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低殘奧熱處理方法及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低殘奧熱處理工藝,尤其涉及鋼材淬火后的冷凍處理工藝,具體 地說是一種低殘奧熱處理方法及其裝置。
背景技術:
當鋼材經淬火后降至室溫室時,其中的奧氏體不能徹底轉變為馬氏體,因此 總有少量殘留奧氏體存在。而殘留的奧氏體會降低了淬火鋼的硬度和耐磨性,且 使零件在長期使用中尺寸變化而導致精度降低。特別時當淬火鋼用來制作軸承等 精密零件時,為了提高軸承的性能、保持尺寸穩定性和使用壽命,有限控制殘留 奧氏體是關鍵。通常,采用冷凍處理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殘留奧氏體。而常規的冷 凍處理是直接向冷凍設備內通入液氮,通過液氮的氣化而保持低溫。這種方法的 缺點是溫度難以控制。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是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旨在提供一種改進的低殘奧熱 處理方法及其裝置。
解決上述問題釆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低殘奧熱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淬 火后的零件置于液氮和酒精或丙酮的固液態混合物中,該固液態混合物介質溫度
在-70。C以下,保持2-3小時然后回溫到室溫,實現組織的轉變。
所述的介質為純酒精或丙酮在液氮冷卻下形成固液態混合態。所述的液氮采
用間隙補充入法,即先輸入液氮,通過視窗觀察到有適量固態介質時停止;當觀
察到無固態介質時,再次輸入液氮;然后重復上述過程。
本發明還要提供一種低溫恒溫裝置,包括外殼、內膽和箱蓋,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外殼和內膽之間設有絕熱層,外殼上設有與內膽的腔室導通的入口和一個液
面高度觀察管,外殼上還設有可見內膽腔室的視窗。所述的入口設置在外殼的上
部。所述的視窗為雙層中空玻璃結構。 本發明的低殘奧熱處理方法,可精確控制冷凍溫度在介質的凝固點,因而經 處理后的鋼材殘留奧氏體值很小,效果非常明顯。并且,所使用的設備簡單,操 作方便易行。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歩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照圖l,本發明的低溫恒溫裝置,包括外殼8、內膽1和箱蓋10,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外殼8和內膽1之間設有絕熱層5,外殼8上設有與內膽1的腔室11 導通的入口 2和一個液面高度觀察管4,外殼8上還設有可見內膽腔室11的視 窗9。所述的入口2設置在外殼8的上部。所述的視窗9為雙層中空玻璃結構。
本發明的低殘奧熱處理方法如下
在上述低溫恒溫裝置的內膽1裝入純酒精或丙酮介質,將淬火后的鋼材在一 小時之內浸入的介質內,由導管3通過入口2向內膽1內輸入液氮,并控制介質 溫度在其凝固點(純酒精的凝固點是-117'C,丙酮凝固點是-94.3t:)。所述的介質 呈液態和固態并存狀態。
介質的溫度控制可以通過觀察和間隙補充輸入液氮來實現,即在初始先輸入 液氮,通過視窗9觀察到有適量固態介質7時停止;此時部分液氮與液態介質6 溶合。隨著時間的推移,固態介質7慢慢變少;當觀察到無固態介質7時,再次 輸入液氮。然后重復上述過程,保持2-3小時。然后取出鋼材,回溫到室溫。
應該理解到的是上述實施例只是對本發明的說明,而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 任何不超出本發明實質精神范圍內的發明創造,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低殘奧熱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淬火后的零件置于液氮和酒精或丙酮的固液態混合物中,該固液態混合物介質溫度在-70℃以下,保持2-3小時然后回溫到室溫,實現組織的轉變。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殘奧熱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質為純酒精或 丙酮在液氮冷卻下形成固液態混合態。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殘奧熱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氮采用間 隙補充輸入法,先輸入液氮,通過視窗觀察到有適量固態介質時停止;當觀 察到無固態介質時,再次輸入液氮;然后重復上述過程。
4、 低溫恒溫裝置,包括外殼(8)、內膽(1)和箱蓋(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外殼(8)和內膽(1)之間設有絕熱層(5),外殼(8)上設有與內膽(1) 的腔室(11)導通的入口 (2)和一個液面高度觀察管(4),外殼(8)上還 設有可見內膽腔室(11)的視窗(9)。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低溫恒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入口 (2)設置在外殼(8)的上部。
6、 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低溫恒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視窗(9)為雙層 中空玻璃結構。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低殘奧熱處理方法和裝置,其特征在于將淬火后的鋼材在一小時之內置于介質內,輸入液氮并控制介質溫度在其凝固點,保持2-3小時然后回溫到室溫;所述的介質呈液態和固態并存狀態,且以液態為主;所述介質的凝固點在-73℃以下。本發明的低殘奧熱處理方法,可精確控制冷凍溫度在介質的凝固點,因而經處理后的鋼材殘留奧氏體值很小,效果非常明顯。并且,所使用的設備簡單,操作方便易行。
文檔編號C21D6/04GK101348849SQ20081006302
公開日2009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08年7月10日 優先權日2008年7月10日
發明者范谷耘 申請人:浙江迪邦達軸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