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鋅銅復合帶材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鋅銅復合帶材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有色金屬材料的需求迅速增長,同時一些貴重 有色金屬的價格節節攀升,單一的金屬或合金已很難完全滿足科技發展對材料綜合性能的 要求,因此為金屬復合材料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的空間。所謂金屬復合材料,就是利用不同金 屬各自的優點、用復合技術使兩種以上物理、化學、力學性能不同的金屬在界面上復合而成 的材料。通常金屬復合材料的制造方法有壓力復合法(包括軋制復合法、爆炸復合法等)、 電鍍復合法、鑄造復合法、焊接復合法、機加工鑲嵌復合法等。通過恰當的金屬組合制造的 復合材料可以極大的改善單一金屬材料的熱膨脹性、強度、斷裂韌性、沖擊韌性、耐磨性能、 電性能和磁性能等,已被廣泛地應用于電子信息、五金制造、機械與汽車制造、航空與航天、 船舶、化工、醫療與環境保護等領域。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鋅銅復合帶材的制備方法。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1)黃銅帶的生產配料,熔煉,半連續鑄造,加熱,熱軋,雙面銑面;初軋,光亮退火,預 精軋,分條,光亮退火,精軋,連續退火,酸洗和表面清刷;
2)鋅帶的生產配料,熔煉,連鑄連軋,酸洗和表面清刷;
3)軋制復合將鋅帶和黃銅帶軋制復合。第一次光亮退火工藝為55 75vol%的吐保護氣氛,退火溫度為630 650°C,退 火時間為4 5小時。第二次光亮退火工藝為55 75vol%的吐保護氣氛,退火溫度為540 560°C,退 火時間為4 5小時。連續退火工藝為55 75vol%的H2保護氣氛,退火溫度為480 500°C,退火時間 為4 5小時。精軋的加工率為60 68%。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制備方法所制備的鋅銅復合帶材具有適用的力學 性能,可以替代傳統的黃銅H68、H65的使用等,大幅度降低成本。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鋅銅復合帶材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黃銅帶的生產工藝配料(50 60%的陰極銅+工藝廢料+鋅錠),熔煉(熔煉溫度為1100 1160°C ),半連續鑄造(鑄錠尺寸為230 X 620 X洸00讓),加熱(加熱溫度為820 840°C),熱軋(終軋溫度> 550°C ;終軋厚度為7 mm ;成卷),雙面銑面(銑面厚度為0. 5 mm); 初軋(終軋厚度為2. 5 mm),光亮退火(退火溫度為630 650°C,退火時間為4 5小時,保 護氣氛為N2 + H2, H2的體積濃度為55 60vd%),預精軋(終軋厚度為0. 6 0. 8 mm),分 條(300 + 300mm),光亮退火(退火溫度為540 560°C,退火時間為4 5小時,保護氣氛為 N2 + H2, H2的體積濃度為55 60vol%),精軋(加工率為60 68%),連續退火(退火溫度為 480 500°C,退火時間為4 5小時,保護氣氛為N2 + H2,H2的體積濃度為55 75vol%), 酸洗和表面清刷;
經過精軋后坯料的厚度為0. 19 0. 32mm。
此步驟的目的是得到H68或H65黃銅帶,H68或H65黃銅帶的成分如下表1
表1 黃銅帶的化學成分
權利要求
1.一種鋅銅復合帶材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黃銅帶的生產配料,熔煉,半連續鑄造,加熱,熱軋,雙面銑面;初軋,光亮退火,預 精軋,分條,光亮退火,精軋,連續退火,酸洗和表面清刷;2)鋅帶的生產配料,熔煉,連鑄連軋,酸洗和表面清刷;3)軋制復合將鋅帶和黃銅帶軋制復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鋅銅復合帶材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次光亮退 火工藝為55 75voW的H2保護氣氛,退火溫度為630 650°C,退火時間為4 5小時。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鋅銅復合帶材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次光亮退 火工藝為55 75voW的H2保護氣氛,退火溫度為540 560°C,退火時間為4 5小時。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鋅銅復合帶材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連續退火工藝 為55 75voW的H2保護氣氛,退火溫度為480 500°C,退火時間為4 5小時。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鋅銅復合帶材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精軋的加工率 為60 68%。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鋅銅復合帶材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黃銅帶的生產配料,熔煉,半連續鑄造,加熱(加熱溫度為820~840℃),熱軋,雙面銑面;初軋,光亮退火,預精軋,分條,光亮退火,精軋,連續退火,酸洗和表面清刷;2)鋅帶的生產配料,熔煉,連鑄連軋,酸洗和表面清刷;3)軋制復合將鋅帶和黃銅帶軋制復合。本發明的制備方法所制備的鋅銅復合帶材具有適用的力學性能,可以替代傳統的黃銅H68或H65的使用,大幅度降低成本。
文檔編號C22F1/08GK102145447SQ20111010330
公開日2011年8月10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5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5日
發明者曹頌華, 李紹康, 楊傳柱, 王花華, 聶鐵安 申請人:廣州鋼鐵企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