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過濾式節能撈渣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用于煉鐵、煉鋼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過濾式節能撈渣機,包括包括渣耙、大臂A、大臂B、齒輪A、齒輪B、轉軸、機身,所述轉軸在所述機身上,所述齒輪A、所述齒輪B在所述轉軸上,所述渣耙由渣耙底板、渣耙側板A、渣耙側板B、渣耙過濾網組成,所述大臂A一端連接所述齒輪A,另一端連接所述渣耙底板,所述大臂B一端連接所述齒輪B,另一端連接所述渣耙底板,所述渣耙側板A、所述渣耙側板B、所述渣耙過濾網分別固定在所述渣耙底板上,所述渣耙側板A、所述渣耙側板B固定在所述渣耙過濾網兩側,所述大臂A、所述大臂B平行等長,本實用新型解決在扒撈渣時渣水混合轉移的問題,節省耗能,增加了安全性。
【專利說明】一種過濾式節能撈渣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煉鐵、煉鋼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過濾式節能撈渣機。
【背景技術】
[0002]鐵水預處理工藝是決定鋼水中最終硫含量的主要工藝環節,目前已經為鋼鐵企業普遍采用。但由于脫完硫后鐵水包中含有大量的渣子,在入爐前既要保證除渣干凈以免回硫,又要防止鐵水流失,因此這就促進了鐵水除渣技術的發展。鐵水包扒渣分為兩種:一種是前扒渣,一種是后扒渣。這兩種扒渣過程對鐵水預處理脫硫的效果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前扒渣是指在鐵水預處理過程中噴吹前將鐵水包中大量的高爐渣扒除掉。高爐渣各組分為:w(CaO) =38%,w(Si02) =36%,w (A1203)=16.4%,w (Ti02)=0.8%,w (S) =1.5%。先扒除高爐渣,對降低鎂粉消耗、提高脫硫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鐵水高爐渣中硫很高,同時還含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和氧化鈦等不利于脫硫的組分,特別是鈦的氧化物會降低爐洛堿度,從而減少爐渣硫容量使脫硫效率降低;脫硫時鈦還會與氮氣反應生成鈦的碳氮化物,熔點很高,渣子變稠,使渣鐵不易分離。相關的生產實踐證明,與不進行前扒渣直接噴吹相比,在相同終點情況下鎂粉消耗減少0.05~0.10kg/t,扒渣鐵損下降3~5 kg/t,時間縮短2~3min。因此,在鐵水預處理過程中進行前扒渣是非常必要的。
[0003]后扒渣是指在鐵水預處理以后,在鐵水包內有大量的脫硫渣,為了避免回硫,又防止鐵水流失,要通過一些手段將這些渣子除掉。經深脫硫鐵水最終《(S) ^ 0.002%,如何干凈、徹底、快速且有效地將含高硫的鐵水渣除掉,是穩定脫硫最終效果的關鍵,也直接影響到轉爐終點出鋼。高硫渣兌入轉爐必將產生回硫效應,在吹氧冶煉時發生(MgS) + [O] = (MgO)+ [S]反應,硫又重新回到鋼中,即使是少量未除理的脫硫渣進入轉爐都會造成轉爐回硫,特別是在轉爐冶煉潔凈鋼時這種回硫更為明顯。
[0004]脫硫與扒渣是兩個相互獨立、且又緊密聯系的鐵水預處理工藝,脫硫工藝決定了處理終點鐵水含硫的水平,而扒渣則是將脫硫處理后的高硫渣從鐵水中去除的重要手段,是決定入爐硫總量的主要因素。因此相較而言,扒渣工藝對過程控硫顯得更為重要。如果脫硫產物得不到有效去除,再好的脫硫工藝也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扒渣效果決定最終脫硫率。所以,采用先進的扒渣工藝與設備對系統控硫與降低生產成本是十分必要的。
[0005]煉鋼工業中,對液態渣的扒渣,通常是將鐵水包傾翻到扒渣板的位置即正好低于鐵/渣界面的位置來實現的。然而扒渣設施存在的共同問題是扒渣板不能伸到鐵水罐后墻的渣層處,所以只有開始位于扒渣口周圍的渣子才能被快速扒掉,使扒渣率明顯下降。為了使渣滓不停的隨扒渣板流出,要求鐵水罐內遠處的渣子必須移動到扒渣板的行走范圍內。
[0006]在廣泛使用的氣動和液壓扒渣機在扒渣時,容易出現以下問題:伸縮臂操作不平穩、可控性差;渣耙耙 頭下砸力大,使渣鐵不易分離,造成扒渣時間長、扒渣不徹底,且扒渣鐵損大。而且扒渣機占地面積也較大,伸縮臂結構復雜,液壓設備要求高。
[0007]而目前的一些撈渣機在撈渣的同時帶入大量鐵水,在轉移中存在泄露的危險,浪費了很多鐵水,增加了除渣的后續回收工作的困難。
【發明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過濾式節能撈渣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在扒渣撈渣時渣水混合轉移的問題。
[0009]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過濾式節能撈渣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渣耙、大臂A、大臂B、齒輪A、齒輪B、轉軸、機身,所述轉軸在所述機身上,所述齒輪A、所述齒輪B在所述轉軸上,所述渣耙由渣耙底板、渣耙側板A、渣耙側板B、渣耙過濾網組成,所述大臂A —端連接所述齒輪A,另一端連接所述渣耙底板,所述大臂B —端連接所述齒輪B,另一端連接所述渣耙底板,所述渣耙側板A、所述渣耙側板B、所述渣耙過濾網分別固定在所述渣耙底板上,所述渣耙側板A、所述渣耙側板B固定在所述渣耙過濾網兩側,所述大臂A、所述大臂B平行等長。
[0010]在所述轉軸上所述齒輪A、所述齒輪B之間的距離和在所述渣耙上所述大臂A、所述大臂B之間的距離相等。
[0011]所述大臂A、所述大臂B的長度為所述渣耙底板長度的3倍一4倍,所述大臂A、所述大臂B間距為I米一2米,所述齒輪A、所述齒輪B等大。
[0012]所述渣耙側板A、所述渣耙側板B的面積小于所述渣耙底板、所述渣耙過濾網的面積,所述渣耙底板的厚度與所述渣耙側板A、所述渣耙側板B的厚度相同。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0014]I除渣的效率提高,過濾式節能撈渣機在短時間內,渣耙底板能伸到鐵水罐后墻的渣層處,進行大面積的渣子撈取,渣耙的過濾網可以使渣子和鐵水或鋼水有效的分離,減少了浪費和撒漏的發生。
[0015]2渣耙添加了過濾網,使渣耙的重量減輕,使用面積加大,使其更容易處理大塊渣子和漂浮的渣子,避免了因為渣子隨著液體流動而必須多次打撈的時間,節省了耗能,同時減小了渣耙下砸力大,容易損壞等問題的發生,增加了安全性。
[0016]3大臂由一根改為兩根,可以更穩固的固定渣耙,改善了一根大臂操作時出現的不平穩、可控性差的問題,并且更便于維護使用,節省了成本和時間。
[0017]4由轉軸帶動的兩個齒輪連接兩根大臂,改善了以往伸縮臂結構復雜,安裝困難,占地面積大,設備要求高的困難。
[0018]5過濾網的設計,使除渣更徹底,避免了后續對已轉移渣子的處理時,容易出現的渣水混合,必須再分離的生產投入,節省了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0021 ] 圖中:1-渣耙,2-渣耙底板,3-渣耙側板A,4-渣耙側板B,5_渣耙過濾網,6_大臂A, 7-大臂B, 8-齒輪A,9-齒輪B, 10-轉軸,11-機身。[0022]實施例:
[0023]本實施例包括渣耙1、大臂46、大臂87、齒輪々8、齒輪89、轉軸10、機11身,轉軸10在機身上,齒輪A、齒輪B在轉軸10上,渣耙I由渣耙底板2、渣耙側板A3、渣耙側板B4、渣耙過濾網5組成,大臂A6 —端連接齒輪A8,另一端連接渣耙底板2,大臂B7 —端連接齒輪B9,另一端連接渣耙底板2,渣耙側板A3、渣耙側板B4、渣耙過濾網5分別固定在渣耙底板2上,渣耙側板A3、渣耙側板B4固定在渣耙過濾網5兩側,大臂A6、大臂B7平行等長。
[0024]在轉軸10上齒輪A8、齒輪B9之間的距離和在渣耙I上大臂A6、大臂B7之間的距離相等。
[0025]大臂A6、大臂B7的長度為渣耙底板2長度的3倍一4倍,大臂A6、大臂B7間距為I米一 2米,齒輪A8、齒輪B9等大。
[0026]渣耙側板A3、渣耙側板B4的面積小于渣耙底板2、渣耙過濾網5的面積,渣耙底板2的厚度與渣耙側板A3、渣耙側板B4的厚度相同。
[0027]實施過程:
[0028]轉軸10前后轉動,轉軸10上齒輪A8、齒輪B9同時隨轉軸10前后轉動,齒輪A8和大臂A6連接、齒輪B9和大臂B7連接,大臂A6、大臂B7實現同時前后移動,帶動渣耙底板2移動,進行撈渣作業。
[0029]利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啟發下,設計出類似的技術方案,而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過濾式節能撈渣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渣耙(I)、大臂A (6)、大臂B (7)、齒輪A(8)、齒輪B (9)、轉軸(10)、機身(11),所述轉軸(10)在所述機身(11)上,所述齒輪A (8)、所述齒輪B (9)在所述轉軸(10)上,所述渣耙(I)由渣耙底板(2)、渣耙側板A (3)、渣耙側板B (4)、渣耙過濾網(5)組成,所述大臂A (6)—端連接所述齒輪A (8),另一端連接所述渣耙底板(2),所述大臂B (7)—端連接所述齒輪B (9),另一端連接所述渣耙底板(2),所述渣耙側板A (3)、所述渣耙側板B (4)、所述渣耙過濾網(5)分別固定在所述渣耙底板(2)上,所述渣耙側板A (3)、所述渣耙側板B(4)固定在所述渣耙過濾網(5)兩側,所述大臂A(6)、所述大臂B(7)平行等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過濾式節能撈渣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轉軸(10)上所述齒輪A (8)、所述齒輪B (9)之間的距離和在所述渣耙(I)上所述大臂A (6)、所述大臂B(7)之間的距離相等。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過濾式節能撈渣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臂A(6)、所述大臂B (7)的長度為所述渣耙底板(2)長度的3倍一4倍,所述大臂A (6)、所述大臂B (7)間距為I米一2米,所述齒輪A (9)、所述齒輪B (9)等大。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過濾式節能撈渣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渣耙側板A(3)、所述渣耙側板B (4)的面積小于所述渣耙底板(2)、所述渣耙過濾網(5)的面積,所述渣耙底板(2)的厚度與所述渣耙側板A (3)、所述渣耙側板B (4)的厚度相同。
【文檔編號】B22D43/00GK203794933SQ201420069149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18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18日
【發明者】蘭慧榮 申請人:天津市勝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