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連續式淬火爐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連續式淬火爐,包括爐體、進料通道、連續式輸送帶、轉輪、淬火加熱腔、電加熱器、電機、控制轉桿、工件、出料通道、冷卻出料爐、淬火槽、第一液壓缸、液壓升降平臺、第二液壓缸、液壓桿、推送板及晾料平臺;轉輪設在爐體內并連接連續式輸送帶,進料通道設在爐體上,淬火加熱腔套在連續式輸送帶上,電加熱器設在淬火加熱腔內,電機通過控制轉桿連淬火加熱腔;冷卻出料爐設在爐體下方,出料通道連淬火槽,第一液壓缸設在淬火槽一端,液壓升降平臺連在第一液壓缸上;第二液壓缸及晾料平臺設在冷卻出料爐上,液壓桿連第二液壓缸及推送板。本實用新型能對工件進行連續加工,無需手工操作,確保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
【專利說明】一種連續式淬火爐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淬火爐,尤其涉及一種連續式淬火爐。
【背景技術】
[0002]淬火是將工件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溫度,保溫一段時間,然后以大于臨界冷卻速度的冷速快冷的熱處理工藝,淬火被廣泛應用在工業領域中。淬火工藝通過淬火爐完成,現有技術的淬火爐大多采用攪拌加熱的方式,不能連續作業。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種連續式淬火爐,能連續進行淬火工藝,提高生產效率。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0005]一種連續式淬火爐,包括爐體、進料通道、連續式輸送帶、一對轉輪、淬火加熱腔、電加熱器、電機、控制轉桿、工件、出料通道、冷卻出料爐、淬火槽、第一液壓缸、液壓升降平臺、第二液壓缸、液壓桿、推送板及晾料平臺;所述的一對轉輪設置在所述的爐體內,所述的連續式輸送帶分別與所述的一對轉輪連接,所述的工件與所述的連續式傳送帶同步移動,所述的進料通道的一端設置在所述的爐體的上方,所述的進料通道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到所述的爐體內的連續式輸送帶的一端上方;所述的淬火加熱腔是中空管狀結構,所述的淬火加熱腔套在所述的連續式輸送帶上,位于所述的一對轉輪之間,所述的電加熱器呈螺旋形設置在所述的淬火加熱腔的內壁上,所述的電機設置在所述的進料通道上,所述的控制轉桿的一端與所述的電機的輸出軸連接,所述的控制轉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的淬火加熱腔的一端連接,所述的淬火加熱腔與所述的控制轉桿同步轉動;所述的出料通道的一端設置在所述的連續式輸送帶的另一端,所述的冷卻出料爐設置在所述的爐體的下方,所述的冷卻出料爐與所述的爐體形成C形結構,所述的出料通道的另一端延伸到所述的冷卻出料爐內并與所述的淬火槽的一端連接,所述的冷卻出料爐內設有冷卻液;所述的第一液壓缸設置在所述的淬火槽的另一端,所述的液壓升降平臺連接在所述的第一液壓缸上,所述的液壓升降平臺與所述的淬火槽的端部相切,所述的冷卻出料爐的頂部設有出料口,位于所述的液壓升降平臺的正上方;所述的第二液壓缸及晾料平臺分別設置在所述的冷卻出料爐的頂部,位于所述的出料口的兩側,所述的液壓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的第二液壓缸及推送板連接,所述的推送板豎直設置。
[0006]上述的連續式淬火爐,其中,所述的液壓升降平臺的上端呈弧形面結構,所述的液壓升降平臺的上端面上間隔設有多條凸條。
[0007]上述的連續式淬火爐,其中,所述的冷卻出料爐內設有多根制冷管,所述的制冷管位于所述的淬火槽的下方和一側。
[0008]上述的連續式淬火爐,其中,所述的爐體的底部設有隔溫材料,所述的出料通道的下端設有保溫材料,位于所述的爐體的下方。
[0009]本實用新型能通過連續式輸送帶對工件進行連續加工,無需手工操作,確保產品質量,提高了生產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連續式淬火爐的剖視圖。
[0011]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連續式淬火爐的淬火加熱腔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0013]請參見附圖1及附圖2所示,一種連續式淬火爐,包括爐體1、進料通道2、連續式輸送帶3、一對轉輪4、淬火加熱腔5、電加熱器6、電機7、控制轉桿8、工件9、出料通道10、冷卻出料爐11、淬火槽12、第一液壓缸13、液壓升降平臺14、第二液壓缸15、液壓桿16、推送板17及晾料平臺18;所述的一對轉輪4設置在所述的爐體I內,所述的連續式輸送帶3分別與所述的一對轉輪4連接,所述的工件9與所述的連續式傳送帶3同步移動,用于連續輸送工件9,所述的進料通道2的一端設置在所述的爐體I的上方,所述的進料通道2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到所述的爐體I內的連續式輸送帶3的一端上方,工件9通過進料通道2進入爐體1,并輸送到連續式輸送帶3上;所述的淬火加熱腔5是中空管狀結構,所述的淬火加熱腔5套在所述的連續式輸送帶3上,位于所述的一對轉輪4之間,所述的電加熱器6呈螺旋形設置在所述的淬火加熱腔5的內壁上,淬火加熱腔5將連續式輸送帶3和工件9包圍在內,且上、下、左、右各個方向都能均勻加熱,所述的電機7設置在所述的進料通道2上,所述的控制轉桿8的一端與所述的電機7的輸出軸連接,所述的控制轉桿8的另一端與所述的淬火加熱腔5的一端連接,所述的淬火加熱腔5與所述的控制轉桿8同步轉動,電機7帶動淬火加熱腔5轉動,對工件9的加熱更均勻,效果明顯提高;所述的出料通道10的一端設置在所述的連續式輸送帶3的另一端,工件9從連續式輸送帶3的一端移動到另一端后通過出料通道10出料,工件9在出料通道10內可達到保溫效果,所述的冷卻出料爐11設置在所述的爐體I的下方,所述的冷卻出料爐11與所述的爐體I形成C形結構,所述的出料通道10的另一端延伸到所述的冷卻出料爐11內并與所述的淬火槽12的一端連接,所述的冷卻出料爐11內設有冷卻液,工件9進入淬火槽12后通過冷卻液迅速冷卻;所述的第一液壓缸13設置在所述的淬火槽12的另一端,所述的液壓升降平臺14連接在所述的第一液壓缸13上,所述的液壓升降平臺14與所述的淬火槽12的端部相切,工件9沿著傾斜設置的淬火槽12下落到液壓升降平臺14上,第一液壓缸13啟動,液壓升降平臺14上升,所述的冷卻出料爐11的頂部設有出料口,位于所述的液壓升降平臺14的正上方,液壓升降平臺14上升將工件9送到出料口 ;所述的第二液壓缸15及晾料平臺18分別設置在所述的冷卻出料爐11的頂部,位于所述的出料口的兩側,所述的液壓桿16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的第二液壓缸15及推送板17連接,所述的推送板17豎直設置,工件9送到出料口后,第二液壓缸15啟動,液壓桿16將推送板17向前推送,推送板17將工件9從出料口推送到晾料平臺18上進行晾料,等待收取或進入下一道工序。
[0014]所述的液壓升降平臺14的上端呈弧形面結構,所述的液壓升降平臺14的上端面上間隔設有多條凸條19,在液壓升降平臺14上升時,冷卻液隨凸條19之間的間隙流回到冷卻出料爐11內。
[0015]所述的冷卻出料爐11內設有多根制冷管20,所述的制冷管20位于所述的淬火槽12的下方和一側,可快速降低和保持淬火槽12內的冷卻液溫度。
[0016]所述的爐體I的底部設有隔溫材料21,可用于將爐體I的高溫與下方隔開,所述的出料通道10的下端設有保溫材料22,位于所述的爐體I的下方,保溫材料22可在工件的下落過程中保持一定的溫度。
[0017]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能通過連續式輸送帶對工件進行連續加工,無需手工操作,確保廣品質量,提聞了生廣效率。
[001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附屬在其他相關產品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連續式淬火爐,其特征在于:包括爐體、進料通道、連續式輸送帶、一對轉輪、淬火加熱腔、電加熱器、電機、控制轉桿、工件、出料通道、冷卻出料爐、淬火槽、第一液壓缸、液壓升降平臺、第二液壓缸、液壓桿、推送板及晾料平臺;所述的一對轉輪設置在所述的爐體內,所述的連續式輸送帶分別與所述的一對轉輪連接,所述的工件與所述的連續式傳送帶同步移動,所述的進料通道的一端設置在所述的爐體的上方,所述的進料通道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到所述的爐體內的連續式輸送帶的一端上方;所述的淬火加熱腔是中空管狀結構,所述的淬火加熱腔套在所述的連續式輸送帶上,位于所述的一對轉輪之間,所述的電加熱器呈螺旋形設置在所述的淬火加熱腔的內壁上,所述的電機設置在所述的進料通道上,所述的控制轉桿的一端與所述的電機的輸出軸連接,所述的控制轉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的淬火加熱腔的一端連接,所述的淬火加熱腔與所述的控制轉桿同步轉動;所述的出料通道的一端設置在所述的連續式輸送帶的另一端,所述的冷卻出料爐設置在所述的爐體的下方,所述的冷卻出料爐與所述的爐體形成C形結構,所述的出料通道的另一端延伸到所述的冷卻出料爐內并與所述的淬火槽的一端連接,所述的冷卻出料爐內設有冷卻液;所述的第一液壓缸設置在所述的淬火槽的另一端,所述的液壓升降平臺連接在所述的第一液壓缸上,所述的液壓升降平臺與所述的淬火槽的端部相切,所述的冷卻出料爐的頂部設有出料口,位于所述的液壓升降平臺的正上方;所述的第二液壓缸及晾料平臺分別設置在所述的冷卻出料爐的頂部,位于所述的出料口的兩側,所述的液壓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的第二液壓缸及推送板連接,所述的推送板豎直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續式淬火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壓升降平臺的上端呈弧形面結構,所述的液壓升降平臺的上端面上間隔設有多條凸條。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續式淬火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卻出料爐內設有多根制冷管,所述的制冷管位于所述的淬火槽的下方和一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續式淬火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爐體的底部設有隔溫材料,所述的出料通道的下端設有保溫材料,位于所述的爐體的下方。
【文檔編號】C21D1/62GK203855609SQ201420219772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4日
【發明者】宋傳東 申請人:南京天鐸集團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