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磨削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磨硬質合金型腔進料槽磨棒結構總成。
背景技術:
在硬質合金型腔磨削過程中由于主軸高速旋轉,彈簧夾頭因抖動而松動,不能夾緊磨棒,磨棒向下移動。導致磨削出的進料槽封閉高度尺寸不達圖。
在磨削過程中,操作人員如未及時發現磨棒向下運動,而磨棒向下移動尺寸如較大,型腔進料槽封閉高度尺寸就會小幾個厘米,造成裝料高度尺寸不夠,硬質合金型腔報廢。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磨硬質合金型腔進料槽磨棒結構總成,解決磨棒上下竄動量過大,影響型腔加工精度問題。
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磨硬質合金型腔進料槽磨棒結構總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彈簧夾頭、磨棒,所述彈簧夾頭內部有夾持孔,所述磨棒的頂部為夾持端,所述夾持端與彈簧夾頭的夾持孔配合,所述夾持端的頂部表面開設有螺紋孔,所述螺紋孔沿磨棒的軸向設置,所述螺紋孔與一個相應的螺釘配合,所述螺釘的螺帽直徑大于夾持端的外徑。
進一步地,所述夾持端高出彈簧夾頭上表面0.2mm~0.3mm。
進一步地,所述螺釘的螺帽厚度小于5mm。
進一步地,所述磨棒的下部為磨削端,所述磨削端表面設有金剛砂層,所述金剛砂厚度為0.2mm。
進一步地,所述螺釘的螺帽為非標條形螺帽,窄邊為圓弧。
進一步地,所述螺釘采用45號鋼,硬度在HRC43~48之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磨硬質合金型腔進料槽磨棒結構總成,為防止磨棒下移,現將磨棒上端加M6絲孔,在使用時磨棒上端用螺釘固定在彈簧夾頭上,并讓磨棒夾持小端長度大于彈簧夾頭總高0.2~0.3 mm,防止螺釘上緊后將彈簧夾頭壓死。
由于主軸內孔為盲孔,將彈簧夾頭裝入后只有5 mm空位,故螺釘頭厚度尺寸薄于5 mm,以防止彈簧夾頭與主軸裝配不到位。
螺釘的螺帽為非標條形螺帽,窄邊為圓弧,比起六角螺母,具有多次拆卸依然能夠保障螺母的形狀不被拆卸工具磨平,其采用45號鋼,且硬度控制在一個范圍,保障其綜合機械性能,不會太軟二屈服,也不會太硬而斷裂。
磨棒上端加上螺釘后就可防止主軸高速旋轉時,磨棒向下運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磨硬質合金型腔進料槽磨棒結構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磨硬質合金型腔進料槽磨棒結構總成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磨硬質合金型腔進料槽磨棒結構總成,包括彈簧夾頭1、磨棒2,彈簧夾頭1內部有夾持孔7,磨棒2的頂部為夾持端6,夾持端6與彈簧夾頭1的夾持孔7配合,夾持端6的頂部表面開設有螺紋孔3,螺紋孔3沿磨棒2的軸向設置,螺紋孔3與一個相應的螺釘4配合,螺釘4的螺帽直徑大于夾持端6的外徑。在本實施例中,夾持端6高出彈簧夾1頭上表面0.2mm~0.3mm,防止螺釘4上緊后將彈簧夾頭1壓死;由于機床主軸內孔為盲孔,將彈簧夾頭1裝入后只有5 mm空位,故螺釘4的螺帽厚度尺寸薄于5 mm,以防止彈簧夾頭1與主軸裝配不到位。
磨棒2的下部為磨削端,磨削端表面設有金剛砂層5,金剛砂厚度5為0.2mm。
如圖2所述,螺釘4的螺帽為非標條形螺帽,窄邊為圓弧,比起六角螺母,具有多次拆卸依然能夠保障螺母的形狀不被拆卸工具磨平,其采用45號鋼,且硬度控制在硬度在HRC43~48之間,保障其綜合機械性能,不會太軟二屈服,也不會太硬而斷裂。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優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