆口45強制地將鎂合金注射進模制空間43,并且在通過模制空間43之后,合金從氣孔46溢出到熔融金屬儲腔47中。因此鎂合金填充在模制空間43內而不會產生空隙,然后它在模制空間43中固化。因此,形成如圖8中所示的注射成型產品48。
從金屬模具36中將注射成型產品48取出來,然后通過機加工除去產品在這個階段的幾個不必要的結構49,它們對應于入口44、澆口45、氣孔46和熔融金屬儲腔47。這樣就完成了顯示器蓋13的一系列注射成型步驟。
如上所述通過注射成型制成的顯示器蓋13具有在支撐壁15的下邊緣部分16a中的金屬注射部分27,在這里設有金屬模具36的澆口45。通過這個結構,從澆口45注射進模制空間43中的鎂合金從對應于支撐壁15的下邊緣部分16a的位置朝著上邊緣部分16b流動。因此,支撐壁15的下邊緣部分16a沿著鎂合金的流動方向位于上游端,而支撐壁15的上邊緣部分16b沿著鎂合金流動方向位于下游端。
支撐壁15的金屬注射部分27具有從下邊緣部分16a朝著上邊緣部分16b切下來的形狀。通過這個結構,從每個澆口45到支撐壁15的上邊緣部分16b的距離L1變短了一個對應于金屬注射部分27的第一和第二邊緣部分28a和28b的長度L3的部分。
這樣,鎂合金在模制空間43內流動的距離可以減小,因此即使模制空間43遵從顯示器蓋13的變薄的要求而變窄的話,鎂合金的流動性仍可以保持在高水平上。
而且,設有澆口45的金屬注射部分27具有沿著顯示器蓋13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和第二邊緣部分28a和28b以及沿著顯示器蓋13的寬度方向延伸的第三邊緣部分28c。通過這個結構,澆口45可以沿著支撐壁15的高度和寬度方向直線地布置,因此在模制空間43中的鎂合金注射區可得到擴展。
因此,可用鎂合金以高密度完全填充模制空間43,在模制空間43內不會形成任何沒有填充鎂合金的區域。這樣,可以抑制次品的出現,并且因此可以提高生產率。因此,可獲得具有優質金屬外觀的高質量蓋子13,同時滿足顯示器蓋13的薄化的要求。
還有,蓋著金屬注射部分27的合成樹脂蓋子31固定在顯示器蓋13的支撐壁15上。通過這個蓋子31,可加強圍繞著支撐壁15的金屬注射部分27的結構。采用這個結構,當將顯示器外殼10轉動到關閉位置或打開位置時,即使有外力扭曲支撐壁15的側面部分和其上安裝鉸接裝置22的第一托架23的突起18a和18b,該結構也能夠完全承受住這種外力。
因此,即使有在靠近鉸接裝置22的部分處將顯示器蓋13的支撐壁15切掉一部分這樣的這個結構,也可以防止支撐壁15在轉動顯示器外殼10期間出現變形或斷裂。還有,采用這個結構,顯示器外殼10可以平穩地轉動,因此該設備在打開/關閉顯示裝置3時的可操作性是優良的。
應該注意的是,在上述實施方案中,顯示裝置的顯示器蓋通過注射成型形成;然而本發明并不限于這個實施方案,計算機主體本身還有可能通過注射成型制成。
還有,要被注射進金屬模具中的模制空間中的金屬材料不限于鎂合金,也可以是一些其它金屬例如鋁合金。
對于那些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很容易知道其它的優點和改變。因此,本發明在其廣義上不限于在這里所示和所述的具體細節和代表性實施方案。因此,在不脫離有附屬權利要求和它們的等價物所限定的總體發明內容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各種改變。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電子設備的外殼,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過從一組澆口(45)中將金屬材料注射進金屬模具(36)中的模制空間(43)中而形成的外壁(15),其中所述外壁(15)包括沿著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位于上游端的第一端部部分(16a),位于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的下游端的第二端部部分(16b)以及形成在第一端部部分(16a)上的注射部分(27),在注射部分處設有金屬模具(36)的所述一組澆口(45),從而在第一端部部分(16a)和注射部分(27)之間形成一個空間。
2.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殼,其特征在于,注射部分(27)包括第一和第二邊緣部分(28a,28b),它們從第一端部部分(16a)朝著第二端部部分(16b)延伸并且彼此面對著;以及跨接在第一邊緣部分(28a)的末端和第二邊緣部分(28b)的末端之間的第三邊緣部分(28c)。
3.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殼,其特征在于,金屬材料是一種鎂合金并且在半熔融狀態下被注射進金屬模具(36)的模制空間(43)中。
4.一種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外殼,其特征在于,金屬模具(36)的所述一組澆口(45)沿著第一邊緣部分到第三邊緣部分(28a,28b,28c)間隔設置。
5.一種用來容納一種功能部件(11)的外殼,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來支撐功能部件(11)并且通過從一組澆口(45)將金屬材料注射進金屬模具(36)中的模制空間(43)中而形成的支撐壁(15),其中所述支撐壁(15)包括沿著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位于上游端的第一端部部分(16a),位于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的下游端的第二端部部分(16b)以及形成在第一端部部分(16a)上的注射部分(27),在注射部分處設有金屬模具(36)的所述一組澆口(45),從而在第一端部部分(16a)和注射部分(27)之間形成一個空間。
6.一種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外殼,其特征在于,功能部件(11)位于支撐壁(15)的第一端部部分(16a)和第二端部部分(16b)之間。
7.一種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外殼,其特征在于,注射部分(27)包括第一和第二邊緣部分(28a,28b),它們從第一端部部分(16a)朝著第二端部部分(16b)延伸并且彼此面對著,以及跨接在第一邊緣部分(28a)的末端和第二邊緣部分(28b)的末端之間的第三邊緣部分(28c)。
8.一種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外殼,其特征在于,金屬材料是一種鎂合金并且在半熔融狀態下被注射進金屬模具(36)的模制空間(43)中。
9.一種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外殼,其特征在于,支撐壁(15)的注射部分(27)由合成樹脂制成的蓋子(31)蓋著,并且該蓋子(31)沿著注射部分(27)的第一邊緣部分到第三邊緣部分(28a,28b,28c)由一組位置固定在支撐壁(15)上。
10.一種外殼,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來支撐功能部件(11)的支撐壁(15);以及一對從支撐壁(15)上有間隔地突起的突起部分(18a,18b),其中所述支撐壁(15)是通過從一組澆口(45)將金屬材料注射進金屬模具(36)的模制空間(43)形成的,并且所述支撐壁(15)包括其上設有突起部分(18a,18b)的第一端部部分(16a)、位于第一端部部分(16a)對側的第二端部部分(16b)以及形成在第一端部部分(16a)上的注射部分(27),金屬模具(36)的,所述一組澆口(45)位于第一端部部分(16a),從而在第一端部部分(16a)和注射部分(27)之間形成一個空間。
11.一種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外殼,其特征在于,支撐壁(15)的第一端部部分(16a)沿著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位于上游端,并且支撐壁(15)的第二端部部分(16b)沿著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位于下游端。
12.一種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外殼,其特征在于,功能部件(11)位于支撐壁(15)的第一端部部分(16a)和第二端部部分(16b)之間。
13.一種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外殼,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來蓋著支撐壁(15)的注射部分(27)的用合成樹脂制成的蓋子(31),該蓋子(31)固定到支撐壁(15)上,位于突起部分(18a,18b)之間。
14.一種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來容納功能部件(11)并且通過從一組澆口(45)將金屬材料注射進金屬模具(36)中的模制空間(43)中而形成的外殼(10),其中所述外殼(10)包括沿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位于上游端的第一端部部分(16a),位于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的下游端的第二端部部分(16b)以及形成在第一端部部分(16a)上的注射部分(27),在注射部分處設有金屬模具(36)的所述一組澆口(45),從而在第一端部部分(16a)和注射部分(27)之間形成一個空間。
15.一種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外殼,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來蓋住外殼(15)的注射部分(27)的用合成樹脂制成的蓋子(31),該蓋子(31)固定在外殼(10)上。
16.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過從一組澆口(45)將金屬材料注射進金屬模具(36)中的模制空間中而形成的支撐壁(15),其中所述支撐壁(15)包括沿著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位于上游端的第一端部部分(16a),位于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的下游端的第二端部部分(16b)以及形成在第一端部部分(16a)上的注射部分(27),在注射部分處設有金屬模具(36)的所述一組澆口(45),從而在第一端部部分(16a)和注射部分(27)之間形成一個空間;以及位于支撐壁(15)的第一端部部分(16a)和第二端部部分(16b)之間的顯示板(11)。
17.一種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注射部分(27)包括第一和第二邊緣部分(28a,28b),它們從第一端部部分(16a)朝著第二端部部分(16b)延伸并且彼此面對著;以及跨接在第一邊緣部分(28a)的末端和第二邊緣部分(28b)的末端之間的第三邊緣部分(28c)。
18.一種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金屬材料是一種鎂合金并且在半熔融狀態下被注射進金屬模具(36)的模制空間(43)中。
19.一種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顯示板(11)是一種液晶顯示板。
20.一種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支撐壁(15)的注射部分(27)由合成樹脂制成的蓋子(31)蓋著,并且該蓋子(31)沿著注射部分(27)的第一邊緣部分到第三邊緣部分(28a,28b,28c)由一組位置固定在支撐壁(15)上。
21.一種便攜式計算機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過從一組澆口(45)將金屬材料注射進金屬模具(36)中的模制空間(43)中而形成的外壁(15),其中所述外壁(15)包括沿著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位于上游端的第一端部部分(16a),位于金屬材料的流動方向的下游端的第二端部部分(16b)以及形成在第一端部部分(16a)上的注射部分(27),在注射部分處設有金屬模具(36)的所述一組澆口(45),從而在第一端部部分(16a)和注射部分(27)之間形成一個空間;位于支撐壁(15)的第一端部部分(16a)和第二端部部分(16b)之間的顯示板(11);以及帶有鍵盤(7)的計算機主體(2),該計算機主體(2)與顯示板(11)電連接。
22.一種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便攜式計算機系統,其特征在于,注射部分(27)包括第一和第二邊緣部分(28a,28b),它們從第一端部部分(16a)朝著第二端部部分(16b)延伸并且彼此面對著;以及跨接在第一邊緣部分(28a)的末端和第二邊緣部分(28b)的末端之間的第三邊緣部分(28c)。
23.一種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便攜式計算機系統,其特征在于,金屬材料是一種鎂合金并且在半熔融狀態下被注射進金屬模具(36)的模制空間(43)中。
24.一種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便攜式計算機系統,其特征在于,顯示板(11)是一種液晶顯示板。
25.一種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便攜式計算機系統,其特征在于,支撐壁(15)的注射部分(27)由合成樹脂制成的蓋子(31)蓋著,并且該蓋子(31)沿著注射部分(27)的第一邊緣部分到第三邊緣部分(28a,28b,28c)由一組位置固定在支撐壁(15)上。
26.一種形成用于電子設備的外殼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驟提供一種金屬材料以形成外殼的支撐壁(15);將所述金屬材料加熱到半熔融狀態;從一組澆口(45)將金屬材料注射進金屬模具(36)的模制空間(43)中;并且形成所述支撐壁(15),它具有沿著金屬材料流動方向位于上游端的第一端部部分(16a)、位于金屬材料流動方向的下游端上的第二端部部分(16b)以及形成在第一端部部分(16a)上的注射部分(27),在注射部分處設有金屬模具(36)的所述一組澆口(45),從而在第一端部部分(16a)和注射部分(27)之間形成一個空間。
27.如權利要求26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合成樹脂蓋子(31)蓋住支撐壁(15)的注射部分(27);并且沿著注射部分(27)的第一邊緣部分到第三邊緣部分(28a,28b,28c)將該蓋子(31)由一組位置固定在支撐壁(15)上。
28.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材料是一種鎂合金。
全文摘要
用于電子設備(1)的外殼(10)具有外壁(15)。通過從一組澆口(45)將金屬材料注射進金屬模具(36)中的模制空間(43)中而形成該外壁(15)。該外壁(15)包括沿著金屬材料流動方向位于上游端的第一端部部分(16a)、位于金屬材料流動方向的下游端上的第二端部部分(16b)以及形成在第一端部部分(16a)上的注射部分(27),在注射部分處設有金屬模具(36)的所述一組澆口(45),從而在第一端部部分(16a)和注射部分(27)之間形成一個空間。
文檔編號B22C9/06GK1374828SQ0210689
公開日2002年10月16日 申請日期2002年3月7日 優先權日2001年3月7日
發明者水口浩之, 田島伸泰, 橫山尚弘, 鈴木康之 申請人:株式會社東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