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研磨拋光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753640閱讀:258來源:國知局
研磨拋光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玻璃及金屬蓋加工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研磨拋光裝置技術。



背景技術:

隨著手機電子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人工成本的日益增高,對于手機行業代加工廠將面臨著高精度、高產能、低成本的市場壓力。現階段機械設備也需跟上市場節奏往高智能、高效率、低成本方向發展。

現有技術中對手機電池蓋表面等材料進行研磨拋光的設備傳統操作為:一人操作一個托盤,操作員先將待磨工作固定于托盤,再手動將托盤卡緊在固定座上,操作工序復雜,生產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研磨拋光裝置,能夠解決現有技術操作工序復雜,生產效率較低等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研磨拋光裝置,其包括翻轉座、托盤固定組件、真空源、磨盤組件、旋轉軸、升降組件以及旋轉組件,托盤固定組件設于該翻轉座的至少兩個側面,用于固定托盤,該托盤用于固定待磨工件;真空源與該托盤固定組件流體連接,用于將該待磨工件吸附該托盤;磨盤組件設于該翻轉座的下方,用于對該待磨工件進行研磨拋光;旋轉軸與該翻轉座連接;升降組件設于該翻轉座的側邊,用于使該旋轉軸上升或下降至預定的高度;旋轉組件設于該翻轉座的側邊,并與該旋轉軸傳動連接以將該旋轉 軸翻轉至預定的角度,從而使該翻轉座各側面的托盤固定組件上的待磨工件翻轉至該磨盤組件的表面以方便輪流交替地研磨該翻轉座各側面的待磨工件。

其中,該磨盤組件包括磨盤主軸、磨盤、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固定座、第一軸承蓋、第二軸承蓋以及帶輪,磨盤主軸垂直于該旋轉軸;磨盤設于該磨盤主軸一端部并與該托盤固定組件配合以對該待磨工件進行加工;第一軸承、第二軸承間隔套設于該磨盤主軸;固定座包括固定盤和自該固定盤軸向延伸的延伸部,該固定盤套設于該第一軸承并通過連接件與該磨盤的邊緣連接,該延伸部套設于該第二軸承;第一軸承蓋將該第一軸承鎖于該固定盤;第二軸承蓋將該第二軸承鎖于該延伸部;帶輪套設于該磨盤主軸另一端部并通過動力源實現帶傳動,以帶動該磨盤轉動。

其中,該托盤固定組件包括托盤主軸和吸盤座,托盤主軸固定于該翻轉座,具有軸孔;吸盤座固定于該托盤主軸端部,具有與該托盤匹配的深槽,該吸盤座具有與該托盤的通孔流體連通的吸孔;其中,該真空源與該軸孔、該通孔以及該吸孔流體連通以吸附該托盤。

其中,該托盤固定組件還包括加強盤、砝碼塊、軸承、主軸座以及法蘭蓋,該吸盤座通過該加強盤定于該托盤主軸;砝碼塊設于該加強盤與該吸盤座之間;軸承套設于該托盤主軸;主軸座套設于該軸承,該翻轉座的一側面套設于該主軸座;法蘭蓋將該軸承、該主軸座固定于該加強盤。

其中,該研磨拋光裝置還包括對該托盤固定組件進行限位的限位座,該限位座包括導向柱、導向板、限位板以及連接板,導向柱固定于該翻轉座并間隔設于該吸盤座的一側;導向板套設于該導向柱,具有凹槽;限位板與該吸盤座匹配以防止該吸盤座在旋轉中飛出;連接板呈L 型,該連接板一端與該凹槽匹配,另一端與該限位板連接。

其中,該限位座還包括兩個限位輪,分別旋轉設于該導向板的兩端并抵接至該吸盤座。

其中,該旋轉組件包括升降板、加強座、齒輪、齒條、旋轉氣缸以及限位塊,加強座套設于該旋轉軸并將該旋轉軸扣于該升降板;齒輪套設于該旋轉軸;齒條與該齒輪嚙合以通過移動使該齒輪旋轉;旋轉氣缸與該齒條連接,以驅動該齒條移動;以及限位塊固定于該升降板并設于該齒輪的一側,用于當旋轉軸旋轉至預設的角度時對該齒條進行限位。

其中,該翻轉座包括上側面、下側面、前側面、后側面、左側面以及右側面,其中,該上側面和該下側面分別設有多個該托盤固定組件,該預定的角度為180°;或者,該上側面、該下側面、該前側面以及該后側面分別設有多個該托盤固定組件,該預定的角度為90°。

其中,該翻轉座的一側面設有至少兩個以上該托盤固定組件。

其中,該旋轉軸為一條,該旋轉軸依次穿設于該左側面和該右側面;或者,該旋轉軸為兩條,分別與該左側面和該右側面連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區別于現有技術的情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研磨拋光裝置,其設有旋轉組件、托盤固定組件、真空源,旋轉組件可旋轉翻轉座,以使翻轉座各側面上的待磨工件可輪流交替地旋轉至加工工具的表面進行加工,進而使翻轉座各側面的待磨工件都可進行加工;真空源與該托盤固定組件流體連接,以將該待磨工件吸附于該托盤。本實用新型的研磨拋光裝置實現了自動化多工位加工,操作簡單,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 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研磨拋光裝置的立體圖;

圖1a是本實用新型的研磨拋光裝置的主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的研磨拋光裝置的磨盤組件的爆炸圖;

圖3是圖1所示的研磨拋光裝置的托盤固定組件的爆炸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研磨拋光裝置的限位座的立體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研磨拋光裝置的翻轉座和旋轉組件的局部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研磨拋光裝置的立體圖,圖1a是本實用新型的研磨拋光裝置的主視圖。本實用新型的研磨拋光裝置1包括翻轉座10、托盤固定組件20、真空源30、磨盤組件40、旋轉軸50、升降組件(圖未示)以及旋轉組件70。

托盤固定組件20設于該翻轉座10的至少兩個側面,用于固定托盤80,該托盤80用于固定待磨工件2。真空源30與該托盤固定組件20流體連接,用于將該待磨工件2吸附于該托盤80。磨盤組件40設于該翻轉座10的下方,用于對該待磨工件2進行研磨拋光。旋轉軸50與該翻轉座10連接。升降組件設于該翻轉座10的側邊,用于使該旋轉軸50 上升或下降至預定的高度。旋轉組件70設于該翻轉座10的側邊,并與該旋轉軸50傳動連接以將該旋轉軸50翻轉至預定的角度,從而使該翻轉座10各側面的托盤固定組件20上的待磨工件2翻轉至該磨盤組件40的表面以方便輪流交替地研磨該翻轉座10各側面的待磨工件2。

如圖1a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研磨拋光裝置1還包括動力源90、顯示面板91、殼體組件93以及磨盤防水罩94,磨盤防水罩94圍設于磨盤組件40,動力源90用于驅動該磨盤組件40轉動,其可以為電機。殼體組件93包括側架殼931和機箱殼932,升降組件和旋轉組件70設于側架殼931內,磨盤組件40設于機箱殼932內。顯示面板91設于機箱殼932。

請一并參閱圖2,圖2是圖1所示的研磨拋光裝置的磨盤組件的爆炸圖,該磨盤組件40包括磨盤主軸41、磨盤42、第一軸承43、第二軸承44、固定座45、第一軸承蓋46、第二軸承蓋47以及帶輪48。磨盤主軸41垂直于該旋轉軸50。磨盤42設于該磨盤主軸41一端部并與該托盤固定組件20配合以對該待磨工件2進行加工。第一軸承43、第二軸承44間隔套設于該磨盤主軸41。第二軸承42與該磨盤主軸41套接之間還可進行套設有軸承套49。固定座45包括固定盤441和自該固定盤441軸向延伸的延伸部442,且延伸部442自固定盤441往第二軸承蓋47方向徑向逐漸減小。該固定盤441套設于該第一軸承43并通過連接件與該磨盤42的邊緣連接,該延伸部442套設于該第二軸承44。第一軸承蓋46將該第一軸承43鎖于該固定盤441。第二軸承蓋47將該第二軸承42鎖于該延伸部442。帶輪48套設于該磨盤主軸41另一端部并通過動力源90實現帶傳動,以帶動該磨盤42轉動。第二軸承蓋47與軸承套49之間可通墊片491間隔。

請一并參閱圖3,圖3是圖1所示的研磨拋光裝置的托盤固定組件 的爆炸圖,該托盤固定組件20包括托盤主軸21和吸盤座22,托盤主軸21固定于該翻轉座10,具有軸孔211;吸盤座22固定于該托盤主軸21端部,具有與該托盤80匹配的深槽221,該吸盤座22具有與該托盤80的通孔流體連通的吸孔222;其中,該真空源30與該軸孔211、該通孔、以及該吸孔222流體連通的。

進一步,該托盤固定組件20還包括加強盤23、砝碼塊24、軸承25、主軸座26以及法蘭蓋27,該吸盤座22通過該加強盤23固定于該托盤主軸21;砝碼塊24設于該加強盤23與該吸盤座22之間;軸承25套設于該托盤主軸21;主軸座26套設于該軸承25,該翻轉座10的一側面套設于該主軸座26;法蘭蓋27將該軸承25、該主軸座26固定于該加強盤23。

請一并參閱圖4,圖4是本實用新型研磨拋光裝置的限位座的立體圖,該研磨拋光裝置1還包括對該托盤固定組件20進行限位的限位座100,該限位座100包括導向柱110、導向板120、限位板130以及連接板140,導向柱110固定于該翻轉座10并間隔設于該吸盤座22的一側;導向板120套設于該導向柱110,具有凹槽121;限位板130與該吸盤座22匹配以防止該吸盤座22在旋轉中飛出;連接板140呈L型,該連接板140一端與該凹槽121匹配,另一端與該限位板130連接。

進一步地,該限位座100還包括兩個限位輪130,分別旋轉設于該導向板120的兩端并抵接至該吸盤座22。待磨工件2隨著磨盤42的旋轉而旋轉,進行帶動吸盤座22轉動,限位輪130抵接至吸盤座22并隨著吸盤座22的旋轉而旋轉。

請一并參閱圖5,圖5是本實用新型研磨拋光裝置的翻轉座和旋轉組件的局部示意圖,該旋轉組件70包括升降板71、加強座23、齒輪24、齒條25、旋轉氣缸26以及限位塊27,加強座23套設于該旋轉軸50并 將該旋轉軸50扣于該升降板71;升降板71與升降組件70滑動連接,用于通過升降組件70上下滑動,齒輪24套設于該旋轉軸50;齒條25與該齒輪24嚙合以通過移動使該齒輪24旋轉;旋轉氣缸26與該齒條25連接,以驅動該齒條25移動;以及限位塊27固定于該升降板71并設于該齒輪24的一側,用于當旋轉軸50旋轉至預設的角度時對該齒條25進行限位。進一步地,研磨拋光裝置還包括升降桿28,升降板71滑動連接于升降桿28。

如圖5所示,該翻轉座10可以是長方體或正方體,其包括上側面11、下側面(圖未示)、前側面13、后側面(圖未示)、左側面(圖未示)以及右側面14,其中,上側面11和下側面分別設有托盤固定組件20,旋轉組件50旋轉的預定角度為180°。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在上側面11、下側面、前側面13以及后側面分別設置多個托盤固定組件20,此時,旋轉組件50旋轉的預定角度為90°。當然,固翻轉座10還可以是八面體,即,左側面和右側面14呈六邊形,在上側面11與右側面14之間增加再一側面,并也在下側面與左側面之間增加一側面,而旋轉組件50旋轉的預定角度設為60°,翻轉座10還可以是十面體、十二面體……2n面體。其結構的改變和側面增加的個數與八面體相似,此處不一一贅述,而旋轉組件50旋轉的預定角度為360°/2n(n為正整數)。

翻轉座10的一側面可以設置至少兩個以上托盤固定組件20。在優選實施例中,翻轉座10的一側面設置3個托盤固定組件20。本實用新型的旋轉軸50可以為一條,旋轉軸50依次穿設于左側面和右側面14。當然,旋轉軸50也可以為兩條,兩條旋轉軸50分別與左側面和右側面14連接。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研磨拋光裝置1,其設有旋轉組件70、托盤固定組件20、真空源30,旋轉組件70可旋轉翻轉座10,以使翻轉座10各 側面上的待磨工件2可輪流交替地旋轉至加工工具的表面進行加工,進而使翻轉座10各側面的待磨工件2都可進行加工;真空源30與該托盤固定組件20流體連接,用于吸附該托盤80,本實用新型的研磨拋光裝置1實現了自動化多工位加工,操作簡單,提高了生產效率。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