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樹脂工藝品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樹脂工藝品的打磨拋光設備。
背景技術:
樹脂工藝品的制作包含了三種關鍵技術:一是樹脂配方技術,二是硅膠制模技術,三是樹脂工藝品打磨拋光技術;前兩種技術比較成熟,第三種技術由于受樹脂本身特性的制約,目前處于一種比較原始的狀況,其原因主要是樹脂受熱容易變形,且在較高溫度下打磨拋光時,其表面容易變色。因此,現有的打磨拋光設備都不能用于樹脂工藝品的打磨拋光加工,故現有技術中,樹脂工藝品的打磨拋光工藝均采用人工手工進行的干式打磨拋光工藝。這種人工手工工藝,存在著許多的缺點:首先,生產效率很低,導致生產成本較高;其次,受拋光頻率或者說是拋光次數的限制,樹脂工藝品的拋光面的光潔度難以達到較高程度,影響產品的質量;再次,打磨拋光過程中產生的微塵很難收集,且極易引發操作人員的職業病。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用于樹脂工藝品的打磨拋光設備。
為達到本發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樹脂工藝品的打磨拋光設備,所述本發明用于樹脂工藝品的打磨拋光設備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左右兩側的定位裝置、設置于所述底板上的電機裝置、位于所述電機裝置上方的打磨裝置、位于所述打磨裝置上方的框架裝置、位于所述框架裝置上方的驅動裝置、位于所述框架裝置下方的支架裝置及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左右兩側的頂靠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豎桿、位于所述第一豎桿上方的第一固定桿、設置于所述第一豎桿上的第一斜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桿,所述定位裝置包括第二豎桿、位于所述第二豎桿上下兩側的第一橫桿、設置于所述第一橫桿上的定位板及位于所述第一橫桿上方的第二斜桿,所述電機裝置包括第一電機、設置于所述第一電機上的第一輸出軸及設置于所述第一輸出軸上的第一拉線,所述打磨裝置包括第一橫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下方的第二電機、位于所述第二電機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二電機下方的第一固定環、位于所述第一固定環左右兩側的第一彎曲桿、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下端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底板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限定桿、位于所述第二電機上方的第一轉軸、位于所述第一轉軸上方的旋轉框及收容于所述旋轉框內的打磨框,所述框架裝置包括框架、位于所述框體左右兩側的第一定位桿、位于所述框架左側的第三豎桿、位于所述框架左右兩側的第二彈簧、設置于所述框架下方的第四豎桿、位于所述第四豎桿左右兩側的第三彈簧、位于所述框架上表面的若干第一鋸齒及位于所述第三豎桿右側的第四彈簧,所述驅動裝置包括第三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端的驅動輪及設置于所述驅動輪上的第二鋸齒,所述第三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上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二橫板、位于所述第二橫板左右兩側的第二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二橫板上方的第三電機、設置于所述第三電機上的第二輸出軸、位于所述第三電機左右兩側的第二支撐桿、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桿上的第三固定桿及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桿上端的第一滾輪,所述頂靠裝置包括第二定位桿、設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桿上的頂靠桿、設置于所述頂靠桿一端的頂靠塊、設置于所述頂靠桿上下兩側的第五彈簧、設置于所述頂靠桿另一端的壓塊、位于所述壓塊上方的第三定位桿、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桿左右兩側的第六彈簧及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桿上方的第二拉線。
所述第一豎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豎桿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豎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橫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定位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的端部與所述第一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電機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輸出軸呈圓柱體,所述第一輸出軸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機連接,所述第一拉線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輸出軸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板位于所述定位板之間,所述第一橫板的側面與所述定位板的側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支架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電機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電機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環呈半圓環狀,所述第一固定環的兩端與所述第二電機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拉線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固定環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電機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下端頂靠在所述底板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彈簧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豎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限定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電機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限定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限定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限定桿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彎曲桿穿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轉軸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轉軸的下端與所述第二電機連接,所述第一轉軸的上端與所述旋轉框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轉軸貫穿所述第一橫板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轉軸上設有位于其左右兩側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旋轉框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轉軸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旋轉框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打磨框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打磨框收容于所述旋轉框內且與所述旋轉框固定連接。
所述框架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框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之間,所述第一定位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方,所述第一定位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貫穿所述框架的內外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三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四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三豎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右端與所述框架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設有四個,所述第二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框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豎桿的上端與所述框架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三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豎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鋸齒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一鋸齒均勻分布在所述框架的上表面上且與其固定連接。
所述驅動輪呈圓柱體,所述驅動輪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三支架樞軸連接,所述第二鋸齒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驅動輪上,所述第二鋸齒與所述驅動輪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位于所述框架的下方,所述第二固定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一端與所述框架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端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電機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三電機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輸出軸呈圓柱體,所述第二輸出軸的一端與所述第三電機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固定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三電機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三固定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電機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二支撐桿樞軸連接。
所述第二定位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頂靠桿貫穿所述第二定位桿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頂靠桿的端部與所述頂靠塊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塊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五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五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五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定位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頂靠塊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壓塊的橫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壓塊的斜面頂靠在所述頂靠桿的端部,所述第三定位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定位桿的下端與所述壓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定位桿貫穿所述第二橫板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六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六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六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壓塊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拉線的一端與所述第三定位桿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拉線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輸出軸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拉線頂靠在所述第一滾輪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明用于樹脂工藝品的打磨拋光設備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對樹脂工藝品進行高效的打磨拋光,并且可以實時對其進行有效的降溫,防止溫度升高,并且打磨的效果好,可以對工藝品的多個角度進行打磨,操作簡單便利,同時可以對工藝品進行很好的固定,保證了打磨的質量及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用于樹脂工藝品的打磨拋光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用于樹脂工藝品的打磨拋光設備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用于樹脂工藝品的打磨拋光設備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左右兩側的定位裝置2、設置于所述底板1上的電機裝置3、位于所述電機裝置3上方的打磨裝置4、位于所述打磨裝置4上方的框架裝置5、位于所述框架裝置5上方的驅動裝置6、位于所述框架裝置5下方的支架裝置7及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7左右兩側的頂靠裝置8。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其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豎桿11、位于所述第一豎桿11上方的第一固定桿12、設置于所述第一豎桿11上的第一斜桿13、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桿14。所述第一豎桿11設有兩個,所述第一豎桿1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1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12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固定桿12呈傾斜狀,所述第一固定桿1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豎桿11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13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斜桿13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13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13的上端與所述第一豎桿1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14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1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4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定位裝置2設有兩個且分別設置于位于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桿14上,所述定位裝置2左右相對放置。所述定位裝置2包括第二豎桿24、位于所述第二豎桿24上下兩側的第一橫桿21、設置于所述第一橫桿21上的定位板22及位于所述第一橫桿21上方的第二斜桿23。所述第一橫桿21設有兩個且上下排列放置,所述第一橫桿2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21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4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21的另一端與所述定位板2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板2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位于左右兩側的定位板22相對放置且處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二斜桿23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23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2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桿2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2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24的端部與所述第一橫桿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1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2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電機裝置3包括第一電機31、設置于所述第一電機31上的第一輸出軸32及設置于所述第一輸出軸32上的第一拉線33。所述第一電機31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一電機3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輸出軸32呈圓柱體,所述第一輸出軸3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機31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電機31可以帶動所述第一輸出軸32旋轉。所述第一拉線3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輸出軸32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打磨裝置4包括第一橫板41、位于所述第一橫板41下方的第二電機42、位于所述第二電機42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架43、位于所述第二電機42下方的第一固定環44、位于所述第一固定環44左右兩側的第一彎曲桿45、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45下端的第一彈簧46、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限定桿47、位于所述第二電機42上方的第一轉軸48、位于所述第一轉軸48上方的旋轉框49及收容于所述旋轉框49內的打磨框40。所述第一橫板4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板41位于所述定位板22之間,所述第一橫板41的側面與所述定位板22的側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橫板41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二電機42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一支架4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電機42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支架43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4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橫板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4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電機4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環44呈半圓環狀,所述第一固定環44的兩端與所述第二電機4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拉線33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固定環44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45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彎曲桿45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45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電機4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45的下端頂靠在所述底板1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45可以發生彎曲變形,所述第一彎曲桿45具有彈性,進而可以對所述第二電機44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彈簧46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45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彈簧46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46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豎桿1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46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桿45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46呈壓縮狀,所述第一彈簧46對所述第一彎曲桿45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限定桿47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電機31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限定桿47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限定桿47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限定桿47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471,所述第一凹槽47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彎曲桿45穿過所述第一凹槽471,所述第一限定桿47對所述第一彎曲桿45起到限定作用。所述第一轉軸48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轉軸48的下端與所述第二電機42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電機42帶動所述第一轉軸48旋轉,所述第一轉軸48的上端與所述旋轉框49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轉軸48貫穿所述第一橫板41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一轉軸48可以穩定的旋轉,所述第一轉軸48上設有位于其左右兩側的第二支架481,所述第二支架481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481的一端與所述旋轉框49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48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轉軸48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481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4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支架481可以在所述第一橫板41上旋轉。所述旋轉框49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旋轉框49的上端設有開口。所述打磨框40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打磨框40收容于所述旋轉框49內且與所述旋轉框49固定連接,所述打磨框40的內表面可以對樹脂工藝品進行打磨。
如圖1所示,所述框架裝置5包括框架51、位于所述框體51左右兩側的第一定位桿51、位于所述框架51左側的第三豎桿52、位于所述框架51左右兩側的第二彈簧54、設置于所述框架51下方的第四豎桿55、位于所述第四豎桿55左右兩側的第三彈簧56、位于所述框架51上表面的若干第一鋸齒57及位于所述第三豎桿52右側的第四彈簧。所述框架53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框架53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4之間。所述第一定位桿51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4的上方,所述第一定位桿5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51貫穿所述框架53的內外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框架53可以在所第一定位桿51上左右移動。所述第三豎桿5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桿5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5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四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三豎桿52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右端與所述框架53的左表面固定連接,進而對所述框架53起到定位的作用。所述第二彈簧54設有四個且左右各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彈簧54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彈簧54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4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54的另一端與所述框架5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豎桿55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豎桿55的上端與所述框架53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56設有兩個,所述第三彈簧56呈水平狀,所述第三彈簧56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5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56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豎桿55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鋸齒57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一鋸齒57均勻分布在所述框架53的上表面上且與其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驅動裝置6包括第三支架61、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61上端的驅動輪62及設置于所述驅動輪62上的第二鋸齒63。所述第三支架61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61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5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61的上端呈水平狀且設有第二凹槽611,所述第二凹槽611呈長方體狀。所述驅動輪62呈圓柱體,所述驅動輪62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611內且與所述第三支架62樞軸連接,使得所述驅動輪62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611內旋轉,所述驅動輪62與電機連接,使得所述驅動輪62可以主動旋轉。所述第二鋸齒63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驅動輪62上,所述第二鋸齒63與所述驅動輪6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鋸齒63與所述第一鋸齒57相互嚙合在一起,進而可以帶動所述框架53左右移動。
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7包括第二橫板71、位于所述第二橫板71左右兩側的第二固定桿72、位于所述第二橫板71上方的第三電機73、設置于所述第三電機73上的第二輸出軸74、位于所述第三電機73左右兩側的第二支撐桿75、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桿75上的第三固定桿76及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桿75上端的第一滾輪77。所述第二橫板7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71位于所述框架51的下方。所述第二固定桿72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桿72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桿72的一端與所述框架53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7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板71的端部固定連接,進而可以對所述第二橫板71起到固定作用。所述第三電機73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三電機73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橫板7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豎桿55的下端與所述第三電機7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輸出軸74呈圓柱體,所述第二輸出軸74的一端與所述第三電機73連接,使得所述第二輸出軸74可以主動旋轉。所述第二支撐桿75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撐桿75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75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板7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75的上端設有第三凹槽751,所述第三凹槽75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三固定桿76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三電機73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三固定桿7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桿76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75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76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電機7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滾輪77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77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77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751內且與所述第二支撐桿75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77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751內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頂靠裝置8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架裝置7的左右兩側,所述頂靠裝置8左右相對放置。所述頂靠裝置8包括第二定位桿81、設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桿81上的頂靠桿82、設置于所述頂靠桿82一端的頂靠塊84、設置于所述頂靠桿82上下兩側的第五彈簧83、設置于所述頂靠桿82另一端的壓塊85、位于所述壓塊85上方的第三定位桿86、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桿86左右兩側的第六彈簧87及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桿86上方的第二拉線88。所述第二定位桿8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桿81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7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桿8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頂靠桿82貫穿所述第二定位桿81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頂靠桿82可以左右移動。所述頂靠桿82的端部與所述頂靠塊84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塊8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位于左右兩側的頂靠塊84相對放置,當其相互靠近時可以將樹脂工藝品固定住。所述第五彈簧83設有兩個,所述第五彈簧83呈水平狀,所述第五彈簧83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定位桿8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83的另一端與所述頂靠塊84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83處于拉伸狀態,從而使得所述頂靠塊84可以將工藝品夾持住。所述壓塊85的橫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壓塊85的斜面頂靠在所述頂靠桿82的端部,當所述壓塊85向下移動時,所述頂靠桿82相互靠近,使其向中間移動。所述第三定位桿86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定位桿86的下端與所述壓塊8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定位桿86貫穿所述第二橫板71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三定位桿86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六彈簧87設有兩個,所述第六彈簧87呈豎直狀,所述第六彈簧87的下端與所述壓塊85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87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7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壓塊85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二拉線88的一端與所述第三定位桿86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拉線88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輸出軸74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拉線88頂靠在所述第一滾輪77上,對所述第三定位桿86起到拉動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明用于樹脂工藝品的打磨拋光設備使用時,首先打開第一電機31的開關,使得所述第一輸出軸32旋轉,進而使得所述第一拉線33被拉緊,所述第二電機42向下移動,所述第一彎曲桿45彎曲變形,所述第一彈簧46被壓縮,進而使得所述第一轉軸48及旋轉框49向下移動,進而方便使得頂靠塊84夾持住樹脂工藝品。然后打開第三電機73開關,使得所述第二輸出軸74旋轉,進而使得所述第二拉線88被拉緊,然后使得所述第三定位桿86向上移動,然后所述壓塊85向上移動,所述第六彈簧87被壓縮,然后所述第五彈簧83向兩側拉動所述頂靠塊84,使得所述頂靠塊84相互遠離。然后將樹脂工藝品放置在所述頂靠塊84之間,然后關閉第三電機73的開關,使得所述壓塊85在所述第六彈簧87的推力作用下向下移動,使得所述頂靠桿82相互靠近,使得所述頂靠塊84相互靠近,進而可以將樹脂工藝品夾持住。所述第六彈簧87的推力較大,使得頂靠塊84可以將工藝品夾持住。然后關閉第一電機31的開關,使得所述第二電機42在所述第一彎曲桿45的彈力作用下,所述第二電機42向上移動,所述第一彎曲桿45逐漸的恢復至初始狀態,所述第一彈簧46向中間推動所述第一彎曲桿45。然后所述第一橫板41向上移動,所述旋轉框49及打磨框40向上移動,使得工藝品收容于所述打磨框40內,且與所述打磨框40的內表面接觸。然后往打磨框10內倒入少量的水,再打開第二電機42的開關,使得所述第二電機42帶動所述第一轉軸48旋轉,進而使得所述旋轉框49旋轉,并且帶動所述打磨框40旋轉,使得所述打磨框40可以對工藝品進行打磨。然后可以打開與驅動輪62連接的電機,使得所述驅動輪62逆時針或者順時針旋轉,然后通過所述第一鋸齒63及第二鋸齒57相互配合,可以使得所述框架53向左或者向右移動,進而使得所述工藝品向左或者向右移動,使得所述打磨框40內側面對工藝品進行打磨,使得打磨的更加全面且快速,倒入的水可以在打磨時對工藝品進行降溫,保證打磨的順利進行。至此,本發明用于樹脂工藝品的打磨拋光設備使用過程描述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