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拋丸裝置,具體涉及一種循環網帶式拋丸裝置。
背景技術:
拋丸機是通過拋丸器將鋼砂鋼丸高速拋落沖擊在材料物體表面的一種處理技術,網帶式拋丸機是其中一類,它可以實現連續清理作業,產量高適應性強,結構簡單,輔助裝置少,輸送網帶將工件送入清理室,安裝在清理室上得拋頭拋出的磨料在工件運動過程中將其清理干凈,輸送網帶帶著清理干凈的工件通過多重隔離窗簾后離開拋丸機。目前現有的網帶式拋丸機僅設置了一套拋丸系統,由于部件在網帶上的位置差異,會導致存在部分未得到清理的零件,這時就得重新清理一遍;還有些待處理件比較難處理的,經過一遍拋丸處理是無法徹底清理干凈的,這時還得重新搬回去再處理一遍,工序復雜,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種操作簡便、勞動強度小、工作效率高、帶自卸功能的循環網帶式拋丸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的循環網帶式拋丸裝置,包括循環網帶、第一拋丸系統、第二拋丸系統、第一拋丸器、第二拋丸器、第三拋丸器、第四拋丸器、第五拋丸器、第六拋丸器、裝載段、卸載段、卸載擋板、轉軸、卸料口,所述循環網帶的布置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所述循環網帶的運行方向為逆時針旋轉;所述第一拋丸系統和第二拋丸系統對稱設置在循環網帶的兩側;所述第一拋丸器、第二拋丸器和第三拋丸器設置在第一拋丸系統的內壁上;所述第四拋丸器、第五拋丸器和第六拋丸器設置在第二拋丸系統的內壁上;所述裝載段、所述卸載段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拋丸系統和所述第二拋丸系統的兩個區間上;所述卸載擋板設置在卸載段上,所述轉軸與卸載擋板的端部連接;所述卸料口設置在靠近卸載擋板自由端。
進一步的,所述卸載擋板的形狀為弧形。
進一步的,在所述卸載擋板的卸載面上均勻設置有一排托輥。
進一步的,所述轉軸的控制方式為液壓馬達。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實用新型帶來的有效效果:
(1)本技術方案將運載待處理件的網帶設計為可循環的圓形或橢圓形,架設在上門的拋丸系統設置了兩套,這樣待處理件在經過第一拋丸系統清理后,如發現清理不充分,就可以讓其繼續經過第二拋丸系統,直至待處理件的達到要求后再將其卸載,現有的網帶式拋丸裝置只有一套拋丸系統,當一次清理不達要求時,需要在卸載后重新搬運到網帶上,讓其再次進入機器,本技術方案勞動輕度小、工作效率高。
(2)本技術方案中還在卸載段設置了卸載擋板和卸載口,就可以通過控制卸載擋板的轉動來決定是否讓其通過繼續拋丸處理,這樣就能實現自動卸載功能,就無需人工搬運,減少了勞動強度、操作簡便。
(3)方案中還在卸載擋板的卸載面上安裝了一排托輥,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減少卸載物與卸載擋板的摩擦力,使得卸載更加順暢、卸載速度更快。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圖中:1、循環網帶;2、第一拋丸系統;3、第二拋丸系統;21、第一拋丸器;22、第二拋丸器;23、第三拋丸器;31、第四拋丸器;32、第五拋丸器;33、第六拋丸器;4、裝載段;5、卸載段;6、卸載擋板;7、轉軸;8、卸料口。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循環網帶式拋丸裝置示意圖。
如圖1所示,一種循環網帶式拋丸裝置,包括循環網帶1、第一拋丸系統2、第二拋丸系統3、第一拋丸器21、第二拋丸器22、第三拋丸器23、第四拋丸器31、第五拋丸器32、第六拋丸器33、裝載段4、卸載段5、卸載擋板6、轉軸7、卸料口8,其中循環網帶1的布置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其中循環網帶1的運行方向為逆時針旋轉;其中第一拋丸系統2和第二拋丸系統3對稱設置在循環網帶1的兩側;其中第一拋丸器21、第二拋丸器22和第三拋丸器23設置在第一拋丸系統2的內壁上;其中第四拋丸器31、第五拋丸器32和第六拋丸器33設置在第二拋丸系統3的內壁上;所述裝載段4、所述卸載段5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拋丸系統2和所述第二拋丸系統3的兩個區間上;其中卸載擋板6設置在卸載段5上,其中轉軸7與卸載擋板6的端部連接;其中卸料口8設置在靠近卸載擋板6自由端;其中卸載擋板6的形狀為弧形;在其中卸載擋板6的卸載面上均勻設置有一排托輥;其中轉軸7的控制方式為液壓馬達。
使用時,將待處理件放置在裝載段4上,開啟裝置,待處理件會隨循環網帶1逆時針轉動,會依次經過第一拋丸系統2,當觀察到待處理件未充分清理干凈時,此時使卸載擋板6開啟,待處理件就能繼續進入第二拋丸系統3再次處理,如此往復知道處理完畢;當待處理件的清理達到要求后,轉動卸載擋板6使其橫跨在循環網帶1上,即處理卸載狀態,此時經過的待處理會因為遇到卸載擋板6的阻力而沿擋板的自由端方向運行,正好掉落到設置在該處的卸載口8,這樣就實現了卸載的自動化。
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應用范例,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構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變換或者等效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權利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