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三通管件現場局部熱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對于三通管件,由于施工現場或體積較大無法放入燃氣爐內,焊接后需要對焊縫進行現場局部熱處理,通常在管道上布置纏繞式繩狀加熱器,每個加熱區域布置控溫熱電偶,對于連接部分即主管處無法布置纏繞式加熱器,導致熱處理時焊縫處溫度達不到回火溫度,影響熱處理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已有三通管件現場局部熱處理的熱處理效果較差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有效保證熱處理效果的三通管件現場局部熱處理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三通管件現場局部熱處理裝置,包括在三個方向的管道上布置纏繞式繩狀加熱器,每個加熱區域布置主控溫熱電偶,在三通管件的主管處布置履帶式加熱器,履帶式加熱器貼合在所述主管外壁,所述主管外壁安裝附加控溫熱電偶。
進一步,所述主控溫熱電偶和附加控溫熱電偶均通過薄不銹鋼片壓焊在加熱區域表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現在:在主管處也安裝了履帶式加熱器,熱處理時能保證焊縫處有效達到回火溫度,有效保證了熱處理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三通管件現場局部熱處理裝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參照圖1,一種三通管件現場局部熱處理裝置,包括在三個方向的管道上布置纏繞式繩狀加熱器,每個加熱區域布置主控溫熱電偶,在三通管件的主管處布置履帶式加熱器,履帶式加熱器貼合在所述主管外壁,所述主管外壁安裝附加控溫熱電偶。
進一步,所述主控溫熱電偶和附加控溫熱電偶均通過薄不銹鋼片壓焊在加熱區域表面。
本實施例中,三通管件焊接接頭的焊后高溫回火熱處理:是將焊件以一定的升溫速率加熱到鋼相變溫度Ac1以下,保溫設定時間,然后焊件以設定的速率冷卻至室溫,以改善焊接接頭的金相組織、性能和消除殘余應力的一種焊接熱處理工藝。
P91、P92鋼的熱處理過程:
(a)降溫處理;焊接結束后立即降溫進行馬氏體轉變,轉變溫度為80~100℃。恒溫時間根據管子壁厚而定一般為1~3h;但必須是整個焊接接頭溫度同時都能達到100℃以下.為使內外壁溫度能夠均勻,在焊接結束后及恒溫過程中1)可以將管道兩端的密封板打開;讓管子內部的空氣自由流通。2)在管道壁溫較低的情況下,可以將預熱用的加熱器及保溫材料拆除;3)確保整個焊縫內外均能降到80~100℃同時恒溫1~3小時,完成馬氏體轉變的全部轉變。4)馬氏體轉變溫度不能太低如果低于50℃以下就有可能過冷的粗大馬氏體而產生細小裂縫;繼續冷卻就有可能在焊接殘余應力作用下使焊縫開裂。
(b)消氫處理:熱處理過程中由于一下不可抗拒的因素,無法立即進行焊后熱處理時,可以先進行消氫處理;處理溫度為350℃,時間為2~3小時,然后緩慢冷卻至室溫。
(c)焊后熱處理:以鋼管壁厚為110mm為例:1)升溫速度300℃以下≤70℃每小時;2)300℃以上時≤56℃每小時;熱處理溫度的設定:焊后熱處理的恒溫溫度為(760±10℃)。在實際熱處理過程中應根據所用焊材Ni Mn的含量;調整實際的熱處理溫度:1)當W(Ni+Mn)≤1.0%時熱處理溫度為上限;2)1.0%≤W(Ni+Mn)≤1.5%時熱處理溫度應為760℃;同時在設定溫度時應考慮加熱時的誤差。
(d)熱處理恒溫時間的設定;1)按ASME標準P91/P92鋼焊縫熱處理恒溫時間最少25mm/1h,如57mm厚約為2.25小時。2)通過實驗,不論是遠紅外帶式加熱還是整體爐式熱處理這個時間都是不夠的;P92采用紅外線帶式熱處理一般時間為6~6.5小時;3)110mm厚度一般為11~12小時恒溫。根據表中數據可以推斷爐式熱處理11小時應能滿足HB≤250;內徑DIN398x110mm的P92采用爐式整體熱處理按11小時為合格,而采用遠紅外帶式熱處理方法實際需要12小時以上。4)由下述經驗數據可得到T=[(2.5~3.5)δ/25]/h整體進爐熱處理取下限值。
本實施例的繩狀加熱器和履帶式加熱器均采用遠紅外加熱方法加熱,應力求內外壁和焊縫兩側溫度均勻;熱電偶檢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內,熱電偶采用薄不銹鋼片采用儲能壓焊的方法固定在焊件表面,必須保證熱電偶的熱端與焊件接觸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