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狀木材打磨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布了棒狀木材打磨裝置,包括支架,支架上設置有操作平臺,在操作平臺上設置有導軌、氣缸和安裝座,安裝座上設置有刀具,安裝座通過連桿與氣缸的輸出端連接,導軌為橢圓狀,且在導軌兩側的圓弧面的頂點處設有一凹陷,安裝座底部開有U型凹槽,在所述U型凹槽兩側內壁上設置多個滾輪,滾輪滾動設置在凹陷內;還包括減震結構,所述滾輪通過減震結構與U型凹槽內壁連接。U型凹槽與導軌配合,沿著U型凹槽軸線水平分布在形凹槽內壁上的多個滾輪與導軌兩端的凹陷處接觸,直接增加了U型凹槽與導軌的接觸面積,同時將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減小安裝座與導軌之間的磨損的同時,避免了安裝座在移動過程中以及在打磨加工過程中產生晃動。
【專利說明】棒狀木材打磨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領域,具體是指棒狀木材打磨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打磨加工是指用打磨工具(包括刀具、磨具和磨料)把坯料或工件上多余的材料層切去使之成為切屑,使工件獲得規定的幾何形狀、尺寸和表面質量的加工方法。目前,打磨加工多用于機械制造、機電修配和家具制造,雖然毛坯制造精度不斷提高,精鑄、精鍛、擠壓,粉末冶金等加工工藝應用日廣,但由于打磨加工的適應范圍廣,且能達到很高的精度和很低的表面粗糙度,仍占有重要地位。打磨加工的工藝特征決定于打磨工具的結構以及打磨工具與工件的相對運動形式。
[0003]按工藝特征,打磨加工一般可分為:車削、銑削、鉆削、鏜削、鉸削、刨削、插削、拉削、鋸切、磨削、研磨、珩磨、超精加工、拋光、齒輪加工、蝸輪加工、螺紋加工、超精密加工、鉗工和刮削等。傳統的家具制造行業中使用到最多的工藝便是刨削、鋸切、磨削和拋光,在家具制造的幾道工序中打磨為成品組裝提供各類部件。一般地打磨結構為固定不動,打磨加工時大多通過人工或是機械將木材送往刀具,此種加工工藝的最大缺陷便是打磨時木材需不停的移動以加工不同的面,當遇到大且重的木料時操作麻煩,費時費力,工作效率低;還有就是夾持裝置將木料固定不動,由打磨結構移動對木料進行加工,但是打磨結構的移動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晃動以及內部零部件的相互磨損,會直接導致木料的加工面上出現畸形或是明顯的凹陷或是凸起,大大降低了木料加工的精度和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棒狀木材打磨裝置,來解決打磨不同面位難和打磨結構在移動打磨處理過程中會晃動等問題,減小裝置各零部件的磨損達到提高裝置使用壽命的目的。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達到:
[0006]本實用新型包括支架,支架上設置有操作平臺,在所述操作平臺上設置有導軌、氣缸和安裝座,安裝座上設置有刀具,安裝座通過連桿與氣缸的輸出端連接,所述導軌為橢圓狀,且在導軌兩側的圓弧面的頂點處設有一凹陷,安裝座底部開有U形凹槽,在所述U形凹槽兩側內壁上設置多個滾輪,滾輪滾動設置在凹陷內;還包括減震結構,所述滾輪通過減震結構與U形凹槽內壁連接。本實用新型工作時,將木料固定在夾持裝置上,然后啟動氣缸,氣缸的輸出端推動安裝座在導軌上自由滑動,由安裝座上的刀具對木料進行加工處理;安裝座在導軌上自由移動時以及刀具直接作用到木料上時,安裝座與導軌之間、刀具與木料之間因為相互作用會產生一定的晃動,進而導致木料的加工精度下降,U形凹槽與導軌配合,沿著U形凹槽軸線水平分布在形凹槽內壁上的多個滾輪與導軌兩端的凹陷處接觸,直接增加了 U形凹槽與導軌的接觸面積,同時將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減小安裝座與導軌之間的磨損;安裝座移動時,安裝座與導軌之間的作用應力直接施加在滾輪上,因此在長時間的打磨加工過程中,滾輪的磨損十分嚴重,本實用新型將滾輪通過減震結構安裝在U形凹槽的兩側內壁上,避免了安裝座在移動過程中以及在打磨加工過程中產生晃動的同時,減小了裝置內部各零部件的相互磨損,提高了裝置的使用壽命。
[0007]所述減震結構包括滾輪架,滾輪轉動設置在滾輪架上,在沿U形凹槽軸線水平方向的槽壁上開設有多個盲孔,滾輪架內安裝有套管,套管的一端固定在盲孔內,且套管通過彈簧與滾輪架連接。當滾輪與導軌的凹陷處接觸時,滾輪會受到一個作用力,滾輪帶動滾輪架沿盲孔的底部運動,套管內的彈簧被壓縮,彈簧壓縮產生的彈力與滾輪所受沖擊力的方向相反,使得滾輪最終受力平衡,也使得安裝座與導軌二者之間的整體受力平衡,進而減小因間歇性移動而產生的晃動對整個加工過程的影響,提高裝置的打磨加工效率。
[0008]所述導軌為單軌式、雙軌式或是多軌式軌道。單軌式、雙軌式或是多軌式軌道可進一步增加安裝座在導軌上移動的平穩性,保證每一次加工的穩定性。
[0009]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所具有以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0010]1、本實用新型的U形凹槽與導軌配合,沿著U形凹槽軸線水平分布在形凹槽內壁上的多個滾輪與導軌兩端的凹陷處接觸,直接增加了 U形凹槽與導軌的接觸面積,同時將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減小安裝座與導軌之間的磨損;安裝座移動時,安裝座與導軌之間的作用應力直接施加在滾輪上,因此在長時間的打磨加工過程中,滾輪的磨損十分嚴重,本實用新型將滾輪通過減震結構安裝在U形凹槽的兩側內壁上,避免了安裝座在移動過程中以及在打磨加工過程中產生晃動的同時,減小了裝置內部各零部件的相互磨損,提高了裝置的使用壽命。
[0011]2、本實用新型的彈簧壓縮產生的彈力與滾輪所受沖擊力的方向相反,使得滾輪最終受力平衡,也使得安裝座與導軌二者之間的整體受力平衡,進而減小因間歇性移動而產生的晃動對整個加工過程的影響,提高裝置的打磨加工效率;
[0012]3、本實用新型采用單軌式、雙軌式或是多軌式軌道可進一步增加安裝座在導軌上移動的平穩性,保證每一次加工的穩定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導軌的截面圖;
[0015]其中,附圖標記對應的零部件名稱如下:
[0016]1-支架、2-操作平臺、3-導軌、4-刀具、5-安裝座、6_U形凹槽、7_連桿、8_氣缸、9-滾輪、10-凹陷、11-滾輪架、12-盲孔、13-彈簧、14-套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實施例1
[0018]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包括支架1,支架I上設置有操作平臺2,在所述操作平臺2上設置有導軌3、氣缸8和安裝座5,安裝座5上設置有刀具4,安裝座5通過連桿8與氣缸8的輸出端連接,所述導軌3為橢圓狀,且在導軌3兩側的圓弧面的頂點處設有一凹陷10,安裝座5底部開有U形凹槽6,在所述U形凹槽6兩側內壁上設置多個滾輪9,滾輪9滾動設置在凹陷10內;還包括減震結構,所述滾輪9通過減震結構與U形凹槽6內壁連接。本實用新型工作時,將木料固定在夾持裝置上,然后啟動氣缸8,氣缸8的輸出端推動安裝座5在導軌3上自由滑動,由安裝座5上的刀具4對木料進行加工處理;安裝座5在導軌3上自由移動時以及刀具4直接作用到木料上時,安裝座5與導軌3之間、刀具4與木料之間因為相互作用會產生一定的晃動,進而導致木料的加工精度下降,U形凹槽6與導軌3配合,沿著U形凹槽6軸線水平分布在形凹槽內壁上的多個滾輪9與導軌3兩端的凹陷10處接觸,直接增加了 U形凹槽6與導軌3的接觸面積,同時將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減小安裝座5與導軌3之間的磨損;安裝座5移動時,安裝座5與導軌3之間的作用應力直接施加在滾輪9上,因此在長時間的打磨加工過程中,滾輪9的磨損十分嚴重,本實用新型將滾輪9通過減震結構安裝在U形凹槽6的兩側內壁上,避免了安裝座5在移動過程中以及在打磨加工過程中產生晃動的同時,減小了裝置內部各零部件的相互磨損,提高了裝置的使用壽命。
[0019]實施例2
[0020]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之上,所述減震結構包括滾輪架11,滾輪9轉動設置在滾輪架11上,在沿U形凹槽6軸線水平方向的槽壁上開設有多個盲孔12,滾輪架11內安裝有套管14,套管14的一端固定在盲孔12內,且套管14通過彈簧13與滾輪架11連接。當滾輪9與導軌3的凹陷10處接觸時,滾輪9會受到一個作用力,滾輪9帶動滾輪架11沿盲孔12的底部運動,套管14內的彈簧13被壓縮,彈簧13壓縮產生的彈力與滾輪9所受沖擊力的方向相反,使得滾輪9最終受力平衡,也使得安裝座5與導軌3 二者之間的整體受力平衡,進而減小因間歇性移動而產生的晃動對整個加工過程的影響,提高裝置的打磨加工效率。
[0021]作為優選,所述導軌3為單軌式、雙軌式或是多軌式軌道。單軌式、雙軌式或是多軌式軌道可進一步增加安裝座5在導軌3上移動的平穩性,保證每一次加工的穩定性。
【權利要求】
1.棒狀木材打磨裝置,包括支架(1),支架(I)上設置有操作平臺(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平臺(2)上設置有導軌(3)、氣缸和安裝座(5),安裝座(5)上設置有刀具(4),安裝座(5)通過連桿(7)與氣缸(8)的輸出端連接,所述導軌(3)為橢圓狀,且在導軌(3)兩側的圓弧面的頂點處設有一凹陷(10),安裝座(5)底部開有U形凹槽(6),在所述U形凹槽(6)兩側內壁上設置多個滾輪(9),滾輪(9)滾動設置在凹陷(10)內;還包括減震結構,所述滾輪(9)通過減震結構與U形凹槽(6)內壁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棒狀木材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結構包括滾輪架(11),滾輪(9)轉動設置在滾輪架(11)上,在沿U形凹槽(6)軸線水平方向的槽壁上開設有多個盲孔(12),滾輪架(11)內安裝有套管(14),套管(14)的一端固定在盲孔(12)內,且套管(14)通過彈簧(13)與滾輪架(11)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Γ2任意一項所述的棒狀木材打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軌(3)為單軌式、雙軌式或是多軌式軌道。
【文檔編號】B24B41/00GK203918750SQ201420345071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6日
【發明者】何歡 申請人:何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