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粉末冶金還原劑節能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金屬冶煉,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粉末冶金環節固體 還原劑的一項節能技術。
背景技術:
粉末冶金是一門制造金屬與非金屬粉末及以其為原料經過壓制、 燒結等工藝,再經過后續處理,進而制取金屬材料和制品的技術。
在此過程中,無煙煤作為固體炭還原劑,不僅在質量上有更高的指標要求, 在數量上需求特別大,噸海綿塊平均耗煤達一噸以上。在還原鐵粉生產工藝中, 按化驗計算出來的配炭量只是理論配炭量,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無煙煤的用量 大于理論配炭量。在利用固體炭還原法制取還原鐵粉工藝中, 一次還原后,還 原粉末冶金廢渣中還有部分還原劑未參與反應,這些廢渣包括未參與反應的無 煙煤,少量未參與反應的石灰石粉以及一些微量鐵粉。經化驗分析后發現,廢 渣中固定炭含量達54.96%,具有再利用的價值。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粉末冶金還原劑節能技術,是將一次 還原鐵粉后所產生的廢渣經處理后苒次參與還原反應,既能保證還原鐵粉達到 質量要求,降低成本,又不致使因為配入廢渣而影響還原氣氛及還原溫度。同 時,還提供廢渣再利用時的配方比例。
本發明的實施方案是(1)粗篩去雜將廢渣通過孔徑為(t)10 IM的立篩, 篩去耐火缸碎片及部分海綿塊碎塊,并把肉眼所見異物雜質揀出;(2)粉碎細 篩把去掉雜質的廢渣重新粉碎,通過(J)4mm的振篩,去掉大部分灰粉,即得成
叩o
將上述成品與無煙煤、石灰石粉按體積比2:5:i或重量比19.89% :
62. 16% : 17. 94%混合后作為還原劑使用。
有益效果采用本發明方案,在技術工藝上有以下幾點明顯變化1、配入 廢渣使混合還原劑水份相對減少,且物料裝缸均實,使還原清礦粉受熱均勻,
高溫下收縮率減少,海綿塊長度增加。2、精礦粉還原時間比原來縮短3—5小 時。變廢為寶,降低成本,增加了效益,同時減少異型塊、夾生塊及過燒塊, 明顯縮短還原時間,增加了產量。
具體實施例2004年5月2日至5月20日,在某公司一、二、三車間內, 在三條不同工藝溫度的窯內同時進行了大批量配比廢渣進行還原試驗。
一車間按成品廢渣與無煙煤、石灰石粉按體積比8 : 4 : 1或重量比59.52% :
30. 45% : 10. 03%混合后作為還原劑使用;
二車間按成品與無煙煤、石灰石粉按體積比2:5:i或重量比19.89% :
62. 16% : 17.94%混合后作為還原劑使用;
三車間按成品與無煙煤、石灰石粉按體積比3:4:i或重量比34.48% :
47. 44% : 17. 79%混合后作為還原劑使用。
對三個車間還原海綿塊取樣化驗,通過對化驗數據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車間廢渣配入數量較大,導致窯內還原熱點溫度不足,海綿塊夾生嚴重,
達到10—15%左右;
三車間廢渣配比基本合適,但工藝溫度與進車速度不適應,海綿塊二次氧 化,窯內邊缸出現部分夾生;
二車間廢渣較好適應窯內工藝溫度,海綿塊化學指標如下:TFe含量98. 30%、 C含量O. 48%、 S含量0.0042%、 HL含量1.5P/。、 ALC含量0. 55%。
可以看出海綿塊的化學指標是符合企業內控標準的。
從2004年7月起,三個車間六條隧道窯在一次海綿塊還原中同時配入廢渣 進行生產,配比原則按上述二車間試驗數據執行,經過四個多月的實際生產情 況及客戶反饋意見表明灰粉少于50%的一次廢渣經加工后重新作為還原劑再利
用是完全可行的。在技術工藝上有以下幾點明顯變化-
1、 配入廢渣使混合還原劑水份相對減少,且物料裝缸均實,使還原清礦粉
受熱均勻,高溫下收縮率減少,海綿塊長度增加3—5 cm。
2、 精礦粉還原時間比原來縮短3—5小時。
權利要求
1、一種粉末冶金還原劑節能技術,其特征在于本發明中廢渣再利用的實施方案是(1)粗篩去雜將廢渣通過孔徑為φ10mm的立篩,篩去耐火缸碎片及部分海綿塊碎塊,并把肉眼所見異物雜質揀出;(2)粉碎細篩把去掉雜質的廢渣重新粉碎,通過φ4mm的振篩,去掉大部分灰粉,即得成品。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冶金還原劑節能技術,其特征在于廢渣成 品與無煙煤、石灰石粉混合物作為還原劑使用,其配方按體積比是2 : 5 : 1,按 重量比是19. 89% : 62. 16% : 17. 94%。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粉末冶金還原劑節能技術,是將一次還原鐵粉后所產生的廢渣經處理粗篩去雜、粉碎細篩后,將所得成品與無煙煤、石灰石粉按體積比2∶5∶1或重量比19.89%∶62.16%∶17.94%混合后作為還原劑再次參與還原反應,既能保證還原鐵粉達到質量要求,降低成本,又不致使因為配入廢渣而影響還原氣氛及還原溫度。
文檔編號C22B5/10GK101182598SQ200710185440
公開日2008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07年12月12日
發明者張聯啟 申請人:張聯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