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273605閱讀:27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工件型腔或復雜工件表面研磨、拋光和去除毛刺加工技術領域, 具體是一種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拋光和研磨方式是將壓頭和工件之間加入研磨或拋光介質,并且通過實現壓頭帶動工件相對研磨盤之間的擠壓和相對平動,而達到使工件表面進一步光整的目的。 如2006年5月10日授權的專利(ZL :200520055339)涉及一種研磨裝置,包括支架、減速機、 研磨板和工件,減速機和研磨板固設于支架上,所述研磨板上還設置有導向輪,導向輪內設置有導向板,導向板與導向輪套裝連接,導向板內設有放置工件的圈,工件置于導向板圈之內及研磨板之上。在這種加工過程中由于壓頭帶動工件和研磨盤之間只能產生沿接觸面切向的平動,因此,這種方式往往只能對平面工件表面實現光整加工,而對于腔體表面或具有凸出或凹入的弧面形狀或異形工件時,這種加工方式將不適用,型腔表面往往無法探及或所加工出的工件表面光整度不均勻,或加工效率較低,并且研磨頭或研磨盤還需要經常光整修理。實用新型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種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J-U ρ α裝直。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0005]一種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包括供能系統,通道結構、換能裝置、輔助裝置及工件運動平臺,所述通道結構的內端與供能系統相連接,其外端為兩個自由端,并分別與換能裝置和輔助裝置相連接,所述工件運動平臺設置在換能裝置和輔助裝置之間;[0006]所述換能裝置包括相互作用的連接部和工作部,其中,[0007]-連接部,傳遞功能系統產生的能量,并作用于工作部;[0008]-工作部,對被加工工件進行腔面處理。[0009]所述供能系統為液壓泵體系統,所述通道結構為液體流通管道,所述換能裝置為開關閥體,其連接部為噴嘴,所述輔助裝置為液體回流回收裝置,其中[0010]-供能系統,通過通道結構向換能裝置提供壓力液體;[0011]-換能裝置,通過噴嘴噴射液體,并形成壓力液體工作部;[0012]-輔助裝置,回收換能裝置噴出的液體。[0013]所述噴嘴為陣列型噴嘴;所述噴嘴與待加工部位之間設有可調節距離。[0014]所述供能系統為高壓電源系統,所述通道結構為電路結構,所述換能裝置為電路開關,其連接部為正電極,所述輔助裝置為負電極板,其中[0015]-供能系統,通過通道結構向換能裝置提供高電壓;[0016]-輔助裝置,通過負電極板與被加工工件導通;[0017]-換能裝置,通過正電極與被加工工件之間產生高壓電場,并形成電離子或極化氣 體工作部。[0018]所述電極為陣列型電極。[0019]所述換能裝置為磁流變液體換能裝置,還包括設置在與其相連接的通道結構外端 的上電磁線圈,嵌入安裝在該通道結構外端中心處的驅動機構,所述連接部與該驅動機構 固連,所述工作部為軟性可變形工作部,并與連接部相接觸,其中,所述輔助裝置為下電磁 線圈,所述下電磁線圈設置在被加工工件下方或工件運動平臺下方;所述通道結構為由鐵 磁材料構成的軛鐵磁通路。[0020]所述驅動機構為電機;所述連接部為轉盤,所述轉盤固連在電機的輸出轉軸上。[0021]所述驅動機構為磁致伸縮驅動器、壓電驅動器或電磁驅動器;所述連接部為變幅 結構體,所述變幅結構體與驅動器固連,并根據驅動器的伸縮往復運動產生振幅。[0022]所述工作部為若干個,并通過換能裝置和輔助裝置產生的加工磁場以及對工件施 加的交變力實現工件加工。[0023]所述工作部為磁流變液體、孔隙網格狀柔性體、由外套密封包裹的磁流變液囊體 或由波紋管包裹的磁流變液變形體;所述磁流變材料顆粒為鐵磁材料顆粒、永磁材料顆粒、 磁流變液及磨料混合液體中的一種或幾種。[0024]所述工件運動平臺與換能裝置之間設有增益介質;所述增益介質為研磨顆粒或拋 光材料。[0025]所述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還包括若干個加強電磁線圈,所述加強電磁線 圈設置在被加工工件周圍。[0026]所述被加工工件與工件運動平臺之間還設有旋轉電機或振動驅動裝置,所述旋轉 電機或振動驅動裝置的一端與工件運動平臺相連,其另一端與被加工工件相連。[0027]所述上電磁線圈和/或下電磁線圈為微陣列結構電磁線圈。[0028]工作時,[0029]將工件固連在工件運動平臺上,工件運動平臺設置在換能裝置和輔助裝置之間, 工件加工面與換能裝置的工作部相鄰放置,同時在工件和工作部之間加有增益介質。工件 運動平臺上的工件在Z軸方向的位置,此時,對供能系統施加能量,供能系統的能量通過通 道結構傳遞到換能裝置上,并將能量通過連接部而作用在工作部上。工作部具有接收能量 后產生變形或往復變形或位移(振動)或力或熱量的變化,該變化通過力或能量的方式作用 于增益介質和工件腔形面或直接作用于工件腔形面上。由于工作部接收能量后可以產生變 形并且始終與工件腔形面保持接觸且相對擠壓運動,因而能產生施加在沿工件加工表面的 法向和切向合力,作用于工件腔形面。當該合力足夠大時,工件表面材料將可能因接觸摩 擦力,增益介質的振動、沖擊力或熱蝕等原因而被去除。由于,本實用新型的換能裝置的工 作部與被加工工件的相對接觸面可以是一種可變形的“軟性”接觸面,工作部的外面形具有 自適應性,可以與被加工工件面型完全吻合,產生貼合工件加工表面的擠壓相對運動,而產 生對工件加工面的刮擦、磨削效果。所以,本實用新型基于以上機理和重復動作過程,可實 現對工件復雜型面的表面材料精密高效微量去除加工,進而實現工件被加工型面的光整處 理。至此,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種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可以實現對工件形面的表 面處理。[0030]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工作部和工件表面之間添加一個換能裝置,通過多自由度平臺 驅動并激勵和控制換能裝置,可以使換能裝置工作部探及和作用于工件形面,同時對于接 觸面形、壓力、相對運動的剪切力,接觸摩擦力,以及工件和換能裝置工作部之間可能存在 的研磨介質(磨粒)作用于工件表面的角度和頻度都可以進行優化和實時控制。這樣,可以 實現腔形面,異形面等的高效加工。另外,如果對被加工形面質量或粗燥度進行實時檢測傳 感,那么對面加工的質量還可以通過對換能裝置的閉環控制而實現達到工件表面質量的自 適應加工。該裝置適于加工各種復雜型面處理,工件面型保持好,加工效率高。[0031]本實用新型實現了既可以加工規則形面又可以加工非規則形面的工件面型加工 裝置。根據加工性能需要,可以方便采用多種換能裝置,實現工件形面或型腔面的表面處理 加工。


[0032]圖1為本實用新型基本組成結構示意圖;[0033]圖2 (a)、(b)、(c)實施例3結構示意圖;[0034]圖3 (a)、(b)、(C)、(d)、(e)、(f)為實施例3工作部的構形及勵磁變形示意圖;[0035]圖4為實施例4驅動器結構換能裝置結構示意圖;[0036]圖5為實施例5變幅結構體換能裝置結構意圖;[0037]圖6為實施例6結構示意圖;[0038]圖7為實施例1陣列型噴嘴結構形式示意圖;[0039]圖8為實施例1結構示意圖;[0040]圖9為實施例2結構示意圖;[0041]圖中,I為功能系統,2為通道結構,3為增益介質,4為換能裝置,5為工作部,6為工件運動平臺,7為輔助裝置,8為上電磁線圈,9為電機,10為下電磁線圈,11為加強電磁線 圈,12為驅動器,13為變幅結構體,14為液壓泵體系統,15為液體流通管道,16為開關閥體, 17為噴嘴,18為液體回流回收裝置,19為高壓電源系統,20為電路結構,21為電路開關,22 為正電極,23為負電極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42]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為前 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 于下述的實施例。[0043]實施例1[0044]本實施例包括供能系統1,通道結構2、換能裝置4、輔助裝置7及工件運動平臺 6,通道結構2的內端與供能系統I相連接,其外端為兩個自由端,并分別與換能裝置4和輔 助裝置7相連接,工件運動平臺設置6在換能裝置4和輔助裝置7之間;[0045]換能裝置4包括相互作用的連接部和工作部5,其中,[0046]-連接部,傳遞功能系統產生的能量,并作用于工作部5;[0047]-工作部5,對被加工工件進行腔面處理。[0048]如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供能系統I為液壓泵體系統14,通道結構2為液體流通管道15,換能裝置4為開關閥體16,其連接部為噴嘴17,輔助裝置7為液體回流回收裝置 18,其中[0049]-供能系統1,通過通道結構2向換能裝置4提供壓力液體;[0050]-換能裝置4,通過噴嘴17噴射液體,并形成壓力液體工作部;[0051]-輔助裝置7,回收換能裝置4噴出的液體。[0052]如圖7所示,噴嘴17為陣列型噴嘴;噴嘴17與待加工部位之間設有可調節距離。[0053]具體為,供能系統I為液壓泵體系統14,通道結構2為液體流通管道15,通道結構 2的端面的換能裝置4為開關閥體16,連接部為噴嘴17和輔助裝置7為液體回流回收裝置 18,液體本身作為工作部5。同時,液體噴嘴17可以為陣列型噴嘴,每個噴嘴口相對加工腔 形的表面距離可以根據工件腔形的幾何形狀調整。工作時,液壓泵體系統14通過液體流通 管道15向噴嘴17提供適當壓力液體工作部,壓力大小同時還通過開關閥體16的開口進行 調節,這樣液體工作部將有適當的噴刷力作用在工件表面材料上,當壓力足夠,該液體工作 部將或連續沖擊和剝蝕工件腔形表面而達到表面材料去除和光整加工目的。另外,陣列型 噴嘴有利于同時加工大面積腔形表面。[0054]實施例2[0055]實施例2為實施例1的變化例。[0056]如圖9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供能系統I為高壓電源系統19,通道結構2為電路結 構20,換能裝置4為電路開關21,其連接部為正電極22,輔助裝置7為負電極板23,其中[0057]-供能系統1,通過通道結構2向換能裝置4提供高電壓;[0058]-輔助裝置7,通過負電極板23與被加工工件導通;[0059]-換能裝置4,通過正電極22與被加工工件之間產生高壓電場,并形成電離子或極 化氣體工作部。[0060]電極為陣列型電極。[0061]具體為,供能系統I為高壓電源系統19,通道結構2為電路結構20,通道結構2的 端面的換能裝置4為電路開關21,連接部為正電極22和輔助裝置7為負電極板23。電離 子或極化氣體作為工作部5。同時,電極22可以為陣列型電極,每個電極相對加工腔形的表 面距離可以根據工件腔形的幾何形狀調整,如圖9所示。工作時,高電壓系統19通過電路 結構20向電極22和23提供高電壓,工件與負電極23導通,這樣在工件和正電極22之間 產生高壓電場,當該電壓足夠時會在電極和工件之間產生高壓放電,而燒蝕加工工件表面, 而達到教工工件表面材料去除的目的。另外,陣列型電極22有利于同時加工大面積腔形表 面。[0062]實施例3[0063]本實施例包括供能系統1,通道結構2、換能裝置4、輔助裝置7及工件運動平臺6, 通道結構2的內端與供能系統I相連接,其外端為兩個自由端,并分別與換能裝置4和輔助 裝置7相連接,工件運動平臺6設置在換能裝置4和輔助裝置7之間;[0064]換能裝置4包括相互作用的連接部和工作部5,其中,[0065]-連接部,傳遞功能系統產生的能量,并作用于工作部5;[0066]-工作部5,對被加工工件進行腔面處理。[0067]如圖1至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換能裝置4為磁流變液體換能裝置,還包括設置在與其相連接的通道結構外端的上電磁線圈8,嵌入安裝在該通道結構外端中心處的驅動機構,連接部與該驅動機構固連,工作部5為軟性可變形工作部,并與連接部相接觸,其中, 輔助裝置7為下電磁線圈10,下電磁線圈10設置在被加工工件下方或工件運動平臺6下方;通道結構2為由鐵磁材料構成的軛鐵磁通路。[0068]優選地,上電磁圈和/或下電磁線圈都可以為微陣列結構,根據工件面型加工需要,可只組合聯通對應部位的線圈產生磁場進行局部加工,提高工件加工的面型適應性。[0069]驅動機構為電機9 ;連接部為轉盤,轉盤固連在電機9的輸出轉軸上。[0070]軟性可變形工作部為磁流變液體、孔隙網格狀柔性體、由外套密封包裹的磁流變液囊體或由波紋管包裹的磁流變液變形體。[0071]磁流變材料顆粒為鐵磁材料顆粒、永磁材料顆粒、磁流變液及磨料混合液體中的一種或幾種。[0072]優選地,工件運動平臺6與換能裝置4之間設有增益介質3。[0073]增益介質3為研磨顆粒或拋光材料。[0074]工件運動平臺6可以實現X、Y和Z三個方向平動以及α、β和Θ三個方向的轉動。[0075]工作運動平臺6可以為 傳送帶,換能裝置4為若干個,并設置在工件運動方向上。[0076]工作時,首先調整工件運動平臺上工件加工面法向與連接部的相對位置,如圖1 所示。之后,固定工件運動平臺即工件在Z軸方向的位置。對上電磁線圈和下電磁線圈施加電流產生磁場,該磁場通過通道結構傳遞到連接部進而傳遞到與連接部相接觸磁流變液體,或孔隙網格狀柔性體,或由外套密封包裹的磁流變液囊體,或波紋管包裹的磁流變液變形體制成的工作部5上。基于磁流變液體受磁場激勵后將會沿磁場勵磁方向極化排列,并根據勵磁場強度而變為流固耦合或固態,并沿Z軸方向伸長變形,而擠壓貼合在被加工工件表面,對工件表面以及其上的由研磨顆粒或拋光材料制成的增益介質上施加擠壓力。并且,該擠壓力和施加可控頻率的交變擠壓力(產生振動激勵)完全可以由電磁信號控制。由于平臺可以人為再施加在Χ、Υ方向的運動,如圖2 (b)所示,還可產生沿工件加工表面運動時的切向力,該力此時與工作部5在工件型面法向所產生的對工件表面的擠壓力形成合力作用于工件表面。當該合力足夠大時,工件表面材料將因接觸摩擦力,增益介質的摩擦或振動沖擊力或熱蝕等原因而被剝除。[0077]同時,所提出裝置的磁流變液體換能裝置的磁流變液體工作部5與被加工工件的相對接觸面是可變形的貼合的面接觸,其面形與被加工工件面型可吻合,如圖3所示,這樣,磁流變液體換能裝置施加電磁交變激勵,實現對腔形面的交變沖擊和摩擦刮削,進而實現工件型面表面材料高效微量去除加工,被加工型面表面的得到光整處理。[0078]另外,對于本實施例的磁流變液體換能裝置,在通道結構外端可以嵌入安裝電機, 電機旋轉帶動連接部以及與連接部相接觸的磁流變工作部5轉動,如圖2 (c)所示,該轉動也將產生一個作用于工件型腔表面的轉切力,用于加速去除工件表面多余材料。[0079]優選地,根據被加工工件腔形復雜程度,可以在工件周圍增加一個以上加強電磁線圈11,如圖2所示,以加強工作部5與復雜腔形表面的貼合和擠壓程度,以增加加工效果。[0080]另外,本加工方式的上電磁線圈、下電磁線圈和加強電磁圈都可以為微陣列型線圈,用于加工時提高加工磁場施加的場強和位置分辨率,利于提高工件腔形表面的光整加工效果。[0081]優選地,在下端,也就是被加工工件與工件運動平臺6之間還可以設有旋轉電機 或振動驅動裝置,該旋轉電機或振動驅動裝置的一端與工件運動平臺相連,其另一端與被 加工工件相連。這樣在工件運動平臺運動的同時,被加工工件還可以隨旋轉電機轉動或隨 振動驅動裝置振動,從而增加被加工工件表面的加工效率。[0082]至此,基于磁流變液體換能裝置所提出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的實現了工件 腔形面的光整加工。[0083]實施例4[0084]實施例4為實施例3的變化例。[0085]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驅動機構為一個相對工件方向可產生伸縮往復運動 的驅動器12,其工作過程和機理同實施例1,該伸縮往復運動的驅動器12可采用磁致伸縮 驅動器、壓電驅動器或電磁驅動器。該驅動器12的外端通過連接部再與磁流變工作部5相 連。工作時,給上下電磁線圈8和下電磁線圈10通電,所產生交變電磁場H作用于工作部 5,工作部5的形狀根據被加工腔形,可為線性、六面體、球體或非規則異形體;其內部磁流 變材料顆粒可以為鐵磁材料顆粒、永磁材料顆粒、磁流變液及磨料混合液體中的一種或幾 種,當工作部為磁流變液囊體時,磨料混合液體可加可不加,此時工作部5將基于磁流變原 理產生伸長或復原以及流、固態交替變化。此時,再驅動伸縮往復運動的驅動器12,如采用 磁致伸縮驅動器,其將帶動連接部進而帶動磁流變工作部5產生一個與工作部5原有磁流 變振動的疊加振動。基于加載信號控制,可以由伸縮往復運動的驅動器12對工作部5同時 提供相對工件表面在進給方向的定位以及振動。[0086]實施例5[0087]實施例5為實施例4的變化例。[0088]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連接部為變幅結構體13,變幅結構體13與驅動器12 固連,并根據驅動器12的伸縮往復運動產生振幅,其工作過程和機理同實施例2,該變幅結 構體13通過伸縮往復運動的驅動器12施加振動,變幅結構體13可以根據伸縮往復運動的 驅動器12施加振動的頻率變化而產生相應振幅,并作用于工作部5上。同時,由于上電磁 線圈8和下電磁線圈10的電磁吸力作用,對于鐵磁性材料或復合永磁性材料制成變幅結構 體13的變形可由電磁吸力即施加在電磁線圈中的電流強度進行控制。這樣,通過伸縮往復 運動的驅動器12施加振動和上電磁線圈8和下電磁線圈10的電磁吸力共同作用于變幅結 構體13,進而作用在工作部5,使工作部5高效加工腔形表面。[0089]實施例6[0090]實施例6為實施例3的變化例。[0091]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工作部5為若干個,并通過換能裝置和輔助裝置產生 的加工磁場以及對工件施加的交變力實現工件加工,其工作過程和機理同實施例1。對于 多腔孔型工件,初始時將其浸沒于工作部5中,或符合腔形的囊體工作部5穿過工件中的孔 穴。然后對工作部5周圍的電磁線圈施加交變電磁場,該交變電磁場將迫使工作部5與孔 穴腔形內部往復作用而光整腔形面。在上述工作的同時,對于工件再施加一個交變力F (t), 使工件同時產生振動,加強加工效果。
權利要求1.一種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能系統,通道結構、換能裝置、輔助裝置及工件運動平臺,所述通道結構的內端與供能系統相連接,其外端為兩個自由端,并分別與換能裝置和輔助裝置相連接,所述工件運動平臺設置在換能裝置和輔助裝置之間; 所述換能裝置包括相互作用的連接部和工作部,其中, -連接部,傳遞功能系統產生的能量,并作用于工作部; -工作部,對被加工工件進行腔面處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能系統為液壓泵體系統,所述通道結構為液體流通管道,所述換能裝置為開關閥體,其連接部為噴嘴,所述輔助裝置為液體回流回收裝置,其中 -供能系統,通過通道結構向換能裝置提供壓力液體; -換能裝置,通過噴嘴噴射液體,并形成壓力液體工作部; -輔助裝置,回收換能裝置噴出的液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噴嘴為陣列型噴嘴;所述噴嘴與待加工部位之間設有可調節距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能系統為高壓電源系統,所述通道結構為電路結構,所述換能裝置為電路開關,其連接部為正電極,所述輔助裝置為負電極板,其中 -供能系統,通過通道結構向換能裝置提供高電壓; -輔助裝置,通過負電極板與被加工工件導通; -換能裝置,通過正電極與被加工工件之間產生高壓電場,并形成電離子或極化氣體工作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極為陣列型電極。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換能裝置為磁流變液體換能裝置,還包括設置在與其相連接的通道結構外端的上電磁線圈,嵌入安裝在該通道結構外端中心處的驅動機構,所述連接部與該驅動機構固連,所述工作部為軟性可變形工作部,并與連接部相接觸,其中,所述輔助裝置為下電磁線圈,所述下電磁線圈設置在被加工工件下方或工件運動平臺下方;所述通道結構為由鐵磁材料構成的軛鐵磁通路。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為電機;所述連接部為轉盤,所述轉盤固連在電機的輸出轉軸上。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為磁致伸縮驅動器、壓電驅動器或電磁驅動器;所述連接部為變幅結構體,所述變幅結構體與驅動器固連,并根據驅動器的伸縮往復運動產生振幅。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部為若干個,并通過換能裝置和輔助裝置產生的加工磁場以及對工件施加的交變力實現工件加工。
10.根據權利要求6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部為磁流變液體、孔隙網格狀柔性體、由外套密封包裹的磁流變液囊體或由波紋管包裹的磁流變液變形體;所述磁流變材料顆粒為鐵磁材料顆粒、永磁材料顆粒、磁流變液及磨料混合液體中的一種或幾種。
11.根據權利要求6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運動平臺與換能裝置之間設有增益介質;所述增益介質為研磨顆粒或拋光材料。
12.根據權利要求6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若干個加強電磁線圈,所述加強電磁線圈設置在被加工工件周圍。
13.根據權利要求6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加工工件與工件運動平臺之間還設有旋轉電機或振動驅動裝置,所述旋轉電機或振動驅動裝置的一端與工件運動平臺相連,其另一端與被加工工件相連。
14.根據權利要求6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電磁線圈和/或下電磁線圈為微陣列結構電磁線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件型腔或復雜工件表面研磨、拋光和去除毛刺加工技術領域的型腔表面處理換能加工裝置,包括供能系統,通道結構、換能裝置、輔助裝置及工件運動平臺,所述通道結構的內端與供能系統相連接,其外端為兩個自由端,并分別與換能裝置和輔助裝置相連接,所述工件運動平臺設置在換能裝置和輔助裝置之間;所述換能裝置包括相互作用的連接部和工作部,其中,連接部用于傳遞功能系統產生的能量,并作用于工作部;工作部用于對被加工工件進行腔面處理。本實用新型實現了既可以加工規則形面又可以加工非規則形面的工件面型加工裝置。根據加工性能需要,可以方便采用多種換能裝置,實現工件形面或型腔面的表面處理加工。
文檔編號B24B39/00GK202825517SQ20122046237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1日
發明者楊斌堂, 孟光 申請人:上海交通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