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淬火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熱處理設備領域,特別是涉及ー種淬火爐。
背景技術:
エ件在淬火時,需在淬火爐腔中加熱850°C,當爐內エ件運行到傳送帶末端下落進入落料通道,浸入到淬火槽中冷卻后,最后經淬火槽提升架上升エ件并完成淬火過程,在淬火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水氣和油煙上升到爐膛內,エ件在落入淬火槽中,還容易使油液濺起,進入爐膛內,導致エ件的淬火質量下降。目前最新的中國專利200820199488. 5,其公開了ー種防噴濺淬火爐,針對此問題做了相應的改善,此淬火爐主要包括爐膛、淬火槽,在落料通道的側壁上固定連接噴出淬火 油的噴嘴,此噴嘴上具有封堵在油簾出口的處用于調節油簾噴射壓カ的調節板;然而其存在的問題是
1.噴嘴過少,整個落料通道上只有三個噴嘴,油簾覆蓋面積不均勻,仍會有部分淬火槽內的水氣和油煙沖破油簾上升到爐膛內;
2.噴嘴是單向向整個落料通道噴射液體,噴射長度較大,因此需提高噴嘴的噴射壓力,一般來說提高其噴射壓力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提高整個輸油管道的噴射壓力,這樣會增加額外費用;另外ー種方式是通過調節該油簾噴射壓カ調節板減小出油孔尺寸,通常該出油孔的尺寸都控制在3mm以內,由于爐膛內存在油煙和碳黒,因此該出油孔很容易阻塞;
3.由于該噴嘴和調節板形狀特殊,通常需在端部和沿淬火爐出料ロ的橫向方向的兩個方向進行螺絲固定,需要幾十個螺絲鎖附,拆卸和安裝都非常麻煩。
發明內容
為克服現有技術中的出油噴嘴容易堵塞和噴嘴拆卸復雜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油簾機構易于維護和安裝的ー種淬火爐。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ー種淬火爐,包括有爐膛、設置在所述的爐膛的出料端并與淬火槽相連通的落料通道;所述的落料通道的下部與淬火槽之間設置有油簾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簾機構包括上端與所述的落料通道相連通下端與所述的淬火槽相連通的油簾室,所述的油簾室的兩相對的側壁上分別設置有結構相同沿橫向延伸的噴油管以及位于所述的噴油管下方的弧形油簾板,所述的噴油管上開設有多個開ロ朝向所述的弧形油簾板的噴嘴,多個所述的噴嘴沿所述的噴油管的軸向分布,且所述的弧形油簾板向下拱起并朝向所述的下落通道延伸。優選地,所述的油簾室的相對兩側部分別設置有兩個與所述的油簾室的內腔相連通的側室,一對所述的噴油管和弧形油簾板分別設置在兩側的所述的側室內。優選地,所述的側室與油簾室之間通過開ロ相連通,所述的開ロ由所述的側室的側壁與所述的弧形油簾板圍成。優選地,所述的噴油管包括貫穿所述的油簾室兩端的噴油管主體以及噴油管接頭,所述的噴油管接頭可拆卸地連接在所述的第一側室的一端,所述的噴油管主體的一端可拆卸地連接在該噴油管接頭上,所述的噴油管主體的另一端可拆卸地連接在所述的第一側室的另一端。優選地,所述的噴油管主體一端、所述的噴油管接頭以及所述的第一側室一端由第一法蘭盤組件連接;所述的噴油管主體另一端以及所述的第一側室另一端由第二法蘭盤組件連接。優選地,相鄰的兩個所述的噴嘴(9、10)之間距離為10_20mm。優選地,所述的噴嘴(9、10)的半徑為3_7mm。本發明工作原理是
本發明ー種淬火爐,在落料通道上設置對稱的兩組噴油管,當連接噴油管的輸油管道打開時,淬火油在輸油管道壓カ的作用下,通過噴油管上各個噴嘴,噴灑在弧形油簾板上,由于弧形油簾板向落料通道的傾斜,使得淬火油向落料通道噴灑并產生均勻的瀑布型油簾;雙向噴油管產生相対的瀑布型油簾,將整個落料通道空間密閉,可有效阻擋淬火槽內大量的水氣和油煙進入爐膛,避免爐膛內結碳,提高工件的淬火質量。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本發明在現有相關專利基礎上提供一種改進的油簾機構,在落料通道上設置對稱的兩組噴油管,噴油管上開設有多個開ロ朝向所述的弧形油簾板的噴嘴,可雙向向落料通道噴灑并產生均勻的瀑布型油簾,可增大噴射面積和噴射力度;本發明噴嘴與淬火槽內大量的水氣和油煙沒有直接接觸,且噴嘴的尺寸比通常油簾機構噴嘴尺寸要大一倍,可減少油道時常阻塞的問題發生;拆裝噴油管的法蘭盤兩端分別由四個螺絲固定,在清潔過程中只需卸除螺絲即可將噴油管整體卸除,便于后續維修維護,并可節約設備檢修成本。
附圖I為本發明的淬火爐的結構示意 附圖2為本發明的淬火爐油簾機構結構示意 附圖3為本發明的淬火爐噴油管的結構示意 以上附圖中1、爐膛;2、落料通道;3、淬火槽;4、油簾室;5、第一噴油管;6、第二噴油管;7、第一弧形油簾板;8、第二弧形油簾板;9、噴嘴;10、噴嘴;41、第一側室;42、第二側室;43、第一開ロ ;44、第二開ロ ;45、第一側室的側壁;46、第二側室的側壁;51、噴油管主體;52、噴油管接頭;53、第一法蘭盤組件;54、第二法蘭盤組件;531、第一固定法蘭;532、第一可旋法蘭;533、中間法蘭;541、第二固定法蘭;542、第二可旋法蘭;11、耐油密封墊片。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ー步描述
參見附圖1,本發明ー種淬火爐,包括有爐膛I、設置在所述的爐膛I的出料端并與淬火槽3相連通的落料通道2、所述的落料通道2的下部與淬火槽3之間設置有油簾機構;參見 附圖2,所述的油簾機構包括上端與所述的落料通道2相連通下端與所述的淬火槽3相連通的油簾室4,所述的油簾室4的兩相對的側壁上分別設置有結構相同且沿橫向延伸的第一噴油管5和第二噴油管6以及位于所述的第一噴油管5和第二噴油管6下方的第一弧形油簾板7和第二弧形油簾板8,所述的第一噴油管5和第二噴油管6上開設有多個開ロ朝向所述的第一弧形油簾板7和第二弧形油簾板8的噴嘴9和噴嘴10,參見附圖3,多個所述的噴嘴9和噴嘴10分別沿所述的第一噴油管5和第二噴油管6的軸向分布,相鄰的兩個噴嘴之間距離為10-20_,單個噴嘴 的半徑為3-7_。所述的第一弧形油簾板7和第二弧形油簾板8向下拱起并朝向所述的下落通道2位置延伸。淬火油通過第一噴油管5和第二噴油管6上的各個噴嘴,噴灑在第一弧形油簾板7和第二弧形油簾板8的板面上,由于所述的第一弧形油簾板7和第二弧形油簾板8向所述的落料通道2傾斜,使得淬火油向所述的落料通道2噴灑并產生均勻的瀑布型油簾;雙向的第一噴油管5和第二噴油管6產生相対的瀑布型油簾,將整個所述的落料通道2空間密閉,可有效阻擋淬火槽3內大量的水氣和油煙進入爐膛I。參見附圖2 —種淬火爐油簾系統結構示意圖,所述的油簾室4的相對兩側部分別設置有兩個與所述的油簾室的內腔相連通的第一側室41和第二側室42,一對所述的第一噴油管5和第二噴油管6和第一弧形油簾板7和第二弧形油簾板8分別設置在兩側的所述的第一側室41和第二側室42內。所述的第一側室41和第二側室42與油簾室4之間分別通過第一開ロ 43和第二開ロ 44相連通,所述的第一開ロ 43和第二開ロ 44分別由所述的第一側室的側壁45和第二側室的側壁46與所述的第一弧形油簾板7和第二弧形油簾板8圍成。所述的第一側室41和第二側室42內部結構相同,其中所述的第一側室41內部所述的第一噴油管5結構示意圖可參見附圖3,所述的第一噴油管5包括貫穿所述的油簾室4兩端的噴油管主體51以及噴油管接頭52,所述的噴油管接頭52通過第一法蘭盤組件53可拆卸地與所述的噴油管主體51 —端共同連接在所述的第一側室41的一端,所述的噴油管主體51的另一端通過第二法蘭盤組件54可拆卸地連接在所述的第一側室41的另一端。所述的第一法蘭盤組件53包括第一固定法蘭531、第一可旋法蘭532、中間法蘭533,所述的第一固定法蘭531連接在所述的噴油管主體51 —端并固定在所述的第一側室41 一端;所述的第一固定法蘭531與所述的中間法蘭533之間通過耐油密封墊片11密封,所述的中間法蘭533和所述的第一可旋法蘭532之間通過耐油密封墊片11密封,所述的第一可旋法蘭532連接在所述的噴油管接頭52 —端并通過法蘭盤上四個螺栓和墊圈密封在所述的中間法蘭533和第一固定法蘭531上;所述的第二法蘭盤組件54包括第二固定法蘭541、第二可旋法蘭542,所述的第二固定法蘭541連接在所述的噴油管主體51另一端并固定在所述的第一側室41另一端;所述的第二固定法蘭541與所述的第二可旋法蘭542之間通過耐油密封墊片11密封,所述的第二可旋法蘭542通過法蘭盤上四個螺栓和墊圈密封在所述的第二固定法蘭541上。其耐油密封墊片11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淬火油泄漏,可優選耐油橡膠墊片。維修保養過程中,所述的第一噴油管5內所述的噴油管主體51整體可通過松動所述的第一側室41端ロ的所述的第一可旋法蘭532和第二可旋法蘭542上的四個螺栓取出,可清除所述的第一側室41內所述的第一弧形油簾板7上的積碳以及塵埃;所述的導管噴油管主體51也可取出清洗,且后續安裝便利。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ー種淬火爐,包括有爐膛(I)、設置在所述的爐膛(I)的出料端并與淬火槽(3)相連通的落料通道(2);所述的落料通道(2)的下部與淬火槽(3)之間設置有油簾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簾機構包括上端與所述的落料通道(2)相連通下端與所述的淬火槽(3)相連通的油簾室(4),所述的油簾室(4)的兩相對的側壁上分別設置有結構相同沿橫向延伸的噴油管(5、6)以及位于所述的噴油管(5、6)下方的弧形油簾板(7、8),所述的噴油管(5、6)上開設有多個開ロ朝向所述的弧形油簾板(7、8)的噴嘴(9、10),多個所述的噴嘴(9、10)沿所述的噴油管(5、6)的軸向分布,且所述的弧形油簾板(7、8)向下拱起并朝向所述的下落通道(2)延伸。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淬火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簾室(4)的相對兩側部分別設置有兩個與所述的油簾室的內腔相連通的側室(41、42),一對所述的噴油管(5、6)和弧形油簾板(7、8)分別設置在兩側的所述的側室(41、42)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ー種淬火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側室(41、42)與油簾室(4)之間通過開ロ(43、44)相連通,所述的開ロ(43、44)由所述的側室的側壁(45、46)與所述的弧形油簾板(7、8)圍成。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淬火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噴油管(5)包括貫穿所述的油簾室(4)兩端的噴油管主體(51)以及噴油管接頭(52),所述的噴油管接頭(52)可拆卸地連接在所述的第一側室(41)的一端,所述的噴油管主體(51)的一端可拆卸地連接在該噴油管接頭(52)上,所述的噴油管主體(51)的另一端可拆卸地連接在所述的第一側室(41)的另一端。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ー種淬火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噴油管主體(51)—端、所述的噴油管接頭(52)以及所述的第一側室(41) 一端由第一法蘭盤組件(53)連接;所述的噴油管主體(51)另一端以及所述的第一側室(41)另一端由第二法蘭盤組件(54)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淬火爐,其特征在于相鄰的兩個所述的噴嘴(9、10)之間距離為10-20mm。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淬火爐,其特征在干所述的噴嘴(9、10)的半徑為3_7mm0
全文摘要
一種淬火爐,包括有爐膛、設置在所述的爐膛的出料端并與淬火槽相連通的落料通道;所述的落料通道的下部與淬火槽之間設置有油簾機構,所述的油簾機構包括上端與所述的落料通道相連通下端與所述的淬火槽相連通的油簾室,所述的油簾室的兩相對側壁上分別設置有沿橫向延伸的噴油管以及位于所述的噴油管下方的弧形油簾板,所述的噴油管上開設有多個開口朝向所述的弧形油簾板的噴嘴,多個所述的噴嘴沿所述的噴油管的軸向分布,且所述的弧形油簾板向下拱起并朝向所述的下落通道延伸。本發明在現有相關專利基礎上提供一種改進的油簾機構,有效阻擋淬火槽內大量的水氣和油煙進入爐膛,減少油道時常阻塞的問題發生,節約設備檢修成本。
文檔編號C21D1/63GK102690933SQ201210206730
公開日2012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1日
發明者盧為忠, 徐益明 申請人:蘇州工業園區熱處理設備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